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393章 历史教训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393章 历史教训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这当然不行。

于是,太宗皇帝就派出了扫雷战士:邓通。

具体的做法不算复杂:既然你搞劣币,那我也搞劣币。

一样的成本,一样的成色,没道理你的钱有人收,我的钱就没人收。

靠着这一手‘劣币与劣币瓜分市场’,邓通最终得以促成‘天下铜钱,半邓半吴’的局面。

至于说这件事,先帝为什么非要推出邓通这么个排雷战士来做,而非少府内帑下场?

答案很简单:铸劣币这事儿,不能由国家机构来干。

尤其是有太祖高皇帝‘三铢铅制荚钱’的‘珠玉在前’,倘若汉家再发生一次官方铸劣币的恶劣事件,恐怕终汉一朝,天下百姓都不会再使用钱币了。

甚至于中央政府的公信力,都会因此而遭受巨大的冲击。

官方不能铸劣币,可吴王刘濞的劣币,又根本无法被良币驱逐出市场;

怎么办呢?

——用魔法打败魔法,用劣币对抗劣币。

至于官方不能铸劣币,则被太宗皇帝以一个‘宠臣’作为棋子,轻而易举的化解。

于是,邓通这个‘看似是私企,实则远甚于国企’的力量,成为了太宗皇帝破局的关键。

在后世,绝大多数人都说:邓通可真垃圾;

背靠天子支持,可谓是有官方在背后撑腰,居然才和偏居一隅的吴王刘濞斗了个旗鼓相当,搞出个‘天下铜钱,半邓半吴’的结果。

这分明就是无能!

但实际上,要不是有邓通这一手用魔法打败魔法,彼时的钱币市场,只会被吴王刘濞彻底垄断。

众所周知:任何生意,只要是沾上‘垄断’二字,那就不再是一门简简单单的生意了。

尤其还是货币垄断,更是与市场定价权、货币发行权,乃至于整个天下的商业环境直接挂钩!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邓通此人,就算达不到‘国之功臣’的高度,也起码是于国有功的。

明白了这些,再看邓通最终的结局,也就没人会觉得先帝老爷子,真是个心胸狭隘到极端的人了。

——邓通于国有功不假,可过去这些年,流通于天下的劣质四铢钱,有一半都出自于邓通之手,也同样是不争的事实。

从国家层面上来讲,邓通铸劣币,自然是有功;

但正如先前所提到的:官方不能铸劣币;

同样的道理——任何铸劣币的人,官方都应该坚决抵制。

所以,吴楚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吴王刘濞最终被认定的罪名,便有一条‘私铸劣币,扰乱天下币制,以权谋私,荼毒天下苍生黎庶’。

这条罪名,甚至比起兵谋反都还要更重、还要更该死!

既然吴王刘濞——身为宗亲的刘濞,都尚且因为这一条罪名而‘罪无可恕’,自更别提作为外人、幸臣的邓通了。

这,才是先帝老爷子把邓通活活饿死,且毫不心软的真正原因。

——先帝‘公报私仇’,秋后算账,不过是表象;

邓通‘罪不容恕’真正的原因,是邓通铸劣钱十数年一事,汉家、朝堂中央,乃至于汉天子,需要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往大了说,是国有乱贼,必须拨乱反正!

往小了说,这也算是某种程度的杀人灭口——让邓通永远闭嘴,以免太宗皇帝遗德有损……

当然了,以上,都是邓通的整个政治生涯,对于汉室的政治意义。

从客观角度上来说,能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从近乎垄断天下货币市场的吴王刘濞手中,硬生生抢回来一半的市场,邓通的能力,其实是值得认可的。

而在那十几年的人生高光中,除了‘主铸钱’,邓通还主持了汉家另外两件大政。

也就是继铸钱之后,邓通一生当中的第二点贡献:主冶铁。

众所周知:华夏历史进程中的青铜时代,与春秋战国时期得到长足发展,并在嬴秦达到巅峰。

尤其是统一天下之后的秦,几乎是将青铜冶炼技术,推上了登峰造极的天花板。

随着秦王而汉兴——随着秦王朝的覆灭,同样开始退出华夏历史舞台的,便是已经达到天花板,无法再进一步,只能被取代的青铜冶炼技术。

只是不同于秦王朝的轰然崩塌,青铜冶炼技术被取代的进程,却是无比的缓慢。

没办法;

要想让钢铁取代青铜,那最浅显的道理就是:钢铁冶炼技术,需要发展到所制作出来的钢铁制品,性能较青铜器更好——至少是不比青铜器更差的程度。

可冶炼技术的发展,尤其还是通用金属的更迭,又并非王朝更迭那般,仅需数年便可完成三。

——就好比后世,人人都清楚核聚变是未来能源的唯一答案,却也都只能用火电、水电一样;

如今汉室,几乎所有人也都清楚:钢铁,早晚会取代青铜器,成为华夏文明最通用的优质金属材料。

但不是现在。

不是钢铁产量底、冶炼成本高,成品性能差——至少比青铜器差的现在……

经过秦末十数年的摸索,以及汉初那二十来年的探索、积累,到太宗皇帝年间,华夏民族在钢铁冶炼技术这一赛道,也算是具备了相对成熟的工艺。

可这一次,太宗皇帝再次遇到了那个问题。

——这件事儿,不能让官方去搞。

至于原因,倒不再是‘官方不能铸劣币’那般的政治考量;

而是纯粹的:当时的政治环境,不允许汉室官方做出任何‘劳民伤财’的举动。

太宗皇帝那是什么人?

一枚铜钱恨不能掰成八瓣儿花,砖头缝里抠沙子儿的主!

就这人设,外加好不容易普行天下的‘简朴之风’,怎么能因为钢铁事业给搞垮?

要知道那些年,赖太宗皇帝‘简朴’之风所赐,天下各地方郡县,都迅速刮起了一股勤俭节约的风。

其中最为典型的一点便是:郡县府衙的主体建筑,除非彻底崩塌到看不出建筑样儿,否则,原则上不做修补。

大概是‘府衙越破,越证明官员清廉’的路数。

甚至时至今日,这个政坛潜规则都依旧保留着相当深远的政治影响!

尤其是在关东郡县,不知有多少官府主体建筑,因为年久失修而坍塌、缺损。

你问地方主官为什么不修,人家也是理直气壮——凭啥要我修?

修了对我没半点好处不说,一旦被谁安个‘奢靡享乐’的帽子,我这官还做不做了?

于是,你不修,我不修,大家谁都不修,积年累月下来,关东居然都找不到几个完好无损的郡县府衙了。

对此,太宗皇帝的态度是:好!很有精神!

我汉家的官儿,就得有这样的觉悟,就得是这样的精神面貌!

既然大家伙儿都这么给力,那朕也不含糊!

从今往后,朕四季常服不过五套,餐食不过一粥一菜,后宫姬嫔面不施粉黛,裙摆不拖地,各自养蚕剥丝抽茧,织布自衣!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简朴、节约,全天下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攒钱将来打匈奴,是太宗皇帝一朝最为典型的政坛风貌。

而在这个背景下,即便再怎么清楚钢铁产业的重要性,太宗皇帝也无法一边向全天下人倡导‘简朴之风’,一边让少府使劲儿砸钱搞钢铁行业。

再有,便是钢铁行业的发展,其实并非纯粹的闷头搞研发。

——研发经费的绝大部分,都是需要通过销售成品来回收的。

就好比一百块钱经费,搞出来了一把锄头,将其卖出,收回来二百块钱;

再投入这二百块钱,研究出来一把菜刀,再将其卖个五百块钱……

以此类推,通过循环往复的研究、制造、售卖、再研究的良性循环——尤其是‘有利可图’的循环构型当中,钢铁行业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而售卖,就意味着这门行当,也和‘商’字儿扯上了关系,而且是极高频次的买入、卖出。

显而易见,封建时代的官方,并不方便直接插手商业。

于是,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

——官方不能搞,可不搞又不行;

怎么办呢?

仍旧是由邓通出马,以皇帝宠臣、近臣的身份,私自发展钢铁行业。

和铸钱行业,与吴王刘濞斗了个半斤八两不同——邓通发展钢铁行业,几乎是毫无阻力,一切都水到渠成。

到太宗皇帝晚年弥留之际,天下的钢铁制品,几乎有八成都出自邓通之手!

剩下两成,也并没有被某方势力瓜分,而是被小规模、小成本摸索的少府所占据。

邓通八成,少府二成——可以说当时的钢铁行业,完全被汉室朝堂中央官方垄断!

只是这件事,也同样成为了邓通‘非死不可’的明证。

时至今日,钢铁行业的发展,已经将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摆在了天下人眼前。

——钢铁制品最能推动文明进程、能为华夏文明带来最大改变的方式,是军工!

钢铁材料所制作的军械,尤其是刀剑,在劈砍过程中,对青铜武器呈现出降维打击级别的优秀性能!

所以钢铁行业,已经和军工行业深度挂钩。

而邓通——区区一个近臣,一手搞铸钱,一手搞钢铁;

一边积累财富,一边掌握跨时代的先进军械制造技术。

他不死谁死?

这要是都不死,那以后大家伙都可以效仿了。

只不过,每每想起邓通曾掌握的钢铁行业,刘荣便不免感到一阵唏嘘。

——邓通死后,曾经被邓通掌握的钱币市场,自然是被少府接管;

尤其是在吴王刘濞兵败身亡后,汉室天下的货币市场,也终是再度被中央政府掌控。

但曾经由邓通主持,并得到长足发展的钢铁产业,却并没有被顺利收归国有。

根据刘荣目前了解到的信息:当年邓通饿死街头后,少府第一时间便派出了大量人手,接管原属于邓通的各式产业。

考虑到彼时,长安朝堂的重点是削藩策,以及即将举兵谋逆的吴王刘濞,少府接管邓通产业的重点,自然也就放在了铸钱产业上。

也就是那么个把月的功夫,待少府将邓通的铸钱产业清点好,准备转头去接手钢铁产业时,一切却都为时已晚。

——原本为邓通做活的钢铁匠人,都被各方势力所瓜分;

被太宗皇帝赐予邓通的铁矿、作坊,也因为过于庞大、繁杂,而被各方势力分食殆尽。

其中,馆陶主刘嫖吃下了部分,公卿贵戚——尤其是窦氏外戚吃下了一部分;

余下一小部分,被蜀地两家商贾分食,便迅速催生出了闻名天下的两家‘钢铁大亨’:程郑氏,以及卓氏。

没错;

就是卓文君那个卓氏……

说一千,道一万;

从邓通这个太宗近臣的一生,其实就不难看出:近臣,究竟有多难做。

——邓通,那么有能力的一个人,可谓是为太宗皇帝流血流汗,最终却落下得个饿死街头的悲惨下场。

先帝老爷子的近臣周仁,也完全是靠九卿:郎中令的身份地位,汝坟侯、宗周后裔的政治成分,外加一个绣衣卫指挥使的价值,才得以至今都还活跃在汉室政坛核心。

过去这些年,周仁遭受了多少诋毁、谩骂,更或是攻讦、诽谤,刘荣心里清楚;

受了多少委屈、多少窝囊气,刘荣也了然于心。

虽然周仁是先帝老爷子的近臣,刘荣并不愿,也不想将其化作自己的近臣,但对于周仁为汉家做出的贡献,刘荣是极其认可、赞赏的。

对于有功之臣,刘荣从来都不吝于奖赏。

而在刘荣看来,对周仁最好、最公平的奖赏,无疑便是给周仁一手打造出来的绣衣卫,安排一个光明的未来。

届时,史书之上,当也会有如下记载;

——汝坟x侯周仁,宗周姬姓后裔也。

太宗皇帝寻宗周之后,存亡续断,乃封汝坟侯。

初从孝景皇帝,为太子舍人,后任郎中令,随侍皇帝左右,颇得信近。

乃奉太宗皇帝之令,始建绣衣卫,以监吴、楚诸叛王;

虽绣衣卫久不见天日、仁之所为无人知,然其于国之功、之忠,皆非此数语所能尽言。

孝景皇帝曾曰:汝坟侯仁,朕家臣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