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270章:缝隙里的长孙无忌

贞观十八年五月末,一轮炙热的骄阳高悬于百济王都的上空,将炽热的光线毫无保留地倾洒而下。

然而,整座城市却全然没有因这烈日而焕发生机,反而弥漫着萧瑟与凄凉的气息,仿若被一层厚重的阴霾所笼罩。

苏定方率领的大唐大军,宛如一股汹涌澎湃、锐不可当的潮水,以雷霆万钧之势迅猛地涌入百济王都。

整齐划一的步伐,坚定而有力,每一步落下都仿佛是踏在大地的鼓点上,发出的声响汇聚成一曲彰显威严与力量的战歌。

这声响,仿佛在向世间宣告着大唐军队的不可战胜。

城内的百济守军,在目睹如此气势磅礴的大唐雄师后,心中早已被恐惧所填满。

看着那如潮水般涌来的唐军,只觉自己如同蝼蚁般渺小,心生怯意,斗志瞬间瓦解。

纷纷缓缓放下手中的武器,带着无奈与绝望,选择缴械投降。

一时间,曾经象征着百济至高无上王权的王都,四处迅速插满了鲜艳的大唐军旗。

那军旗在风中猎猎作响,肆意舞动,宛如一面面胜利的旗帜,向世人展示着大唐的荣耀与辉煌。

苏定方身着熠熠生辉的铠甲,那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更衬得他威风凛凛。

此刻,他正端坐在百济王宫大殿之上,宛如一尊战神降临。

苏定方目光如炬,眼神中透着锐利与威严,如同一把利刃般扫向阶下被五花大绑的百济王扶余义慈。

苏定方凝视着他,声音坚定而洪亮,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扶余义慈,今时今日,百济已然落败,你还有什么可说的?”

扶余义慈咬着牙,脸上的肌肉因愤怒与不甘而微微颤抖,神色悲愤地回应道:“是上天不眷顾我百济,命运弄人。”

“然本王这一生,殚精竭虑,自问无愧于祖宗社稷。今日虽不幸败在你手中,但绝非心服口服。”

“我百济虽亡,本王的骨气犹存!”

苏定方冷笑一声,神色中带着几分不屑,缓缓说道:“大势已去,你又何必在此嘴硬,徒增笑柄。”

“且安心,我大唐向来以宽厚待人,以仁治国,或许还能留你一条生路,让你不至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言罢,大手一挥,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来人,将他暂且押下去。”

身旁的士兵得令,迅速将扶余义慈押解下去。

随后,苏定方转身走向案几,神情庄重。

拿起毛笔,饱蘸浓墨,奋笔疾书,修书一封。

书毕,他仔细地将信装入信封,交给一名早已等候在旁的信使,目光中透着郑重与期许,说道:“此乃至关重要的捷报,务必日夜兼程,以最快的速度送往神武宫,向太子殿下报捷。”

“切不可有丝毫懈怠,若延误了军情,军法处置!”

信使躬身道:“是,将军。”

——

贞观十八年,六月。

大唐的光辉照耀着辽东半岛。

李承乾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成功一统辽东,百济、高丽、新罗皆纳入大唐版图。

这一壮举,让李承乾的声望如日中天,他麾下不仅有精锐之师,更手握“霹雳火”这等神奇利器。

然而,在这看似辉煌的背后,一场围绕权力的暗斗悄然拉开帷幕。

长孙无忌一路心事重重地来到神武宫。他深知,此次面见李承乾,将是一场艰难的博弈。

自己既受李世民之命前来接管百济事务,又希望能在这场权力游戏中为自己争取更多筹码,可又绝不愿成为任人摆布的傀儡。

而李承乾,虽表面上需维持与李世民的平和,实则内心有着更大的野心,渴望通过发展自身势力,逐步掌控大唐的最高权力。

终于,长孙无忌踏入了神武宫的大殿。殿内,李承乾高坐主位,两旁站立着一众忠心耿耿的将领和足智多谋的谋士,气氛庄重而威严。

“臣长孙无忌,拜见太子殿下。”

长孙无忌恭敬行礼,眼神中却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情绪。

谁能想到,太子竟然真的完成了辽东一统。

当消息传到长安,整个大唐都要沸腾。

李承乾微微点头,目光中带着审视:“舅舅此次前来,想必是为了父皇那道诏书之事吧。”

长孙无忌心中一紧,他知道,这场较量已然开始。“太子英明。陛下命臣为百济刺史,主管百济事务。只是.”

长孙无忌故意顿了顿,抬眼观察着李承乾的反应。

“只是什么?舅舅但说无妨。”

李承乾目光灼灼,紧紧盯着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深吸一口气,说道:“只是太子在辽东苦心经营,如今已根基深厚,诸事皆有安排。臣若贸然接手,恐怕会影响殿下的大计。但陛下旨意难违,臣也着实为难。”

长孙无忌这番话,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又试图试探李承乾的态度。

李承乾冷笑一声:“父皇这道诏书,来得实在不是时候。如今辽东初定,百废待兴,孤正推行一系列新政,力求让这片土地繁荣昌盛,归心大唐。”

“此时若让舅舅接手,难免会打乱孤的全盘计划。”

李承乾毫不掩饰自己的不满,同时也暗示着自己在辽东的主导地位。

长孙无忌赶忙说道:“殿下,臣并无此意。臣此来,是想与殿下商议一个两全之策。”

“陛下之意,不过是希望百济能平稳治理,归心大唐。殿下推行的新政,于百济百姓有益,于大唐稳定边疆亦有大利,臣自然不会干涉。”

长孙无忌试图缓和气氛,同时强调自己无意破坏李承乾的新政。

李承乾微微皱眉,问道:“舅舅此话怎讲?难道舅舅愿意在不影响孤新政推行的前提下,接管百济事务?”

长孙无忌的才能是不用多说的,能够成为大唐宰相,哪怕是说比房玄龄在处理政务上要差上一些,可放眼辽东,无人可比。

长孙无忌点头道:“正是。殿下推行的整治贵族、兴办教育、鼓励开荒等新政,皆乃利国利民之举。”

“臣若能协助殿下,确保这些新政顺利施行,想必陛下也会欣慰。臣所求不多,只望殿下能承认臣在百济的刺史之权,如此,臣也能在陛下那边有所交代。”

长孙无忌说出了自己的底线,希望在承认李承乾新政的基础上,获取一定的权力。

李承乾沉思片刻,心中暗自权衡。

他明白,长孙无忌背后是李世民的意志,若一味强硬拒绝,恐怕会引起父皇的不满。

而自己目前虽势力渐大,但要举兵造反、反攻大唐,还力有未逮,此时还需蛰伏。

况且,若能在表面上与长孙无忌达成妥协,继续推行新政,发展自身势力,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舅舅,孤推行新政,旨在让辽东百姓安居乐业,让他们真心归附大唐。若舅舅能保证不阻碍新政推行,孤倒是可以承认舅舅的刺史之权。但舅舅需明白,辽东之事,孤亦不会全然放手。”

李承乾缓缓说道,既给了长孙无忌一定的权力,又强调了自己的主导地位。

虽说在先前,长孙无忌是属于太子党,但此时非彼时。

李承乾已经不可能完全信任长孙无忌了,而长孙无忌,也不可能完全投靠太子。

长孙无忌心中一喜,连忙说道:“殿下放心,臣定会全力配合殿下。新政乃利国利民之良策,臣岂会阻拦。日后辽东事务,殿下若有指示,臣必定听从。”

长孙无忌表面上态度诚恳,心中却也在盘算着如何在李承乾的阴影下,扩大自己的权力范围。

倒不是说要助力陛下压制太子,而是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在太子跟陛下的缝隙间,得到属于自己的权势。

李承乾微微点头:“既然如此,舅舅便先说说对新政的看法吧。孤也想听听舅舅的见解。”

长孙无忌知晓,这个回答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太子的表态。

思索片刻后开始讲述道:“殿下推行的整治百济贵族之策,虽能削弱旧势力,为新政推行扫除障碍,但也需注意分寸。”

“部分贵族在百济经营多年,根基深厚,若处置过当,恐引起反弹。可适当给予他们一些出路,让他们为新政效力,如此既能分化他们的势力,又能为朝廷增添助力。”

百济不能向高丽那样一顿乱杀了,因为辽东一统,迎来和平,休养生息才是王道。

李承乾点头道:“舅舅所言有理。孤之前确实有些操之过急。不过,那些罪大恶极的贵族,孤绝不姑息。”

李承乾认可了长孙无忌的建议,但也表明了自己的原则。

长孙无忌接着说道:“兴办教育一事,意义深远。但在推行过程中,不可过于强迫百姓。”

“可先在城镇设立学堂,以优厚待遇吸引师资,待做出成效,让百姓看到读书的好处,自然会主动送子女入学。如此循序渐进,方为稳妥。”

李承乾笑道:“舅舅考虑周全。”

长孙无忌继续说道:“至于鼓励开荒政策,殿下此策甚好,能极大地促进农业发展。但在实施过程中,需加强监管,防止有人借开荒之名,侵占百姓良田,或从中谋取私利。”

李承乾点点头,这个问题已经出现了。

巨大的利益促使下,总有不怕死的人。

在推行开荒的情况中,有一批官员暗中私扣,贪腐田产。

李承乾神色凝重:“舅舅提醒得是。孤已责令各地官员加强监管,若有违者,严惩不贷。只是,如今监管力度仍需加强,舅舅可有良策?”

长孙无忌道:“殿下可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选拔清正廉洁之人,不定期巡查各地开荒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儆效尤。”

李承乾拍手称赞:“好主意。孤这就安排下去。舅舅,有你相助,孤推行新政便更有信心了。”

李承乾表面上对长孙无忌的建议表示赞赏,心中却也警惕着长孙无忌借此扩大影响力。

长孙无忌连忙躬身道:“殿下谬赞,臣不过是略尽绵薄之力。能辅佐殿下成就大业,乃臣之荣幸。”

李承乾又道:“舅舅,如今辽东虽已平定,但周边局势仍不容乐观。孤打算加强军事防御,确保边疆安稳。舅舅对此有何看法?”

李承乾试图通过军事话题,进一步试探长孙无忌的立场。

长孙无忌道:“殿下此举极为明智。辽东地处边陲,战略位置重要。加强军事防御,不仅能抵御外敌入侵,还能震慑周边各国。殿下可在边境要地修筑堡垒,增设烽火台,加强巡逻。同时,选拔优秀将领,训练精锐之师,提升军队战斗力。”

长孙无忌的回答中规中矩,既表达了对李承乾军事计划的认可,又没有过多涉及具体的权力分配。

最主要的是,长孙无忌明白,兵权这块,恐怕是太子的红线。

李承乾微微点头:“舅舅所言极是。只是,这军事防御所需的粮草、兵器等物资,耗费巨大。孤正为此事烦恼,舅舅可有良策?”

李承乾抛出一个难题,想看看长孙无忌如何应对。

长孙无忌心中一动,他意识到这是一个获取权力的机会。“殿下,此事确实棘手。臣以为,可在辽东设立专门的军需供应机构,统筹管理粮草、兵器的生产与调配。臣愿意为殿下分忧,亲自负责此事,确保物资供应充足。”

长孙无忌主动请缨,试图借此掌控部分军事后勤权力。

李承乾心中冷笑,他自然明白长孙无忌的心思。“舅舅愿意为我分忧,孤感激不尽。”

“只是,此事关乎重大,还需从长计议。孤听闻,最近朝中对孤在辽东的举措,颇有微词。”

“舅舅久在朝中,想必知晓一二,不知舅舅有何看法?”

李承乾巧妙地转移话题,将矛头指向朝中的舆论,同时也暗示长孙无忌,自己对朝中局势并非一无所知。

长孙无忌心中一凛,他没想到李承乾会突然提及此事。“殿下,朝中确有一些不同声音,但大多是对辽东局势的担忧,并非针对殿下。臣以为,殿下只需将辽东治理得井井有条,让陛下看到成效,那些声音自然会消失。”长孙无忌试图淡化朝中的反对声音。

李承乾微微皱眉:“舅舅所言虽有理,但孤总觉得背后有人在推波助澜。舅舅在朝中人脉广泛,还望舅舅能帮孤查明真相。”

李承乾将查明真相的任务交给长孙无忌,想借此牵制。

长孙无忌无奈点头:“臣遵旨。殿下放心,臣定会尽力查明此事。”

李承乾接着说道:“还有一事,舅舅。孤听闻,父皇有意削减孤在辽东的兵权。舅舅,你说父皇此举是何用意?”

李承乾目光紧紧盯着长孙无忌,试图从他的反应中找到答案。

此兵权非彼兵权,而是大唐朝廷认可的兵权。

当然,李承乾要招兵买马,多少兵力也是他自己说了算。

只是以此为借口,看长孙无忌怎么回答。

这无中生有的话,长孙无忌心中暗惊,他没想到李承乾会如此直接地提及此事。

“殿下,陛下此举或许是出于对全局的考量。如今辽东已平,陛下可能认为无需如此庞大的兵力驻守。”

“但殿下放心,臣定会为殿下传信,说明辽东局势的复杂性。”

长孙无忌试图在李承乾和李世民之间周旋,既不得罪李承乾,又要维护李世民的权威。

李承乾冷笑一声:“父皇此举,恐怕不只是为了辽东局势吧。舅舅,你我都清楚,权力这东西,一旦失去,再想夺回就难了。孤在辽东苦心经营,为的就是能为大唐守好这片疆土,可父皇却.”

李承乾故意没有说下去,但他的不满已经溢于言表。

长孙无忌赶忙说道:“殿下切勿多想。陛下对殿下的功绩还是认可的。只是,陛下身为一国之君,需考虑的事情众多。”

“殿下不妨主动向陛下表明忠心,同时展示辽东的治理成果,或许能打消陛下的顾虑。”

长孙无忌试图安抚李承乾,同时也提醒他要注意与李世民的关系。

李承乾微微点头:“舅舅说得对。孤确实该找个机会,好好向父皇表表忠心。”

“只是,孤担心,即便孤表明了忠心,父皇还是会对孤有所猜忌。舅舅,你说孤该如何是好?”

李承乾再次向长孙无忌请教,试图从他那里获取更多应对李世民的策略。

长孙无忌思索片刻,说道:“殿下,陛下最看重的是江山社稷的稳定。殿下可在辽东推行一些对大唐有利的政策,比如加强与内地的贸易往来,促进文化交流等。”

“如此,既能让陛下看到殿下对大唐的贡献,又能增进辽东与内地的联系,让陛下放心。”

李承乾笑道:“舅舅果然老谋深算。孤就按舅舅说的办。”

“只是,这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也需要有人来具体负责。舅舅,你看朝中谁比较合适?”

李承乾又将问题抛给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心中明白李承乾的意图,他略作思考后说道:“殿下,臣举荐礼部侍郎王珪。”

“此人学识渊博,为人正直,且对贸易和文化交流颇有见解。若让他负责此事,定能不辱使命。”

长孙无忌推荐王珪,既考虑到王珪的能力,也有自己的一番算计,希望通过举荐之人,在辽东事务中获取更多话语权。

李承乾微微点头:“舅舅推荐的人,孤自然信得过。那就让王珪来负责此事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