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408章 八方英才聚长安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408章 八方英才聚长安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公孙弘,是幸运的。

曾为太宗皇帝博士的履历,以及师门提供的人脉,让公孙弘此行长安,多了不止三两分底气。

但公孙弘这样的幸运儿,终归还是少数。

更多的,还是一没有政治履历,二在长安没有人脉——甚至到了长安都不知道住在哪里、吃在哪里的‘普罗大众’。

和真正的普罗大众,也就是占据这个时代绝大多数的底层农户相比,他们或许还算幸运。

他们或许家底不算丰厚,但至少让他们或专心致志,或忙中偷闲,得到了知识的灌溉。

在家乡,他们或许是十里八想的俊后生,又或是文明郡县的‘青年俊杰’;

往大了说,郡县府衙的官老爷们敬他们,地方豪强富户舔他们,不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也至少是不愁生计的一方人物。

往小了说,帮乡里乡亲写写信、读读信,又或是帮商贾算账,乃至于为贵族整理文档——总归是比在土里刨食的农人要体面不少。

但来了长安之后,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后世人常说,在一朝都城,随便砸一块搬砖下去,都能砸到三五个官儿;

一条街从这头走到那头,说不定能偶遇小半个朝堂!

虽然这是有些夸张的说法,但事实上,长安的人口密集度和人才质量,也确实远非地方郡县——尤其是关东郡国所能比。

好比在齐地,除了王宫里的宗亲诸侯,以及城内的几家大户,就基本没什么完全得罪不起的人。

在临淄城的路上被人撞了,你只需要上下打量一下,确定对方身上穿的不是什么特别华贵的服饰,且对方没有百十仆从跟随;

然后,你就可以和对方好生理论一番,来判定一下此次‘交通事件’,究竟是谁全责了。

但在长安,一切都好似天地翻转——完全倒了个个儿!

在长安街头,平均每五个行人当中,或许都未必能挑出三个普通人!

绝大多数情况下,长安街头平均每五个行人当中,会有一名职务或高或低的官员,一名身份或尊或卑的功侯贵戚/贵族仆从,以及一名家底殷实,人脉颇广的地头蛇。

即便是剩下两个‘普通人’,看上去一副老农打扮,可你但凡惹上他,你就能知道什么叫天子脚下、什么叫帝都皇城了。

什么开国元勋、英烈之后啊~

什么落魄贵族、衰败王门啊~

亦或如今是老农的身份,实则却掌握着不亚于官员、贵族的权利,人脉能直达庙堂的神秘老者——都有可能在长安街头出现。

所以,在帝都长安,你如果同人起了争执,性价比最高的选择,其实就是立马道歉。

因为你不知道站在你面前的,究竟是某个cos老农的公子哥,还是心血来潮,走上街头体验生活的公卿子弟。

反之,你的底细,光从你那一口明显异类的他乡口音,就被对方给看的偷偷地了……

所以,当时间逐渐来到秋八月,刘荣意料之中的‘长安治安状况面临挑战’的情况,竟出人意料的没有发生。

前后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关中地区的考生,便基本已经悉数抵达长安。

即便是关东,路途稍微近一点的——如梁地、淮泗地区,以及汉中、巴蜀,乃至北地、陇右的考生,也都先后抵达长安。

然后,他们极其本分的,找到了自己该落脚的地方。

——有亲人的寻亲人收留,有故交的找故交拜访;

实在是头一回来长安,也根本没什么人脉的,也都按照各自的经济状况,规规矩矩找了临时落脚点。

手头殷实点的,就在长安租,乃至直接买下一栋民居;

差一点的,要么几人合伙租下一栋小院,又或是直接找到客栈,低价要一个只可容纳一人的大通铺床位。

倒是长安城的街头,在秋收都还没到来的眼下,就先一步热闹了起来。

有钱的公子哥们走上街头,这儿逛逛、那儿看看,累了就在酒肆与友人喝几杯;

囊中羞涩的穷酸们,也没有把自己锁在房间看书——有经济压力的就去找个活计,或帮人抄书、算账,或帮人搬运货物;

即便是没有经济压力的,也同样本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原则,到处结交志同道合的同龄人,以求能互相学习、精进学术。

当然,也免不得有些心术不正的人,在科考还有十数日的当下,就将一篇篇辞藻堆彻,却又言之无物的所谓‘文章’,塞进朝中重臣、公卿贵戚的门。

期望得到举荐,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更多的,是希望自己能得到某位大人物赏识,从而帮助自己在科考走得更远也好,亦或是在科考之后,留自己在长安做点什么也罢。

言而总之,总而言之,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今天,以及未来而奔波。

而在这前所未有的年轻知识分子大聚集、百家思想大碰撞当中,自然就出现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火花……

“某家,郑当时!”

长安北城,东市外的一件酒肆,青年文士齐聚。

虽非某人作主邀宴,但文士们却还是自发的聚在了一起,算是彼此打个照面、混个眼熟。

见大家伙儿都扭扭捏捏,只同身旁人交谈,却根本不理会他人,郑当时当即站起了身,简单做了番自我介绍。

“家祖郑君郑老大人,曾为楚将!”

“后项王败亡,家祖降汉,因不从太祖高皇帝‘直呼项王名讳’之令,而贬斥还乡。”

如是丢下两句话,郑当时便转动着魁梧伟岸的身躯,对酒肆内的众文士环一拱手,旋即便自顾自坐下身来。

待郑当时佯装镇定的抓起酒酬,小口抿起浊酒,酒肆内,才开始想起一阵此起彼伏的惊叹声。

“嘶~”

“郑当时……”

“梁楚豪侠郑当时!”

“想当年,吴楚七国之乱,张氏兄弟——楚相张尚死战,梁将张羽死战!”

“而梁中尉张羽,就曾受过郑当时恩惠,从其言而解其危!”

接连响起的两声惊呼,让众人纷纷挺直腰杆,目光也齐齐落在郑当时那看似淡定,实则早已暗暗得意的臭屁面容。

——如果仅仅是一个‘梁楚豪侠’的身份,以及一个‘先祖曾为楚将’的家族过往,那在场众人,大概率依旧不会认识郑当时是谁。

即便是认识,也只会为之不齿、不屑与之为伍;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向郑当时投去崇拜、嫉妒,却又略带些疑惑地目光。

在场众人,不说是人均家世显赫,却也至少是人均略有贤名。

至少都是有点学识、本事在身上,且以‘仕汉’为目标多年的精英知识分子。

对于这些人而言,郑当时这个人名最耀眼的身份,是当今刘荣曾经的太子舍人!

没错;

先祖曾追随项羽,且在汉家建立后,不愿直呼项羽名讳为‘项籍’,自身又是上不得台面的‘游侠’出身的郑当时,曾在先帝年间,被任命为当时的监国太子刘荣的太子舍人。

所谓太子舍人,便是太子宫属官、储君班底中,最常见的一个职务。

除了太子詹事(家令)、中车属令(下一代宦者令)、中盾卫(亲卫统领)外,绝大多数太子班底,最初都是太子舍人的职务。

照理来说,曾经的监国太子,当下已经贵为天子,郑当时这个曾经的太子舍人,也应该像无数的前辈——如先帝的太子舍人张欧、周仁等,成为当今刘荣信重的肱骨心腹。

而现在,郑当时却出现在了这里;

出现在了这处除小厮外,几乎尽由科考士子塞满的酒肆当中。

这意味着曾经的梁楚豪侠、当今刘荣太子时期的班底羽翼,也同样打算参加今年的科举。

没人知道这是为何。

没人知道郑当时,这是脑子瓦特了,还是在当今刘荣那里失了恩宠,亦或是在太子宫残酷的竞争当中被淘汰。

但大家能立刻确定的是:本次科考,有一个曾在当今刘荣身边伺候,对当今刘荣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且曾经正儿八经在长安做过官的人!

且不论这个人现在混得怎么样、怎么就沦落到要科考的境地——单就是这个人的来历,就足以让众人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

“郑当时……”

“郑当时………”

人群中,立时便有几人不着痕迹的低下头,在心中牢牢记住了这个人名。

——梁楚豪侠、故太子舍人郑当时!

本次科考的第一大热门,或者说是焦点人物,也随之浮出水面。

“鄙人,主父偃(yǎn),齐郡临淄人氏……”

郑当时之后,又站起来一名身材消瘦,眉宇略带阴戾的男子;

只是考虑再三之后,主父偃终还是按捺下介绍师承、学说的想法。

——长短纵横术!

这个学说在这个时代有多异类、有多不受待见,主父偃从小到大,已经体会了无数次。

简单的姓名、籍贯,再加上主父偃本身就没什么知名度,以及像样的履历,大家伙便也没太关注主父偃;

只礼貌性的露出一个微笑,旋即便将目光投向了第三人。

“鄙人,倪(ní)宽,籍齐地千乘郡。”

“少治五经,后受欧阳生——欧阳和伯授《尚书》。”

这第三人的自我介绍,倒是比先前的主父偃,引得了更多的关注。

一来,倪宽这番自我介绍,算是委婉的透露了自己的学派——儒家。

二来,倪宽治的又是儒家诸学中,相对比较罕见,且含金量又较高的《尚书》。

——想当年,晁错得以一飞冲天,于太宗皇帝年间,跻身先孝景皇帝的太子宫,便是凭着《尚书》博士的身份。

可以说,在儒家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当中,《乐经》已经失传的当下,余下五者,含金量最低的就是《诗》。

不是《诗》不值得学,又或是‘言之无物’,没有学习价值;

而是如今天下治《诗》的人太多,乃至于都按照地域,分出齐诗、楚诗等不同流派了。

这就导致天下,无论是儒家士子还是黄老、法、墨,亦或是儒家内部其他流派——几乎人人都治《诗》。

这就好比后世,大学生的专业千千万,但思政和马列,都是默认都要学的必修科目。

《诗》,就是这个时代所有文人士子的思政必修课。

含金量比《诗》稍微高一点的,是至今都还被鲁儒垄断的《礼》。

《礼》的地位低,除了其内容高高在上、不够务实,以及鲁儒这个群体的减分外,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礼》在这个时代的全称,并非后世人更耳熟的《礼记》,而是——《周礼》。

周的礼法。

如今都是汉室了,周的礼法又怎么可能得到重视?

尤其如今汉室,更是早自太祖高皇帝之时,就被天下人公认——乃至太祖刘邦本人都承认的‘礼崩乐坏’的时代。

既然都礼崩乐坏了,那周礼,自然是有用的时候翻出来看看,没用的时候就丢在一边了。

再考虑到《礼》的正统,或者说是解释权,至今都还被令人恶心的鲁儒一脉所垄断,就更导致了《礼》学的落寞。

《诗》最烂大街,《礼》最不受待见,再往上,则是《易》。

准确的说,是《周易》。

虽然和《周礼》一样,都占了个‘周’字,但《易》的学术地位,实际上是儒家六经当中最高的!

至于综合含金量排序,《易》之所以排在《尚书》和《春秋》之后,也绝非《易》比不上后者;

而是相较于《尚书》《春秋》,《易》实在是太过于晦涩难懂,愿意学的人太少,能教明白的人更少。

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下,儒家出身的士子,无论是在儒家内部的鄙视链,还是外部的‘食物链当中’,都是以治《尚书》和《春秋》者,作为最具含金量的头部。

至于《易》?

但凡能说出个一二三四,直接就是当世大家!

只可惜这样的人,自有汉以来,都不超过五指之数,且从不曾有两个人同时处于学术鼎盛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