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396章 说搞就搞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396章 说搞就搞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刘荣上下嘴皮子一碰,整个长安朝堂内外,无疑都被年末的工作压力压得直不起腰。

但忙归忙、累归累,该做出成果的事儿,却是一个都没落下——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最先完成的,是刘荣改革币制的初步成果:五铢钱新鲜出炉。

相较于铅白色高祖三铢,黄白夹杂的吕后八铢,以及质量层次不齐、普遍较差的太宗四铢,刘荣打算推行的新钱五铢,可谓是彻底颠覆了汉家一贯以来的铸币理念。

——在过去,汉家无论是朝堂中央,还是地方豪强、官吏,乃至于民户个人,铸钱时秉承的原则无一例外,都是:怎么用更少的铜,铸出更多的钱。

有人尝试着把钱做小、做薄——如太祖高皇帝的三铢钱;

有人尝试着掺杂杂质,降低钱币含铜量——如太祖高皇帝的三铢钱;

甚至还有人,丧心病狂的动用国家力量,直接为明显不足重、不足色、不足质的劣钱,附以与事实严重不符的面值!

没错,仍旧是太祖高皇帝刘邦当年所推出,导致汉家整个经济盘子崩溃的三铢荚钱。

毫不夸张的说,三铢荚钱,或者说是‘汉半两’,是人类文明历史上,第一个破坏中央公信力,甚至搞崩经济秩序的贵重金属钱币。

在后来的两千多年当中,也曾出现过许多坑死人不偿命的‘钱币’。

如汉武帝的白鹿皮币,一张鹿皮就面值千金;

如王莽搞出来的‘大泉五十’乃至‘刀平五千’,重量分别为十二铢——即半两,前者面值却与足足五十枚五铢钱持平,后者面值更是高达五千枚五铢钱!

后来北蛮南下,神州陆沉,华夏大地的财富便不断掠夺、不断被运往草原;

为了节省铜,同时也是为了坑华夏民族,南北朝时期的钱币便越做越小,面值却也越来越大。

以至于后来,形状大小再三削减的铜币,被民间形象的形容为‘鹅眼钱’‘鸡目钱’。

且面值极大——百当千用。

又过了几百年,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纸币:北宋交子,以及南宋会子、关子。

后来的蒙元统治中原时期,大多数时候也都是纸币流通于世面。

怎么说呢~

封建时代的纸币,没有本位锚定物为货币价值背书,本身就是过度先进的文明陷阱;

再加上封建帝王向来没什么节操,且封建时代的官员,很少能有清晰地金融意识。

故而,封建时代的纸币,往往都难逃无限制滥发,以至于货币彻底贬值为废纸的结局。

相较于这些——相较于后来这些因滥发而崩溃的纸币体系,汉太祖刘邦的三铢荚钱,看似影响还没那么恶劣。

但实际上,面值半两的三铢荚钱,却为整个华夏文明,都开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先例。

——货币的面值,可以不和重量对等!

有了这个先例,有了面值‘半两铜’的三铢铅荚钱,后来者自然就被打开思路,开始举一反三了。

再有,便是刘邦所铸的三铢钱,理论上是毋庸置疑的贵重金属币。

不同于本身就没价值,纯靠官方信用背书的纸币——贵重金属币,本身就该有足够的价值。

即:一枚半两钱,就算它不再是钱了,而是一滩被融化的铜水,这滩铜水所含的铜,也应该价值一枚半两钱。

而刘邦的三铢钱,却是破坏了这最基本的客观事实,让贵重金属币‘不再贵重’,甚至于‘不再是金属’。

说得再直白点就是:纸币信用崩塌,百姓还能用回贵重金属。

哪怕到了后世,某个国家货币信用崩塌之际,老百姓也依旧会通过购买贵重金属:黄金,来规避财产风险。

但刘邦这一手三铢钱,打击的却不单是货币信用,而是直击根源,打击了贵重金属的价值!

在那之前,白银、黄金、黄铜等,都是华夏民族普遍认可的贵重金属;

结果你刘邦两眼一睁,脸不红心不跳的拿着一枚钱样儿的铅,说这是‘铜钱’?

好吧,你是皇帝,俺们杠不过你。

你说那通体散发铅白色光芒的‘伪钱’是铜钱,那就当是铜钱好了。

那我不用铜钱了还不行吗?

甚至于金、银、铜在内的一切贵重金属,我都不用了、我都不信了;

上街买东西,我直接以物易物——拿鸡蛋换菜蔬,拿粮食换盐茶,拿苎麻换酱醋!

你能把我怎么着?

总不能再做出一个白菜形状的大铅块儿,然后再次指鹿为马,逼我把铅块儿当白菜吃吧?

总不能搞出铅制米、铅制布,来欺负俺们这些苦哈哈的老农吧?

而这,才是刘邦的三铢钱,之所以能造成那么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动摇了汉家统治根基的原因。

——指鹿为马,永远都是王朝崩溃的前兆。

而官方信用、公信力,也向来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东西。

当你信任他的时候,无论他做什么,你都会说:俺们老百姓看不懂,但肯定都是为了国家好。

可一旦公信力崩塌,你不再信任他,那无论他做的有多好,你也都会说:表面功夫做给谁看!

指不定背地里有多肮脏呢!

简直糊弄鬼!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太祖刘邦搞出来的三铢钱,似乎就是个绝对意义上的烂招。

经济搞崩,货币信用崩溃,国家公信力崩塌,顺带还把贵重金属也给坑了一把。

但作为皇帝,刘荣必须全面的看待问题。

——抛开事实……

额……

抛开这些表象不谈,刘邦的三铢钱,真的就没有一点积极意义吗?

过去,刘荣一直坚定地认为:没有!

三铢钱,就是刘邦这个不懂经济、不懂货币、不会治理国家的土老帽,一拍脑门搞出来的国家级笑话!

但在来到这个时代,尤其是从先帝老爷子口中,得知当年的真实情况——尤其是时代背景后,刘荣却不这么想了。

当年,汉家是个什么情况?

——天下人口不过千万余,且绝大多数都藏在深山老林,以躲避秦末战火纷争。

国家财政约等于零,国库穷的能跑耗子,刘邦堂堂天子之身,凑不出八匹同色的马,萧何、曹参堂堂汉相,却只能坐着牛车上朝。

穷!

刘邦建立起的汉家,从上到下、由内而外,都只透出个‘穷’字。

在那样的背景下——在全国范围,自皇帝以下无人不‘穷’的时代背景下,恰好关东又有足足八家异姓诸侯,需要刘邦兴兵征讨。

异姓诸侯必须诛除,而且片刻都拖延不得;

可一旦动了刀戈,从大军开拔,一直到叛乱平定,流出去的那都是黄灿灿的金子。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不外如是。

所以,刘邦不是不懂经济、不懂钱币,亦或是不懂如何治理国家、不明白三铢铅荚钱,究竟会为汉家埋下怎样的恶果。

而是当时的状况,逼得刘邦只能用此下策,用时间换空间——用一个会破坏未来的方式,来暂且度过眼前的危机。

这就好比高利贷;

你借了,未来必定会被没完没了的利滚利压垮;

可你不借,你现在立刻马上就要饿死。

又好比两颗毒药,一个吃了立马死,一个吃了慢慢死,你还非吃一个不可……

至于三铢钱对于汉家,乃至于华夏文明的积极意义,刘荣也发现了一个。

——当年,遍及整个神州大陆的铸钱运动,虽然铸出来的全是三铢铅荚钱,但也恰恰是那场无人不参与、无人不踊跃的铸币运动,意外的在极短的时间内、极小的投入下,迅速统一了华夏货币。

无论是曾经,由春秋诸侯发行的贝壳币,还是战国列雄推行的刀币、蚁鼻钱,又或是秦半两,都在那一场运动过后,无一例外的被熔铸成汉钱。

虽然是劣钱,但那也是汉钱。

也恰恰是始皇嬴政、汉太祖刘邦先后两次统一货币,才为整个华夏民族,奠定了真正意义上的‘货币统一’的思想。

在那之后,乃至往后两千多年,都再也没有出现某地有甲币,某地用乙币,某地又用丙币的情况。

无论吕太后铸八铢钱、太宗皇帝铸四铢钱,还是历史上的汉武大帝铸五铢钱、白鹿皮币,亦或是后世那些坑死人不偿命的纸币,都无一例外的在全天下范围内流通、发行。

但也仅限于此了。

三铢钱的历史功绩,也就仅限于‘继始皇统一货币,铸秦半年后,再次强调性统一货币’这独一无二的一项了。

至于后来,由吕太后铸造的八铢钱,整体上来讲,基本就是为了给太祖刘邦的三铢钱擦屁股,而量身定做的钱币。

——秦半两太大、太重,汉半两太小、太轻;

吕后八铢刚好折中取个中间数。

至于成色,虽是比通体泛铅白的汉半两好许多,却也比通体金黄,甚至黄到发亮的秦半两逊色许多。

八铢钱存在的意义,更像是为了重建汉家的货币体系、重新建立货币信用,重新构筑国家公信力,而水到渠成的出现。

——大家看呐!

——八铢钱!

——成色没秦半两好,但也还行!

——重量没汉半两轻便,但也还行!

——最主要的是,这是真铜钱!

——而不是汉半两那样的‘伪铜钱’甚至‘伪钱’!

既然是三铢钱的擦屁股纸,那八铢钱的问题,自然也少不到哪去。

重!

只比秦半两轻三分之一,仍旧很重!

而且,不同于古朴大气的秦半两,以及小巧轻便的汉半两,吕后八铢钱不大不小的规格,真的是很不协调,让人看着极为别扭。

后世有一句明言:战斗机的战斗力,与颜值成正比!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货币——尤其是贵重金属币,其实也是一样的。

越好看的钱,注定就越受欢迎、流通越广泛,且价值越高。

很显然,吕后八铢,并不满足这一点。

于是,太宗皇帝铸四铢钱,其最根本的目的,其实就是结束自太祖刘邦铸三铢铅荚钱以来,被搞得乌烟瘴气的还是货币市场。

为汉家铸出一块轻便易携带,成色好、卖相佳,可以为后世子子孙孙沿用的固定钱币,是太宗皇帝铸四铢钱所希望得到的结果。

只可惜,阴差阳错之下,跳出来一个要垄断货币铸造业的吴王刘濞,将太宗皇帝的谋划悉数打乱。

本该成为汉家第一款‘像样点’的货币,并被长期沿用的四铢钱,也就此成为了这个名为‘汉钱币’的屎山代码上,格外耀眼的又一坨。

此番,刘荣推出五铢钱,其实就是在做当年,太宗皇帝想做、打算做,也试着做过,最终却没能做成的事儿。

当然了,有太宗皇帝当年的失败教训,刘荣自然不可能不总结、反思。

——太宗四铢的失败,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铸币权被开放,让国家货币发行机构,没能达成对货币发行权的全面掌控。

本该由国家垄断的货币发行,被无数个吴王刘濞那样的个人或团体所瓜分。

自然,就很容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状况。

那要怎样规避?

办法有无数多种,其中最省时省力的,便是国家垄断。

——让国家内部,只存在一种由官方发行的货币,也就不存在劣币、良币之分了。

于是,在太祖刘邦开放铸币权,吕太后收归中央,太宗皇帝又再度开放之后,刘荣此番再度,且大概率永久性将铸币权收归国有,也就是可以预见的事了。

铸币权已经收归国有;

新钱五铢也已经出炉。

剩下的,就是如何让五铢钱流通,并成为市面上唯一一种法定货币了。

不同于纸币,可以新钱旧钱等额替换——贵重金属币的替换,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

没人愿意把手里的好几枚四铢钱,换成一枚五铢钱,并以此让自己的财富缩水。

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市场教他们做人。

当五铢钱成为钱币市场的唯一宠儿,并将其他各类钱币——如三铢、八铢、四铢,乃至于秦半两的生存空间都挤压殆尽后,这些无法被私人熔铸的旧钱,就只能老老实实流入少府,并被官方熔铸为新五铢钱。

但在那之前,有一件事,需要刘荣去解决。

而且这件事,不能丢给任何臣下,必须由刘荣亲自操办。

——当年,为了给太祖皇帝留面子,吕太后在发行八铢钱的同时,还发布了一道为三铢钱背书的法令。

若是不把这道存在数十年的法令推翻,那刘荣推动五铢钱的进程,或许会被拖到数百上千年的时间维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