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415章 应有之理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415章 应有之理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皇帝,是想要以科举为引,激起诸子百家相互争斗啊……”

“只是这争斗,似也无甚不妥?”

长乐宫,长信殿。

端坐于上首御榻之上,听着面前的族侄、当朝御史大夫窦婴,将今日朝议的内容娓娓道来,窦老太后几乎是不假思索间,便给出了自己的结论。

在窦老太后看来,刘荣的意图可谓是一目了然——良性竞争。

用‘科举’二字,来作为文人与官僚之间的纽带,或者说是渠道;

再通过将科举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来倒逼各个学派,为了取得更好的科举成绩,而接受更符合汉家利益、更符合当下时代的学术改造。

这很好理解。

好比你生活在如今汉室,是个三代赤贫的农户,父祖都只给你留下了百亩农田;

——就这,都还是因为你爹和你,均为长子的缘故。

你的叔叔们、弟弟们,则都只是得了些粮、布、钱之类,就被赶出家门自谋生计去了。

混得好的,佃租了某位大地主的农田,虽然日子苦些,但也终算是娶了妻、生了子。

混得差一点的——好比你二叔、四弟,都去混街头当游侠,在械斗中横死接头了。

到了你这一代,你们家的祖坟终于冒了些许青烟:你某位远方亲长绝嗣,又觉得你这人不错,厚道,就把遗产留给了你,并交代你照顾一下自己的老妻。

你把老太太接来了家中,好生照料;

倒是那笔遗产,让你生出了些‘黔首’不该生出的念头。

就这十几万钱的遗产,在寸土寸金的长安一带,置办田产也不过三五亩地,根本无法显著改变你们家的经济状况。

——一百亩和一百零五亩,对一个农户家庭的区别,真的就在有和没有之间。

但若是把这笔钱,用在培养下一代上,那就不同了。

十几万钱,好歹也是达到‘中产之家’家产水平线的财富。

虽然无法培养出一个自幼吃好喝好,另外还得请人教导、打熬身体的武人,但培养出一个文人知识分子,总还是不在话下的。

你之所以有这个念头,也是因为你的大儿子,被村头老生称赞了一句:此子若从文,则必不复为黔首农户矣……

到这里,情况也就很明显了。

——继承遗产这种天降大礼包,你们家祖宗十八代,几乎不可能幸运到再碰上第二回。

这十几万钱怎么用、是否用到了刀刃上,将直接决定你们家族是就此完成阶级跃迁,还是把这天降大礼包拿去打了水漂。

那么,你会作何抉择?

这是完全不用考虑的是——哪位老先生曾培养过更多官员、哪位老先生的学生做官做的更大,你就会带着你的儿子,去找这位‘考公专家’拜师。

而科举,就等于是为原本模糊、常人无法明确判断的‘这位老先生是否能培养出官员’这一疑问,给出了明确的判断标准体系。

判断一位老先生培养官员的能力、门下弟子‘考公上岸’的比例和成功率?

简单,直接看上一次科举结果就行。

往小了说,科举,可以让普罗大众更直观的知道:哪位老先生水平更高,门下弟子通过科举、成为官员的概率更大;

往大了说,其实也同样是通过科举,让天下人更直观的看清:哪家学派的学说,更容易受如今汉室青睐,学哪个学派的东西,更容易通过科举、成为官员。

对于那些有权有势,甚至都看不上科举的权贵来说,让儿子拜谁为师,即便是一件需要深思熟虑的事,但也不过是随便找个名士的事儿。

但对于上文中,意外继承了一笔遗产,并将其视为家族完成阶级跃迁之希望的‘你’而言,这次选择,将直接关乎到你们家族未来千百年的命运。

——对于世人而言,谁通过了科举、谁没通过,或许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但对于这个‘你’而言,过了,就是这辈子,乃至子子孙孙都有了。

每过,那就是一笔天降横财打水漂,家族翻生无望,别说是世世代代为农,从土里刨食了——三五代人之内,能别阶级滑落成佃农乃至奴隶,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

而刘荣的科举,就是抓住了这个关键。

或许‘农人意外继承遗产’的案例太过于极端。

但富农、小地主有闲钱培养后代,而且无力培养出武人,只能培养知识分子,却也是如今汉室普遍存在的状况。

——这个时间线,前后三十三年的文景之治,除了那十几家上万万财富、上百家千万巨富,以及数以千计的百万富翁之外,也同样养出了相当熟练地‘中产阶级’。

何谓‘中产阶级’?

用这个时代所谓的‘中产之家’来举例:去掉作为生产工具的田亩价值,以及刚需的住房价值不算;

余下的财产,如存款、存粮,家禽家畜、器具等‘身外之物’的总价值,能达到十万钱以上,便算是中产之家。

这样的中产之家,显然无法支撑起一个子弟从小就吃精粮、隔三差五吃顿肉,外加打兵器、买药品,再请老卒指点、教导,走猛人武将的路子。

但给某位杰出子弟配上文房四宝、一身像样点的衣服,外加一柄装饰品性质的佩剑,然后带着束脩——也就是一条腊肉,找某位老生拜师从文,这种家庭还是负担的起的。

这样的家庭,被太宗孝文皇帝成为:汉室最坚实的拥护者,税、赋、劳、役最重要的贡献者。

就差没说中产之家,是关乎汉家宗庙、社稷的国之柱石了。

如此重要的一个群体,对于各学派、学说而言,意义其实也是大差不大。

——比这些人更穷的农民,且不说学不学得起、学不学的会,单就是生存压力,就让他们不具备脱产学习的客观条件。

至于比这些人更富有的——商人天生被这个时代鄙视,教出来也没用;

权贵数量就那么多,早就被闻名天下的各学派大家、巨擘给预定了。

就剩下这不上不下,即学的起,数量也足够多的中产之家,能为各学派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源。

得到这个群体中绝大多数人的支持,那这个学派想不兴盛都难;

反之亦然——失去这个群体中感觉大多数人的支持,这个学派想不断绝传承都不可能。

儒家就是这么个状况。

明明有那么多肉眼可见的思想、哲学、学术缺陷,以及黑历史,内部又分裂为那么多南辕北辙的流派,让人一看就觉得:这个学派如此混乱不堪,简直吃枣药丸。

但儒家对地主阶级的天然亲近,是他们得到了中产阶级,也就是这个时代的‘中产之家’的普遍认同。

于是,本次考举,最终应考一万三千余,儒家士子几近九千;

天下读书人不到十万,儒家便可能占去其中七成!

如此庞大的人才队伍基数,哪怕是矮子里面拔将军,最后拔出来的,也根本查不到哪里去。

反之,那些几近绝传的学派——如纵横家、阴阳家之类,满共就剩那么百十来号人;

就算选出一个最出色的,也不过百里挑一而已。

而这样的‘百里挑一’,儒家能挑出来好几百个。

正如后世,那句另华夏底层民众怅然若失的名言:十四万万华夏同胞,即便是万里挑一,也能挑出来十四万人……

“既然皇帝无心压制,那儒家,大抵会就此兴盛了?”

如是一语说出口,老太后似笑非笑的抬起头,虽是看不清窦婴此时的表情,却也大致窦婴此刻,应该是笑的压不住嘴角了。

只是老太后此时的注意力,并不在儒家即将到来的‘美好时光’。

——对于刘荣这个孙子,老太后自认还算了解透彻。

根据老太后的了解,这个皇帝孙子,虽然不大会将个人情绪带入工作当中,总是以一副大公无私的‘上帝视角’来看待问题;

但有一件事,却是这个正值壮年的汉天子时刻不忘、时刻警惕的。

制衡。

老太后不知道先孝景皇帝,是如何把这两个字,如此深刻的印入刘荣脑海中的。

但老太后很确定:皇帝孙子,绝无可能允许儒家就此起势,并就此一家独大。

最终结果,只有两种可能。

要么,儒家起飞,外加另外一个同样举足轻重的学说一起起飞,再和日薄西山的黄老学一起,组成‘三足鼎立’之势。

老太后印象中,刘荣很喜欢玩儿这么一手三方制衡。

但从现实条件来看,这个可能性,并不具备客观条件。

那就只剩下第二种可能了。

——儒家‘假’起飞,然后重重摔上一跤。

正如今日朝议,法家被禁了本次科举资格、儒家被刘荣明确敲打,就连黄老学也没逃过阴阳怪气一样——汉家未来的学术界格局,大抵便是如此了。

法家将成为时刻跟随天子脚步,只以天子意志为金科玉律的铁杆皇派;

儒家,则将在‘祖传反骨’,天然为地主豪强代言、与皇权站在对立面的基础上,一步步寻找背后金主:地主豪强,与头顶上的强权:皇权之间的平衡点。

至于黄老,既是老太后最关心的,同时,也是老太后最为担心的。

——无论是从今日,刘荣所表现出来的态度,还是老太后结合客观现实的推断来看,黄老学未来的结局,都只有一种。

缓缓淡退,逐步让出指正学派的超然地位,但并不会彻底退出权力中枢。

还是那句话:刘荣最注重的,从来都是‘制衡’二字。

儒家不能一家独大;

法家也不能成为脱缰的野马。

那么,在找到第三个可堪一用,且有足够分量的、综合性强的学派之前,黄老学,就必须成为这三方制衡中的一方。

何谓综合性强?

儒、法、黄、墨等‘大学’,皆是。

反之,农家、医家、兵家、家之类,便是专业性更强,而综合性明显不足的‘小学’‘专学’。

很显然,这和窦老太后预想中,或者说是‘愿景’中,黄老学未来的发展并不相符。

只是眼下,老太后纵是有心拉黄老学也罢,也多少有些无从下手了。

就好比一个人。

他伸出手,你可以拉一把他的手;

他彻底晕过去了,你也好到可以从腋窝下,试着把他架起。

可黄老学,如今就好似是烂成了一摊泥——还是稀的。

别说拉一把了,便是双手去捧,都不怎么捧的起来……

“皇帝搞科举,本就是要执诸子百家之牛耳。”

“法家先挨了当头一棒,往后,当是能想起所学,天然就是为帝、王牛马走。”

“儒家受了敲打,鲁儒一脉更是受了重锤——儒家内部,当也能有些许教训。”

“就是这黄老……”

如是说着,老太后不由悠然发出一声长叹,即为皇帝孙子如此不给面子而感到暗恼,也同样对自己喜爱的黄老学恨其不争起来。

只是无论如何,汉家的东西两宫,早已经有了一整套健全、默契的联合执政模式。

——刘荣在西宫未央,唱完了白脸、打出了板子;

接下来,就需要窦老太后这个‘东帝’,在长乐宫唱红脸、给甜枣了。

“拟懿旨。”

“——淄川张恢,传道受业,多有高徒仕汉,有功于社稷。”

“赐十金、布一匹、肉一斤、酒一爵。”

“凡张生门下士子,出则任为吏、入则举为郎。”

“千乘欧阳和伯,教书育人,贤明远扬,多有高徒仕汉,有功于社稷。”

“赐十金、布一匹、肉一斤、酒一爵。”

“安车驷马以召至长安,觐朝长乐。”

分别对法家、儒家做出安抚,轮到黄老学,老太后不由又是一阵长吁短叹起来。

——东西两宫之间的默契,想来是皇帝在西宫未央挥舞大棒,太后的东宫长乐温和安抚。

法家、儒家,都挨了刘荣的大棒,老太后安抚之,自是题中应有之理。

可黄老,刘荣压根儿就没挥舞大棒,仅仅只是若有似无得表达了不满和失望。

这,就使得老太后非但不能去安抚,反而还要顺着刘荣的意思,以黄老学当代最大靠山的身份,对黄老学做出内部批评。

“南皮侯,近来无事。”

“便走一趟内史,报考科举吧。”

“——莫言外戚体面之类;”

“若真能考过三轮,我这瞎眼老婆子,倒还真高看他南皮侯一眼。”

“便是皇帝,兴许也能就此,不再对南皮侯耿耿于怀了……”

“就这样吧~”

“魏其侯且去。”

“——别忘了皇帝的交代;”

“告诉那帮鲁地的腐儒:当年,太祖高皇帝网开一面,看的是项籍的颜面,才给英雄的乡邻一份体面。”

“若还拿那仲尼老儿说事,便是皇帝脾性敦厚,我这瞎眼老婆子,也总还是挥的动刀、刺的出剑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