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406章 开科!取士!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406章 开科!取士!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说来这件事,刘荣早就想做了。

——看看过去这些年,汉家有多少丞相老死在任上?

开国丞相萧何,继任者曹参,以及之后的陈平;

太宗皇帝年间的灌婴、先帝年间的申屠嘉,等等等等。

掰着指头算下来,汉家在过去这将近六十年的时间里,总共任命了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审食其、周勃、灌婴、张苍、申屠嘉、周亚夫、刘舍等,共计十一任丞相。

去掉如今依旧在任的刘舍,前面十位,有足足五位都是老死任上!

即便是剩下五人,也并非不愿老死任上——恰恰相反,使他们很乐意老死任上,却最终没能如愿。

比如汉家第三人丞相:安国侯王陵,因为一句‘非刘氏,不得王’,而触怒了想要遍封诸吕为王侯的吕太后,旋即被明升暗贬,‘升’为了前少帝刘恭的皇帝太傅,之后不久便愤而辞官;

比如辟阳侯审食其——本身就是吕太后强行推上去的废物,于诸吕之乱后自然就被罢黜,最终甚至被淮南王刘长一锤砸死在街头。

再之后,是太宗皇帝一举‘丞相礼绝百僚,当为天下先’,将绛侯周勃赶回了封国种田,然后让周勃体验了一把‘狱卒之贵’。

又十数年,是北平侯张苍,因黄龙改元一事与太宗皇帝起了龃龉,矛盾不可调和,最终被太宗皇帝粗暴罢相。

最后一位——条侯周亚夫,则纯粹是自己不想做丞相,甚至都隐隐涉嫌‘不想活着’,最终被先帝罢黜……

从以上这些人——这十任丞相当中,五人终老任上,五人遗憾没能终老任上就不难发现:汉家的官僚群体,实际上是有相当严重的固化的。

道理很简单:在这个时代,或许谁做了丞相,都很期望自己能终老任上,到死都掌握着普天之下,非刘氏外姓臣子所能掌握的极限权柄。

但皇帝不乐意啊!

任何一位脑子正常的皇帝,都不可能希望一位德高望重的丞相,在任上坐太长时间。

所以只要有可能、只要客观条件允许,天子就必定会竭尽全力的,去推动朝堂的人员迭代——至少是丞相之位的有序迭代。

流水不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问题就很明显了。

——天子不可能不希望一个丞相,在任上待十几二十年,最终成长为后世之君,乃至自己都有些对付不了的老怪物;

可在过去这几十年,但凡丞相本人没有犯下原则性的错误,汉家的历代天子,就都让他们在任上终老了。

我不愿意这么做,可最终,我依旧还是这么做了;

唯一合理的解释是:我非这么做不可。

除了这么做,我别无他法。

我原本想要做的事儿,客观条件不允许,我只能接受这个不愿接受的事实。

具体到丞相这个位置,在过去这几十年‘过半终老任上’的状况,便是:汉家历代先皇,其实都很希望在不影响朝堂运转的基础上,能每隔几年换一个人做丞相。

但客观条件不允许。

什么客观条件?

没人。

过去这几十年的时间里,除去最开始的那十来年,也就是开国后,开国元勋们都还有把子力气的那段时间,其余绝大多数时候,汉家别说是合格的丞相备选了——连正儿八经合格的丞相,都有些找不出来!

太祖刘邦年间还好,萧何、曹参、王陵、陈平;

虽然质量确实是在稳步下降,但终归都在水准线以上,都是合格的丞相候选人。

可陈平之后,汉家的丞相,质量就可以说是断崖式下跌了。

——审食其什么鬼?

——周勃也能治理国家?

——灌婴又哪儿冒出来的?

直到北平侯张苍,在太宗皇帝在位中后期上任,汉家舆论才终于满意的点下头:俺就说嘛,丞相这东西,还就是只有开国元勋能当。

结果不过十来年,张苍落马,申屠嘉被赶鸭子上架,朝堂内外顿时一片嘘声。

虽然很少有人直接骂申屠嘉‘德不配位’,但类似于‘一代不如一代’‘什么阿猫阿狗都能做丞相’之类的阴阳怪气,却是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

再到之后的周亚夫,以及如今的刘舍……

说白了,汉家自太祖刘邦立汉国祚,到如今刘荣在位,这不过六十年时间里,对于丞相人选的选拔标准,其实是在极其迅速的往下压的。

——太祖年间,朝堂内外一堆治国之才,一群善战之将,选丞相不说是能让太祖皇帝挑花了眼,也起码能一二三四排个顺序出来,在开国丞相萧何还在时,就把汉家前四任丞相都给指定了。

吕太后年间,虽然没有太祖年间那么‘宽裕’,但也还有太祖皇帝指定的老三老四——王陵、陈平二人。

自然是比不得萧何曹参,但也勉强够看。

审食其就不说了,懂得都懂。

等到了太宗皇帝年间,陈平垂垂老矣,丞相之位,就基本在诸吕功臣:陈平、周勃、灌婴等人之间击鼓传花了。

直到这些人都死完了,张苍上任,汉家的丞相群体来了个回光返照。

张苍之后,就彻底没人了。

这个‘没人’是个什么概念?

——一百多家彻侯,太宗皇帝愣是找不出哪怕一个勉强够看的丞相!

不得已,只能放大考察范围,才好不容易从关内侯当中,选了个勉强够看——甚至未必够看的申屠嘉!

然后就是早上选定申屠嘉,上午封申屠嘉为彻候,中午祭天拜相,下午就让申屠嘉去相府上班了……

再后来的先帝年间,乃至于如今,那就更别提了。

刘舍这样的幸臣,都能做丞相了不说,还一做好几年,半点没有临时过渡的意思!

连窦婴那样的外戚,都成为了汉家下一任丞相的不二人选,再往下,刘荣甚至只能把目光,投向从地方郡国吸收的人才:韩安国身上了……

只能说:汉家的丞相一代不如一代,着实不假;

但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情况,最根本的原因,其实是汉家的官僚群体,乃至于知识分子群体的整体质量,都在过去这几十年当中稳步下滑。

——相较于那个战火纷争,民不聊生的动乱时代,天下的读书人,数量确实更多了;

但质量也确实更差了。

老的精英被战火、纷争摧毁大半,新的精英又没能完全形成;

即便有部分形成,他们也都在阻止知识扩散、阻止精英群体的壮大。

知识垄断、书籍垄断,使得天下‘读书人’的范围,严格限定在了学阀、贵族当中。

只有贵族、学阀子弟,才能有幸看到家传的先贤典籍,并从中汲取知识,以武装自己的大脑;

只有这极少数人,才有资格成为知识分子。

这就使得汉家这个统一政权,在需要从知识分子群体当中,吸收储备官僚时,可以选择的面、可供筛选的基数,都被局限在了一个极其狭窄的范围。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如今汉室天下,有民四百余万户,几近三千万口。

这三千来万人,哪怕去掉一半女性,再去掉老弱,也至少剩下数百万适龄男性,可以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

但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接触不到知识,所以他们只能贡献体力、劳动力,却无法为国家贡献脑力。

至于那些有资格学习知识、能成为知识分子,并被汉家视为‘官员候选’的人,在这数百近千万人当中,占了多大比重?

掰着指头算就是。

——功侯贵戚一百多不到两百家,哪怕算每家有十个子弟‘从文’,也不过两千;

去掉一半纨绔、一半武夫,再去掉那些没能遗传先祖优秀基因的残次品,两千个人里能出三五十个能用的官儿,就已经很了不得了。

再看学阀。

黄老学高高在上,过去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满共就挤出汲黯这么颗独苗;

法家先出了个晁错,而后又是郅都、赵禹、张汤等新生代,但终归是家学传承,数量同样是不超过三位数——放眼天下,也就百十来号人能看。

儒家的人倒是真的多。

但质量也是真的差。

或者应该说,是参差不齐。

儒家的上限,能在最近这几十年的时间里,为汉家贡献出颜异、公孙弘等一大批国宝级的治国之才!

然其下限,也能出‘匈奴牧羊犬’狄山那样的民族败类。

更多的,则是中庸之姿。

——说他没用吧?

到底是个知识分子,多少能干点事儿;

——说他有用吧?

终归是儒家出身,屁股天然就是歪的,动不动就整点幺蛾子。

历史上,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会有汉武大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没人用了呀!

除了儒家——除了‘有教无类’的儒家,其他学派根本无法为汉家,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分子,来补充捉襟见肘的官僚体系!

而现在这个时间线,距离儒家独大还有几十年时间。

刘荣还有时间。

刘荣还有机会,争取让各个学派都放下身段,从原先‘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封闭思想中,转变为类似儒家那种开放的授学模式。

有教无类。

这算是刘荣少有的,认同儒家价值体系的点。

那怎么做,才能调动各学派、学说的积极性呢?

答案不外乎:威逼,利诱两项。

威逼自然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而利诱,说一千道一万,实则不外乎后世那句: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学子学某个学说,为的就是做官!

而让谁做官,从哪个学派的学子当中汲取更多官员,是刘荣说了算。

所以,刘荣理论上,是能操控各个学派,在天下文人士子心中的低位排序的。

正所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汉皇喜酷吏,生民多冤死;

秦王喜武夫,举国皆壮士。

在封建时代,天子的个人喜好,是能左右天下人的倾向的。

就说句夸张一点的话:如果有一天,刘荣表达了‘独喜墨家士子’的喜好,那至多不出三天,长安城街头巷尾,就能多出成千上万赤脚褐衣的墨者!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刘荣在过去,才很少表露个人的主官喜好——即便表露,也都是有针对性、目的性的表露。

所以接下来,刘荣要做的,就是通过考举,来明确无误的告诉天下人——尤其是那些掌握知识,乃至垄断知识的学阀;

——朕,要你们开源!

——把你们掖着藏着的知识,都给朕拿出来!

要不然,就你们学派藏着、掖着,教出来的那三五个仨瓜俩枣,但凡朕一不小心全给淘汰了,一个都没要,那你们学派这辈子有了(大拇指)。

刘荣知道这需要一个过程。

比如:第一次科举,如果有一万人应考,那很可能会有七八千个儒生,外加不到两千其余各学派的士子。

等刘荣从这万把号人当中,一次性吸收个一两千人,且其中有一千大几百儒生,以及个位数的墨者、十几个黄老士子,百十来号‘法家拂士’,其他学派就能反应过来:唉,不对啊!

考举这玩意儿,特么得码人儿啊!

不行!

赶紧回去广收门徒,争取下次,码人码赢那些个腐儒!

第二次,或许情况依旧不会有太大改变——依旧是儒家考生占七成以上,通过者有六成以上儒生。

但随着时间推移,第三次、第四次……

总有一天,黄老、法家乃至墨家,都能凑出上千人,乃至数千人的赶考队伍。

到了那时,只要刘荣暗中拉一把,压一压儒家,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即便无法复现,也至少能开启新一轮华夏思想大碰撞。

刘荣始终不曾忘记:帝王之道,终归不过‘制衡’二字。

个人和个人之间要制衡,群体和群体之间要制衡。

阶级和阶级之间要制衡,学派和学派、思想和思想之间,也同样需要制衡。

一家独大要不得;

非此即彼要不得;

旧势力老而不死,新势力强而不赢,更要不得……

明白了这些,刘荣最终的决断,也随之在舆论达到顶峰的同一时间,展露在了天下人面前。

——开科!

——取士!

就此,华夏历史上的第一次科举考试,于天子荣新元二年秋,正是开启了华夏文明新的篇章。

对了;

考试是在秋天。

所以,刘荣很不要脸的,将此次科考,以及未来的每一次科考,都坦然命名为:秋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