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407章 齐地一猪倌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407章 齐地一猪倌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仓颉作书~以教后嗣~

幼子承诏~谨慎敬戒~

勉力讽诵~昼夜勿置~

敬务成史~计会辩治~~~”

天子荣新元二年,齐都临淄。

旭日东升。

一处幽静的院落内,不时传出稚童们咿咿呀呀的诵读声。

孩童们或身着华服,或衣衫褴褛,却无不在书案前正襟危坐;

儒冠老生们佝偻着腰,将戒尺背握于身后,微眯着眼,一边在学堂内巡视,一边侧耳倾听孩童们诵读的内容。

学堂外,年龄稍大些,约莫十岁出头的孩子们,则一边在心中跟着默念这个时代的启蒙读物——《仓颉篇》,一边忙着手里的活计。

有人在劈柴;

有人在担水;

甚至还有几人撸起袖子,一边在灶台前忙着煮饭,一边在心中默默背诵:君子远庖厨……

整个院子由内而外,都散发着极为浓厚的儒学气息。

当然,不是后世那些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那种‘儒学’;

而是战国遗风极为浓厚的、独属于这个时代的‘特色儒学’。

——后院的空地上,二十来岁的年轻人‘闻鸡起舞’,正顶着儒冠武剑!

院外不远处的山丘上,更有几人于树荫下抚琴而歌,研习音律。

如此景象,在缓缓升空的朝阳照耀下,尽透出一阵令人心绪舒畅的欣欣向荣之景象。

只不过,在明显更为僻静的侧院,气氛却莫名有些阴沉。

老树根下,一儒冠老者躺靠在最近几年,才刚在长安流行起来的躺椅之上;

老者眉头微皱,单手持卷,只是心思,却显然不在手中书卷之上。

躺椅前三两步的位置,一位稍年轻些,却也同样发鬓斑白、头顶儒冠的老者,此刻却毕恭毕敬的持子侄礼,满目哀求的对躺椅跪地叩首。

就好像是后生晚辈,祈求父祖答应自己的某个请求;

只是这个后生晚辈,也已是年过半百的老人了……

“自秦亡而汉兴,我儒家之学,便多为天下人所不耻。”

“——尤其当年,太祖高皇帝宁拜叔孙通为礼官,也不愿重用我儒家正统:鲁儒一脉时起,我儒家,便几可谓寸步难行。”

“更别提那‘高阳酒徒’之类的逸闻趣事,又或是太祖高皇帝,动不动拿我儒家士子寻乐,更甚是折辱……”

漫长的沉默,终还是被躺椅上的老学究所打破。

只是嘴上虽说着话,老学究的目光,却依旧锁定在手中竹简之上。

一番话说出口,又顶着手中书卷看了许久,老学究才悠然发出一声长叹。

旋即将手中竹简丢在腿上,缓缓侧过头。

“次卿,当真打定主意了吗?”

“当真要为那‘科考’二字,而走这一趟长安?”

次卿,是那跪地男子的表字。

男子姓公孙,单名一个‘弘’字。

至于躺椅上的男子,正是这齐郡,乃至天下闻名的儒学大家:胡子都——胡毋生。

先帝年间,胡毋生与同门师兄弟——同习《春秋公羊传》的董仲舒,在长安担任博士。

后来年纪大了,又觉得留在长安没什么意思,胡毋生才告老还乡,回了临淄教书育人。

——说来,胡毋生此刻正坐着的躺椅,都还是先帝所赏赐!

至于先帝从何得来如此妙物,那就没人知道了……

“回老师的话。”

“学生,有心一试。”

胡毋生一番询问,公孙弘也总算是开了口,表达了自己的意愿。

见老师胡毋生仍不为所动,依旧是一副有心再劝,却又不知从何说起的迟疑之色,公孙弘不由苦笑着摇摇头,又莫名发出一声哀叹。

“学生这一生,老师是再清楚不过的。”

“年少时,蒙父荫为狱吏,不数岁,为宵小所迫害,因罪免官。”

“后治《诗》《书》,年不过二十,便因才能闻于郡县。”

“——说来,那贾谊贾长沙,也是和学生一个年纪。”

“太宗皇帝拜贾长沙为博士时,学生也同样是在二十岁的年纪、同样被太宗皇帝拜为博士。”

“学生至今都还清楚地记得:在当时,人人都说汉家,一连出了两个二十岁的小博士。”

“可从不曾有人在意:这两位小博士当中,除贾谊之外的另一人是谁……”

说着说着,公孙弘略显老迈的面容之上,也不由涌现出阵阵落寞之色。

又一声哀叹发出,便闻公孙弘继续说道:“贾谊之才,学生自愧不如。”

“说不嫉羡,那是假话;”

“但即便稍有嫉羡,也不过是望其项背,而以自强罢了……”

“学生自知不如贾谊远矣,所以在四十岁的年纪,毅然决然丢下了从二十岁起,就一直在担任的博士一职。”

“——学生,不是不愿留在长安;”

“而是学生不愿在长安,做一个不为人知、不为人敬,甚至没人知道公孙弘是谁的所谓‘博士’。”

“故而,学生还乡,再治《春秋公羊传》,厚颜无耻的自诩为‘胡生胡子都之门徒’,以这样卑劣的方式,拜入老师门下。”

“虽然只接受老师的教导不过数年,远不至‘登峰造极’之地步,但也终归是学有所成——至少是略有所成。”

“若非此番,长安传回科考之信,学生或许会一直在临淄,接受老师的指导,甚至终生都未必会再回长安。”

“但……”

说到最后,公孙弘不由自主的低下了头,只如倔强的少年般轻轻攥紧拳头,面上也悄然涌上些许不甘。

——二十岁,被汉太宗孝文皇帝拜为诗博士,与同样年纪的贾谊贾长沙并列!

这,是公孙弘这一生当中,最高光的时刻;

同时,也是公孙弘毕生难忘,且至今都满怀不甘的过往。

凭什么?

凭什么他贾谊,就能集天下人之关注,而公孙弘,就只能做个没有半点存在感的陪衬?

甚至别说是陪衬了——问问现如今,还活跃在长安朝堂的老臣,有谁记得三十多年前的长安,有一个和贾谊同岁,且同样被拜为博士的少年?

绝大多数人都不会说‘我记得’。

即便偶有人说:哦~是了,好像是有这么一回事儿,当年除了贾谊,好像是有另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也一并被拜为博士。

但公孙弘很确定:如今长安,绝不可能有哪怕一个人,记得那个同样二十岁的小博士,是齐人公孙弘……

正如公孙弘方才所言:对于贾谊的才华,公孙弘自愧不如。

甚至可以说,在二十岁的年纪,担任太宗皇帝的博士后,那长达二十年的博士生涯,公孙弘的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学习、深造,追赶贾谊之上。

只是贾谊抑郁而终,公孙弘失去了努力方向;

再者,公孙弘也逐渐发现:在长安,在那帝都繁华之地,自己根本无法静下心来,专心搞学问。

于是,公孙弘顶着整个世界不解的目光,毅然决然丢弃了什么都不用做,每年就能有一千八百石俸禄的博士职务,来到了临淄。

回想起年少时,那段艰苦的岁月——无论是在祖籍薛县做狱吏,被那些老油子同时欺负,甚至最终被陷害丢了官职;

还是后来,失去生活来源后,自己只能一边牧猪,一边苦学《诗》《书》。

至今为止,菑川郡薛县的老者们,都还有人记得曾有一个叫公孙弘的年轻人,在为富户牧猪时,腰间总是别着一卷又一卷竹简。

还有人记得那个叫公孙弘的年轻人,总是因为看书太过投入,而让猪跑丢,隔三差五就要吃东家的挂落。

那般艰难的二十年过后,又是看似体面,实则无比空虚的二十年;

时至今日,公孙弘已经五十又二,却依旧在潜心治学,以图‘更上一层楼’。

虽然不知道如今的自己,距离曾经惊艳天下的贾长沙还有多远,但公孙弘却依旧不敢有半点松懈。

如果不出意外,公孙弘的一生,原本就是这样了。

——五十多岁的年纪都还在‘学习’,指不定哪天,就学着学着老死了;

就算长寿些,等学有所成,才华被长安朝堂看到,公孙弘也早就是个垂垂老矣、行将就木的老人了。

可这意外,偏偏就出了。

轻飘飘‘科举’二字,便让原本心如止水的公孙弘,那早已被长安伤透、早已被贾长沙打击的体无完肤的心,重新泛起了层层涟漪……

“既是有了决断,直去便是。”

“何以此番,叩首请辞?”

公孙弘一番真情流露,胡毋生便大致明白:眼前这个并不比自己年幼多少的‘学生’,大概率是听不进去劝了。

于是顺势搭了个台阶,便见公孙弘就势接道:“学生厚颜,欲请老师修书一封。”

“——学生虽于长安为博士二十余载,怎奈除贾生一人,便再不曾有过故旧、至交。”

“若老师愿修书一封,请董师叔收留学生一段时日,学生,感激不尽……”

公孙弘口中的‘董师叔’,自然是当年和胡毋生一同被先帝拜为博士,却并没有和胡毋生一同还乡,而是至今都还在长安的《春秋》博士:董仲舒。

对于公孙弘‘在长安没什么认识的人,没地儿落脚’的解释,胡毋生是一万个不信。

但胡毋生也清楚:弟子公孙弘想要的,并不是一个落脚之地,而是一个能在长安,为自己指明道路、趋利避害的人。

很显然,胡毋生在长安的人脉关系当中,最能拿得出手、最能帮到公孙弘的,便是博士董仲舒。

只是公孙弘再怎么厚颜无耻,也终归没好意思直说‘请老师找个人帮我’,这才委婉的说:去了长安没地儿落脚,不知道能不能住董师叔那里……

“博士有多难做,我也不是不明白。”

“——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说来轻松,可真要是做,又谈何容易?”

“所以,次卿辞官返乡,我向来都不曾说次卿‘不智’。”

“因为我自己,也是因为类似的原因,辞官回临淄治学的。”

如是一番话,表达了自己对公孙弘‘辞官深造’的赞同,胡毋生又是一阵默然沉吟。

过了许久,才再度长叹一气,重新拿起竹简,再度恢复到先前一边看书,一边有一搭没一搭说话的模样。

“我在长安虽不过数年,却也是有些熟人。”

“这所谓‘科举’,我也得了些消息。”

“——三轮文考,即便全部通过,也不过是四百石的佐吏起步;”

“次卿,可是曾辞去二千石博士的职务,回到临淄治学的啊……”

“治学十数年,再回长安,去和后生晚辈以文竞之,最终,却只做个四百石的小吏?”

“次卿,当真有此愿?”

胡毋生话音落下,公孙弘也不由陷入一阵沉思之中。

关于自己的未来,公孙弘曾和老师胡毋生商讨过。

再潜心深造个十来年,过了六十岁,再加上有老师胡毋生的名气,公孙弘的学术造诣和学术地位,大概率就能达到‘名士’的级别。

等一个机遇,被某个达官贵族举荐——甚至只需要老师胡毋生亲自举荐,公孙弘便大概率能得到长安朝堂的征辟,举为贤良方正。

在原本的历史上,公孙弘也恰恰是在六十岁的年纪,被新君继立的汉武大帝一纸‘强制郡国二千石举贤良方正’诏,从而得以征辟入朝的。

但此刻,公孙弘却半点都不觉得:从四百石小吏做起有什么不好。

二千石又如何?

一个看似体面,实则半点权利都没有,三年五载都得不到天子召见一次的博士官,难道真就比那所谓的‘百石小吏’强?

至少在公孙弘看来,并非如此。

——四百石小吏,哪怕是个‘吏’,也终归是能参与到国家的治理当中,切切实实去做点什么。

而二千石的博士,却大都穷其一生,都无法为宗庙、社稷——为天下人做哪怕一件实事。

就说眼前的胡毋生,做了五年的博士,满共就见了先帝一面,得到了一把躺椅作为赏赐;

其师弟董仲舒更惨——至今都做了快九年的博士,无论是先帝还是当今刘荣,都不曾有哪怕一次私下召见。

归根结底,公孙弘要做的,从来都不是一个高谈阔论,随遇而安的纯知识分子。

公孙弘的目标,是贾谊贾长沙!

即便无法成为贾谊那样绝艳千古的人物,公孙弘也要竭尽所能,在华夏的历史篇章中,留下独属于自己的风姿。

“学生,确有此愿!”

这个回答,公孙弘给的务必坚决。

片刻之后,一封早已写好的‘介绍信’,也被胡毋生从怀里掏出,头也不抬的递到了公孙弘面前。

“去了长安,先去拜访魏其侯窦婴。”

“魏其侯于我,也算是有些渊源。”

“——且去~”

“若事不可为,大可再归临淄;”

“我师徒二人,仍可有教无类,为我儒学开枝散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