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汉风烈烈起南洋 > 第648章 太子西行-中原重光

汉风烈烈起南洋 第648章 太子西行-中原重光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49:4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北直隶(河北)人民确实苦,因为阿森穿过彰德府(安阳)、卫辉府(汲县、新乡),渡过黄河到达开封柳园口后,所见所闻与他在河北完全不一样,市面竟然为之一新。

等到车驾先进城,阿森带着数十人在后面扮作北京来的商贾,到处闲逛时发现。

哪怕就是柳园口这么个小地方,就有四家蒸汽机面粉厂,两家大型纺织厂,一家五金厂,一家火药厂,甚至还有一家小型的蒸汽机维修厂。

从归德府(商丘)永城来的精煤,通过五十吨左右的蒸汽机船,自黄河逆水而上过来,养活了上千码头工人和十几家煤炭销售商行,还有靠着煤炭生存的五六家蜂窝煤小厂。

“这不算啥,归德府的煤大多顺着黄河而下,在淮安府转运到江南去了,逆水到咱柳园口压根没有多少。

这河南啊,要说煤厂多,还得是在荥泽、孟津那边。

北面怀庆府(焦作一带)和泽州府(晋城)的煤那才多呢,质量又好,河南一省超过六成的煤,都从这两地来。

怀庆府和泽州府出了好多靠煤炭起家的大豪商,排场比抚台大人都大。

前些天他们还在开封闹着,要当啥共和议员呢,结果被兵备道的老爷调集镇军给驱散了。”

一个真把阿森当商人的年轻伙计,滔滔不绝的说道。

阿森身边的左春坊左庶子董敎增猛地瞪大了眼睛,“河南都出现商人要当共和议员的了,他们还敢聚众闹事?”

董大人是想起他休假时,回南京老家看到的场面了,那真是热闹啊!

大商人们聚在一起组成商会,想尽各种办法拖延、降低完税的金额给官府找麻烦。

同时还敢到应天府衙门和江南省巡抚衙门前大吵大闹,给江南省各级官员的行政挑毛病。

而他们之所以如此热衷,就是想要朝廷跟南洋一般开共和议会。

他们要当共和议员,给自己惊人的身家套上一层保护罩,免得年老体衰之后被官府当肥猪宰了吃肉。

没想到,这深处内陆,看起来应该跟江南、岭南处在两个世界的河南,竟然也有这么多大商人嗅到了味,开始闹起来了。

阿森则没有关注商人的举动,因为他是储君,是未来的皇帝,按照父亲莫子布的道理。

官绅压不住商人,那就该开共和议会,打破官老爷的金身,让他们也有人监督。

要是官绅压得住,那肯定就不开,证明商人的能量还没到能让他们当共和议员的地步。

反正皇帝绝不会插手直接下令如何如何,这些方面,只做裁决者,绝不冲到第一线去,与谁共天下不是共呢,是吧。

“让兵备道出动镇军不太好吧,商贾请愿,至于要动刀兵吗?”

右春坊的右庶子是光中十二年(1787)科举的三甲二十八名,贵州贵阳人王国元。

此时的贵州还比较荒僻,入黔出黔都不容易,对外面的世界远没有其他省份士人那么了解,但也因为如此,他们更能接受外面的新事物。

因为出了贵州以后,到处是光怪陆离,见的多了,麻木了,也不差这一样两样。

所以对于王国元来说,他还是比较能接受商人势力崛起的。

譬如松江府的那些大纺织厂主,人家一年纳税十多万银元,凭什么不能在本地事务上有点话语权呢。

听到王国元问话,小伙计乐了,他噗呲一笑。

“那些商人太蠢了,他们从怀庆府来的时候人不多,为了壮声势把山西泽州府的商人也拉上了。

他们以为神不知鬼不觉,但官府早就盯上他们了,就等他们在巡抚衙门鼓噪,随后亮出证据,一顿棍棒,打的他们鬼哭狼嚎。

巡抚老爷还特意下令,给他们每个人都带上二十斤重枷号,说是护送到孟津赶回山西,实际上是游街。”

小伙计说着,脸上露出了抑制不住的兴奋表情,笑的眼睛都眯起来了。

“那场面,歪日他的,真带劲啊,那可都是一年赚几十万银元的人上人,结果被整一个个信球样。”

“嘶!”身边的几个官员听完,集体倒吸一口凉气,本就看不惯士农工商末等的商人爬到上面去的董敎增,忍不住抚掌大笑道:

“伊墨卿(河南巡抚伊秉绶)好手段啊,这样一来,河南的大商人颜面扫尽,至少五年没脸再出来闹了!”

阿森听完点了点头,他无所谓,看来河南的商人还是不成气候,那他们就没资格当共和议员,于是他转而问着身边的小伙计。

“那你们这工钱怎么样,还能过得下去吗,有没有什么黑心厂主把人不当人的?”

小伙计都到了这时候了,竟然还是没反应过来,他傻乎乎的用奇怪眼神看了看这个可能比他还小点的大高个。

心里略微有点疑惑,‘你不是个商人嘛,问这些干什么?’

但这也只是心里这么疑惑了一下,嘴上还是在回答,仅仅是没有了刚刚说起大商人吃挂落的兴奋。

“不把人当人,让小孩子钻煤洞的也有,但咱没见过,柳园口这边干活,都是些下蛮力的活,没啥苦不苦的。

活着嘛,就是这个样子,反正要活就得跟牛马一样使劲。

俺爹说,他们那辈当年,有力气也没活干,天天全家喝杂粮野菜粥,饿的两眼发绿。

现在光中爷赶跑了鞑子,只要你愿意干活,有的是活干,每日进账八分一钱的,舍得干基本每月都能在三元以上,不养家的话,还是可以每天一顿酒肉。

要养家舍不得花的,至少两顿杂粮饼配点放了香油的烩菜,也还是吃得起。”

说完,小伙计砸吧了两下嘴,“还得是光中爷,咱汉人的皇帝那就是不一样,对自己人好着呢。”

阿森听完,沉默了一小会,很快就鉴别出来了河南百姓的基本情况。

做工的肯定比种地的赚钱,但种地除了农忙时期没有做工这么累。

吃饭的问题,基本都解决了,但想吃好点也不容易。

底层百姓的还是很辛苦,一年到头体力活繁重,要想省点钱就必须要靠从吃穿用度上节省,稍微管不住嘴,酒肉一下肚,钱就存不下了。

东宫右春坊右赞赏何道生就是山西泽州府(晋中)人,那些挨打的煤炭商人中就有他的堂兄,因此比较了解山西河南民间的情况。

何道生怕太子以为山西、河南的普通百姓都能过上这种日子,于是赶紧说道:

“陈兄,柳园口位于开封府郊外,在河南省来说要算不错的地方了,他们这里的日子,不等于全省的日子。

其中比较困难的陕州府、南阳府、汝宁府以及汝州、许州等地,都是达不到这个水准的。

那些地方,只能说不考虑生活质量的情况下,基本吃饱,冬日不被冻死的问题解决了,要说过的多好,比起南方,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多谢先生提醒,我知道了。”阿森赶紧表示感谢。

因为有那么一瞬间,他就真的以为这就是河南百姓生活的普遍情况,没考虑过即便已经到了最普通的层面,也还是有个高下的。

“孤随诸位只行了一千多里,就觉得收获颇丰,现在想来,大明灭亡的也不冤。

因为大明朝的历代帝王们,生于深宫之中,恐怕丛生到死也没有真正见过底层百姓的生活是个什么样子,如此不了解实情,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

直到阿森连孤都用上了,天生心大,人越多越有点人来疯,喜欢表现自己的小伙计,这才觉得隐隐有些不对劲。

而这时候,一个一直在另一条街外穿着皂衣的捕头,终于认出人来了。

他缓缓走过来,走到一半的时候,还主动把自己腰间的腰刀、手铳和铁尺给放到了地上。

而看到他这样,最外围警戒的锦衣卫殿前司卫士才略微搜身以后,放他过来。

捕头走过来,一膝盖就跪到了地上,眼泪哗哗的流,对着阿森就是一个顿首大礼。

“原兴唐军金山镇十七团三连上卫,御赐奉国中尉何杨,拜见太子殿下,殿下万福金安!”

听到这个捕头出自金山镇,阿森忍不住眉毛一挑,因为金山镇这个编制,在进广州后的第二年,就取消了。

当年父皇莫昭起家的时候,下面的武力分为亲卫、祁连、鄢支三个营。

后来势力逐渐扩大,被冠以兴唐军称号,亲卫营变成了近卫团,祁连、鄢支两营组成了近卫团以外的主力镇军金山镇。

也就是说,这人虽然不是最开始就跟着皇帝的元从,但至少也是进入顺化,夺取广南阮氏基业后,就加入进来的。

果然,何捕头起来后,还是很激动的说道:“末将原本是大佬李阿集手下的海盗,皇爷进顺化后来投。

只可惜战功未立多少,就在与满清的北河一战中,被打坏了眼睛。

伤好后不得不退役,皇爷垂怜,赏了一个捕头的职位,安排到了这河南开封府。”

李阿集这人,就连阿森都不怎么熟悉了。

此人是惠州人,常年在南海刀口舔血,西山军阮氏兄弟起义的时候,他前去入伙。

后来被阮惠、阮岳兄弟暗害,部众星散,自己也被满清逮住砍了脑袋,他留下的余部被会安明香人收留了一部分,后来基本都跟了莫子布。

“原来是北河决战的功臣,我想起来了,光中六年(1781)有一次父皇命五军都督府召开退役功臣赏赐宴,孤当时跟你有过一面之缘。”

阿森的记性还是不错的,何捕头记性也不错,当年远远看见过阿森一眼,今天联想到车驾到了开封府,他略微辨认,就把相貌变了不少的阿森给认出来了。

“从惠州到河南,几千里远,风俗迥异,日子可还过得惯,儿女几个了?”

虽然这何捕头不算当年起兵的元从核心,阿森还是很感谢他的英勇。

当然,要是元从核心在与满清的北河之战中伤退,不可能就给个码头小镇的捕头。

“过得惯,过得惯,末将原本不过是个大星澳的渔民之子,爹妈在风浪中丧生,衣食无着落不得已做了海盗。

如今儿女双全,管着一个市镇的治安,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没有陛下,我这样的最后不过是死在南海喂鲨鱼的命,哪有现在的好日子。”

这或许就是莫子布崛起之后,给广东和闽南人带来的最大福利。

虽然岭南勋贵集团由于底蕴原因,在在与江南士绅豪商集团的竞争中处于守势,但像何捕头这样的闽粤底层百姓,那是得了天大好处的。

别小看巡检这样的地方小武官甚至是捕头这样的小吏,对大人物来说,他们自然不值一提,但对于平头百姓,他们也是老爷,是统治阶级的一员。

‘噗通!’

身边传来人落地的声音,社牛小伙终于发现不对劲了。

他本来想下跪,可是稍微一弯才发现,自己全身都软了,于是噗通一声整个人就摔在了地上。

“太太.。”他嘴巴哆嗦了半天,连太子殿下千岁这六个字都说不出来了。

阿森哈哈大笑,对周围的东宫官员说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我今得这位兄长介绍情况,也算是解惑了,乃是我半个老师呀。”

说着,阿森亲手把小伙计扶了起来,还细心给他拍了拍身上的黑灰,这里是煤炭集散地嘛,地上厚厚一层煤灰。

“既然是半个老师,那就总要给点束脩,这样,你回家安排一下,知会一下父母,五日后孤在郑州城内等你,你若是能来,就在孤身边做个随从吧。”

雾草!

小伙计腾的一下,腿不软了,膝盖也不虚了,浑身都硬了起来。

他只觉得耳朵里哐当哐当的乱响,身上迅速发烫,不一会就把脸给烧红了,思绪一片混乱。

“怎么,尔不愿意?”阿森故意这么问道。

这一下,小伙计终于从巨大的惊喜中回过神来了,他再次噗通一声跪下,幸福的眼泪哗哗的流。

“草民.呜呜呜..草民叩谢千岁爷,草民呜呜,一定会赶到郑州的。”

这个招数,是阿森在路上想通的。

因为他突然发现,要是就这么一路走下去,他这皇太子为内陆几省展示的皇室形象,不太深刻,甚至还有可能让人不满。

这个世界嘛,什么样的人都有,估计现在看到让他的车驾说‘彼可取而代之’的人应该没有。

但是在心里腹诽,认为皇室如何与我有鸡毛关系,甚至认为太子出巡,是劳民伤财的肯定存在。

那阿森就干脆来点改变,他准备每到一地,除了本地名士按例参拜,然后要拣选一些有用之才以外,还每到一地,收揽一些跟这位社牛小伙计一样的普通人。

对于这些普通人来说,哪怕阿森只是作秀,都很大可能是他们,甚至他们家族改头换面的唯一机会了。

就比如这社牛小伙计,他年纪不小了,也没读过多少书,肯定是不可能给官做的。

阿森的安排就是如果确实没什么才能,那就做一年半载的东宫随从,然后扔到复兴公司给个基层小组长当当就算了。

只不过,在阿森眼里无足轻重的复兴公司小组长,在普罗大众眼中,那也是一份吃皇粮,可以称为老爷的高位了。

这要在后世,一个普通人还得是做题家,奋斗二三十年后考进两桶油或者烟草公司当一个基层小领导,那也是光宗耀祖的事啊!

这样一来,皇太子每过一个府,就擢拔恩赏这么一两个人,皇族的君恩雨露,立刻就能成为所有人的谈资。

每个人都会认识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到底有多大的魔力,忠于皇帝,有多大的好处。

估计几十年后,心灵上受到巨大冲击,眼睁睁看着有人一步登天的事迹,还会在这些土地上流传。

开封府中,既然亮明了身份,就没必要遮遮掩掩了,阿森大张旗鼓的进入了开封。

河南巡抚伊秉绶也早就等会多时,为阿森举办了欢迎宴会。

而在宴会开始之前,伊秉绶也给阿森做了一个河南情况的详细报告。

气氛非常和谐,因为尹秉绶虽然不是从龙功臣,但他是客家人,勉强也算是皇室核心盘之一。

特别阿森拜了客家人德妃叶仪真为契妈之后,他与客家系的关系,就更亲近了。

“河南的情况,确实比北直隶要好很多,这是因为北直隶几乎是传檄而定,但河南是狠狠打了很多场战斗的。

这些战斗没有对朝廷天兵造成多少麻烦,却把河南一省的土豪劣绅给清理的差不多了。

是以均田的时候,河南百姓得到的土地就比北直隶百姓多得多。

此外,白莲宗西去的时候,由于朝廷的严厉督促,至少走了三百多万人,加上自发去填陕甘的快两百万人。

河南一省十年中少了差不多六百万人,土地也空出来了不少,最后嘛。”

伊秉绶脸上露出了玩味的神色,“这河南一省吸引了大量闽粤的投资,经济相对活跃。

同时,河南还有二三十万人南下去南洋过番了,因为他们能得到咱们闽粤人的承认。”

“哦,哈哈哈哈!”阿森听完,哈哈大笑了起来,脸上表情也非常玩味。

目前在大虞,有一个非常奇葩的现象,那就是相对排外,只认乡党的闽粤人却对河南人相当笼络,以至于基本当半个乡党看待。

这是因为,闽粤人大部分的族谱,都是攀扯到河南的。

一提祖宗,一定就是跟随某某某自河南南下某地,然后迁徙到此。

比如阿森的外祖家,族谱记载就是他们出自颍川陈氏,直系祖先是东汉名臣、大文学家陈寔。

南迁的始祖故居河南固始县,唐末随固始县大豪,五代王闽开国之主王审知南下,开闽后留在福建莆田,到了南宋末又随抗元义军不断败退到粤西安家。

从时间上看,其实是很经得起推敲的。

但有个问题,就是广东福建人基本都是这么号称的,而这其中有水分,大家也是承认的。

因为这片地方,当年是春秋越国公族,以及后来的闽粤、瓯越、南越、山越这些古越人的地盘。

其中肯定有一些家族的族谱是作伪的,又由于闽粤族谱大多是明清时期续的,到底自己的族谱靠不靠谱,后人也不太清楚。

那么,就只有一个办法了,让河南人,让老家人,来给自己背书。

所以这些年,大量闽粤人北上寻根,与当地穷苦了几百年老乡一拍即合。

而既然都来认亲戚了,自然对河南人也要接纳一些才行。

阿森明白了,这河南一省,先是战斗中消灭了大量土豪劣绅,又被白莲宗带走了几百万人,加上闽粤人为了认亲分了一些利益,所以日子竟然还挺好过。

当然,这个挺好过的标准,是相对于满清时期来说。

或者说在整个中华历史上,最底层的百姓,一天能两顿杂粮饼子吃饱,盐和香油、豆腐的摄入也都有个最低保障,那就真的是好日子了。

“是以目前,河南一省,大约三成百姓,一户五口人有地已经超过一百亩,大约一成,达到了二百亩的上限。

各地已经为了耕种效率,开始实行轮耕制,相信再过十年,河南百姓的日子,定然会更好一些,陛下的中原地主户设想,就可以初步达成了。”

阿森也喜形于色,河南的土地其实并不贫瘠,之所以给人贫瘠的感觉,就是因为耕种太过。

自上古开始,这里就是华夏农业的主产区,几千年下来,土地肥力早就不堪承受。

到了满清时期,人口众多,各处都被开发殆尽,为养活这么多人口,只能继续加大耕种力度,土地完全得不到休息。

从而导致了亩产极低,不精耕细作根本养不活人的可怜情况,百姓随之相当穷困。

而到了大虞,如果一户二百亩小地主的模式能够走下去,土地得到休息肥力回升,河南百姓的日子,就肯定会好过起来的。

明天大概率要请假,老虎得陪儿子出去溜达一圈,不然人家要发脾气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