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392章 ‘那’个男人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392章 ‘那’个男人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毫不夸张的说:要想达成这个目标——为绣衣卫赋予神圣的使命,难度完全不亚于给一支乌合之众般的疲弱军队,注入一个新的军魂!

但好在相较于后者,绣衣卫这个部门,本身就具备一定的操作基础。

——有些时候,见不得光,未必就和‘不正义’划等号。

就说当年,第一个打探到吴王刘濞动向,确定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即将发动正式叛乱的绣衣卫探子,谁敢说他不是英雄?

还有岭南百越,那些为了打探情报,甘愿融入当地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数十年如一日做奉献的绣衣卫成员,谁敢说他们于国无功、于国无益?

说到底,情报工作者正义与否,最根本的关键点在于:他的所作所为,有没有为国家带来正当利益。

甚至再退一步——哪怕是不正当的利益,那也同样是功德无量。

正如后世那句名言:国与国之间,没有情谊、没有道德,永恒不变的,只有利益二字。

由此不难衍生出的结论便是:对于情报工作者而言,工作不分正义与否、正确与否,甚至不分合法与否;

只要有利于本国、有损于敌国,那就是国之臂膀、民族英雄。

在过去这十几年的时间里,绣衣卫内部,背叛者有,潜逃者有,以权谋私、因私废公者亦有;

但谁都无法否认的是:总体来讲,绣衣卫还是发挥出了自己‘情报部门’的职能,为汉家朝堂中央获取、制造了许多利益,并避免了许多损失。

对于这样一个部门,刘荣想为其注入一个类似信仰、精气神之类的东西,其实算不上太难。

只是此事急不得。

先把绣衣卫混乱的体系梳理清楚,再根据区域明确划分;

等做出成绩来了,刘荣再顺水推舟,一个‘国家英雄’的大帽扣上去,一切便都会水到渠成。

好比这支即将接连汉家与西域,成为汉家-河西-西域这一通道串联者的商队;

——等将来有一天,汉家因为这个‘商队’搜集到的情报,而更容易的占据河西,又或是更顺利的进驻西域时,英雄的称号,甚至都不需要刘荣主动去给了。

谁把人民记在心里,人民就会把谁高高举起;

将来,手握实打实的‘功勋’,绣衣卫自然就会成为汉家的英雄。

彼时,刘荣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将他们的英雄事迹广而告之,再将是否评定他们为英雄的决定权,交给整个天下的人……

“卿,勉励之。”

“绣衣卫,大有可为。”

“日后,无论北蛮匈奴,亦或南方百越;”

“无论东北朝鲜,亦或西南诸夷——可供绣衣卫建功立业,垂名青史的土壤,都断然不会稀缺。”

“届时,卿这个绣衣卫首任指挥使,恐怕就不再是以简单的‘郎中令汝坟侯’六个字,留名于青史之上了……”

如是一番话,对周仁毫不吝啬地表达出勉励之意,刘荣也不由得发出一声轻叹。

汉天子的近臣、宠臣,其实是很不好做的。

远的不说,就拿太宗皇帝年间的邓通,以及先帝年间的周仁举例——二者无一例外,都被坊间传闻造黄谣,给硬生生传成了文景二帝的好基友。

周仁都还算好的;

在相对正经一点的人嘴里,周仁和先帝老爷子的关系,还仅仅局限于:先帝宠幸妃子时不避周仁,甚至让周仁在门口放风。

可太宗皇帝的宠臣邓通,那可真真是被舆论黑的体无完肤。

——一个和太宗皇帝搞基的污名,自然是最基本的保留节目。

除此之外,什么蛊惑太宗皇帝,给太宗皇帝吹枕边风啊~

什么跟太宗皇帝撒娇,换来天下一半的钱币市场啊~

什么给太子刘启上眼药,从而见解干涉储君之争之类派;

——凡是能王人身上泼的脏水,邓通是一滴都没躲过去不说,还愣是没有哪怕一个人,说邓通哪怕半点强项、长处。

可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

根据刘荣所掌握的一手资料——而且是从先帝老爷子那里耳提面命,说服力、真实性都堪称天下之最的一手资料;

真实的情况,和坊间传闻,可谓是半点关联都没有。

以至于刘荣先后从‘坊间传闻’和‘先帝之口’这两个渠道,分别听到了关于邓通的两版描述后,愣是怀疑自己是不是搞错了;

这明明是两个人吧!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说辞,居然形容的是同一个人?

简直离离原上谱啊……

根据先帝老爷子的口述,对于邓通这个人,先帝老爷子在个人情感上,并不喜欢这个人;

但从客观角度评价,先帝对邓通此人,却也评价甚高。

先说‘不喜欢’的原因。

据先帝所说,邓通这个人,是一个即善察言观色,深讳揣摩之道,总是能恰到好处捧臭脚、拍马屁的狠角色。

无论太宗皇帝是喜是怒、是烦是愁,邓通都总能以极其恰当的方式,让先帝维持一个相对平稳的情绪状态。

——有些时候,是邓通能提出建议,让太宗皇帝不再头疼某一件事;

有些时候,是邓通直接解决掉这件事,让太宗皇帝不必再头疼。

至不济,邓通也能劝说太宗皇帝‘稍安勿躁’,冷静下来思考应对之法,以免被负面情绪左右了思维,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时机错失。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邓通显然是一个贤臣;

而且是那种‘某某就是朕的镜子’级别的贤臣。

但先帝不喜欢邓通,也恰恰是由于这个原因。

——这x养的忒特么牛了!

面面俱到,事事周道,干点啥都能让太宗皇帝感叹一声‘深得朕心’!

这就衬的先帝老爷子、彼时的太子储君很呆!

先帝老爷子本来就是个中庸之姿、守成之君的模板,偏偏还有过一段相当严重的叛逆期;

若是没有对比,太宗皇帝估计也就认了——反正梁怀王已经坠马而亡,儿子当中就先帝这么一个能看的。

可偏偏就有邓通这个对照组!

太宗皇帝一看左边:邓通又搞定了一件事,让太宗皇帝要操的心少了些;

把头往右一转:先帝又惹出了一个祸,还得麻烦太宗皇帝低三下四登门,对自己的臣子脱帽谢罪……

就这画风,太宗皇帝能不把先帝往死里打?

真要说起来,先帝老爷子能活着挨到太宗皇帝合眼,而不是被太宗皇帝活生生打死,都还是人类基因里自带的父爱在作祟!

经历过那么一段人生黑暗期,先帝老爷子显然不敢记恨太宗皇帝;

自然而言,就恨上了那个把自己衬托的很呆、很蠢,害自己一天挨八顿揍的对照组:邓通。

这就像是后世,总有那么一个无所不能的‘邻居家的孩子’,让原本和蔼可亲的父母双亲怒火中烧,从而拔出皮带就开始规训子嗣。

但作为儿子,却从来没有人会因此记恨父母。

大家伙儿记恨的,只会是那个无所不能,又阴魂不散,贯穿自己大半个人生的‘邻居家的孩子’。

邓通,就是那个贯穿先帝老爷子大半人生的‘邻居家的孩子’。

明白这些,就不难得出结论:先帝老爷子讨厌邓通,完全就是人之常情;

先帝老爷子固然没错,可话又说回来,邓通也确实说不上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而真正让先帝老爷子,在本心上厌恶,甚至憎恨邓通的同时,又对邓通这个人有极高评价,甚至极为欣赏的原因,则是邓通这个人,是真的配得上太宗皇帝的喜爱、亲近。

倒不是说邓通长得帅,戳中了太宗皇帝某个奇怪的性癖或审美;

而是这个人,真的很能干。

纵观邓通的政治生涯,从得到太宗皇帝信重开始算起,一直到太宗皇帝驾崩,邓通饿死街头——这前后不过十几年的时间里,汉家便至少有三件大事,是由邓通一手操办的。

第一件:钱币。

众所周知,汉家自太祖刘邦立汉国祚以来,在短时间内经历了极其频繁的货币制度改革,或者说是频繁改革所引发的混乱。

——先是太祖高皇帝,铸三铢重的‘汉半两’,彻底搞崩了汉家的货币系统,一度让汉家倒退回了以物易物的远古时期;

同时,为了堵天下人的嘴,太祖高皇帝决定分蛋糕,开放了铸币权,允许私人铸币。

而后,吕太后为了给太祖高皇帝擦屁股,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并推出了吃香相对没那么难看的八铢钱。

吕太后八铢钱,钱重达到八铢,达到了重量十二铢的秦半两的三分之二,含铜量合格、成色尚可;

比之含铜量约等于零,成色极差,且只有三铢重、重量只达到秦半两四分之一的太祖‘汉半两’,吕太后推出的八铢钱,不出意外的让币制迅速重回正轨。

到了太宗孝文皇帝时,币制的问题再次出现。

——秦半两最大的缺点,就是太重,不便携带;

太祖高皇帝搞三铢钱,如果严格把控含铜量、成色,并遵循市场规律,将三铢钱的面值定为秦半两的四分之一,其实也是没问题的。

于是,太宗皇帝便决定:再度改变币制,推出一款比秦半两、吕后八铢都更轻便,同时又不会破坏市场秩序的新钱。

考虑到秦半两重十二铢,吕后新钱重八铢,太宗皇帝最终决定:推新钱四铢。

四铢钱,重量为秦半两的三分之一,吕后八铢钱的二分之一,刚好各成整数倍;

只要规定四铢钱面值为秦半两的三分之一、为吕后八铢钱的一半,就完全不会破坏市场秩序。

说干就干——四铢钱一经推出,便迅速占领了市场。

人们非常喜欢这种更为轻便、成色好、高含铜量,同时面值又与重量一致的新钱。

但之后不久,情况就有些不对头了。

——在自代地入继大统之初,太宗皇帝为了巩固自身地位,颁发了一道《许民弛山泽令》。

该法令规定:原属于天子的私人财产,包括但不限于花草树木、山野兽类、鱼类、矿产等一切自然资源,都被天子慷慨的分享给了全天下人。

在过去,你再穷都不能上山砍树当柴火,只能捡地上的枯枝;

因为天上地下,一草一木,都是天子私赀。

但在《许民弛山泽令》发布之后,老百姓可以根据需要,从山林间获取猎物,可以砍伐树木,可以下河捞鱼了;

自然,那些手握资源的贵族们,也可以开山挖矿了。

太宗皇帝此举,本意是通过利益共享,将全天下的百姓都拉到自己这边,顺带拉拢拥有封土,可以靠开矿牟利的彻侯勋贵及宗亲诸侯,以改变自己‘傀儡天子’的政治处境。

但在钱币改制,推出新钱四铢之后,命运的回旋镖折返,不偏不倚击中了太宗孝文皇帝的脑门儿。

——为了最大限度维持市场稳定,太宗皇帝所主持制造的四铢钱,无不是铜含量足够,成色上佳,制作精美的良币;

但在《许民弛山泽令》,以及铸币权开放的前提下,封土遍布铜矿的吴王刘濞,也开始凭借国土上开采出来的铜矿,加入到铸钱的行列。

不同于太宗皇帝所铸良币——吴王刘濞私铸的四铢钱,主打的就是一个表面功夫。

制作精美?

有个钱样就行!

含铜量高、成色好?

表面看着好就行!

什么铜包铅、铜包铁——甚至是铜包土,吴王刘濞都干得出来!

如此一来,市场上的四铢钱,除了太宗皇帝力推的良币,又多出了个吴王刘濞私铸的劣币。

二者成本一高一低,自然就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状况。

——价值一百钱的货,需要一百枚良币?

大不了我给你一百五十枚劣币!

反正也看不出来;

表面看上去一毛一样的铜钱,又没人会闲着没事儿把钱币掰断去看,你没道理不占这到手的便宜啊!

于是,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天下流通的钱币,便几乎被吴王刘濞的劣质四铢钱完全垄断!

太宗皇帝很清楚,这是一颗雷。

无论是吴王刘濞的劣质钱,还是因此而愈发富裕、强大起来的吴**队,都是汉家不可忽视的一颗巨雷。

试想一下;

远在数千里外的吴国,凭借对整个天下的钱币垄断,可谓日进斗金,每过一天,都能肉眼可见的更强大一些。

反观长安朝堂中央,几乎等同于完全失去铸币权,财政状况就算不恶化,也不大可能得到改善。

此消彼长之下,岂不是过不了多少年,长安朝堂中央就又成了周室、汉天子就又成了周天子;

而吴王刘濞,就成了那听调不听宣的‘列雄’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