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95章:太子讲武堂,邀请大唐军神加入

“魏王最近是春风得意啊,感觉整个长安城都认为,魏王出马,则必然破灭高丽。”

“这也就是陛下给了他五府之兵而已,不知道的,还以为给了魏王五十万大军呢。”

“我稍微打听了下,魏王可是忙得很,不是在军队上,军队那边听说七公子都来了三个,给魏王操练军队。”

“而魏王本身几乎三天两头就要举办宴会,花销之大,令人骇然。”

“五姓七望为了支持魏王跟殿下争斗,可谓是不遗余力啊。”

东宫里,杜荷跟太子涮着羊肉火锅,边吃边把最近长安的消息说来。

所谓七公子,便是五姓七望的七位嫡长子,新生代的代表人物,虽都不为官,但手中的权势很大,掌控了大量的世家资源。

世家可不仅仅只是名声,若是这样,也不至于真正能跟朝廷分庭抗礼。

所谓世家,他们有着大片良田,私下操练的军队,军备。

尤其是五姓七望,几乎就是大唐的七个国中之国。

地方官员到了五姓七望的地盘就职,只能乖乖听从他们的吩咐,老实听话就当个傀儡,若不老实,说杀就杀了,证据链完整一条龙,随便谁来查都没用。

至于地方上的府兵,本身就是世家的族人,自然不存在听从朝廷调遣的道理。

赋税什么的,在他们看来,跟称臣纳贡差不多。

丈量土地,清收赋税,没有完成的可能。

李世民虽知世家势力庞大,如五姓七望几乎成了国中之国,但直接派遣军队铲除并非易事。

从名义上看,这些世家并未明确造反。在没有确凿的谋反证据时,若贸然出兵,会使朝廷失去民心,让天下人认为皇帝滥杀无辜,导致天下大乱。

世家掌控大量资源,包括大片良田、私下操练的军队和军备。

他们在地方上势力盘根错节,地方官员甚至沦为傀儡,府兵多为世家族人,不听从朝廷调遣。若出兵,面临的可能是一场艰难的战争,且胜负难料。

在证据方面,隐匿人口等行为虽可疑,但难以拿出确凿证据。没有证据就出兵,不仅无法服众,还可能引发世家的激烈反抗,使局势更加难以控制。

“魏王喜欢闹腾,那就让他闹腾吧。”

“魏王如今这般闹腾,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危机四伏。”

“把府兵都换成世家子弟,还让世家长公子去操练,也亏是魏王才能做出这等荒唐事情来。”

“世家们倒是开心了,可这军队,到底是属于魏王的,还是世家。”

“如今魏王纵情享乐,夜夜笙歌,好不快活,就是不知到了战场上,他还能如此欢乐不。”

“可能魏王也不在乎这些,对他来说,反正功劳最后落到他头上就行了。”

李承乾无所谓的说道,顺手夹起一块羊肉,蘸了点酱汁送入嘴里。

这冬季吃一口涮羊肉,整个人都要舒坦不少。

杜荷说道:“殿下也该要有所行动了吧,虽说那些府兵不堪大用,然多少也是要做些面子功夫的。”

兵部那边的文书,已经来了好几天了,但李承乾根本没有去接收府兵的意思。

虽说有侯君集在,军功肯定少不了,但做个样子也要做的。

李承乾道:“快了,我已经给李卫公投去了拜帖,今天晚膳,应该便能谈妥了。”

杜荷不由道:“是先前殿下说过的讲武堂?殿下是准备请李卫公当讲师吗。”

李承乾道:“当然,谁能比李卫公更有资格呢。”

——

李靖是唯一能在军功方面,可以跟李世民对比的大唐将领。

李世民被称为天策上将,而李靖则被称为大唐军神。

南平萧铣,安抚岭南,灭辅公祏,征讨突厥,远征吐谷浑。

真要计较起来,其实李靖在军中的威望比李世民还要高一些。

毕竟自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就再也没有领兵作战过了。

胜业坊,李府内厅。

李靖与次子李德奖相对而坐,正商议着太子即将来访之事。

李靖微微皱眉,说道:“客师,太子此番来访,意义非凡。如今局势微妙,我们当谨慎应对。”

李靖并不想参与到太子跟魏王的争斗中去,他在军队的声望太高了,为了避免陛下有所猜忌,很早就卸下了全部的兵权。

但他的声望在这里,一旦有人认为对太子支持,很有可能使得陛下忌惮。

陛下拿魏王跟太子争斗的那点心思,李靖又如何不知道,正是因为知道,所以才更加顾忌。

因为一旦李靖真的支持太子了,那还真是很有可能把陛下送到大明宫,跟李渊一样成为太上皇。

李德奖是李靖的次子。

“父亲,如今大兄尚且在洛阳,太子必然是因为魏王的事情,所以才特地前来拜访父亲。”

“魏王如今在长安城中声名大振,太子或是想借助父亲您的声势,与魏王分庭抗礼。”

李靖愁眉苦脸:“这才是我最担心的地方。”

李德奖想了想,建议道:“如今年关将至,大兄也快要回来了,不如父亲给大兄写封信,让他早日回京师述职。”

“这也好过父亲亲自参与其中,毕竟大兄跟太子的关系,朝堂人尽皆知。”

李靖长子李德謇,是太子党的铁杆成员之一。

历史上,李承乾谋反泄露后,作为其心腹,李德謇受到牵连。

李世民考虑到李靖劳苦功高,不忍心杀他的长子,将李德謇死刑减一等,判他流放岭南。

后李靖拼着老脸求李世民,李世民将李德謇的流放地改为吴郡。

实际上李德謇参与程度不算深,毕竟近一两年的时间里,李德謇都在洛阳为官,只是书信上有所往来,但宫廷政变这块,能够出力不多。

在李承乾的安排中,李德謇是在政变时,偷偷带兵返回长安,稳定局势。

李德奖补充道:“太子如今还未去接收府兵,或是想让大兄回来后,担任主官。”

李靖点点头,对于次子的想法比较认可,就目前来看,大致是如此了。

“让府中好生准备,听说太子最近在东宫喜暖锅羊肉,你便就此安排吧,烤羊羔也不能少。”

“是,父亲。”

黄昏即将落幕之际,太子车架抵达胜业坊。

李承乾在侍从的簇拥下缓缓步入李府,李靖与李德奖早已在府门处恭敬等候。

李靖上前一步,拱手行礼道:“太子殿下驾临寒舍,臣李靖深感荣幸。”

李承乾上前扶住李靖,道:“卫公不必多礼,今日冒昧来访,还望卫公勿怪。”

众人进入正厅,李靖请李承乾上座。

厅内跟从前不同,已经按照目前皇室的流行,变成了高椅高案。

仆从们则一一端来涮羊肉火锅,还有烤羊羔等,胡饼等菜肴。

李靖开口道:“太子,臣听闻殿下在东宫喜暖锅羊肉,臣已命人准备了上好的羊肉与烤羊羔,还望殿下能满意。”

李承乾看着锅底的清汤,微笑道:“卫公有心了。”

“不过这汤底,东宫尚且有些新的改进,还有辅佐所用的佐料,便是一番新的口味。”

“今日孤也请卫公尝试一二。”

说罢,李承乾就让卫士立即骑马返回东宫,取来高汤酱料。

李靖眉头弹了弹,他不知道太子这是何意,难道这句话是在暗指什么吗?

实际李承乾是真的没有其他想法。

在吃食上,作为后世人,这见识当然远超时代。

随便改进一番,就能让火锅口味变得与众不同。

李靖拱手道:“那就多谢太子了。”

随后边吃边闲聊起来,京师最大的话题自然是魏王了,李承乾适当说了魏王那些诗词不错。

李靖则表示不懂诗词,转而说起魏王府兵之事。

言下之意表达对魏王将府兵交给世家的担忧。

李承乾笑了笑没搭腔,道:“说起府兵,我麾下的府兵也要操练了。”

“今天杜驸马还在东宫跟我说起这事,只是对于兵事,我也不过是半个门外汉,所以想请德謇回来帮我掌兵,不知卫公意下如何。”

李靖对此自然没有意见:“能为太子掌兵,是德謇的福气,老夫即日便写信一封,让德謇早日回长安述职,也好早日为太子掌兵。”

李德奖也高兴道:“如果大兄得到这个消息,肯定会立即动身,为殿下效力。”

相比李靖的若即若离,李德奖就没这么多顾忌了,毕竟大哥都跟太子混了,他也想跟着混,好歹能混个一官半职。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李靖的爵位属于长兄,而他就要另谋出路了。

李承乾微微一笑,举起酒杯,却对李德奖的话没有作出反应。

现下就一个李德謇还好,如今还要邀请李靖当讲武堂的讲师,若把李德奖召入东宫,那李靖的第三子李景恒估摸着也不能少。

这样一来,整个李靖家都在追随太子,二凤那边,忌惮加倍。

历史上李德奖并不差,官至右武卫将军,以勇猛善战闻名。

只是缺少参与大事件,没能在青史中留下太多笔墨。

三子李景恒就比较平庸了,几乎没什么记载。

“听说卫公最近正在编纂兵书?”

酒过三巡,李承乾突然提起这个话题。

这件事也不是什么秘密。

李靖点头道:“老夫身体近些年来越发不适,这人老了,整日也没什么事做,便想把曾经打仗的一些经验记录下来,也能为后人提供些许便利。”

话很谦虚,历史上的《李靖兵法》可很是出名,宋神宗时《李卫公问对》被列入《武经七书》,为中国传统军事学经典之一。

李承乾顺势说道:“陛下赐下五府之兵后,孤这些日子,一直在研究兵书,倒是有些想法。”

这是碰到专业上,李靖很感兴趣的道:“太子请说。”

李承乾道:“训练军队,首重纪律。一支军队若无严明纪律,如一盘散沙,难堪大用。当以军法严格约束士兵,令行禁止,方能如臂使指。”

“余后便是士气。士气高昂之军,可发挥出数倍战力。需以恩威并施之法,激励士兵。赏罚分明,让士兵知晓立功有赏、违纪受罚。”

“再就是作为主帅,对军队的掌控了。”

“想要完全掌控到军队,达到如臂使指的程度,其关键所在,非是士兵,而在军官,如校尉,队正,乃至于火长。”

“他们相当于人的骨骼血脉,夫军之中,此基层之军官,乃连帅与卒之关键纽也。”

“他们不仅要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军法,更要懂得体恤士兵,凝聚人心。只有他们对士兵产生足够的影响力,士兵才会真正服从主帅的指挥。”

“于军官之选,必严核之。”

“当择有勇有谋、忠正可靠者。彼需具卓异之领导能与战之素养,能于阵上速决,率卒陷阵。”

“同时,亦当重其养与进,期行军事之论与实战之技之训,使其不断进,以应异之战势。”

来自于后世军事思想的冲击,把近些时日正在钻研兵法理论的李靖给惊讶到了。

原本以为太子不过读了几天兵书,能说出什么道理了,可这番言论,绝不是简单。

他仔细咀嚼方才太子所言,发现在很多地方跟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甚至略有超出,更有深意。

李靖捋须沉思,良久,方缓缓开口道:“殿下所言,实乃高论。”

“老臣征战多年,虽有诸多心得,然殿下此番对军伍之见解,竟令老臣有醍醐灌顶之感。”

“殿下所言军官之重,如人之骨骼血脉,实乃精妙之喻。”

“老臣亦深知军官乃连接帅与卒之关键,然殿下对军官之选、养、进,皆有深刻之洞察,实非寻常之人所能及。”

李靖的称呼,从老夫转为老臣,从太子转为殿下。

可见他对这番言论,确实是很重视。

李承乾谦虚道:“卫公谬赞,我也不过是纸上谈兵尔。”

“不过也是因为这个想法,我打算成立讲武堂,所谓讲武堂,顾名思义,便是如弘文馆那般,转为培养军官所用。”

“若能成事,则我大唐,何愁兵将不兴。”

“只是我深感自身才疏学浅,且没有什么领兵作战的经验,若是教导了一些错误的想法,那真是害人害己了。”

“因此讲武堂之主讲,尤为重要,须得一有文武皆备,且有丰富学识,经验之人。”

“大多数武将勇猛有余,则兵略不足,兵略足够者,则经验不足,其合格者,又在军中官居要职,不得空闲。”

“思来想去,这朝野上下,谁还能比卫公更有学识兵略呢。”

“也不瞒卫公,此番唐突前来,便是想请卫公担任我讲武堂第一任主讲。”

“不知卫公可愿前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