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389章 这个可以有!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389章 这个可以有!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对于与商队达成协议的部族来说,这根本就是完全不需要去考虑的好买卖。

——放他们过去,就能立刻得到他们的一半货物;

而且是每放他们过去一次,都能截留下这个商队的一般货物。

一来一回放两趟,收获便已经和杀死商队、抢走商队所有货物齐平了。

这还有什么好考虑的?

干!

非但要干,而且还要无所不用其极的保护这个商队,以保住这个长期爆金币的发财树。

至于商队——出关西行的时候,只能将四分之一的货物送到西域,与西域各国交换、贸易;

回来时,也只能带回‘贸易所得’的四分之一。

看上去很亏,而且多少有些平白无故被收过路费收破产的感觉。

但倘若这支商队,并非是以盈利为目的呢?

或者说,这支商队的损失,亦或说是‘本应获得的利益’,都由朝堂中央——由少府内帑去给他们补;

而作为交换,商队只需要在每次出关时,都和这次一样,带上几个绣衣卫的眼线、探子,在草原上打探信息?

如此一来,各方共赢,只有匈奴单于庭受伤的世界就达成了。

——在河西,且渠、日逐二部掌握交通要道,坐着收保护费就能收的日进斗金;

商队该赚多少还是赚多少,半点不受影响不说,出关行商路上的安全系数,也肉眼可见的提高了许多。

甚至于路上所需要付出的‘过路费’‘保护费’,都被少府内帑给报销掉了。

而对长安朝堂来说,花一笔钱去打探消息,显然本是个有意如此,却根本找不到门路的事。

现在好了;

虽然这个商队在草原上,不大可能打探到单于庭内部的消息,但其他方面的情报,打探起来确实不在话下的。

同样一笔钱——同样一笔情报经费,与其给东胡王卢他之那个墙头草,刘荣宁愿给这样一支商队。

当然了,为如此规模的走私商队报销利润,支出其实也着实不算小。

每一到两年,数千上万万钱的支出,哪怕是财大气粗如少府内帑,也显然有些吃不消。

所以,刘荣并不打算和这支商队,维持这种简单的‘我出钱,不出力’的合作关系,而是将这支商队收编。

事实上,这并没有什么难度。

——和且渠、日逐部达成口头协议的,是这个商队领头的梁商,以及那两个胆大包天的绣衣卫。

余下的护卫之类,匈奴人根本就不会在意。

就算在意,也完全可以搪塞过去——我换了一批护卫行不行?

甚至于那个梁商,事实上也不是非留不可。

对与且渠、日逐二部而言,这笔生意,只需要有一个脸熟的人继续履行,并按照承诺支付货物就可以了。

至于剩下的——原本的商队头人去了哪里、原先那些护卫怎么没来,以及商队为什么都变成‘二十来岁小平头’的奇怪人儿,匈奴人或许会小小疑惑一下、小小防备一下。

但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随意搪塞过去就好,并不会为商队带来多大的麻烦……

从这个角度来看,那支商队对于刘荣、对于汉室而言,其实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

刘荣完全可以让绣衣卫取代那支商队,组成一支新的‘汉使团’,披着商人的马甲踏足西域,展开汉家针对河西,乃至西域的战略部署前期准备工作。

至于这么做,对于那个商队公不公平?

走私商人有个屁的资格谈公平!

尤其还是走私战略储备物资,不拉去炮决,都得感谢如今汉室没有大炮!

换而言之,眼下,对于刘荣而言,性价比最高的选择,就是将那支商队完完整整的抓到廷尉大牢,甚至是直接杀掉。

顶天了去,也就是留下那个领头的梁商,威逼利诱也好,给编制画大饼也罢,让那个梁商从此成为汉家‘驻河西大使馆’的领事。

但在短暂的思考过后,刘荣还是决定:大方一些。

“传令相府、少府。”

“梁国商人张柏,于国有功,甚得朕心。”

“——赏百金,御剑一柄,蜀锦二匹。”

“商队勇士百人,各赐十金,蜀锦二匹,各赐农籍、民爵。”

轻飘飘几句话,刘荣便做出了对那支走私商队的最终宣判。

而在刘荣身侧,听闻刘荣这看似与逻辑不符,且完全不具备性价比的选择,郎中令周仁只微微一愣,旋即便满心欢喜的拱手领命。

至于刘荣的目的,周仁显然也看明白了。

——刘荣,是要千金市马骨。

《战国策·燕策一》中记载,郭隗与燕昭王的一段对话,郭隗借用一则耗费千金,只买来一副马骨的典故向燕昭王说明:若想天下贤才云集而来,首先应当显示出求贤若渴的态度。

大约二百多年前,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时,为取信于民,也曾在国都咸阳的集市南门,竖立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承诺会重赏将木头搬至集市北门的人,并以此,来作为重建秦廷政府威信、公信力的手段。

很显然,刘荣想要做的,也正是通过赏赐那支走私商队,来鼓励其他的、本该被抓去下狱的走私商队:放开手脚,放心大胆的去做吧!

只要做出成绩,你们的罪过,朕既往不咎;

你们的功劳,朕,将不吝封赏!

这样做会带来怎样的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从今往后,每一支从边关潜逃出国,踏足草原的走私商人,都会在原先的‘赚钱、保命’的基础上,多出一个‘有偿为国家做点什么,来换取财富及社会地位’的选择。

虽然不是所有人都会选择这条道路,但有刘荣此番‘原木立信’的先例,当机会摆在他们面前时,他们或许就不再会纠结,而是会更果决的选择: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

如果运气够好,或许幕南乃至幕北,也能多出几个和汉家达成协议,花钱就能无伤通过的安全商道,或者说是情报渠道。

便是运气差些,其他走私商队依旧还是老样子,对于刘荣而言,也完全没什么损失。

左右不过是有枣没枣打一杆子,给走私商人们摆出一个开放性的态度而已。

当然了;

无论是出于保护那支商队,以及河西那条商道的考虑,还是汉家‘重农抑商’的总体国策,刘荣针对这支商队的赏赐,都不会太过于光明正大。

偷摸派人去宣读个诏书,再在非正式场合提上一嘴‘嗯,这个商队很不错’,也就差不多了。

至于以后,究竟是让这支商队继续维持原班人马,以梁商张柏,外加那百十护卫、五名绣衣卫行走于河西和西域,还是增加绣衣卫的人手,乃至于直接接管那支商队,刘荣也有着自己的考量。

——一开始,肯定不能直接把原班人马全踢出去。

最稳妥的方式,是原先的护卫悉数取缔,重新填一批护卫、打手进去,以免消息泄露;

至于绣衣卫,则分批次逐渐掺入这支商队。

比如商队下一次出关,先让商队中的绣衣卫人数,达到二十到三十人;

再下一次,增加到五十人左右;

然后七十人、一百人、一百五十人……

最终,经过润物细无声的蚕食,刘荣要让这支商队达到最终形态:由梁商张伯领衔(可替换),并由两百人左右的绣衣卫情报人员组成的,披着商队皮的草原情报组织!

而这个新组织,也与刘荣接下来,对绣衣卫内部的整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过去这些年,绣衣卫内部虽说不上混乱,但卿,终归还是有些劳苦的?”

短暂的沉默之后,刘荣如是一语,算是正式开启了这个议题。

不料刘荣话音未落,周仁便略带惊愕的抬起头,旋即五味杂陈的点下头,脊背都佝偻下去了些许。

——在周仁看来,绣衣卫这样的情报部门,本身就是特殊时代下的特殊产物,为了特殊使命而诞生。

现如今,特殊的时代已经结束,特殊的使命已经完成。

考虑到当今刘荣,又向来是以正大光明、堂堂正正的政治形象示人,周仁很难不得出‘绣衣卫要退出历史舞台了’的结论。

作为绣衣卫的联合创始人,以及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第一届话事人,对于这个情报机构,周仁是有相当复杂的感情的。

作为朝臣,以及一个同样具备朴素价值观的汉臣,周仁知道这样的特务情报组织不该存在——至少不该用在‘监察百官’这样的歪门邪道上。

但作为这个组织的第一任领导者,周仁又很舍不得这个组织,就这么轻易、草率的退出历史舞台。

最后,同时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周仁,是郎中令。

是‘一朝天子未必一朝臣,但一朝天子,肯定会有一朝新的郎中令’的郎中令。

周仁这个郎中令的使用者:先孝景皇帝刘启,已经是‘先孝景皇帝’了;

周仁之所以还能坐在这个位置上,之所以能继续做刘荣的郎中令,唯一的原因,便是绣衣卫。

——汉家不需要周仁做郎中令;

刘荣的太子宫班底、潜邸心腹当中,更是有不知多少人,盯着郎中令这个虽然没有上升空间,却和刘荣最为亲密的要害位置。

而刘荣之所以反逻辑、反常态化的留下周仁,并不去任命新的郎中令,唯一的原因就在于:绣衣卫这个组织,只有周仁这个联合创始人玩儿的转。

现如今,刘荣隐隐表露出取缔这个组织的意图,周仁自然难免感到失落。

没了绣衣卫,周仁自然也就没了继续‘占着茅坑不拉屎’,霸占郎中令之位的可能。

不再是明面上的当朝九卿郎中令,也不再是暗地里的绣衣卫指挥使,周仁,就只会是单纯的‘汝坟侯’。

一个再寻常不过,且赋闲在家的普通侯爵。

而且是掌握太宗、孝景,乃至当今刘荣祖孙三代汉天子无数秘密的‘普通’侯爵……

“这一天,还是到来了……”

“早该有所准备的……”

“早就该想到,这一天,早晚都会到来……”

一时间,周仁身上的气质,都不受控制的萎靡了下去。

只是即便如此,周仁也还是强打起最后一丝精神,对刘荣拱起手,请刘荣‘明示’。

周仁,显然是打算站好最后一班岗,给绣衣卫一个体面——至少是相对体面的结局。

但刘荣接下来的一番话,却让周仁感到一阵茫然无措的同时,又让这位年过半百的老臣,重新点燃了内心深处的一团火苗……

“过去这些年,绣衣卫主要的工作,都是搜集关东宗亲诸侯的情报。”

“从关东地方郡国收集到消息,并汇总到梁都睢阳,而后上报入长安——这套模式,已经很成熟了。”

便见刘荣深吸一口气,神情淡然道:“卿,是先帝最信重、最亲近的臣子。”

“想必先帝心中所想,不需要朕再去过多赘述。”

“——吴楚之乱,并不是我汉家削藩的结束,而是一个最基本的开始。”

“吴楚之乱得以平灭,我汉家,才真正具备了削藩的可能、才真正具备了削藩的客观条件。”

“削藩,是一场持久战、拉锯战。”

“所以关东那边,绣衣卫还是要继续盯着的。”

刘荣此言一出,周仁当即一愣,心态顿时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而刘荣接下来的话,也终于让周仁,吃下了关于绣衣卫的最后一颗定心丸。

“只是关东宗亲诸侯,不应该是绣衣卫的全部工作——普天之下,还有许多其他的地方,需要绣衣卫去忙碌。”

“——比如岭南百越;”

“比如西南夷诸国;”

“比如朝鲜半岛;”

“再比如:草原——幕南、河西乃至西域,甚至是河套地区,都需要绣衣卫,去构建起新的情报组织。”

“朕的意思,是让绣衣卫内部,进行一次体制改革。”

“从原先,绣衣卫士打探情报、上报上线,再汇总于卿之手——这简单的网络,改为更为标准、紧密的情报网络。”

“绣衣卫内部,也应当成立对应的分管部门。”

“比如匈奴司、南越司,又或是西南司、朝鲜司之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