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非洲创业实录 > 第一百三十六章 高速发展

非洲创业实录 第一百三十六章 高速发展

作者:恶的呃呃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40:22 来源:平板电子书

莫斯科。

1930年的莫斯科极度繁荣,在欧美各国集体陷入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世界上的其他主要大城市,几乎是一片末日景象,企业破产,工人失业,流浪汉大军激增,绝大部分市民带着愁苦的面容。

而莫斯科这座红色帝国的中心城市,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生机,大量企业被建设,所有人都各司其职,并且充满了对未来的期望。

这是东非学者叶可夫游历欧洲众多城市后得出的结论,他对旁边的苏联“导游”维德诺耶说道:“今年去过伦敦,巴黎和柏林等城市,但是这些城市除了巴黎以外,大多深陷经济危机的深渊之中,但就算巴黎等法国城市幸免于难,可他给我的感觉也是纸醉金迷的腐朽感,唯有苏联的每一个地区,好像都充满了盎然生机,欣欣向荣。至于美国……我想它的情况应该更加糟糕。”

叶可夫虽然没有亲自前往美国,但是作为本轮经济危机的中心,最早爆发经济危机的国家,还有各种真实报道,他敢断定如今美国是工业国里情况最糟糕的。

前世,这个时间段,最惨的工业国则是德国,毕竟美国人好歹还能靠着政府救济和地大物博,吃得上饭,而背负巨额债务的德国民众,他们根本没有多余的选择,最终只能和德国极端政党一条路走到黑。

当然,这次经济危机中,德国的处境依旧不会太好,尤其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他们要面临的问题也会越来越严重,在世界排名前几的大国中,德国工业处于第一梯队,但是他们控制的市场有限,殖民地几乎为零。

维德诺耶对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境遇并不是很上心,现在全世界都知道欧美经济受到了重创,但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东非并没有噩耗传来。

所以他向叶可夫问道:“叶可夫先生,那你们的国家呢?”

叶可夫对于自己的祖国并不反感,他略带自豪的说:“东非确实也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不过,我们国家和苏联一样,都是世界上比较年轻的国家,如今东非依旧处在一个旺盛发展的时期,虽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但这些问题和挑战,就现在情况来看,都是比较容易克服的。”

“原来是这样啊……”维德诺耶感叹道:“那还真不错!”

实际上,维德诺耶心里是有些遗憾的,作为苏联人,他其实内心有些阴暗的想看到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陷入困境,可惜现在,不仅是东非,甚至是法国等一些国家都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

这种心态客观而言,其实并没有太大问题,毕竟一个人希望自己的国家,比别的国家过的更好,这是正向的,人类社会本来就是追求进步的。

当然,最好的结果是前世冷战时代那样,美苏两个大国都积极向上,推动全世界的进步,反过来,则是所有国家一块比烂,还有更坏的结果,那就是大家直接开摆,就像中世纪欧洲一样。

现阶段,苏联虽然蓬勃发展,但维德诺耶也不得不承认,苏联和其他顶尖列强的巨大差距,不过,这种差距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缩小。

所以,整体上,维德诺耶对他的祖国充满了信心,他不再纠结东非的境遇,老实做起了自己的导游工作。

维德诺耶向叶可夫说道:“东非是世界面积第二大国家,而苏联是第一,我们两国虽然在道路选择上有所分歧,但我也希望两个国家都能有光明的未来。”

谁是世界第一大国,在1930年是没有答案的,比如英国加上他那一堆殖民地,面积和人口就能达到世界第一,工业实力,资源禀赋也不弱,但是,英国无法完全调动这些地区,人口和资源。

不计算殖民地的话,苏联的面积世界第一,资源也有巨大优势,至少东非本土的资源禀赋比苏联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尤其是能源矿产,东非本土的石油必然不如苏联,甚至不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而煤炭,东非本土虽然不缺,可也算不上丰富。

人口方面,苏联就有些不够看了,远东帝国毫无疑问排在世界首位,其次是印度,然后是东非,最后才轮得到苏联,但是苏联的国土面积,比东非都要大上许多。

工业方面,东非,美国和德国三个国家,对其他国家几乎有断崖式的领先优势,不过,苏联在工业方面的进步很快。

维德诺耶向叶可夫介绍说:“莫斯科一直都是欧洲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不过,在帝俄时代,它和列宁格勒,也就是原圣彼得堡有不小差距,现在,在苏联工党的伟大领导下,这座城市不仅在体量上迅速膨胀,已经成为苏联第一大城市,同时正在迅速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如今,莫斯科的人口已经接近三百万,单从人口方面,就能排在欧洲第四的位置,仅次于伦敦,柏林和巴黎,列宁格勒人口也增长到在一百多万规模。”

列宁格勒,也就是圣彼得堡,在一战期间遭到了重创,战前,圣彼得堡是俄国第一大城市,人口高达两百多万,但到了一战中后期,就已经骤降到仅七十多万规模。

这也很好理解,圣彼得堡是波罗的海沿岸城市,但是波罗的海海军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却是德国,所以圣彼得堡在一战期间,显然无法给予当时俄国人安全感,大量人口逃离,加上后来战乱,在一战结束时,圣彼得堡人口可能连七十万都没有。

而接下来,俄国工党政权建立,首都更是变成了莫斯科,这对于圣彼得堡这座城市而言,毫无疑问又是一次打击。

当然,苏联显然对这座城市依旧是十分重视的,直接用苏俄“国父”的名字命名,就体现了这一点,如今列宁格勒人口大约一百五十万左右,虽然和帝俄时代无法相比,但是,这等于在过去的十年里,列宁格勒人口增加了七十多万,翻了一倍,还是比较夸张的。

不过,莫斯科的表现更加惊人,在1920年,莫斯科的人口差不多一百万出头,现在却接近三百万,这等于过去十年,莫斯科人口几乎增长了两百万。而东非第一大城市蒙巴萨的人口也才刚刚突破两百万,这也就意味着,莫斯科几乎增加了一个蒙巴萨的人口。

而苏联在城市化方面的表现则更加突出,1920年苏联的城市化率大约在百分之二十左右,而1929年,已经达到百分之三十,这也就意味着过去十年间,苏联的城市化率提高大约十个百分点,东非也只有在一战期间才有这个发展速度。

一战持续了五年时间,东非吃掉了大量战争红利,可苏联显然没有这个待遇,二十年代,一战已经结束,更别提世界各国对苏联的经济封锁,在这种情况下,苏联的城市化率提高到百分之三十。

这也充分印证了过去十年间,苏联在国家建设领域的巨大成就,毕竟东非头两个五年计划,也没有表现出苏联这种夸张的城市化增速。

而过去十年的高速发展,也为如今苏联工业计划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苏联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让苏联从一个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本质上是苏联厚积薄发的结果,没有二十年代的埋头苦干和精心铺垫,那苏联的头两个五年计划最终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而前期的准备,也使得苏联经济发展效果并不明显,但绝对不能忽视,这个时间段对苏联长期发展的重大意义。

因此,苏联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其具体时间应该是接近二十年时间,而绝非两个五年计划实施,就直接完成华丽转身,甚至神话了两个五年计划的效果。

就像东非,如果没有19世纪中后期的各种努力和铺垫,那也不可能取得20世纪初的经济崛起奇迹。

如今,莫斯科人口规模,虽然不能代表苏联全国城市发展情况,但也充分证明了过去十年里,苏联在经济和工业发展上的巨大进步,在莫斯科新增加的两百万人口,绝大部分都来自农村地区。

维德诺耶颇为自豪的说道:“伴随人口增长的,则是苏联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就比如莫斯科汽车厂,莫斯科电器厂等等。”

莫斯科汽车厂也是苏联一五计划中的重要项目之一,但是这个汽车工厂的前身在帝俄时代就已经开始建设,不过,当时帝俄已经距离覆灭也就不剩下两年时间。

在二十年代,莫斯科汽车厂在苏联政府的领导下就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这次一五计划中,莫斯科汽车厂更贴切的说不是新建,而是现代化改造和扩建。

除此外,还有一系列的配套工厂,来为莫斯科汽车厂生产零部件,这也成为了如今莫斯科一五计划期间,最具有象征意义的工业项目之一。

而莫斯科电器厂,和莫斯科汽车厂一样,虽然也是一五计划期间重点项目,但它在此前也已经存在,这次也是改造和扩建。

这两个工厂都证明了一点,那就是早在一五计划以前,苏联就已经开始了本国工业化建设,但受制于当时条件,比如技术和人员不足,所以很难取得显著效果。

类似的还有莫斯科红色无产者机床厂,这家企业更是能溯源到19世纪末,不过,汽车厂和电器厂,虽然建设于帝俄时代,但几乎都建设于帝俄覆灭的前夕,后续发展基本由苏联政府主导完成,机床厂才算的上帝俄真正留下来的工业底蕴。

而除了帝俄和苏俄积攒下来的家底以外,苏联一五计划期间,也不是没有新东西,像莫斯科轴承厂,卡波力特化工厂,莫斯科化工厂等等,大部分项目确实都是首次出现。

比如莫斯科轴承厂,他的主要产品就是滚珠轴承,用于汽车,飞机等高端机械制造产业,填补了苏联精密零件生产的空白,这也意味着苏联一五计划以前,不管帝俄时代还是苏俄时期,如今整个苏联区域内,都没有该产业分布,只能依赖对外进口。

而卡波力特化工厂,它建设的目的,则是为了生产合成橡胶等化工产品,而合成橡胶,别说苏联,就是放在全世界毫无疑问都是十分前沿的新产业。

不过,这家工厂的建设,也证明了东非政府阴谋的破产,此前,东非可没有限制对苏联的橡胶出口,就是想拖延苏联合成橡胶产业的发展,但该工厂还是在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落地了,这也说明了苏联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信任,对此,东非政府只能表示,看人真准,东非不限制橡胶对苏联出口,确实不怀好意。

从莫斯科的一五计划工程项目中,就可以得出结论,苏联工业项目中,确实有帝俄的老本,其他国家的技术的引入,也有苏联在二十年代自己的积攒的家底,更有新的自主创新。

维德诺耶自豪的对叶可夫说道:“再过十年,苏联必然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莫斯科也必然成为世界最大的城市,除此外,我们还有列宁格勒,基辅,斯大林格勒,敖德萨,马格尼托哥尔斯克等等以一众新兴工业城市,不出二十年苏联将成为和东非,美国同等体量的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国之一。”

叶可夫对于维德诺耶所描述的画面,也表示了认可:“如果苏联能按照这个发展速度,那二十年后,还真有可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三大工业国之一,甚至有可能超过美国。”

“如今美国正处在工业危机之中,大量企业破产,工业产能萎缩,德国虽然工业更发达,但是其体量太小,且能源和矿产比较缺乏。”

当然,叶可夫并没有提到东非,在他看来,苏联想超越东非,那是很难办到的事,毕竟,东非的人口比苏联都多出几千万,而且还有巨大增长潜力,工业发展也一直不慢,至少二十年里苏联想在工业领域超越东非,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而且,叶可夫没有考虑到一点,那就是苏联很大概率,不可能一直都有如今这样和平发展的机遇,如果按照前世的时间线推延,十年后,就是德国将苏联开战,所以苏联很大概率没有二十年的连续发展时间。

德国和苏联是必然会有一战的,因为双方在中东欧有直接的利益冲突,且两国都将其视为核心利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