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388章 神特么汉使!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388章 神特么汉使!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最终,经过个把时辰的短暂休整,商队重新出发,沿着大河向西而去。

——事实上,关于继续往前走,还是掉头回去的讨论,一度得出了‘回去’的结论。

但最终,商队还是因为一个意料之外的变数,而改变了最终计划。

商贾原本担心的一切,都没有发生。

没有人因为继续往前走感到不满,更没有人嘟囔着想回去。

甚至就连商贾承诺的‘只要继续往前走,把货物都交易出去,回去就没人发三十万钱’的好处,商队众人都似乎有些不大在乎了。

分担如此,商队后续的交易理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半个月后,商队来到了在草原上遭遇的第二个部族:且渠部。

和在哲别部截然相反的是:此次交易,商队付出了一半的货物,却没有得到任何回报。

准确的说,是没有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回报。

而后又走出去几百里,将剩下的货物也送出手,商队便立即折返,朝着河套的方向径直而去。

又过了两个月,时间来到天子荣新元二年秋。

七月二十六日,一封自河套传回的奏报,也随之送上了刘荣的御案之上……

·

·

·

·

“河西~”

“河西……”

未央宫,宣誓殿。

看着手中,那封自河套传回的奏报,刘荣眉眼含笑,嘴上不停地反复着两个字:河西。

对于河西,刘荣原本的规划,就是在最近两年,试着将汉家的影响力,以河套为中心向西扩散。

等到明年秋天,匈奴单于庭西征归来时,汉家至少要保证在河西地区,有一定程度的掌控力。

实际掌控,又或是占领土地倒不至于,但起码得军事威慑,以及外交途径的渠道,总归是要建立起来的。

刘荣原以为,这些事最快也得等到明年开春,才能拿出一个方案,然后再去具体实施。

却不曾想,自己都还没打定主意该怎么做,便是一个好大的惊喜从天而降,不偏不倚的砸中了刘荣。

“说说;”

“那只商队,是个什么路数?”

低头看着奏报,刘荣嘴角可谓是比重机枪还难压,嘴上却也不忘问起此事的具体经过。

见刘荣心情不错,郎中令——准确的说,是绣衣卫指挥使周仁的腰杆,也不由得挺直了稍许。

“是春二月,一支打算自梁地出发,前往草原奸兰出物的商队,于暗中招募护卫。”

“而我绣衣卫,早在太宗皇帝晚年,便在睢阳布下了不少探子,以备关东宗亲诸侯举兵作乱。”

“——先孝景皇帝年间,吴楚七国之乱平定,我绣衣卫得先孝景皇帝之令,暗中打探梁孝王起居。”

“后梁孝王薨,绣衣卫布于睢阳的探子收回了一些,但先帝担心关东诸侯有所反复,便下令在睢阳留下一些人,继续打探关东。”

说起陈年往事,周仁总是一副不带丝毫感情,完全客观阐述事实的淡漠语调;

但紧接着,周仁的语调便隐隐带上了些许自豪,眉宇间,也莫名带上了些许激动。

“春二月,听闻有这么一支商队打算远游,却又去向不明,睢阳的探子预感此事另有隐情,便分出五人,混进了这支商队。”

“春三月,商队自北地、上郡之交的山间小道潜逃出关,踏足幕南。”

“到春五月,于高阙西北百七十里,遭遇匈奴哲别部,与之易货。”

“——据探子回报,商队与哲别部一易,原价不过数十万钱的货物,便换回了三匹匈奴公马,外加二百匹老马。”

“据那梁商私下所言,这些马,尤其是那三匹公马,那梁商有门路卖给太仆,以换得千金之利。”

“于是,得获百倍暴利的梁商,萌生了就地调转,打道回府的念头。”

“便是那时,探子们自爆身份,并自作主张……”

说到最后,饶是对那五个胆大包天的下属感到无比自豪,周仁也还是难免心虚的低下了头,并适时的止住了话头。

而在周仁身前不远处,刘荣略显懒散的坐在御榻之上,手握竹简反复查阅间,听闻周仁这番描述,也不忘挑起眉角怪笑一声。

——这件事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倒也复杂不到哪里去。

太宗皇帝年间,华夏历史上第一个情报机构:绣衣卫,在太宗孝文皇帝授意下,经监国太子刘启之手正式建立。

由于这个机构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应对关东宗亲诸侯可能发动的武装叛变,所以在绣衣卫建立后不久,探子、眼线们便大都被散去了关东各郡国。

而梁国,作为关中东门户在函谷关外的最后一道防线,以及关中-关东往来沟通的桥梁,自然就成为了绣衣卫的情报汇总中心。

探子、眼线们在关东各国收集情报,再各自汇总到位于梁国的临时总部,而后一并转送长安,送到指挥使周仁,以及天子刘启的面前。

也正是通过这个情报网络,长安朝堂才能在吴楚之乱爆发之前,对每一家关东宗亲诸侯的动向,都保持‘细致入微’的掌控。

比如:齐王哪天见了吴王刘濞的使者啊~

楚王和刘濞的使者聊了些什么啊~

赵王刘遂派谁北上,和匈奴人交涉啊之类。

凭借绣衣卫所提供的情报,长安朝堂始终‘先敌一步’,并最终看似惊险,实则游刃有余的,仅凭三个月时间,便彻底平灭了声势浩大的吴楚七国之乱。

而后,自然就是真正的戏肉:削藩。

虽然吴楚七国之乱的平灭,基本奠定了长安中央强硬削藩的事实基础,但先帝刘启谨慎的性子,使得这支情报网络并没有被第一时间收回。

恰恰相反——在吴楚七国之乱平灭之后,长安朝堂对关东宗亲诸侯的监控,无论是绣衣卫这个特务情报机构,还是明面上的军事戒备,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了避免关东发生第二场七国之乱,先帝甚至决定牺牲部分边防力量,用于加强对关东宗亲诸侯的监控。

于是,曾经的绣衣卫睢阳临时总部,便也基本原封不动得保留了下来。

只是保留归保留,吴楚之乱终归已经平灭,需要绣衣卫从关东搜集的情报,其实也已经没多少了。

刘荣前不久才刚看过这几年,绣衣卫从关东收集的、关于宗亲诸侯的情报。

什么,河间王刘德舞文弄墨,不问国政啊~

什么,中山王刘胜好色成性,白日宣淫啊~

什么鲁王刘余酷爱游猎、江都王刘非嗜武成痴之类——全是些狗屁倒灶的私密八卦。

真正有价值的情报,也就是关于岭南赵佗的几则,类似于天下第二架黄屋左纛重见天日、南越武‘帝’重现人间之类。

这就导致原本为了打探关东诸侯,而专门设立的情报机构:绣衣卫,在吴楚之乱平定之后,虽然没有被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但也多少有了些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感觉。

绣衣卫上下都很急!

因为没有活干,就意味着这个部门没有存在的必要!

若是别的部门倒也罢了——顶多就是部门被裁撤,人员被分散安排到其他部门。

可绣衣卫,他是个特务情报机构啊!

随便拎出来个小虾米,把脑袋里藏着的事儿抖楞抖楞,都能编出一本完整的野史!

这么一个部门,一旦裁撤,怕是只有指挥使周仁本人能全身而退;

剩下的人,死不死且不提——能死的好看一点、体面一点,都很可能是奢望。

于是,绣衣卫开始到处找活干。

一开始还谨慎些,说梁王疑心孝王之死,心怀鬼胎、淮南王图谋不轨,意欲作乱之类。

虽然言辞夸张些,但也基本还算基于事实去夸大。

后来,见长安没有反应,睢阳绣衣卫直接演都不演了——连临江王刘淤意欲谋反这样的事儿,都拿出来冲业绩了!

这样的假新闻,别说是刘荣了——就连周仁这一关都过不了,根本不可能送得到刘荣面前。

于是,实在闲的不信,又无比担心‘失业’的绣衣卫,便开始无所不用其极的搜集大新闻。

这次的时间,无疑便是这种心态下,弄巧成拙、歪打正着下的产物。

——五个胆大包天的绣衣卫探子,出于好奇心,或者说是‘探究真相,搞个大新闻’的上进心,意外混入了一支前往草原的走私商队。

明确商队的来路后,这五个人一路上都在想:这么好的机会,得搞点业绩回去!

一开始,他们想的是脱离商队,潜伏在草原上,打探到有价值的消息再回去领赏。

只是这个做法周期太长,也太过凶险,他们始终在犹豫,却始终没有下定决心。

结果在告别哲别部后,商队领头的梁上出人意料的顿悟‘知足’二字,打算回去;

于是,这五人一咬牙一跺脚,决定自爆身份!

作为优秀的情报人员,自爆身份这种犯忌讳的事,他们显然不可能无缘无故去做。

而他们之所以选择这么做,是为了一场豪赌。

——他们告诉那梁商:我们都是陛下派来,打探草原的密探!

他们还声称,他们此次出关的任务,是和河西地区的部族初步构建起联络,为日后,汉家谋夺河西做准备!

然后,他们就扯着刘荣的虎皮,临时‘征用’了那支商队,并用商队剩下的货物,作为了他们开拓河西‘市场’的资金。

至于那梁商,在得知自己身边,居然混入皇帝老子的眼线之后,为什么没有杀人灭口?

因为那五个混账,替刘荣向那梁商做出承诺:只要事情办成,当今天子,重重有赏……

这种事儿~

刘荣该怎么说呢;

啧。

这就好比某地发生天灾,某位官员矫造诏谕,以刘荣的名义大开粮仓,以赈济灾民。

你说他矫诏吧?

他是好心的,而且事儿办成了;

你说他忠心吧?

胆敢矫诏的‘乱臣贼子’,怎么看都和‘忠心’二字不沾边。

此时的刘荣,就大概是这样的心理。

——从本心上来讲,对于这五个敢混进走私商队,涉嫌踏足草原,并最终搞出如此动静的绣衣卫,刘荣相当佩服。

都不说别的,区区五个人,敢混进一支上百人的走私商队,甚至还敢在塞外草原自爆身份!

这份魄力,就不是寻常人所能比。

但要说纯粹的欣赏,刘荣心里,却也多少有些别扭。

毕竟任谁做了皇帝,被某个不起眼的手下代替做主给人承诺,都不会觉得心情愉悦。

至于这件事……

“河西~”

“河西……”

“且渠部~”

“日逐部……”

又是一阵喃喃自语,刘荣终是将手中竹简丢回御案,双手撑在身后,稍仰起头,悠然发出一声长叹。

对于这五个混账,刘荣大概也有了决断。

——忍着恶心,认他们一功;

同时,对于绣衣卫眼下的尴尬境地,刘荣也暗暗记在了心里,并将绣衣卫的未来规划,也纳入了即将完成的几项九卿属衙改制的范畴。

至于这件事,对刘荣未来针对河西地区的谋划,能产生怎样的积极作用,却是需要刘荣好生思考一下的。

那五个人——准确地说是那支梁国商队,分别和河套-河西之交,距离河套不过数百里的且渠部,以及位于河西正中心,甚至更靠近西域一些的日逐部分别达成了口头协议。

当然,是以商人身份,而非‘汉使’身份。

他们与这两支商队约定:这一次,双手奉上商队一半的物资,全当和这两个部族结个善缘。

往后,每次出关来到草原,也都会在经过这两个部族领地时,无偿送上商队一半的货物。

而且是往返都送!

从汉地带来的十车货物,先给且渠部五车,再给日逐部三车!

剩下两车运去西域,换回来的所有货物,也会再次分出一半给这两个部族。

而作为回报,这两个部族需要在商队经过领地时,提供必要的保护。

说好听点是保护,说白了,其实就是保护费——只要他们不去攻击商队,那就没谁能威胁到这支商队的安全。

就这样,商队和且渠、日逐这两个河西地区的重要部族,以及河套前往西域的必经之路上的两个部族,达成了过境协议。

而这份协议,使得这支商队在理论上,具备了可以轻易横穿河西,往返于河套-西域之间的客观条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