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96章:大唐讲武堂第一任校长

面对太子的邀请,李靖沉默不语,久久未有答复。

李承乾见此,也不催促,只是端起酒杯饮酒,顺带吃上几口烤羊肉。

他知道这件事对于李靖来说,需要考虑很多。

李靖正在思索,自己到底能不能答应。

就想是先前所顾虑的那样,若他加入到太子的讲武堂,那要陛下怎么想。

其实如果不是太子表现出惊人的军事天赋,而且这讲武堂对李靖确实很有诱惑,他早就已经直接开口拒绝太子了。

李靖之所以要把著作兵书,自然也是想名留青史,哪怕他如今的功绩,已经足够在历史上留下浓厚的一笔。

可谁能拒绝青史上更多的笔墨。

让他久久迟疑的是,讲武堂这等开创之举,必然引起大唐兵制的改革,强大大唐军事实力。

且如果担任讲武堂第一任讲师,那他李靖在军队的影响力,将会更大程度上的增加。

这份福泽,可门荫后世子孙,多的不说,三五代绝对不是问题。

李家后世,都会因此深受其益。

目前的问题就在于,他本来就有些功高震主了,长子还是太子心腹。

这么一过来,倘若陛下猜忌过甚。

不管对太子,还是李家,都有可能造成很大的影响。

前些日子,他听到朝廷风声,说太子有谋反嫌疑,虽说最后证实是齐王谋反,跟太子无关,可李靖却感觉,太子或许真有可能谋反。

这倒不是他从太子那边感受来的,毕竟他跟太子保持了距离,接触不多。

而是从长子那边动作,隐约察觉到了些许异常。

长子去了洛阳担任大都督后,他对此很是关注,近些时日来,他从曾经的部下那里听说了长子的动作。

秣马厉兵,收拢部将,加强操练。

看上去好像很正常,可实际上如今大唐承平,如此操练士兵,拉拢军队高层,好像是在为有什么大变做准备。

先前倒没想太多,但听到太子谋反的传闻后,李靖联系上下,就所思甚多了。

所以,自己加入到太子阵营中,会不会助长太子谋反的心思,这也是需要慎重考虑的一点。

李靖半晌不说话,李德奖看在眼里,急在心中。

这么好的机会,父亲为什么还要迟疑啊。

只是他也不敢直接出言催促父亲,作为将门,李靖在家中的威严很重。

即便李德奖已经四十多岁了,但在老父亲面前,那是跟个孩子一样。

若是不听话,忤逆了父亲的意思,那可是真打。

直接就军法处置了。

在李靖家,军法就是家法,李德奖可没少挨打。

眼看气氛越发沉默,好在去东宫的仆从已经赶了过来。

李承乾道:“卫公,先试试我这东宫的高汤佐料。”

李靖点点头。

仆从们开始撤换火锅,配备酱料。

一番处理后便弄好了。

李靖也是夹起一块羊肉,放入火锅中滚上几滚,而后再从酱料个打个转。

放入嘴中,味道果然与众不同。

李靖细细品味着口中的羊肉,眼中露出一抹惊艳之色。

微微颔首赞叹道:“太子殿下这东宫的高汤佐料,当真是别具风味。此等美食,实乃人间至味。”

这个时候,李靖在知道先前太子说的话,原来并没有其他含义,这高汤佐料配备后,口感当真一绝,比他先前的高汤锅底,完全不同。

李德奖也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瞬间被那独特的味道所折服。他连忙说道:“父亲所言极是。这味道着实令人惊叹,太子殿下之品味,果然不凡。”

李靖又夹起一块烤羊羔,沾上酱料后放入口中。浓郁的肉香与醇厚的酱料在口中交融。

不禁再次感叹:“此等美味,实乃平生罕见。太子殿下之用心,可见一斑。”

李德奖亦附和道:“父亲说得对。这烤羊羔配上东宫的酱料,更是美味绝伦。太子殿下对美食之讲究,令人钦佩。”

父子二人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对李承乾的高汤佐料和烤羊羔赞不绝口。

大盘羊肉片和烤羊羔顿时飞快下降。

李靖虽年过七十,胃口依旧不错,李德奖就不用说了,身强体壮,自然吃得多。

此时,厅中的气氛也因这美食的话题而变得轻松了一些。

然而,李靖心中对于太子邀请之事的纠结,却并未因此而消散。

这时,李德奖好像是因为吃了美食突然开了窍,开口道:“殿下,这讲武堂我听着对我大唐,应有大用,不知殿下可是邀请了陛下。”

“真要说起这军队之事,这大唐天下,自然是天策上将的陛下,最为厉害不过,即便是我父亲比之陛下,那也是相形见绌。”

听到这话,李承乾眼睛一亮。

这个提议非常不错,他先前只想着讲武堂能够加强自己的势力,有李靖加入影响力跟甚,却把二凤给忽略了。

毕竟站在太子的角度,这讲武堂可是他以后谋反的根基,自然不会考虑到二凤那边去。

然而实际上,二凤怎么肯能有时间精力去教导军事之事,即便偶尔有闲心雅致,也顶多一两次罢了。

最主要的是,二凤若挂名,李靖再过来也就成了顺理成章之事。

当下李承乾对李德奖另眼相看,举起酒杯道:“真是一言惊醒梦中人,客师,这杯酒,我敬你。”

李德奖连道不敢,与太子同饮。

事情到了这里,李靖也不须多说什么了。

若太子说服了陛下,他肯定是要加入其中的。

晚宴过后,李承乾便就返回东宫。

而后让内侍文忠去进行通禀,他要面见二凤。

李世民加入讲武堂,总的来说是利大于弊。

好处显而易见,能彰显正统,向外界明确传达出对太子的支持态度。

毕竟这个时候二凤对魏王太过偏爱,以至于支持者众多,尤其是最近的诗词歌颂,更是把魏王抬到了新的高度。

现在二凤加入太子讲武堂,这将极大地提升太子在朝廷内外的政治影响力,让各方势力更加明确太子的地位不可动摇,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投靠太子阵营。

再就是树立权威了,李承乾可以借助二凤的影响力,确定太子讲武堂的权威性,从某种意义上,使得太子讲武堂成为像国子监那样的高等学府。

作为天策上将,李世民本身的军事能力不用多说,丰富的军事经验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对讲武堂来说也是很有好处。

只是在成为皇帝后,二凤很少有展现的机会,而他也不需要去教导别人,但这并不带代表二凤本身的能力变弱,只是表现的机会少了。

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资源倾斜。

二凤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和最丰富的资源,他加入讲武堂后,必然会将更多的军事资源、优秀的将领和士兵等向讲武堂倾斜。

使得讲武堂迅速扩大,飞速成长。

先前李德奖说父亲李靖比起陛下相形见绌,这话有些谦虚,但李世民的军事能力,确实是强得离谱,经验也相当丰富。

除了好处外,坏处也是显而易见。

首先就是在决策上,李承乾的权力肯定会受到二凤的制衡。

从名字上就会很清楚,原本是太子讲武堂,现在大概是要改名为大唐讲武堂。

年轻的将领也会从太子门生,变成天子门生。

而且随着讲武堂的发展,二凤会逐渐意识到其发挥的巨大作用,在这权力交替的敏感期,猜忌会越发严重。

如果李承乾在讲武堂中的表现过于突出,或者与一些将领和官员关系过于密切,就可能会引发李世民的猜忌,从而影响他的太子地位。

历史上,汉武帝晚年对太子刘据的猜忌,就是因为刘据在政治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大,引起了汉武帝的不安,最终导致了巫蛊之祸的发生。

但这些本来就是没办法避免的,所以李承乾来到了甘露殿。

“都这么晚了,承乾找朕何事啊。”

李世民穿着便衣,语气温和。

近段时间魏王太高调,为了避免太子这边心里过于不平衡,所以他自然要对太子亲近一些。

先前东宫乐童称心之事,让李世民意识到应该要两边把控,不能把太子给逼坏了。

即便是太子的到来,影响到他的房事之乐,却也是从龙榻上起来接见太子。

李承乾也不含糊,当即把先前跟李靖说过的话,稍微修改后,再次跟二凤说了一遍。

李世民听完,顿时眼睛发亮,作为皇帝,他更能明白这讲武堂的好处。

二凤首先想到的,就是强化中央集权。

讲武堂可以成为掌控军队的重要手段,通过讲武堂的教育和培训,使军队更加忠诚于皇帝和中央政权,减少地方势力对军队的影响。

任命亲信将领担任讲武堂的教官和领导职务,从而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强大的军队是维护政治稳定的重要保障,随着军队的加强,更能稳定政治局势。

在提升大唐军队实力的同时,面对内部叛乱和外部威胁时更加从容应对。

还有拓宽人才渠道,越过世家垄断,打破阶层壁垒等众多好处。

“好想法,承乾这个想法,当真是妙不可言。”

李世民肯定的说道,方才心中的略微不爽,此刻已然烟消云散。

李承乾顺势道:“还请父皇担任这讲武堂第一任校长。”

“校长?”李世民略带疑惑,毕竟弘文馆一般叫馆长,文学馆长官是大学士,大唐没有校长这个职位。

李承乾解释道:“这是我给讲武堂长官定的名讳,以此区别于弘文馆。”

“‘校’者,有校正、规范之意,当校正学员之品行,规范其言行,使其成为忠君爱国、勇猛善战之良才。”

“‘长’者,为首领、引领之谓,引领讲武堂之发展,制定教学之方略,为大唐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杰出将领。”

“校长之职,非有非有大才、大德、大勇之人不能胜任。”

李承乾一边解释,一边心里滴血,本来他才是这太子讲武堂的第一任校长啊。

现在名字改了不说,校长的职位也只能拱手送给二凤。

李世民听完后,满意的点点头:“好,那朕便担任这大唐讲武堂的首任校长。”

想了想,李世民又道:“最近李卫公最近在家编纂兵书,承乾你明日去一趟李卫公府邸,把讲武堂这事跟李卫公说说,想来他肯定是会极感兴趣的。”

“朕平日里政务繁忙,没有太过空闲去讲武堂进行教导,李卫公赋闲在家,正好可作为讲武堂的讲师。”

“有李卫公在,这讲武堂才算是名副其实。”

听到这话,李承乾顿时尴尬,他总不能说,自己先去了李靖家,结果人家李靖不答应,这才来找父皇。

要真这样说的话,那意味可就完全不同了,必然引发二凤猜忌加倍。

说谎更不好,太子的行踪,肯定会禀告到二凤这里,到时候知晓了,那就是猜忌加倍再加倍。

心中几番思索,一道灵光闪过,李承乾道:“说来,这讲武堂的想法,正是从李卫公那边得来的。”

李世民惊讶道:“哦,此话怎讲?”

李承乾解释道:“今日我去拜访李卫公,原本是想着跟李卫公聊聊,让李德謇早些回来,帮我主理府兵操练之事。”

“闲聊之中,听到李卫公正在编纂兵书,以此福泽后人,便就突发其想。”

“文官治理地方,武将保家卫国,都是一般重要。”

“既有弘文馆,为何不能有讲武堂。”

“这才生出创办讲武堂的心思。”

这么一说,事情自然就圆了过去,李世民也不会多想,只是想到太子有创办讲武堂的想法后,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自己。

李世民点头道:“原是如此。”

在他看来,成立讲武堂这里面,也许还有李卫公的引导。

甚至是李卫公借太子之口,来讲述之事也是极有可能。

原本他觉得太子能生出这般想法很惊讶,现在扯到李卫公,就变得正常许多了。

接下来,就是父子之间的拉扯了。

按照李承乾的想法,讲武堂原本是太子讲武堂,当然是要设立在东宫。

李世民自然不能同意,提出设立在皇城。

李承乾也不同意,考虑到讲武堂的想法毕竟是太子提出的,李世民也没有太过强势,毕竟现在还要跟太子缓和下关系。

总不能三言两语对不上,又来一场父子大战吧。

最后一番拉扯下,最终把讲武堂的地址定在永兴坊。

也就是东宫外,延喜门出去后的第一个坊。

ps:一天两更八千字保底,如果时间充裕,灵感充沛,就是三更1.2w字。

求支持。求月票。预祝中秋快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