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汉风烈烈起南洋 > 第649章 太子西行-好关中使我右手上扬

阿森在河南停留的时间比在河北长的多,因为这里已经快要被建设成莫氏皇朝对于汉人老家改造的模板了。

未来的河北、山西和部分山东,都会按照此例建设成纯机械化的大农场。

河南、河北、山东人大概率要成为此时空大虞的红脖子了,但应该比阿妹你看的红脖子能过得好点。

因为世界帝国能像老米那样,心大到没战败就产业空心化,把自己吃饭的家伙当垃圾扔出去,还一点也不当回事的,可能也就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一份了吧。

既然是模板,那么阿森就必须要在河南多看多见识,为他以后的执政积累经验。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要祭祀的地方太多了,本身来的时候就不多,要是再不祭祀一下老祖宗,是说不过去的。

在渡黄河之前,阿森就在彰德府(河南安阳)内黄县的二帝陵进行了大规模祭祀。

这里传说是颛顼、帝喾的陵墓所在,自宋徽宗正合二年(1112)就开始建庙祭祀。

到了满清时期,官方的祭祀基本废止,只剩民间自发的在苦苦支撑,庙宇已经极为破败。

阿森在内黄县祭祀后,立刻命朝廷工部派人来复建,又免除二帝陵附近五百五十亩田地赋税,命这里的十三户人家负责维护二帝之陵墓、神碑等。

同时,跟随阿森巡视的全真道龙门派,主动接下了维护二帝陵的祭祀庙宇的工作。

阿森请示莫子布后,准许修复后的庙宇命名为圣帝昭德观,由全真龙门派负责日常祭祀。

从郑州离开后,阿森先是往东南,前往陈州府城淮宁(周口淮阳区),祭祀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氏太昊。

然后继续向南,前往光州固始县(信阳市固始县)曲河畔的阳关铺,祭拜粤西吴川陈氏的始祖。

陈家人早就在这里,按照帝王规制建立了辉煌的祠堂,并与阳关铺的几百年前亲戚重新续了族谱,把陈上川和莫子布母亲太上皇后陈氏等都写了上去。

负责经办这事的不是别人,正是历史上著名的经学家、书法家,藏书大家孙星衍。

修族谱,那可不是随随便便往上套就行的。

而是要根据史料记载、家族传说再考虑现实可能,某些形象还需进行艺术创作,最后光是人名字要编的像模像样,那都是要费很大精力的。

在这个没有互联网,资料不能随便查的时代,一般人可干不成这事。

在阳关铺陈氏宗族祠堂修建的同时,距此二十五公里外的分水亭镇,大闽南系勋贵集体出资为五代王闽之主王审知三兄弟修建的规模宏大,占地六百多亩的庙宇也拔地而起。

对于福建人,特别是闽南人来说,王审知才是真正的开闽圣王,八闽人祖。

历史上王审知跟随王绪,为躲避秦宗权的攻击,从河南固始县出发,招募河南豪杰,一路进入福建安顿。

当时的福建,闽越、瓯越这样的百越族裔还没有完全同化,被冲天大将军在广州杀了一波的阿拉伯海商又在泉州等地汇聚。

他们私藏兵器,暗绪武士,大建寺庙,与刺史廖彦若勾结,做廖彦若的走狗,残害百姓,图谋不轨。

王审知在固始乡党张彦鲁的请求下,攻陷泉州,杀刺史并阿拉伯海商千余,肃清了泉州内外。

此后,这些从河南来的汉人就在福建扎根,为当地带去了中原文化,同化了躲在山林中与中央王朝对抗了几百年的最后越人。

这些河南移民在八山二水一分田,自然条件艰苦的福建,硬是开垦出了大片良田,做到了在人口大爆炸前,至少粮食能够自给自足。

此后,这些河南汉人继续向广东沿海迁徙,形成了粤东的闽南语潮汕片和粤西的闽南语雷琼片。

可以这么说,后世闽南、潮州、粤西的汉人,只要找祖宗,源头肯定都在王审知这里。

其他的什么开漳圣王,开泉圣王等等,基本都是王审知麾下的兵将。

特别是与王审知同为固始人的开漳圣王陈元光,后世争论他是否存在的真正原因,大概率就是因为这人的形象是缝合的。

此人的真身,应该就是随王审知入闽的一个陈姓骁将,同化了漳州的土人,带领番汉族群,建立了一个远离中原纷争的世外桃源,真正把漳州纳入了汉文明。

而后世子孙出于各种原因,不断往他身上套光环,加事迹,形成了后世的形象。

这也是阿森这半个闽南系皇太子一定要来为王氏兄弟,主要是王审知修庙宇,大肆纪念的原因。

没有王审知,就没有后世的大闽南系人,没有王审知,大闽南系的祖宗们,估计会在唐末五代的中原炼狱中死个七七八八。

做完了这一切,阿森在河南足足呆了三个月,随后才开始走陕州(三门峡)向西。

然后又在黄帝升天之地灵宝祭奠了黄帝,再沿着黄河过风陵渡,入潼关,顺着渭河,开始往关中平原行去。

而一入关中,甚至就是刚过陕州的时候,阿森明显就感觉到了民风骤变,百姓在精神和气质,甚至就是山川土地上,都与河南有很大差别。

不同于河南那种落魄中夹杂着过往的富贵气,现实的窘迫打造出了勤劳与过分俭朴到锱铢必究的性格,陕西有一种让阿森非常喜欢,非常着迷的气质。

用后世的话来说,叫做如此大好山河,彪悍百姓,使我右手不自觉上扬。

阿森站在潼关上,看着远处山河竦峙、险胜奇境不由得逸兴遄飞,大为感慨。

“这真是天赐于我中华的最后堡垒,有黄河之险,肴函之固,西去万里疆域尽可做后盾,不虞被完全堵死后路。

若是能得巴蜀,再把夔门一关,自成一片天地,无所不有,哪怕敌人再强大,也如老鼠拉龟,无处下口了。”

一片跟着阿森一起来的军官纷纷点头称赞,其中几个明香人出身的军官还极为不屑的说道:

“如此更可见李闯的无能,他是陕西人,席卷天下后却连自己家乡都不能理顺。

关中坐拥如此山河之险,竟然月余就被东虏击垮,连累我等汉人当了一百多年的奴隶,真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李闯的口碑,实际上除了共和国早期出于宣传农民起义的需要,形象好过一段时间以外,其余时候都不咋地。

明粉当他是逆贼,普通汉人恨他无能,造反大明却给后金火中取栗。

阿森咳嗽两声,没有说啥,明香人这一系人肯定是一万个看不上李闯的,但他不行。

不说大姑父李献文在这摆着,就是冲在茅麓山上坚持到最后的李来亨,也还是应该嘴下留情。

阿森在这一瞬间突然有些懂父亲为什么把大姑父李献文调离朝堂了。

因为大虞肯定要总结明亡的教训,那么李闯就免不了一次又一次的被拉出来鞭尸。

到时候李献文就在首辅或者其他高位上杵着,那还真是尴尬。

军官们嘲讽了几句李闯,见太子不搭茬,也就很识趣了不说了,反倒是文官们接着讨论上了。

“殿下,山河在德不在险,在人心向背而不在地形险胜。

暴秦二世而亡,先汉、隋、唐皆以关中立足,德被四方之时天下皆臣,德行将丧,山河再险,也不足以维持。”

又是一通正确的废话,确实山河在德不在险,可不是要没这山河之险,北宋、南宋看见了吗,那才叫惨。

北宋就是叫你们这些正确废话,给忽悠到万劫不复深渊去的。

“先生说的对,那诸位就随孤前往西安,见识一下我大虞之德吧。”

不过,正确的废话也是正确的,阿森不但不能反驳,还要摆出一副圣君明主虚心纳谏甚至受教的模样。

而在关中,听闻皇太子要来的消息,整个关中平原都兴奋了,无数男女老少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成群结伴的来到渭水边翘首以盼。

而人群中,最多的就是十五六岁到三十五六壮年男子,他们穿着黑(青)白灰三色劲装,腰间挎着短刀,有些还专门露出了半截手铳柄。

而与之相对的,是少量背着长枪,身着相对华丽衣裳,甚至有些穿着青色镶紫边,白色镶金边飞虎服等等这种低级武士赐服的壮汉。

他们正在领着一些头缠红色抹额的乡勇,盘查来往人员。

每个人靠近渭河边的人,都必须把铅弹和火药上缴,腰间的手铳也要检查是否装填。

而这些被检查的壮汉,虽然手里都拿着家伙,但面对盘查也不敢闹事。

因为在目前的大虞,唐山以内热兵器还是处于相对严格禁止状态的,乡间不管,但所有城镇,都不许公然持枪。

而这个枪,是特指手铳,因为长枪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不让公然携带,必须要装在专门放枪支的长盒子中,不允许打开,更别提装填。

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有爵位的武勋,从九品巡检以上武官,以及因军功得到过赐服的有功之臣。

这些人才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手持长枪。

这是因为,此时手铳需要到五十米内才能伤人,绝大多数时候,要做到有效精准杀伤,必须要靠近到十几二十米。

这距离,只要安保人员不是心胸大开安倍桑的令和废物那种脑瘫货,就不可能防不住。

而长枪,那就麻烦了,配备了米涅弹的来复枪,战场上都有大量四百米外狙杀的成功案例,和平时期伏击的话,效果应该更强。

所以必须要禁止公然携带,不然别说上层了,就是底层百姓,那也没多少安全感。

“嚯,果然是赳赳大秦,这么多的飞虎服,呀,还有云狮服,这都是国之勇士啊!”阿森站在渭河中的大楼船上,惊讶的感叹着。

渭河与黄河的运河广通渠早就荒废,渭河的水量,在唐末以后大不如前,加上关中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大,基本没多少航运价值。

不过这情况在大虞建立后的十年中,竟然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关中的人口,终于降低到了以此时生产力来说,相对健康甚至有点稀少的数量。

原因嘛,自然是十年前那场西北动乱导致的,八百三十余万人的陕西省,不到三年时间,人口就锐减到了不足六百万。

其中损失最大的,自然是除了回良三十六姓这十几万人以外,基本被连根拔起的某个族群。

当然,汉人的损失也不小,没了三四十万呢。

没了这么老些人口,又为了填甘肃,不让甘肃全省崩溃,断断续续被西北使司要走了差不多一百万。

这么多人走了,很多坡地基本都被放弃,都不用种多少树,大自然只用了三年时间就恢复了大半,水土流失竟然被控制住了不少。

同时,人口少了,用水也就少了,没了各地因为饮用和灌溉的抽取,渭河的水量立刻就恢复了很多。

嗯,不带任何感**彩的说,人类确实对大自然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好多影响还是负面的。

就以关中平原为例,乾隆时期这里有四百多万人,加上流动人口快五百万,官府治理能力又低下,各种乱烧荒,乱采地下水,抽河水,渭河不出问题,那就怪了。

现在的陕西,全省只有四百多万人口,整个关中平原只有一百多不到两百万,比唐朝时期还少,山绿了,水清了,老虎都回来了。

人人都说是莫皇帝施行仁政,德被天下,以至于连渭水都变清澈。

等到了新丰镇,阿森扛不住两岸热情无限的百姓,不好意思继续在渭水中坐船,于是就新丰镇登岸。

两岸欢声雷动,无数老陕持刀挎铳围了过来,不过却非常守规矩。

这些来自关中各府县来目睹天颜的汉子,在各地乡贤、巡检的控制下,如同军人一般规整。

虽然喧哗,但却少有大吵大闹,每个人都想冲上来,但是绝对不会乱闯乱挤。

阿森十分心动,这就是最好的兵源啊,有钱自备基础武器,知道守纪律,还自小习武,没有比这更合适的了。

喧闹持续了大约十分钟,就逐渐安静下来了,只是阿森也无法前进,因为四面八方都被一脸激动看着他的关中武士给堵住了。

阿森正要考虑是不是让陕西巡抚衙门或者西安府衙的衙役上来开路,十几个须发皆白的白胡子老头就走上前来跪在地上。

他们举着的簸箩中装着红色的腊八粥和白色的馍馍,壶里面装着乳白色的黄桂稠酒。

今天,正好是腊八节。

“千岁爷,万岁派天兵救了我们关中人的命,他老人家日理万机无暇到来,今日幸得千岁驾临,就请您吃一碗腊八粥,饮一口关中的贵妃稠酒吧。”

不经历那场动乱,就远远想象不到其中有多残忍和凶险。

西北的矛盾有满清故意挑拨的原因,但更大的原因,还是西北汉人生态高位的丢失。

好好的汉家贵胄成了一钱汉,怎么可能顶得住不断从河中三汗国吹来的阴风。

到莫子布初步定鼎的时候,陕西门徒已经在关中到处生根,他们以门宦和教团纠合,一遇汉门纠纷就群起而攻之。

而陕西汉人宗族早就在一场又一场的浩劫中损失殆尽,尽是小门小户,根本无力对抗,是以往往在纷争中,汉人吃亏极大。

每次都是初期依靠人口优势占点上风,但等门徒们用教团把人组织起来之后,往往死伤惨重。

而每一次汉人的失败,就又会助战门徒们的凶焰,甚至好多汉人为了生存,都去信了教,反倒过来变本加厉跟着闹事。

历史上有多严重呢,严重到故意挑事转移矛盾的满清都发现止不住了,多隆阿这种旗人竟然比陕西的汉人还恨门徒,把他们当成心腹大患。

可见形势之严重!

哪怕这个时空,莫子布提前引爆,陕西汉人还是没了四十多万。

大甘肃则更惨,河南、陕西来了四百万人,原本有人口一千六百万的甘肃到现在还只有九百多万人。

以至于莫子布都不太愿意去直视这血淋淋,全部扔给李献文管,这会又让阿森这个接班人去面对。

阿森听到耆老们这么说,于是赶紧跳下车驾,把耆老们扶了起来,干脆示意侍卫们招来一张桌子。

就当着几千上万人的面,阿森把一大碗腊八粥,两个巨型肉夹馍,一大壶稠酒全部吃了下去。

平日里胃口没这么大的他,一点也没觉得难以下咽,相反风卷残云后还觉得有点意犹未尽。

“千岁爷好胃口,就凭这身体,在咱关中也是响当当的汉子了。”

“看见没,还是咱关中的米养人,太子爷都爱吃!”

周围又响起了热烈的欢呼,仿佛阿森吃下去的不是食物,而是老陕们对帝国的忠诚,他们仿佛这一刻起,才真的融入了新生的大虞朝。

而在吃东西的时候,阿森也快速想明白了陕人的心里。

他们被从河中来的天方教整怕了,在他们看来,这次是皇帝救了他们的命,但谁知道下一次皇帝还能不能救他们。

他们也知道,现在好多人的地和房子都是动乱时期占的门徒们的,是以非常害怕门徒的教友从西方再来骚扰。

这不怪他们,此时信息不畅,好多人根本搞不清楚西边是个什么情况,都以为门徒们这么嚣张,发展这么快,西边肯定有个大帝国在支持他们。

所以老陕们有点应激式的迫切希望得到皇朝的接纳和保护,不让惨剧再次发生。

“千岁爷,咱们早就准备好了,准备好为咱汉人收复西域了,什么时候出兵呀?”

果然,阿森的食物才吃完,就有人忍不住大声喊了起来。

到底是军国主义的发源地,秦汉的革命老区,朝廷还没征召他们,大量的陕人,或许该叫他们秦汉人,就准备好了。

斩草要除根,杀人须绝种,这个道理,他们是门清的。

“关中父老们,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三日后,孤会亲自去祭奠太祖高皇帝他老人家,吃食车马我会准备好,请诸位乡党,一定要前来赴宴,我等共商大事。”

此时在大虞,在民族主义大风的吹拂下,不加前缀的太祖高皇帝一般指汉太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

具体来说,要是在南京周围说,那就是指朱元璋,在关中说的话,肯定就是指刘邦。

估计要等到莫子布挂了,有他这个大虞自己的太祖高皇帝在这,刘老三和朱八八才会加上前缀。

听到皇太子如此接地气,没有半分贵族的虚伪做派,说话做事都非常和自己胃口,欢呼声更加强烈了。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倍有面子,太子殿下都称呼我为诸君,还邀请我参加祭奠太祖高皇帝的宴会,亲近感瞬间就拉满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