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413章 儒家的真面目?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413章 儒家的真面目?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将赵禹的些许异常暗自记下,刘荣便将话头一转,生硬开启下一个议题,将舆论问题暂且略过了。

——舆论这个东西,什么时候都会有的。

尤其是本次科举,与后世历朝历代的科举,都有一个根本性的不同。

诸子百家还在。

华夏思想学术界最活跃、最复杂,同时也是最为激进的时期,并没有完全被历史的车轮所碾碎。

不同于后世,那些儒家早已垄断学术界的时代——如今汉室,还保留着诸子百家当中的绝大多数‘显学’。

后世人常说:汉武大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统一了华夏思想界,奠定了华夏文明以儒家文化所推崇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为文明根基的基础。

刘荣对此却持有保留意见。

——经过春秋战国数百年,诸子百家早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即便各家学说的思想哲学偏重点有所不同,但最终想要达成的目标,和基本的道德价值体系,其实都是百变不离其宗的。

最终目标,无外乎‘致君尧舜上’,使民富、使国强,使天下安定,使国家富足。

区别只在于达成目标的具体手段,以及达成目标过程中倚靠的力量。

黄老学认为,水利万物而不争,要想让国家富强,那政府就该像水一样——用得到你的地方,你就搭把手、使把劲儿;

用不到你的时候,你就老老实实‘无为而治’,任由天下人自我发展就好。

法家则认为,百姓民生来愚钝,与其费劲巴脑的教化、开智,不如直接以法制作为约束,以国家力量去引导民众,朝着共同的远大目标使劲。

说的直白点,就是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让种地就种地,让参军就参军,让修长城修长城,让修直道修直道;

别问为什么,说了你也不懂,照做就是。

儒家算是个异类。

在儒家看来,要想让国家、文明强大,就需要让这个国家、文明的每一个个体都强大起来。

即: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文武双全,能读书认字、能骑马射箭,温润如玉、风度翩翩的道德君子。

至于具体怎么做?

——正所谓:仓禀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所以,那些‘仓禀、衣食皆足’的地主、豪强,必然是懂礼节、知荣辱的榜样。

既然他们已经知礼节、知荣辱了,那也不用费劲儿了——就让他们发挥一下榜样的力量,带一带那些愚昧的底层民众就是……

从结果来看,这三大显学的思想哲学,显然都有些太过于理想化。

——黄老所提倡的小政府模式,虽然在和平年代降低了政府维护成本,却也大大降低了政府对地方的掌控力度,甚至隐隐朝着‘无政府’的方向靠拢。

这也是黄老学作为汉家的开国执政学派,如今却愈发衰败的原因之一。

因为随着始皇一统,华夏文明正式被注入‘统一’‘集权’的基因,中央集权,已经愈发成为华夏封建政权所向往、所想要达成的远大目标。

尤其当今汉室,在太宗孝文皇帝长达二十七年的‘无为而治’后,于先孝景皇帝年间,正式进入了‘原始资本积累完成,开始大踏步开疆拓土’的高速发展时期。

简而言之,就是从与民休息,转变为了中央集权。

也就难怪提倡小政府的黄老学,与如今汉室中央集权的总体方针相悖,故而逐渐淡出权利决策层中心了。

至于法家那一套高压政策,显然也不行。

——拿老百姓的命当国家进步的燃料,不让问、不让说,只叫百姓老老实实听话,任劳任怨的累死在基建项目上?

后世的绝大多数监狱,都没这么不人性!

追求美好生活,永远都是人类最本能的向往。

这种本能向往被压迫的越狠,最终的反弹就会来的越激烈。

秦二世而亡,一夜崩塌,就是再直白、明确不过的佐证案例。

至于儒家那一套‘乡绅治国’,寄希望于豪强地头蛇起榜样作用,乃至于先富带动后富,那就更是无稽之谈了。

——哪家地主那么好心,会教底下的佃户如何成为地主?

埋藏于人类基因深处的自私自利,只会让他们绞尽脑汁,以求将佃户的子孙后代,都变成永远都要为自己劳作、被自己剥削的佃户。

敲骨吸髓,人家都嫌你骨髓不够香、不够多,又怎么可能把你培养成竞争对手,一同奔赴更好的明天?

所以,无论黄老学的‘小政府无为而治’,法家的‘中央政府高压统治’,还是儒家的‘政府无为,乡绅治国’,显然都是或不符合人性、或不符合现实的,过于理想化的方法。

但他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国富民强,国泰民安。

甚至于农家、医家,乃至家、阴阳家等,最终的目标也都是这个,只是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方法。

路径不同,目标一致,不外如是。

至于道德标准,那就更是高度一致了——不外乎华夏文明最朴素的:忠孝友善,人伦孝悌等。

你说儒家崇尚仁义礼智信,难不成法家,就推崇为非作歹、无恶不作了?

儒家讲究‘温润君子’,难道墨家讲的就是穷凶极恶、悍匪暴徒了?

显然都不是。

说来说去,还是那句话:诸子百家一大抄。

在道德标准层面,除去一个‘杨朱唯我,不以物累’的异类,诸子百家所推崇的,基本都是朴素的:与人平和、友善,敬重长者,友爱幼者之类。

所以,在刘荣看来,汉武大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他是‘奠定了华夏文明讲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体系’,多少有点欺负后世人没见识,不懂诸子百家其他学说的价值体系了。

倒是统一华夏思想界,是独尊儒术实打实的现实意义。

理解起来也很简单:在汉武大帝之前,诸子百家可谓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黄老说无为而治,法家说高压统治,儒家说乡绅治国;

墨家说无政府共产,兵家说打下全世界,农家说种地就能强国……

各类说法五花八门,偏偏每一家的说法都有点道理,让你根本分不清谁对谁错。

这又会导致中央政府有什么大动作的时候,你作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普通民众,往往就会陷入无以复加的迷茫、纠结。

好比某年冬天,你所在县的县衙发布公告,说是你们县唯一的一条大渠淤堵了,要召集全县青壮,赶在开春前把渠道清理干净,以免影响来年春耕。

这本来是一件不值得思考的事——利国利民,干就完了。

但你身边的人,开始对此事发表褒贬不一的看法了。

——村头治黄老的老人家说:国家不是这么治理的,放任不管才是上策;

至于淤堵的水渠,堵到一定程度了,就会被水流自然冲开,并不需要特意投入人力物力去疏通。

这大冷天的,官府居然还征召苦命农户家的青壮,去进行无偿体力劳动,分明就是残民!

你有心反驳,但觉得老人家说的不无道理。

正当你要认可老人家的说法,决定拒绝县衙征召,并痛骂几声‘狗官残民’的时候,邻居家的远方表亲来串门,也就此事发表了观念。

据这位法家出身的青年所言,县衙征召青壮疏通水渠,这是官府关心民众、重视百姓生计的体现。

官府明明可以什么都不管,却也还是费心费力的发布了公告,决定带领老百姓疏通渠道,以更高的迎接来年春耕。

这是善政。

生活在这样的县,有这样积极向上、将百姓放在心上的父母官,你做梦都该偷着乐!

这个说法,你也觉得有点道理。

但有些无法判断这个说法,和村头老先生那个说法,二者到底谁对说错。

不等你做出抉择、判断,村长家的老儒又发话了:哎呀~

事儿是好事儿;

但这种事儿,怎么能让贪墨成习、受贿成风的官吏来做呢?

这分明就是把一件大好事,交给一群道德败坏的人去干呐~

又怎么可能会得出好结果呢?

这种事儿,还是应该由地方表率,也就是乡绅这样的代表性人物去办。

然后,你就麻了。

不就是挖个渠吗?

家里有地,觉得通渠对自己家有利的,便派家中青壮去帮忙不就是了?

怎么还整出这么多弯弯绕?

搞得你这个原本知道这是好事儿的人,都有些分不清这事儿是好是坏,甚至办这事儿的人,究竟该不该负责这件事儿了。

这都还算好的。

——你们县只有这么三个不同学派的知识分子,这都还算好的。

据说隔壁县,还有一个墨家出生的墨者,一听要疏通水渠,就自发召集民众把活儿给干了。

搞得当地县衙往上报,都不知道该怎么写报告——写事儿办成了也不行,说没办成也不对,怎么都别扭……

更要命的是:不单你这么个老百姓纠结、迷茫,就连县衙那些个官老爷,也被这五花八门的说法给整麻了。

县令觉得黄老说的有道理,这事儿就不该官府去管,迟迟不肯在动工书上签字;

县尉觉得法家说的有理,无论是为了使命还是仕途,这事儿都必须得干。

为了这事儿,二人还起了不小的争执。

顶头两个神仙打架,底下的‘池鱼’也争的面红耳赤。

主簿说了:儒家说得对,这事儿就该乡绅去干;

吏篆又说了:墨家的人有本事,把事儿交给他们准没错,省时又省力,还什么都不用做……

就这么乱了好几年,渠道也迟迟没能疏通。

灌溉不足,导致县里的农田肥力越来越差,当地官员被迁、免了一茬又一茬。

而水渠疏通的事儿,也随着县衙班子换了又换,而周而复始的陷入扯皮循环,迟迟没能落到实处……

等汉武大帝独尊儒术,一切就都简单多了。

——中央明确规定:儒家是对的!

那无论是底层民众,还是地方官员,大家谁都不用纠结了——就按儒家说得来。

该乡绅负责就乡绅负责,官府该支持的时候支持,该闭嘴的时候闭嘴。

等事儿办完了,老百姓的农田不缺水灌溉了,乡绅也赚到自己想要的名望了,地方官员也不费吹灰之力,就把政绩拿到手了。

一切都是那么的完美,凡是与此事有关的各方,就没有不受益的……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历史告诉刘荣——并非如此。

就拿同样一件事:疏通渠道举例。

头一回,乡绅负责此事,自然是替官府代劳,充当一个组织者的角色。

但慢慢的,随着官员因政绩累计升迁,而走了一茬又一茬,地方乡绅也愈发‘德高望重’,事态,就会变得有些不一样了。

——原本应该分发给青壮的吃食、工钱,没了;

——原本该疏通的公共大渠,开始变成了乡绅家的私渠。

再然后,青壮们开始‘付钱上班’了;

十里八乡,但凡哪家富户需要重劳力,就都要通过这种‘乡绅治国’的方式了。

政府拨的项目款,乡绅吃了;

青壮上交的‘上班费’,乡绅也吃了。

顺带着,乡绅家以后再有什么活儿,也都再也不用花钱了不说,甚至还能从苦哈哈的农户青壮手里,收上来一笔‘上班费’。

美其名曰:孝敬。

再然后,力工们找不到活计了;

地方官府越来越懒、越来越习惯于把所有的事,都丢给乡绅去负责。

时日一久,官府就成了看客,乡绅反倒成了地方的统治者。

如此数百年后,某一届官府班子突然想起来:诶,不对啊?

这地方,应该是我说了算啊?

这时候,乡绅就会站出来,满是疑惑地问出一句:您哪位啊?

官儿?

谁家的官儿,还真管事儿啊?

几百年来,不都是官儿负责加官进爵,我辈乡绅负责治理百姓——官儿升官,乡绅发财的吗?

我家祖祖辈辈都是这么干的,您家祖祖辈辈的官老爷们,不也都是这么过来的吗?

于是,国家统治者在潜移默化中,从中央政府下辖的地方政府,润物细无声的,转变成了地方豪强富户,也就是所谓的‘乡绅’。

在他们的‘治理’下,国家土地兼并加剧,底层百姓民不聊生;

逼不得已,最终一人登高而呼,百姓民揭竿而起,彻底推翻了这个逼得他们失去活路的‘腐朽’王朝。

至于那些‘乡绅’们?

则面部红心不跳,转头就对新朝的地方官员表示:官爷,您要政绩不要?

只要您开金口,我辈乡绅马上就给您送来!

不用您出钱,不用您出力;

只要您老乖乖窝在县衙,该办的事儿,俺们这些乡绅都给您办妥。

什么?

您问我图什么?

嗨~

还不就是仰慕您,为您的风姿所折服,想要为您老办点事儿嘛~

国家兴亡,乡绅有责嘛!

什么?

土地兼并,残民害民?

怎么可能!

我辈乡绅躬耕传家,读的那都是圣贤书,张口仁义道德,闭口道德仁义的;

又怎么可能干这种伤天害理的事儿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