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423章 河西~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423章 河西~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

“休屠人……”

“混邪人………”

未央宫,宣室殿。

处理朝政时的片刻间隙,刘荣的目光,也不由下意识落在身旁不远处,那张被日常悬挂起来的巨大堪舆之上。

这份堪舆很特殊。

甚至不同于过往五十年,汉室所常用的任何一张堪舆。

——开国之初,汉室朝堂用的堪舆,普遍都是局部区域的地形、地势图。

比如太祖高皇帝还定三秦前,与韩信、吕泽等将军商讨方略时,用的便是关中渭南地区的局部地图。

又好比那场让太祖高皇帝差点连底裤都输掉的彭城之战,用的则是楚国地图;

后来的荥阳拉锯战,用的则是荥阳-睢阳一线的地图。

完整的疆域图,汉室自然也有。

但涵盖的范围却也只限于:西起陇右,冬至东海,北至雁门,南至五岭的绝对版图。

类似西南诸夷、岭南百越,东北朝鲜半岛、西北河套河西,以及正北方向的大草原等诸多邻国、势力,则很少出现在汉家常用的堪舆图之上。

顶破天去,也就是在燕国东北方向,笼统的标出一个‘朝鲜诸国’,西南画一个圈表上‘西南诸夷’;

南方大致划出南越、闽越、东越。

至于北方,用心点的话,能标注出几个毗邻边墙的匈奴部族。

过分一点,更是可能会直接用‘幕南’二字概括掉。

事实上,在过往这五十多年时间里,汉家之所以会在面对匈奴军队时,屡屡陷入追追不上、跑跑不掉的尴尬境地,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汉室对于塞外地形的掌控,低下到了一种令人不敢置信的程度。

就拿太宗皇帝十四年,老上单于大军压境,长驱直入,差点把长安城都给一把火烧掉的那场战役举例。

——在那之前,汉室对于疆域外的了解、掌握,仅限于:陇右、北地,均只和掌控河套、河西地区的月氏人接壤;

上郡也有过半与河套接壤,剩下与匈奴人接壤的正北方向,则有孤悬塞外的云中城充当哨塔。

正是因为这个认知,以及‘月氏人自顾不暇,不可能对汉家造成威胁’的情报,汉家才会在当年那一战,被打的措手不及,毫无还手之力。

月氏人什么时候输的,什么时候逃的?

匈奴人什么时候掌控河套、河西的?

这显然都是情报问题。

但月氏人从哪逃的、往哪逃的?

逃跑途中,有没有给匈奴人制造麻烦?

在失去河套、河西之后,他们是头也不回的继续跑了?

还是有能力回过头,凭借某一有利地形,和汉室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对匈奴人新占据的河套、河西造成威胁?

以至于:得到河套、河西之后,匈奴人在这片区域如何分布、兵力如何布置;

若入侵汉室,他们会从哪里、哪个方向来?

这些,可就是实打实的地理问题了。

说白了,过去这些年,汉家之所以在面对匈奴军队时,屡屡出现‘哪怕打的赢,也根本追不上,更不敢去追’的尴尬状况,就是因为出了边塞,汉家那就是两眼一抹黑。

一望无际的草原,要山没山,要水没水;

便是有,也是根本没有明显特征,千篇一律的丘、坡,以及歪七扭八的溪流。

事实上,按照这个时代的草原地理风貌,别说汉室没有地形图作为参考了;

哪怕是有,也根本没有多大参考意义。

——一张地图,上面是草原,下面也是草原;

就中间被一条沙漠带分开,以分清上下,也就是南北。

这有什么意义?

别说是汉家将士了——在草原上,就连土生土长的匈奴人,也经常出现整个部族在迁徙途中走偏,于草原上迷路的状况。

草原没有地标、没有参照物,根本画不出有参考价值的地形图;

与此同时,汉家又实在没有渠道,去了解草原腹地深处的地形地貌——去都去不成,怎么可能画得出图?

所以,过去这几十年,汉家军队根本就不敢出塞作战。

不只是怕匈奴人的骑兵,会在开阔地冲击本方步兵集群;

更让他们担心的,是在草原上迷了路,无论是否遭遇危险,都无法找到返回关内的方向。

但这个问题到了刘荣这里,却得到了一个相当刁钻的解决角度。

——幕南地区,确实没办法;

但河西地区,却并非没有地标参照!

问:河西地区,为什么叫‘河西’?

因为大河,也就是后世人口中的黄河,是从西向东而流,在地图上呈‘一’字形;

但到了河套一带,就因为高耸凸起的高原,而被迫往上拐了个弯,变成了‘几’字形。

这个‘几’字内部,被绕道的大河像护套般套起来的区域,便被称之为:河套。

也因为这片名为‘河套’的区域,位于‘几’字上面那一横的南侧,故而也被称为:河南地……

按这个逻辑来说——河的南边是‘河南地’,那河西,便指的是河流西边吧?

对,也不对。

河西之所以被称之为‘河西’,确实是因为这片区域,位于大河流域以西。

却并非整个大河以西,而是河套那个‘几’字左边那一撇的西侧。

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讲,河西这个名称,并不应该被解释为‘大河以西’,而是称之为:河套以西,更严谨、准确一些。

如此一来,问题就简单了。

——以河套的‘几’字型流域左边那一撇,或整个河套地区为参照物,河西,确实应该被称为‘河西’。

但若是以大河从源头,一直到抵达河套之前,始终呈东西向‘一’字形流淌的流域作为参照物,如今的河西,其实更应该被称之为:河北。

大河以北嘛;

对岸的南边就是黄土高坡。

这就使得曾经,和草原其他地区一样,找不到任何有效参照物的河西地区,被刘荣找出来了一个勉强够用的参照物。

——大河。

也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黄河。

大河上游和河西地区的关系,大致就是在‘一’字上,托起了一个平放的鞋盒。

在没有参照物的前提下,汉家想要在这个一望无际的鞋盒里,按照既定路线前往目的地,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但若是以这个鞋盒下的大河,来作为参照物呢?

比如:某一场战争中,汉家的军队西出河套,打算攻击河西地区的某个点,或突袭某个战略要地,如淡水湖之类。

那么,这支军队完全可以按照地图,先沿着大河走。

一直沿着大河,走到目的地与大河连线能垂直的地方,再转个九十度的弯,径直北上!

虽然依旧要无参照物、无对照系的走数百里,但也总好过一出河套就这样,走个上千,乃至数千里。

于是,就有了此刻,摆在刘荣御榻侧前方,常日被悬挂起,却很少有人注意到的巨大堪舆。

这张堪舆特殊的点在于:这,大概率汉家第一张非局部,将整个汉室包含在内,并对周边势力、文明进行了准确标注的,某种意义上的历史第一份‘亚洲地图’。

至少也是东亚地图。

在这张地图上,幕南地区的几处战略点,如龙城、高阙、南池、盐池,以及贺兰山、祁连山、狼居胥山;

朝鲜半岛的己方势力,如马韩朝鲜、卫氏朝鲜、真番、临屯等国;

乃至于历来以‘遍地芝麻小国’著称的西南夷,什么夜郎、靡莫、滇、邛等小国,都被标记出了大致的势力范围和掌控区域。

其中最精准、最精确的,大致就是河西地区了。

——短短一年多时间,汉家经河套地区,已经送出了数以十计的‘商队’,于河西地区查探情报。

说是查探情报,其实也就是简简单单的几项。

其一,摸清楚河西地区,几大部族头人的脾性,以及这些部族内部的状况、彼此之间的‘外交’状态。

其二,尽可能精准的,确定这些部族在河西地区的固定祖地,以及习惯性游牧的区域、范围。

最后,最为重要的一项:测算出休屠泽、居廷泽在内的,河西地区所有重要战略地的具体位置。

用到的方法,便是上文中所说的:以大河为一条横轴,再根据各个战略点与大河的距离,勉强组建出一个类坐标系,从而更精准的标注出重要战略地。

于是,刘荣便得到了这张地图。

或许旁人还不敢把话说死;

但作为后世来客,凭借脑海中的模糊记忆,刘荣敢打包票:这张地图,可以让每一位汉室将军,都顺利抵达在河西地区的目标地五十里以内。

五十里以内,足足二十公里,听上去误差很大;

但考虑到斥候部队,在战场的探查范围,本就是以前进方向为准,左右各二十里起步,原则上上不封顶;

这么点误差,其实也就没什么了。

——大不了以后,汉家的军队立条规矩:凡是在河西打仗,斥候探查都以五十里为最低限!

不管怎么说,有这么一份能把你带到目的地五十里以内的地图,也比过去那般凭感觉走、凭运气碰,要好上太多太多了。

比如历史上,某个名气严重大于实力的迷路将军,在有了这么一张地图之后,就算迷路,也不至于再贻误战机,甚至于错过整场战役了。

而在这张地图上,只要看向那片被刘荣称之为‘河西’的区域,就很难不被其中的两个不规则圆形所吸引。

休屠泽;

居廷泽。

其中,前者距离已经被纳入汉室版图的河套地区并不远,不过三百余里;

后者则更靠西,距离河套上千里之远。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无论日后,汉家军队踏足河西,亦或是河西地区的游牧民族——只要脱离了孕育这片沃土的大河太远,那就必须以这两处水源地,作为赖以为继的生存根基。

对刘荣及汉室而言,道理更简单——只要想在打河西的过程中,能自由脱离大河流域,而不是始终循着大河西进、东撤,那这两块水源地,都是不可或缺的。

当然,这两块地方的守护者,也同样关系到汉室能否达成自己的图谋。

比如休屠泽的休屠部,可谓是河西地区仅有的不到十个中、大型部族之一。

只要能吃掉休屠部,那休屠泽就唾手可得不说,还能对其他的河西大部族,起到相当有效的威慑作用。

——休屠人都败了!

——休屠泽都没了!

那咱们,还能打过汉人吗?

不然,降了吧……

“混邪部,大抵是要反水。”

“至少在我汉家再度衰败、匈奴人再度强大之前,混邪部,是可以用来撬动河西的。”

想到这里,刘荣也不由得为先祖的智慧,而感到赞叹。

——咋寻思的呢?

公孙混邪,一个义渠王子,早八百年就和草原上的匈奴混邪部分家了;

结果上下嘴皮子一碰,给人安了个公孙的汉姓,还做了大官儿。

到现在,刘荣几乎是念头刚起,公孙混邪那边,就已经和草原上的亲戚们联系上,并基本聊妥了。

根据公孙混邪所转述:草原上的义渠后人,也就是所谓的匈奴混邪部,日子极苦!

早在上百年前,义渠人就曾臣服过秦,并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只是后来的一系列变故,让原本团结的义渠人支离破碎——汉家,匈奴,月氏,乃至于草原上的‘盗羊贼’羌人,都收留了义渠人的部分分支。

对于神州华夏,混邪部,早就是向往无比!

只要王师有意,混邪部愿意随时从驻地出发,自河套内附!

当然,若有必要的话,混邪部也可以暂时留在河西,以内应的身份帮助汉家达成某些图谋,来作为自己‘内附’的投名状。

这个消息被公孙混邪摆上朝堂之上时,朝堂内外,其实还多有迟疑。

最终,还是刘荣拍板,选择相信混邪部。

——因为刘荣知道,他们说的是事实。

而且原本的历史上,混邪部也确实是在汉武大帝在位期间归附汉室,成为了汉室与草原之间的缓冲带,又或者说是国门守卫、戍边战士。

而且在内附之前,混邪部还奉上了整个休屠部的人头,来作为投名状!

既然如此,那刘荣还有啥说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