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424章 岁末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424章 岁末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作为皇帝,刘荣考虑问题,基本上还算全面。

但凡事都有其两面性。

——思考问题全面,自然就意味着刘荣在思考某个小问题时,思维很容易就会扩散、延伸到一个更大的命题,视角也会抬高到一个极大的范围。

正如此刻,刚想到原本的历史上,混邪部最终内附,并凭一己之力(背刺)覆灭休屠部,以整个休屠部外加休屠泽,当做了内附汉室的投名状,刘荣便当即联想到了另外一件事。

冠军侯。

在原本的历史时间线上,冠军侯霍去病,长平侯卫青,无疑是整个汉武大帝一朝,乃至于整个西汉两百余年最耀眼的绝代双骄。

但在战场上,这舅甥二人的战术打法,却可谓是牛马风不相及。

二人当中相对年长的卫青,是遍观华夏历史,都排得上好的史诗级战略家。

在战场上,卫青往往掌握着十数、乃至数十万大军,却总是能将这个数量级的部队协调好,安排的头头是道、妥妥帖帖。

到了战时,该拼命了,卫青不含糊;

该迂回了,卫青也不犹豫。

必要时,卫青也能毫不迟疑的下达撤退命令,以免伤亡扩大。

这么个人~

怎么说呢;

就像一本教科书。

让他去打仗,自他率军从长安开拔,一直到班师回朝再归长安——这整个过程当中,他都不会犯下哪怕一个错误。

这里的不会犯错,和程不识那种少做少错、不做不错还不一样。

而是任何时候,都能在极端的决策窗口内,做出最有利于本方、能让本方利益最大化的正确决策。

再加上卫青脾性敦厚,向来不吃独食——但凡是能想起来的,报军功的时候都不会漏忘,主打一个雨露均沾;

此间种种结合在一起,才最终塑造出了华夏历史上,最有名的绝代双骄之一:长平烈侯,卫青。

与主打正面、大军团会战的舅舅卫青相比,霍去病的战斗方式就热血很多了。

——特种作战!

当然,不是后世那种特种部队,而是和后世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小股部队迂回、绕后,对敌军后方,乃至大后方发动突袭,乃至斩首行动——这是霍去病擅长的。

舅、甥二人一个正面硬刚谁都不怵,一个绕后突袭哪都敢去、哪都敢打;

二者结合在一起,所催生出的化学反应,绝非1 1>2这么简单。

更不负‘绝代双骄’之千古颂扬。

而眼下,想起原本的历史上,混邪部以休屠部作为投名状,内附成为‘汉昆邪部’的事件,刘荣便立刻想起了历史上,冠军侯霍去病的又一大特性。

——冠军侯麾下,草原胡人仆从部队的占比,几乎达到了三成!

而且,在冠军侯所部取得较大战果,并相应承受了较大伤亡的战斗当中,其麾下胡骑仆从部队的伤亡,甚至占到了总伤亡的一半以上!

这就等于说,每十个冠军侯霍去病的兵,就有三个胡人——而且大概率是匈奴人!

一场战争中,冠军侯麾下阵亡将士一百人,当中有至少五十个是匈奴人!!!

这就多少有点让刘荣心底发痒,恨不能立刻召唤系统,抽一张霍去病巅峰卡了。

——给他八百嫖姚骑,他出去转一圈,能把龙城给你端了!

给他五千精骑,他能把草原上掀个底朝天不说,回来还能带回四千多汉军将士,外加同等数量的‘匈奴精锐’。

汉军麾下,受还是领导的、打匈奴人最积极最卖命的匈奴精锐。

这些字眼组合在一起,真的很难不让人心潮澎湃。

刘荣知道——这种以胡治胡、以胡攻胡的神奇手段,寻常人很难模仿。

至少很难有人像冠军侯那般,先把某个匈奴部族暴走一顿,然后三两句话,就把他们策反成比汉军将士都还忠于汉室、打起仗来——打起匈奴人来,比汉军将士都还要拼命的顶级狗腿子。

但刘荣清楚的知道:历史上,混邪部于河西跳反,并将休屠部当成了内附投名状——这件事的整个经过,都和冠军侯没有半点关系。

这就意味着,类似混邪-休屠二部这种‘策反一个打一个’的模式,是有可能复制的。

至于原因,也非常充分。

——草原上的生活,真的很苦;

——草原上的匈奴人,真的很穷。

倒不是说,刘荣打算用钱砸,把草原上这些没见过世面、见钱眼开的匈奴土包子给砸晕,直接用钱将其收买。

而是他们的困苦、贫瘠,意味着他们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而期望又相对低了许多。

就说如今汉室,绝大多数百姓农户对‘好日子’的憧憬,是秋后丰收,同时粮价又不暴跌;

种出来的粮食够全家人吃,隔三差五——至少个把月沾荤腥。

对于后世人而言,这或许算不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可若是看看在这个时代,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所向往的美好生活是什么样,就不难发现:如今汉室的百姓农户,真的已经很幸福了。

——不死于非命。

这是九成九以上的游牧民族,所向往的‘美好未来生活’中,唯一一条标准。

不死于非命。

不被饿死,不被冻死;

不被别人欺负死,不被强盗屠戮死。

不被屎憋死、毒死;

不因缺少微量元素摄入,而突然暴毙惨死;

不因吃了变质腐肉而病死,不因喝了污染水源而毒死。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游牧民族,所向往的‘美好的未来生活’。

他们愿意死在马背上;

也愿意死在狩猎,又或是为本部生存,而与其他部族进行的战争之中。

此外,在三十多岁的‘暮年’,被部族温柔的驱逐,自生自灭,并最终葬身于野兽、食腐动物腹中,也同样是游牧民族愿意接受的死亡方式。

——他们认为,战死、老死,都是最理想的死亡方式。

如果能死于这两种方式,而非其他奇奇怪怪,又多少有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死法,对于游牧民族而言,就已经是体面、安详的,甚至堪称‘寿终正寝’的死亡方式了。

而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导致游牧民族,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标准如此之低,连做梦都不敢梦吃饱、穿暖的原因,便是草原上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

气候不必赘述——位于整个华夏版图正北方向的大草原,气候自然比汉家更寒冷、冬季比汉家更长。

在汉室北方边境,尚且被称之为‘苦寒之地’的前提下,地理位置更靠北的大草原,自更是气候恶劣的不易生存之地了。

诚然,气候的寒冷对游牧文明的影响,没有对农耕文明那么大;

但农耕文明至少有的选。

气候热,能种喜热的作物,如粟、稻;

气候冷,也有冷天儿能长的庄稼——如冬小麦之类。

但游牧民族没得选。

他们没有冬小牛、冬小羊。

他们只能在春夏两季,拼了命的给牧畜养肥膘,于秋天尽可能寻找温暖一点的地方,并祈祷冬天别太冷、别太长,牛羊牧畜别冻死、饿死太多。

资源更没的说。

即便在后世,这片草原是世界文明的矿物资产富裕地区,但即便是到了那个新时代,这片土地上的民众,也仍旧只能凭畜牧为生,而不能挖掘出埋藏在地底的财富。

正如后世人所了解到的,那句出自匈奴底层民众口中的哀呼: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畜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草原上的贫瘠资源,逼得游牧民族必须和天争,和地争,和人争。

争的却绝非大富大贵、子孙万代,而仅仅只是活着。

再加上生活方式的问题——上限不高,下限极低的游牧文明,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民族,几乎不具备任何抗风险能力。

一场大风、一场暴雨;

一场大雪、一场冰雹。

甚至于一场干旱、炎热,一股寒流、瘟疫,都能如镰刀般,成片成片收割这片草原上的生命。

他们没有赈济灾民的中央政府——因为他们的中央政府,也照样抵御不了这样的自然危害;

他们没有可以自外地调用的物资——草原上的资源,非但不允许其他地区帮助他们,甚至使得其他地区更乐意、更希望死的人再多一些,好让生存压力减小。

对于游牧民族而言,南下侵略,从来都是一个残酷的生存问题。

——不抢,就要饿死、冻死。

只能抢。

抢邻居的,抢亲戚的;

等什么时候,大家都穷的没什么东西值得被抢了,就该合计合计,聚集起来南下,去抢更富裕的汉人了……

对于汉家而言,这不公平。

但从客观角度、从上帝视角来说,这也不过是游牧文明,在这个文明阶段唯一能想到的生存方式。

那么,既然是‘生存’二字逼迫游牧民族抢掠、发动战争,那这个问题,就不是无法解决的。

——游牧民族要的是生存,而不是杀戮、战争;

而生存,并不非得通过抢掠、侵略来达成。

就拿历史上,以休屠部、休屠泽作为投名状,得以内附汉室的混邪部来说——他们就是最先想明白的那一批。

打仗,可能能抢到东西,也可能抢不到,但一定会死人;

直接投降,不需要再抢东西,而且一定不会死人。

那还想什么?

几乎无风险、必然有回报的内附,怎么都比风险与回报成正相关的战争、侵略要强吧?

历史告诉刘荣:混邪部,只是最早想明白的那一个,绝非最后一个。

在混邪部内附汉室,并顺利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人人都不用再担心随时死于非命的美好生活之后,越来越多的草原部族,开始生出了别样的心思。

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冠军侯才能以神兵天降之姿,在草原上如入无人之境,几乎将进入视野范围内的每一个匈奴男人,都转变为了汉家的‘胡骑别部’。

刘荣很清楚:这,是最正确的路线。

这是对汉家而言,性价比最高——投入最小、损失最小,同时收益最大的统战思路。

而混邪部与休屠部的故事,就将成为这一统战路线的开端。

——最晚在今年年末之前,此事便会得出结果。

要么,是混邪部如历史上那般,以一己之力覆灭休屠部,将整个休屠部的人头外加休屠泽双手奉上;

要么,是这两个世代居住、生活在河西地区的中大型部族,斗个两败俱伤。

汉室怎么都赚。

最主要的是:从此以后,草原上的部族与部族之间,也很难再以相对和平、友善的方式相处了。

——你就不怕你身边的邻居,是下一个‘借君项上人头一用’的混邪部?

万一是,那他捅你腰子,可是很疼很疼的。

即便不是……

咳咳;

即便他不是,也不愿意做第二个混邪部;

难道你,就不能做第二个混邪部,让他成为第二个休屠部吗……

在后世新时代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全世界人民都向往美丽国,恨不能生来就是高贵的美丽人。

但很少有人知道:在人类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时间里,世界人民——至少是亚洲东半部,人们向往的是‘天朝上国’,即华夏。

而今汉室,在同样举足轻重的匈奴人面前,或许还没有绝对碾压级别的强大实力。

但汉室百姓的生活,即便是同样属于超级强国百姓的匈奴百姓,也同样是无比向往的。

刘荣有十成的自信笃定:只要有机会,九成九以上的游牧之民,都愿意成为有饭吃、有地种,有衣服穿、有房子住的华夏民族。

好比上百年前,需要秦孝公费尽心机去拉拢、安抚的义渠人——在如今汉室,都成了军队视为珍宝的义渠铁骑了!

说是义渠铁骑,却也基本已与汉人无异!

往更早了说——殷商开国之时,连山东半岛都还是‘境外’,荆楚、巴蜀、关中、燕代,尽是外族之徒;

出了都城,再走几百里就能到国境线。

结果呢?

山东半岛的莱夷,现在叫自己‘齐人’。

荆楚蛮夷之地,出了汉太祖高皇帝。

巴蜀山林,成了天府之国;

曾经‘苦寒’的燕代、秦赵,如今都成了汉室疆域的北半部。

那么,未来呢?

为什么未来的大草原,不能是汉室版图上的‘内匈奴’呢?

为什么匈奴人,不能像如今的义渠人那般,在百十年后,成为汉家军队又一哄抢的珍惜精锐兵源,同时又和华夏民众,看不出什么区别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