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409章 人才库?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409章 人才库?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诗》烂大街,《礼》不受待见;

《乐》于秦末战火失传,《易》又因为晦涩难懂而无法壮发扬光大。

自然就剩下《春秋》和《尚书》,来作为儒家诸学的牌面了。

其中,《春秋》由胡毋生、董仲舒师兄弟二人,及祖师后人公羊寿所代表的公羊传,以及谷梁传、左氏传——即左传,作为三个主要流派。

即:《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以及被称为《左传》的《春秋左氏传》。

而《尚书》在如今汉室的传承,却可谓是同源共流。

——凡天下治《尚书》者,所学无不源于济南伏生,于秦末‘焚书’时期藏匿从自家墙体中,并于太宗皇帝年间挖出的那本《尚书》残卷。

伏生挖出《尚书》,先授门徒:张生、欧阳生二人,后又授朝堂代表晁错;

故而,如今汉室天下,人人都说《尚书》稀缺,治《尚书》有所成的文士更加少见。

——因为晁错毕生都在为削藩而忙碌,仅仅只是把《尚书》作为了自己跻身庙堂的敲门砖;

别说是授《尚书》于弟子门生了——就连晁错自己,怕是后来都没怎么翻看过那本助他一飞冲天的《尚书》。

至于伏生自己的两个弟子,‘大弟子’张生,是故赵王、宣平侯张敖,与鲁元公主之孙、鲁元王张偃之子——汉家的当代南宫侯;

当代侯爵,而且还是鲁元公主与赵王张敖的孙子;

指望他去授书于人,还不如祈祷他能把《尚书》多传给几个儿子,别闹出把毕生所学带进棺材,以至于学说绝传的荒唐事儿来。

唯独剩下一个欧阳生——欧阳和伯,是正儿八经在开山收徒,教授《尚书》。

所以也可以说:如今汉室天下,凡是说自己治《尚书》的,都或多或少和欧阳生有点关系——要么是记名弟子,要么是亲传门徒;

至不济,也起码在欧阳生那儿听过几节课。

如若不然,别说是‘治’《尚书》了;

且不提你从何得来的《尚书》——哪怕你真意外得到了,没有欧阳生的讲解,你也不可能学出名堂来。

故而,即便大家伙都对‘倪宽’这个人名感到陌生,却也还是本能的对倪宽拱手行礼,抱以善意。

不是倪宽面子大。

而是倪宽口中,曾授《尚书》与倪宽的当代大家:欧阳和伯的面子大。

只是随着倪宽——又一个家世一般、衣着寒酸,且仅仅只是得到过名士指导,而非名士亲传弟子的考生做出自我介绍,大家也随之发现:郑当时那样的异类,终归是少数。

大家伙或许学说有别、学派有别,但情况却都大差不差。

——几乎都被某位学术大拿指导过、指点过,却根本没谁敢大言不惭的说一句‘学师某某’;

——在各自的家乡,几乎都或多或少有些名气,但也基本没人敢开口吹一句:我和某个大人物颇有渊源。

如此一来,大家伙就都放松了下来。

竞争压力不算小,但也不算太大!

至于意料之中,必定会手眼通天的贵族子弟,又或是名门高徒——肯定是有的;

但作为精英知识分子,大家伙心里也大概有数。

既然当今天子刘荣,搞出来了这么个所谓‘科举’,面向全天下的文士开科纳贤,那就不可能全录取有门路、有地位的贵族子弟。

说得再直白点——那些人,有属于他们的特殊名额,旁人抢都抢不走;

而此刻,聚集在这处酒肆的‘普通人’‘寒士’们,也有属于自己的名额。

但凡当今刘荣要点脸,便也不会把这些名额,分给那些二世祖、关系户……

“难得与诸君齐聚一堂,何不应我之邀,于寒舍宴饮而交?”

短暂的接触过后,众人不说是抱作一团,也起码是找到了各自的小团体。

于是,某个家底厚些的公子哥开口相邀,愿意与之亲近的人相继起身,跟着那人便去赴宴了。

倒是奇怪——最有机会在此次科考中有所作为,且必定会让当今刘荣喜笑颜开的几个潜力股,竟莫名默契的都留了下来!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最终,还是由性格最开朗、最会活跃氛围,对长安又最为熟悉的‘本地人’郑当时,一手拉着一个,将主父偃、倪宽二人给拉走。

科考还没开始,考生们,似乎就已经开始本能的报团取暖,以作为将来官场——乃至朝堂之上的人脉网络了。

当然,郑当时三人,只是众多小群体当中的一个。

而且是相当不起眼的一个……

·

·

·

·

·

“郑当时……”

“嘶~”

“朕继位后,不曾授其官爵?”

未央宫,长乐殿。

得知自己一手推动的、华夏文明史上的第一次‘秋闱’,居然有自己曾经的太子班底参加,刘荣第一时间,便找来了自己混的最好、最出色的潜邸心腹:汲黯。

照理来说,汉天子在储君时期的潜邸心腹,向来都是以太子詹事,即‘家令’为尊。

天子最亲近的,必定是太子家令,诸太子宫属官最尊崇的,也必定是太子家令。

只不过,刘荣的情况稍微有点特殊。

——刘荣太子时期的家令,是因为一桩政治交易,而被塞进太子宫的东宫外戚:南皮侯窦彭祖。

后来,窦彭祖又犯了个稍有些犯忌讳的错误,从而逐渐淡出刘荣的核心心腹圈子。

剩下的人当中,如今地位最高的,自然是彼时的储君亲军统领:太子中盾卫,如今的朔方郡太守——博望侯程不识。

只是程不识毕竟是武将,而且早在刘荣获封为储之前,就已经在军中混出了明堂。

与其说,程不识是从太子宫走出来的武将,倒不如说程不识,是被先帝强塞到刘荣的太子宫,让刘荣强行‘滴血认主’的名将胚子。

再加上程不识常年在外,就使得刘荣身边最拿得出手,同时也是最值得信赖的原太子宫班底,便被汲黯所递补了。

——不是因为汲黯,在原本的历史上就很有名,让刘荣对汲黯产生了名人滤镜;

而是汲黯这个人,之所以能垂名青史,那是真有点东西在身上的……

“陛下,许是忘记了?”

“——先孝景皇帝尚在之时,陛下太子监国;”

“凡太子宫属官,便已有不少人,于朝中有司属衙任职。”

“臣兼任谒者;”

“后孝景皇帝驾崩,陛下即立,本有官职之太子宫属官,或升迁、或留任。”

“然未在朝中任职者,便也不曾得陛下以官、爵授之……”

汲黯这么一说,刘荣也慢慢想起来了。

说来,这也不能怪刘荣记性不好。

——作为汉天子为储君编制的羽翼、班底,太子宫本身,其实就是一个小号的朝堂。

太子三师,对应朝中三公;

太子属官当中的‘首卿’——太子家令,便类似于朝中的九卿之首:内史。

至于那些没有具体职务,且没有固定职责的‘太子舍人’,则类似于朝中,那些空有职务等级,却没有具体职责的博士官。

一入官场升似海;

无论哪朝哪代,权力模型,都必定呈金字塔结构,越往上人越少、权力越集中。

具体到如今汉室,长安朝堂中央如此,地方郡县如此,储君的太子宫班底,也同样如此。

竞争;

无论是在朝中任职,还是在地方为官,又或是在太子宫,担任储君家臣、班底,竞争,都始终是不变的主旋律。

而且太子宫的竞争,并非是在进入太子宫后开始,而是早在进入太子宫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太子舍人,是专属标签:太子的‘舍人’;

而在那之前,这些太子舍人,原本都是官员审核部门:御史中臣,以及皇室供给部门:少府,从在职官员当中的青年才俊当中,一点点筛选出来,所组成的‘舍人’人才库一员。

这个人才库,并非只在储君即将册封时工作,也不会在储君确立后停止。

每一年,这个人才库都会淘汰一批或年纪过大、或犯了错误,又或是能力吊车尾,被竞争淘汰的‘舍人’;

然后再补充进一批新涌现出的、能力出众的青年才俊。

整个人才库,人数维持在一个稳定的区间,却维持着健康的流动性。

而在一朝天子驾崩、新君即立之后,原属于储君的班底鸡犬升天,从太子班底升格为天子心腹;

这时,太子宫就会迎来一次‘迭代’,数百上千人的舍人人才库,就会竞争出三十人以内的太子属官。

无论是否有储君存在,太子宫都会在这些属官的支撑下,维持着基础运转。

具体到刘荣这里——无论是平步青云的汲黯,还是被刘荣逐渐淡忘的郑当时,都是早在太宗皇帝年间,便已经被纳入‘舍人’人才库,并在太宗皇帝驾崩、先孝景皇帝即立时,从舍人群体中脱颖而出,得以跻身太子宫的精英群体。

他们先是和整个汉家的在职官员竞争,最终胜出,成为‘舍人’;

而后又从千百舍人当中,再度竞争生出,成为优中选优的‘太子舍人’。

待进入太子宫,成为储君班底后,他们,也依旧还要面临竞争。

比如汲黯,在这个竞争的过程中,始终没有消失在刘荣的视野当中,便成为了刘荣毋庸置疑的潜邸心腹,至今都还紧随刘荣左右;

反观郑当时在内的大多数原太子宫属官,则在这个竞争过程中,悄无声息的被‘淘汰’,被遗忘。

以至于今日,看到科举报名报当中的‘郑当时’三个字,刘荣才终于想起来:自己曾经,似乎可能也许,有过这么个属官,却不知由于什么原因,居然有好几年没见过这个人了……

“郑当时~”

“郑当时……”

对于郑当时这个人,刘荣的印象其实比较深刻。

原因无他;

郑当时,是刘荣那一届太子属官当中,唯一一个以‘地方豪侠’身份,而跻身太子宫的特殊人才。

至于后来,郑当时没有得到刘荣重用,甚至于下意识淡忘,也同样是因为刘荣本心上,并不怎么待见这个群体。

——热血少年崇拜侠客,确实是青年男性的本能;

但对于刘荣这样的政治人物而言,游侠这样的不稳定因素,真的很难让人不去厌恶,甚至是本能的疏远。

如果刘荣是个将军,并在某场发生在梁、楚一代的战争中——比如平灭吴楚之乱时,得到过郑当时这个‘当地地头蛇’的帮助,那或许还会对郑当时生出些许正面印象。

但无论作为曾经的储君——尤其还是监国太子,还是作为如今的大汉天子,刘荣都很难从本心上,喜欢一个‘以武犯禁’,视国法为无物的侠客。

给太子塞个游侠出身的俊杰,是汉家历来的传统。

准确的说:给储君塞各行各业出身的各类人士,是汉家培养储君的一大原则——让储君和各种各样的人相处,以了解各类人的秉性。

当年,刘荣也曾抱着对郑当时这个‘梁楚豪侠’的期待,再三与之促膝长谈。

但最终,刘荣不说是大失所望吧,也起码是三观尽碎。

作为朋友,尤其是狐朋狗友,郑当时这样的人,总是会让你心情愉悦。

但刘荣实在是想不明白:这么一个酒色成性、放荡不羁,把义气看得比法律还大的‘黑涩会大哥’,究竟能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充当怎样的正面角色。

如果没有今日之事,刘荣或许再也不会想起自己曾经,有过一个游侠出身的储君属臣。

既然看到了——尤其还是在科举报考名单上看到,刘荣心中,却也不免生出了一种别样的情绪波动。

“一场考举,不过是选四百石起步的小官、佐吏;”

“郑当时,当真有如此魄力?”

“——从曾经的太子舍人,一下‘堕落’为四百石的小官……”

“啧啧;”

“便先看看吧。”

“若是真能沉下心,做出点成绩,成为一个实干家……”

一时间,刘荣也不由陷入沉思。

至于郑当时的考试成绩,刘荣却是半点都没考虑。

——在当今汉室,单就是‘读书人’三个字,便已经是百里挑一级别的人才;

而官员,又是读书人当中的佼佼者。

官员当中的青年才俊,才有资格进入朝堂的‘舍人’人才库;

而郑当时,是从‘舍人’当中脱颖而出的太子舍人。

这么一个精英中的精英,人才中的人才,即便是游侠出身,也绝不可能被一场科举所难倒。

如果最终,郑当时真的连三轮考举都无法通过,那长安朝堂,或许会因刘荣的怒火,而迎来一场政治地震。

——一个连科举都通不过的废物,当年居然进了太子宫、成了朕的太子舍人?

敢在储君的培养问题上动歪心思,简直big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