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非洲创业实录 > 第一百三十七章 各国汽车工业

非洲创业实录 第一百三十七章 各国汽车工业

作者:恶的呃呃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40:22 来源:平板电子书

欧洲诸国就是如此,强大的时候,都有开拓疆土,统领欧洲的野心,相对应的,当一个国家过于强大的时候,那其他国家就会联起手来对付最强大的国家,神罗,法国,德国都做过类似的尝试,然后被围攻。

前世苏联崛起后,同样享受到了这种待遇,只不过现阶段,欧洲公认最强大的国家还是德国,如果一战前,德国能够有所收敛,不在对外政策上那样咄咄逼人,针锋相对,或许一战的走向将完全不同。

当初东非走的就是韬光养晦的路子,只不过没有也不可能一直维持下去,毕竟一个国土面积超过千万平方公里,人口过亿的国家,根本就藏不住。

当初德国显然不一样,在一战前,德国还是有隐藏实力条件的,毕竟当时德国的人口,工业对周边国家并不具备压倒性优势,但威廉二世政府好大喜功,疯狂军备竞赛,大张旗鼓的发展海军,积极开拓殖民地,这最终导致了英国不得不下场参战。

……

维德诺耶热情的向叶可夫介绍着现在苏联和莫斯科工业的发展情况,时不时也有一些莫斯科市民上前和叶可夫打招呼,无他,叶可夫的长相一看就知道是外国人,而且是混血,加上他的气质,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东非。

其实苏联因为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原因,也有不少混血公民,但即便都是混血人种,长相的差异也是极大的,一般而言,苏联的混血公民,看起来比较魁梧,他们大多数生活在中亚或者远东地区,肤色偏白,但肤质又很粗糙。

而东非居民因为文化,生活水平,气候的差异,体型比较健壮,但绝对称不上魁梧,肤色稍微暗淡,紧致,但是和绝大部分苏联人惨白肤色一对比就十分明显了。

在世界范围内,东非居民的长相和拉美地区的混血人种最像,这可能是拉美国家和东非纬度相近,气候更加接近的结果。

总而言之,许多莫斯科人一眼就看出来叶可夫是外国人,加上他说德语的特征,其国籍也就不难猜测了。

叶可夫不禁感叹说:“苏联民众是我在欧洲之行以来,见过最热情的。”

维德诺耶对此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道:“自从推翻腐朽的沙皇俄国政府以后,苏联就打破了过去阶级和民族的壁垒,苏联民众的社会地位大幅度提高,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主人翁,自信,热情等品质自然而然的爆发出来。”

“除此外,还有苏联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极大开拓了苏联民众的视野,所以,在和外国人的交流中,苏联民众总是抱有善意和好奇。”

虽然维德诺耶这么说,但叶可夫并没有完全相信他的话。

苏联民众确实很自信和热情,但是叶可夫总感觉他们的态度并不完全如此,尤其是和他交流的一些莫斯科市民,眼神中天然带有一种优越性,或者说傲慢。

叶可夫其实没有感觉错,苏联公民确实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毕竟现在苏联民众确信他们的制度是全世界最先进和完美的,他们是国家的主人,叶可夫不过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个小喽啰。

这就像欧洲人自认文明世界一样,苏联公民显然也有这种心态,也难怪,后来苏联阵营里,苏联对其盟友总是以“趾高气昂”的姿态,插手其盟友的国家事务。

毕竟,他们既然代表了“文明”,对方和他们意见相左时,那一定是对方“不对”,他们有理由“纠正”其错误。

当然,叶可夫只是感觉苏联人和他接触时,有些不舒服,但他并没有深想,目前为止,他对苏联的整体感观还是不错的。

叶可夫对维德诺耶说道:“我们能不能到苏联的工厂进行参观?”

这个要求倒是让维德诺耶有些为难,他对叶可夫说道:“这件事比较复杂,毕竟要先取得工厂的同意和协调,我可以和上面申请一下。”

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是叶可夫敏感的身份,叶可夫本身是一名作家,而且还是东非这种帝国主义的出身的作家,所以维德诺耶必须慎重。

因此,他只能向上级请示,不过,接下来的过程很顺利,当下苏联政府认为这是展示近些年来苏联工业成绩的机会,加上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大危机,更有利于衬托出苏联制度的优越性。

为此他们安排叶可夫进入莫斯科汽车厂等如今苏联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参观。

莫斯科汽车厂。

实际上,这座规模庞大的汽车厂,依旧处于建设阶段,不过,主体和部分车间已经施工完毕。

汽车厂的技术人员利哈切夫向叶可夫介绍道:“整座工厂,都引入了最新的技术,不过因为规模庞大,且此前苏联工业相对落后的原因,这座工厂彻底完工,预计要等到1933年。”

“初期会试生产,年产量不高,大约在两千到三千辆左右,等后期,工人和技术人员培训完成后,最终工厂的年产量大约可以提高到五六万辆规模。”

新技术和产业,虽然苏联已经引入,但是也不可能工人上手就能操作机器设备,毕竟,此前苏联的汽车工业,根本没有类似经验。

1929年以前的莫斯科汽车厂,基本上采用的还是手工制造为主,产量十分有限,而现在的流水线作业,必然要更换大量设备,并且需要工人和技术人员有较高的知识储备。

利哈切夫说道:“在莫斯科汽车厂之前,苏联虽然也能制造汽车,但是现代化程度偏低,并且产量十分有限,而没有庞大的汽车工业规模,自然也不可能培养相对应数量的熟练工人。”

“这也是苏联如今汽车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人和技术人员摸索成功后,我们苏联的汽车工业也将进入飞速发展阶段。”

“同时,莫斯科汽车厂,它不单单是一家大型工厂,同时能够带动数百家零部件生产企业的进步,逐步填补苏联工业领域的诸多空白。比如汽车制造厂需要钢铁厂,玻璃厂,涂料厂,橡胶厂,发动机厂等等厂家的配合,这是一个庞大的工业系统。”

叶可夫对于这些也算有所了解,毕竟东非本身就是世界汽车产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除此外,就是美国和德国,三国处于第一梯队。

其次是英国,法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等国家,这是第二梯队。

苏联现在只能排在第三梯队,而第三梯队国家的汽车产业,基本上指的是有自主生产汽车能力,但技术相对落后,无法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国家,在莫斯科汽车厂没有改造扩建完成之前,苏联的现代汽车工业依旧为零。

利哈切夫接着说道:“初期,我们厂的产品,基本会以卡车为主,虽然也有轿车,但并不会占据主流。”

苏联是很务实的国家,至少现阶段,轿车对苏联政府而言,并不是必需品,反而更像一种奢饰品,反观卡车,不仅能拉货,同时也能拉人,载重量还大,因此,接下来苏联的汽车厂自然要加大马力生产卡车。

叶可夫说道:“在东非,轿车基本上成为了出行的重要工具,当然,卡车等实用性车辆的数量也不少。”

利哈切夫无奈的说:“因为帝俄政府的腐朽和落后,所以拖延了苏联汽车工业的发展,如果是在上个世纪,我们就能推翻沙俄,那苏联的汽车工业,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和东非差距如此之大。”

“而且,现在苏联整体上还是比较贫困的,我们虽然正在积极转变产业结构,但是这需要资金和时间,至少在近十年以内,苏联汽车工业想追赶上其他国家,难度很大。”

对于当今的世界顶级列强而言,汽车年产量至少在十万辆以上,才能算合格,仅欧洲来说,如今产量最高的德国,每年大约能生产三十万辆汽车。

实际上,以德国的工业能力,完全可以生产更多,而限制德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则在于德国没有稳定的石油供应产地。

然后是英法两国,汽车年产量大约十五万辆以上,不到二十万辆水准,前世英法在这个时期,都是超过二十万辆的,不过,因为一战的变化,德国工业显然比英国和法国更有竞争力,同时英法两国还要面对美国和东非汽车工业的竞争,因此很难达到前世水准。

奥匈帝国的汽车产量大约在十万辆左右,主要是受制于技术和市场的约束,不过,这也足以让奥匈帝国晋升为世界第七大汽车生产国。

而在排名前七的汽车生产大国里,有一个国家比较特殊,那就是加拿大,加拿大的汽车产量在二十万辆以上,比英法还高,处于世界第四位,不过加拿大汽车产业主要是受到美国影响,同时有英国殖民地市场加持的结果,不过,加拿大,美国和东非都不属于欧洲国家,所以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在欧洲的传统五大强国,也就是英、法、德、奥、俄(苏),这五个国家中,苏联的汽车工业和其他列强国家的差距十分悬殊。

别说和原本同一级别的列强国家相比,如今苏联汽车工业,甚至不如意大利,瑞典,比利时这种工业相对强悍的中小型国家。

在世界列强里,也只有西班牙和日本的汽车工业比苏联落后,苏联战争的汽车年产量大约在四五千辆水平,而西班牙一千多辆,日本更是只有几百辆。

实际上,如今西班牙这个所谓的“世界列强”身份,随着时间发展,已经越来越名不副实,比利时的国力都能碾压这个列强国家。

与西班牙相比,日本的汽车工业不发达,尚且情有可原,毕竟日本本身起步就晚,而且在资源方面,在列强中更是垫底水平,前世世界列强里,恐怕也只有意大利能在资源匮乏这一点上和日本棋逢对手。

可惜,本时空里,意大利因为尚未完成统一,在实现这一目标之前,他在世界眼中,顶多也就算一个中等规模国家,但实际上,意大利除了国土以外,其他很多领域,都比西班牙强太多。

日本和意大利的本土,资源都十分匮乏,但日本还是比意大利强上一线的,毕竟意大利连煤矿都几乎为零。

叶可夫说道:“如今苏联的汽车工业,确实和其他主要工业国之间差距巨大,至少苏联的汽车年产量,突破十万辆以后,才能赶上其他国家,如果能突破三十万辆,那就是世界领先水平,至于百万辆,那就是东非和美国这种超级工业强国了。”

“现在,对于苏联汽车工业发展,确实也是一个良好的机遇,因为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其他国家的汽车产业受到冲击,都在缩减产能。”

“而如果苏联这个时候,逆流而上,那将一些欧洲国家超越,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就像意大利,比利时这种国家,其中意大利的汽车产量应该在几万辆规模,如果莫斯科汽车厂能够正式大规模量产,那你们一座工厂就可以超过意大利全国的汽车产量。”

因为经济危机的影响,世界汽车工业也受到了重创,未来两到三年里,很多国家的汽车都将大幅度减产,如今经济危机最严重的美国和加拿大,汽车产业就已经开始出现显著问题。

但是,现在还不是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候,毕竟从最早爆发经济危机的美国算起,也才几个月时间,1930年到1933年,这个时间段,经济危机基本不可能结束,而后面更是有可能进入经济长期的大萧条。

而这也就意味着,未来三年时间里,可能也只有苏联的汽车工业进入大规模增长阶段,因此叶可夫才对利哈切夫说这是苏联汽车工业的机会。

不过,正如此前利哈切夫所言,苏联和顶级列强在汽车工业的差距太大,在未来十年里,想要实现对这些国家的追赶,依旧有很大难度,别说东非和美国,德国这些国家,能够追平奥匈帝国都难说。

奥匈帝国的汽车年产量,刚好在十万辆左右,而前世苏联一直到1940年,全国汽车产量也才十几万辆,和现在英法两国相当。

而奥匈帝国的汽车产量,也不可能一直原地踏步,只要挺过经济危机,还有保证帝国不解体,那十年后,奥匈帝国的汽车产量肯定又是一个新的数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