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405章 四两拨千斤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405章 四两拨千斤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考举?”

“考什么?”

“谁考?”

“考中当真能做官?”

如果这个时代有热搜,那今日的头条,必定是这一连串有关科举的爆炸性新闻。

即便没有所谓的热搜、头条之类,舆论也依旧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迅速以长安为中心四散,并引发了剧烈的轰动。

单靠学识就能做官!

对于后世人而言,这是一个很正常,也很容易理解的概念;

甚至即便是在这个时代,有学识就能做官,也同样是一个成立的命题。

但关键在于:不同于后世,政府可以轻易组织起一场决定官员录用的考试——这个时代的文人士子,是几乎没有机会证明自己的学识,足够支撑自己成为官、吏的。

后世的知识分子想考编制,不过是百十来块钱的报名费,外加一轮笔试、一轮面试,以及只需要坐等结果的政审而已。

虽然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压力、成功难度都极大,但至少每一个有志于此,且家世清白的人,都有资格踩上那架独木桥,然后和其他竞争者去挤、去推搡。

但在这个时代,知识分子想要跻身官僚阶级,最难得不是竞争、不是通过独木桥走到对岸;

而是找到独木桥在哪里,以及,如何踩上独木桥。

在后世,民众跻身体制的渠道有哪些?

考试竞争;

人才特聘;

重大贡献者,即其直系后人照顾等。

即便其余渠道与绝大多数人没有关系,但至少第一条:考试,是面向普罗大众的。

而今汉室呢?

举孝廉,举力田,举贤良方正——看上去是五花八门,但归根结底,却不外乎‘察举’二字。

与之对应的,自然就是华夏封建时代相对先进的科举制度,以及后世新时代的公务人员考试。

那察举和科举,区别到底在哪里呢?

看上去不过一字之差,然实则,却可谓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按照后世所记载的历史记录,华夏封建时代的科举,大概可以笼统的归结为:从乡、省,再到国等三层或以上筛选机制,筛选出文化水平过硬的优秀知识分子,而后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再任用其为官员。

能过第一关的,也就是乡试中举的举人,便已经能做基层的官员;

过第二关,即省考及弟的进士,已然具备了成为基层主官的资格。

至于殿室过关的贡生,在翰林院沉淀几年,甚至都可能从京官起步!

即便比起后世健全、完善的科考制度,还是有着不同程度的弊端,但在封建时代,也已然算得上十分详尽。

尤其是比起如今汉室,这套看似落后的科举制度,就显得无比先进了。

如今汉室,乃至于未来数百年,华夏文明统一政权筛选知识分子,以壮大官僚队伍的手段,都只有察举、征辟这两个渠道。

其中,前者大致是以身份尊贵,或高官显爵者做担保,举荐某人担任某一职务,并承诺‘肯定不会出问题’,且愿意承担连带责任。

即:某个大官如郡太守、当朝九卿,又或是某个贵人如侯爵乃至宗亲诸侯,当他举荐的官员出了问题时,那无论他受不受惩罚、吃不吃挂落,都免不得要担上一个‘识人不明’的污名。

在这个道德、名声大于天的时代,识人不明,那基本就等于轻微程度的道德败坏。

这就导致绝大多数有资格、有权力举荐官员的达官贵族,都并不很乐意去主动举荐。

即便偶有举荐,也都是实在实在推辞不掉——要么是挚爱亲朋、骨肉兄弟求上了门,要么是自家晚辈磕头哭诉;

至于某个本不愿举荐的达官贵族,被一个一眼就能看出‘非池中物’的潜力股所打动,更是只有话本里才会出现的美好童话。

或者说,不过是某个怀才不遇,即将饿死的穷书生,临死前的幻想罢了……

举个非常浅显的例子。

——贾谊!

——贾长沙!

有够大名鼎鼎了吧?

十几岁的年纪,其才学便传遍了小半个关东,但凡有点见识的人,都说汉家这是出了个治世之大才!

等到快二十岁时,其贤名可谓是传遍了大半个天下,就连朝堂内外,都开始流传起有关此人的舆论、八卦。

按理来说,这么个‘一眼开门’,只要押注就受用无穷的史诗级潜力股,应该有的是人愿意担保、举荐的吧?

事实却是:即便是贾谊的恩师,先秦御史、汉开国元勋,当时的计相、后来的汉相北平侯张苍,都没有为自己的得意门生做担保举荐!

最终,还是太宗孝文皇帝在宫中,被‘贾谊’这个人名磨得耳朵都起茧子了,却愣是等不来一个重臣愿意举荐他;

不得已,太宗皇帝只能动用汉家除察举外,仅存的第二个官员录用渠道:征辟。

所谓征辟,顾名思义,是皇帝动用皇权,以近乎强行征召的手段,把人接到都城来。

只是毕竟是对待知识分子,即便是强行‘征’,也依旧是充满人文关怀、给足受征者体面。

用这个时代更常用的说法来讲:征辟者,非名士不可受,非天子不可行;

即征,安车驷马往相迎,沿途起居,皆比诸侯……

说白了,就是用最温和、最敬重的态度,把人家好声好气请来长安,见一下当朝天子。

这个过程中,唯一和‘强制’有关联的点,也仅仅是受征辟者原则上不可拒绝——无论最终是决定入仕为官,亦或是婉拒回乡,都必须应征走一趟长安。

只是从这个规格——动不动就‘名士’‘天子亲召’‘安车驷马以迎’等字眼,就不难看出:征辟制,与其说是在找人做官,倒不如说是在请国宝级人物出山。

你给足他面子,他也不拂你的面子——坐上你派去的安车驷马,来长安见你这个皇帝一面。

然后你俩聊聊国朝大政、孔孟之道之类的哲学问题;

最后,人家愿不愿意帮你治理国家,还得看人家的心情——看人家瞧不瞧得上你,以及这个属于你们家族的王朝。

若愿意,那你不说是感恩戴德,也至少得拿封侯拜相的规格对待人家;

若不愿,你也得是怎么把人接过来的,就怎么把人送回去,安车驷马、将相之礼,该有的半点不能少。

想当年,太祖高皇帝就曾试图通过征辟,邀请四位先秦遗老——故秦七十博士之四的商山四皓出山,辅佐自己治理汉室。

结果人家压根儿就看不上沛公,更看不上当时,还处于重建阶段都还没开始的、相较于国家,更像是草台班子的所谓‘汉室’。

于是,原则上不能被拒绝的征辟,被四个老人家水灵灵的以‘老迈体弱’‘不便远游’婉拒。

你说你不来就不来吧;

好歹也算是给了个勉强能糊弄过去的借口。

但凡你从此再也不来长安,那人家汉高祖脸上,也不至于彻底挂不住。

偏偏后来,人家的儿子、太子刘盈一叫,你们四个‘不便远游’的家伙又屁颠颠来了长安。

来了长安不说,还时刻不离太子刘盈左右;

时刻伴随太子左右不说,还堂而皇之的陪着太子,去见被你们拒绝的天子刘邦!

只能说,打脸也没打这么响的……

当然了;

这四个老家伙后来,也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无礼,而遭受什么苛待。

表演结束了,刘盈储位稳固了,天子刘邦照例问了嘴‘真不帮我治理天下?’,就又把四个老家伙好声好气请回商山去了。

说到这里,其实就不难发现如今汉室,仅有的两个官员选拔制度:察举制、征辟制,各自有怎样致命的弊端了。

——察举制,理论上确实能为汉家,提供质量合格的储备干部;

但由于察举制所包含的责任连带,使得察举制实际上的效率,低到了一个令人发指的地步。

就刘荣目前所掌握到的准确数据,自有汉以来,足近六十年的时间,汉家前前后后,总共通过‘察举’这一渠道,获得了不到千人的官员补充。

其中,过半都是举‘孝廉’,即因孝顺亲长而被立为典型。

这些人及其后代,大都集中居住于长安城西北角,于东、西二市毗邻的孝里。

至于职务——大都是从四百石左右的地方县官开始,而后不久因种种原因罢官回家,住进了朝堂分配于孝里的房子,耕地为生。

余下不到一半,四百来号人,又有足足三百六十多人,是举‘力田’。

所谓力田,顾名思义:很会种田的人。

和举孝廉一样,举力田者,也同样是被地方官府出于舆论层面的考虑,而专门立的典型。

只是不同于孝廉门举家搬来长安,再经短暂的官僚生涯后重归农民阶级——力田们在得到举荐后,大都成为了隶属原内史属衙,现大农的农稼官。

即便是在得到编制后,他们也依旧在发挥‘力田’的作用,指导、帮助百姓更好的种田,并以此推动汉室的农业发展。

余下的极小部分,满共不过三、四十号人,才是察举制真正的核心:举贤良方正。

何谓贤良方正?

字面意思,自然是因品性贤良、德行方正,而被立为典型的正面人物。

但实际上,看看这个群体走出来的代表性人物,就不难发现:贤良方正,才是察举制真正能为汉家提供官员的关键渠道。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广野君郦食其举贤不避亲,举同母弟:郦商为将;

这个郦商,便是后来的汉开国元勋、初代曲周侯,也就是当代曲周侯郦寄的父亲。

——汉元年,相国酂侯萧何,举原楚执戟郎中韩信为大将;

这个韩信,正是后来助汉灭楚,名垂青史的淮阴侯、兵仙。

还有太宗皇帝元年,济南大儒伏生,举太常掌故晁错为《尚书》博士;

之后数年,中郎将袁盎,举骑郎张释之为谒者……

以上这些受举荐的人,最终的官方身份,都是‘举贤良方正’。

从这些代表性人物的知名度,以及他们后来的人生历程,其实就不难看出:能被察举制举为贤良方正的人,质量那都没说的。

不说是国士之才,也起码是能臣干吏,有资格在史书上留下几句有关自己的记载的人物。

但遗憾的是,和征辟制‘征’来,或者说是请来的国宝级人物一样,察举制所贡献出的贤良方正,几乎也都是同一级别的超稀缺资源。

甚至即便是这些人,之所以能顺利得到举荐,也都无不是运气爆棚,又或是有某些特殊的关系。

——郦食其举荐弟弟郦商,那是亲兄弟的感情!

且无论举荐与否,人哥儿俩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根本就不在乎是否会彼此拖累;

萧何举荐韩信,那更是在萧何自信眼光不会出错、韩信不会出问题,且即便出问题,自己也不至于被连累太惨的前提下,才最终成行。

之后的晁错、张释之,那就更明显了。

晁错被伏生保举,那是以《尚书》能传承下去作为条件,同晁错进行的交易。

袁盎保举张释之,就更是袁盎的交际花属性泛滥,见谁都想拉一把,和谁都想做个朋友……

从以上种种——从察举制在近六十年时间里,只贡献了不到四十个官员、征辟制更是只贡献了个位数,就不难看出如今汉室的官员选拔制度,效力其实是低到了相当吓人的程度的。

以至于有一段时间,太宗皇帝甚至向地方郡县官员,下达过‘察举’指标!

类似于:多少多少石以上,就必须每年举荐多少多少官员,否则,当地审计成绩降一等——‘最’降为‘乙’,乙降为‘殿’,殿直接下狱……

这显然是不行的。

刘荣很清楚:一个国家的官僚群体,必须保证每年百分之四以上的新鲜血液输入率——即每二十五年一批人的迭代频率,才能勉强维持流动性。

这还是在后世。

在封建时代,即便难度更大、人才更稀缺,也至少要做到每年,吸收百分之二以上的新鲜血液才行。

每年百分之二,五十年才能完成迭代的速率,已经很低很低了。

再低,那就是像如今汉室一般——只要不造反,那就是要么升,要么在任上老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