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416章 外戚衰败,无可逆转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416章 外戚衰败,无可逆转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南皮侯?”

“窦彭祖???”

未央宫,长乐殿。

得知东宫窦老太后,非但没有因为自己隐晦敲打黄老学而大发雷霆,反而还让堂堂外戚南皮侯本人,参加本次最多也只能换得一个四百石官职的科举,刘荣惊诧之余,也不由一阵怅然。

——老太后,算是给足了刘荣面子。

也算是在最大限度上,尽可能站在‘汉太后’这个位置,而非‘窦漪房’这个个人的立场,发挥出了应该发挥出的作用、摆出了应该摆出的姿态。

至于南皮侯窦彭祖参加此次科举,刘荣却是没怎么往深处去想。

——魏其侯窦婴,是窦氏外戚一族二代子侄当中,最出色的那一个;

而南皮侯窦彭祖,则是窦氏二代子弟中,最出色的嫡系。

说直白点,就是窦彭祖虽只是中人之姿,却也是嫡脉二世子弟的牌面。

至于窦婴,虽然才华卓绝,却是旁支庶脉出身。

从这其实就不难知道:窦彭祖再怎么天子平庸,也毕竟是窦氏嫡脉最杰出的那一个。

才华卓绝的窦婴,算是旁支意外涌现出的天才个例;

中人之姿的窦彭祖,却是嫡脉投入无数心血,自幼悉心培养出来的最优作品。

换而言之,区区科举,对于窦彭祖而言,根本就不在话下。

话说的难听一点——若是连这么一场为了选拔最高四百石、最低百石级别官员的科举都无法通过,那窦彭祖哪怕是有外戚这层身份加成,也根本无法出任任何朝中要职。

然而事实却是:早在先帝年间,南皮侯窦彭祖,就已经担任过九卿之一的奉常卿了。

若非吴楚之乱平定之后,原定的太子家令窦婴升格为了太子傅,太子家令的位置被窦彭祖顶替、兼任,之后又因为立场问题而被刘荣弃用,顺带被罢免了职务,窦彭祖时至今日,也至少应该是个平平无奇的汉九卿。

让汉九卿,去考一场选拔四百石级别官员的科举?

这就好比是让国家级运动员,去参加一场婴幼儿爬行比赛——光是参加这么个比赛,人家就已经觉得很丢人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

若非窦彭祖有过‘案底’,需要通过这么一次自我作践式的表忠心,来重新回到刘荣的视野当中,换做任何一个曾做过汉九卿,乃至担任过千石以上级别的官员,都不可能自降身份、自甘堕落,跑来参加这么一场科举。

甚至即便有这么个前提,刘荣也依旧敢断定:窦彭祖对此事,恐怕也依旧是深感屈辱。

若非其中,还多一层‘天子敲打黄老学,黄老学需要象征性低头’的政治深意,外加东宫窦老太后亲自揪耳朵,窦彭祖别说是乖乖参加科举了——便是‘不堪其辱’在家上吊,也绝非不可能的事。

对此,刘荣只想说:有得必有失。

想当年,南皮侯窦彭祖因为立场问题,而被刘荣剔除出自己心中的人才储备库;

想重新回到这个人才库,那窦彭祖就得做点什么,来证明自己。

最好的证明方式,无疑便是从跌倒的地方:立场方面着手。

前九卿、故奉常参加科举,丢人吗?

很丢人!

黄老学新生代血液中,除汲黯外仅有的‘俊杰’,才加这么一场选拔‘刀笔吏’的文试,体面吗?

不体面!

但也恰恰是因为这很丢人、很不体面,才更能衬托出窦彭祖此举,有多么难能可贵。

——科举,是刘荣出于多层面考虑,所要推行的大政。

要现在这件事情上,体现出自己‘无条件忠君’的立场,那最好的方式,就是无所不用其极的支持科举。

而这其中,相对有些魔幻的一个角度就是:在支持科举、表明立场的过程中,受的委屈越大、丢脸丢的越多,就越能表明支持科举的力度够大、表明立场的决心足够坚定。

在刘荣看来,这也正是窦老太后借‘黄老学要给皇帝、给科举一个交代’的名义,揪着耳朵让窦彭祖参加科举的主要原因。

——丢人是真,不体面也是真;

但借此重得天子信重,至少是相对亲近、不再疏远排斥,却也是真。

和日薄西山的黄老学一样~

随着昔日的窦太后,已经升格为窦太皇太后,以及南皮侯窦长君、章武侯窦广国二人先后离世,窦氏外戚一族,实际上也已经走上了盛极而衰的下坡路。

等窦老太后殡天,窦氏外戚一族的荣华富贵,就将尽数系于魏其侯窦婴一人。

说不定届时,窦氏内部,会把窦婴这一支替换成嫡脉,亦未可知。

至于窦婴也故去之后,那窦氏外戚一族,恐怕就会像如今,只有轵侯薄戎奴充当门面的薄是外戚一样,彻底淡退出汉家的权利决策核心——乃至于就此淡退出历史舞台。

窦老太后心里当然清楚:这个进程,无法违逆;

除非想要学吕氏,孤注一掷的拼上一把、进行一笔‘成了就坐江山,败了就绝血脉’的豪赌。

否则,窦老太后就必须接受窦氏一族盛极而衰、逐渐衰败,并最终‘退化’为一家普通贵族的现实。

而在这个过程中,窦老太后唯一能做的,是尽可能减慢这个进程。

就好比后世,治疗某些尚未攻克的、已经晚期的癌症时,所奉行的核心准则——治好是不可能了。

但只要积极治疗,那稍微延长患者寿命,其实是可以做得到。

至于具体能延长多少,就看患者心态、治疗状况,以及一定程度的运气因素了。

对于未来的窦氏一族,以及如今的窦老太后而言,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孤注一掷,吕氏试过了,行不通。

未雨绸缪,薄氏也试过。

时至今日,都还孤零零住在桂宫,从不曾被先帝临幸过,不出意外便要将处子之身陪葬先帝阳陵的废薄皇后,证明了这条路也同样走不通。

有这两个失败案例摆在前面,窦老太后就只能接受现实:窦氏衰败已成定局,神仙难救。

与其去纠结、去头疼,还不如尽人事,听天命,拖延这个衰败的过程。

尤其是趁着自己——趁着‘窦太皇太后’还在,再多为窦氏埋下一些善因,将来好多长出一些善果。

只是过往的人生经历,让窦老太后学会了很多。

窦老太后在吕太后身边伺候过;

见过卧榻弥留的太祖高皇帝、年少轻狂的孝惠皇帝;

在代都晋阳,给当时还是代王的太宗孝文皇帝做过侧室、姬妾。

自有汉以来,那一批最阴狠、最深沉,最能让人速通‘人性课’的人,窦老太后都见过、都接触过。

这些经历告诉窦老太后:人情,是靠不住的。

无论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在只讲利益、不讲感情的皇家,都是靠不住的。

——就说吕太后,难道就不曾对朝堂内外、功侯贵戚有过恩惠?

结果如何?

一俟吕太后驾崩,诸吕败亡,天底下愣是找出哪怕一个人,能说出吕太后半句好话的了。

再说故薄太皇太后。

在太宗孝文皇帝年间,与彼时的太子、后来的孝景皇帝联姻,帮助储位不稳的孝景皇帝坐稳储位,算不算人情?

莫说是孝景皇帝了——这个人情,就连窦老太后自己,那都是认的!

可到了最后,薄老太后直到闭眼,都没能等到先帝临幸薄皇后、薄皇后诞下一儿半女,从而延续薄氏荣华富贵的那一天。

那么大一个人情,最终却根本没还成,先帝愧不愧疚?

窦老太后愧不愧疚?

当然,都是愧疚的。

只是愧疚归愧疚,事关宗庙、社稷,即便私心上有愧疚、有不忍,最终依旧还是不得不辜负人家、不得不负了那天大的人情。

当年的薄氏如此,未来的窦氏,大概率也会是同样的情况。

——只要舍得下脸皮、豁得出去,窦老太后完全可以将堂邑翁主陈阿娇,乃至某个窦氏女塞给刘荣,甚至册封为刘荣的皇后!

但那有什么用呢?

不过又一个困居桂宫,郁郁终身的薄皇后第二罢了。

窦老太后也可以善待朝堂内外,广施仁义于功侯贵戚、公卿百官;

但这又有什么用呢?

真到了窦氏一族‘获罪于天,无可祷也’的那一天,那些受过老太后恩惠的人,非但不会想着报答恩情,反而还会为了撇清关系,而更加卖力的在窦氏一族头上填土盖坟。

甚至哪怕是善待天子刘荣,以求刘荣将来,能尽可能善待窦氏一族,也同样不现实。

——是否善待窦氏一族,无论是对于当今天子荣,还是对于先孝景皇帝刘启,都不是以‘是否曾欠过窦老太后人情’作为决定因素的。

若国家需要,那即便窦老太后一直作到死,天子荣该善待也还是会善待;

若国家不需要,那哪怕窦老太后无下限纵容,天子荣该灭窦氏族,也还是会诛窦氏的族。

想来想去,老太后唯一确定有点用、多少还受自己影响的,能为窦氏多争取一些事件的方式,也就是人了。

多留点人。

在朝中,多留几个姓窦的人,以多庇护窦氏几年。

至于这些人在日后,能不能再培养出更年轻的窦氏子弟进入朝堂……

想到这里,窦太后终于明白当年,太祖高皇帝与吕太后交谈时,所说的那种感受了。

——到了那时,我都死了很多年了;

——那时候的事,也就不是现在的我们,所能够预见、掌握得了……

“外戚是外戚;”

“黄老是黄老。”

“老太后,这是要把二者混为一谈——借黄老的势,来拉一把窦氏?”

“呵;”

“不愧是……”

体会到老太后这层动作暗含的深意,刘荣呵笑着摇了摇头,不禁为老太后的政治智慧感到钦佩。

换做旁人——换做任何人,玩儿这一手混淆概念,都不可能骗得过刘荣这双火眼金睛。

黄老就是黄老;

窦氏就是窦氏。

你窦彭祖来参加科举,分明就是黄老学在向朕低头!

朕凭什么要因为这件事——凭什么要因为黄老学低头,而给你窦氏一个面子?

唯独窦老太后。

如今天下,唯独窦老太后一人,玩儿这一手混淆概念,能在刘荣这里过关。

原因无他;

窦老太后,不单是汉家的‘东帝’,也同样是刘荣的祖母。

一把年纪的祖母,像是个小孩儿一样,玩儿一手幼稚的把戏,刘荣难道还要戳破?

事实上,单就是老太后这‘故作幼稚’的卑微姿态,其实就已经有了三分祈求刘荣的味道了。

——皇帝孙儿啊~

——皇祖母我,可都做到这个份上了~

——看在我这瞎眼老婆子的份上……

这个面子,刘荣愿意给。

不单是,或者应该说,完全不是出于什么长幼尊卑、人伦孝悌,而对祖母窦老太后给予尊重。

而是天下人,肯定会希望刘荣这么做。

刘荣需要做出最有利于汉家、最有利于天下的决定;

那天下人希望的,自然,也就是刘荣希望的……

“南皮侯窦彭祖~”

“故奉常……”

“罢了罢了~”

“去召南皮侯入宫吧。”

“——堂堂彻侯、外戚,跑去参加科举,像个什么样子?”

“传出去,岂不成了朕容不下东宫后族外戚?”

如是说着,刘荣便微微颔首,做出了最终决断。

“让丞相,召朝中公卿议一议。”

“岁末大朝仪之后,内史拆分后,三分关中所得的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右扶风一职,朕觉得南皮侯不错。”

“另外,清河太守窦融,也召入长安述职吧。”

“还有前几日,丞相桃侯刘舍,再乞骸骨。”

“让魏其侯亲自登门,去代朕‘挽留’一番,以免功臣寒了心。”

“若实在挽留不下,便让魏其侯入宫见朕。”

至此,刘荣也算是针对窦老太后的担忧,而给出了自己能给出的最高价码。

魏其侯窦婴拜相,这是早就定下来的事,自是题中应有之理。

南皮侯窦彭祖~

刘荣还是不大喜欢这个人,所以九卿是别想了。

比二千石的右扶风,也不算辱没了窦彭祖‘中人之姿’的才学。

至于清河郡,算是窦氏外戚的大本营、基本盘。

就连郡太守,都已经连续三任出自窦氏本家了。

召见清河太守,勉励、慰问一番,也算是委婉表示‘清河依旧会在窦氏掌控中’的意图。

这样一套组合拳下来,窦老太后哪怕是被迫害妄想症,也总该安下心了。

众所周知,汉家惯例;

东宫长乐安下心了,那西宫未央,就要开始办事儿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