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271章:太子发行纸币,李世民震怒

贞观十八年,六月。

大唐的光辉如同璀璨骄阳,遍洒辽东半岛。

辽东一统,四方来贺。

周边的部落小国忌惮大唐太子之威严,根本不敢有任何轻举妄动。

对于大唐来说,高丽,新罗,百济,不过是三个小国。

但放眼整个东亚地区,三国实属是数一数二的大国。

然而就是这样的大国,被大唐太子全部覆灭,彻底的纳入到大唐的版图中,这样的威慑力,可以说在如今的时代,已然是完全拉满了。

当然,军事上的征服只是第一步,如何让这片土地真正归心大唐,实现长治久安,才是重中之重。

很快,李承乾颁布了早就准备好的一系列政策。

首先是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在农业这块,辽东百姓比之大唐,还是有很多差距的。

于辽东各地设立劝农使司。

把相关的农业技术编撰成册,精心选拔那些熟悉农事、责任心强且对新政充满热情的官员任职。

劝农使司的首要使命,便是在这片土地上播撒先进农耕技术的种子。

工匠们日夜赶工,赶造曲辕犁及各类农具,保障百姓们的开垦跟耕种。

大量的士兵被裁,还兵于农。

古语云,好男不当兵。

大部分的青壮年,在这个时代,对于当兵是非常抗拒的。

这一政策,使得大量百姓感恩戴德。

整个辽东半岛,原高丽,新罗,百济之地,李承乾总共留下来的兵力,已经不足十二万。

这个数字相比之前,完全是天壤之别。

这些留下来的兵源,首先是年龄上相对年轻,基本上都在二十五岁左右,其次他们本身就有经历过多次战争,勉强来说算是精锐了。

除此外,辽东各地设立大量的治安司,退役有所功勋的士兵,基本上都被安置在治安司内。

约莫有五万治安司的捕快维持治安。

除耕种外,在灌溉方面引入水车技术。

安排能工巧匠在河流附近选址建造水车,利用水流的自然动力将水提升到农田,巧妙解决了部分地区灌溉难题。

同时,鼓励百姓挖掘水井,采用辘轳汲水,进一步保障农田用水。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积极推广轮作与间作技术。

耐心教导百姓在同一块土地上,按照顺序轮流种植不同作物,如小麦与大豆轮作,既能保持土壤肥力,又能增加作物总产量。

开荒得来的私田,百姓也能得到部分的赋税减免。

对于开垦土地达到一定规模的农户,不仅给予耕牛、种子等物质奖励,还授予荣誉称号,让他们在乡里备受尊崇。

为了确保政策执行到位,李承乾设立了专门的监察小组,对各地开荒情况进行严格巡查,防止官员贪污**、侵占百姓利益。

商业的繁荣是地区发展的强大引擎,李承乾决心打造辽东商业圈。

交通乃商业之命脉,于是下令征集民夫,大规模拓宽和修缮连接各主要城市的道路。

在更多的交通节点设立驿站,不仅方便了官方文书的快速传递,也为商旅提供了舒适的休息和补给场所。

为了营造公平有序的商业环境,李承乾果断取消了诸多不合理的关卡和税收。

并且发布统一的度量衡。

明确规定在辽东地区,无论是大唐商人还是当地商户,亦或是异族外邦,均使用统一的度量器具,保障交易公平公正。

为了吸引更多商人前来贸易,李承乾在主要城市划出大片区域,设立大型集市和商业区。

给予外来商人诸多优惠政策,如提供免费的摊位、减免税收等。

而这其中,最大的政策。

无疑是辽东通宝行。

李承乾一直是想发行纸币的,印钞,这几乎就是直接把信用变现,一旦成功,在宏观层面上,这各中的利润超乎想象。

但是在大唐,因为世家大族的关系,纸币的发行受到很大的限制。

可这里是辽东,完全贯彻李承乾意志的辽东大地。

以太子的身份,强行发行纸币是不现实的,即便是百姓也不会有多大的认可。

然而转个角度去做,就没这么大的阻力了。

首先是技术层次。

在纸张的选择上,须采用特制的纸张,这种纸张不仅要质地坚韧,不易破损,还要具备一定的防伪特性。

在早前,李承乾就已经让工匠们反复试验,最后是以桑树皮为主要原料制作出来的纸张符合要求。

在手感跟耐用性上,都远超普通纸张,这里面还加入了部分的麻织物增加韧性。

再就是多种颜色套印技术。

这涉及到油墨的制作。

虽说暂时难以发展铜活字印刷,在油墨的研究是一直在进行的,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纸币的印刷,采用的就是经过特殊配方制作而成的油墨。

雕刻师们精心雕刻出复杂精细的图案和文字。

在印刷上,采用的是三复色拓印。

并且是铜版印刷,而非是之前的木板印刷。

简单来说,就是在同一张纸币上,要重复进行三次拓印,使得在不同角度的光照下,纸币会呈现出颜色变化,增加防伪功能。

这样的防伪手段,在如今的时代,自然是首屈一指的。

面额体系也比较丰富,十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五百文,一贯,五贯,十贯八中类型。

涵盖了从较小的零钞到较大数额的钞币,从日常市井买卖到大宗商品交易,都能找到合适面额的纸币进行支付。

这个纸币的发行,并不以皇家的名义,而是以辽东通宝行的名义。

简单来说,是类比于钱庄存钱的票据。

这些‘票据’,随时可以在辽东通宝行兑换成铜钱。

而票据本身,也是能够直接参与交易。

辽东通宝行只认票据不认人。

谁拿着票据过来,都能直接兑换铜钱。

这样百姓跟商人对于纸币的认可度,就能很是直观了。

毕竟辽东通宝行是太子名下的产业。

而这些纸币,一贯,五贯,十贯上刻画的,就是李承乾三个不同角度的头像。

为了确保纸币的顺利发行和流通,李承乾制定了详细的发行计划和管理制度。

规定“辽东通宝行”为唯一的纸币发行机构,严格控制纸币的发行量。

在推广方面,先在辽东地区的主要城市和商业中心进行试点。

通过官方宣传,向民众详细介绍纸币的防伪知识。

贞观十八年,七月。

辽东通宝行正式开业。

这一天,辽东主要城市的商业中心热闹非凡,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辽东通宝行的大门装饰得金碧辉煌,门前张灯结彩,吸引了无数百姓和商人的目光。

某集市中。

一位名叫王二的小商贩正好奇地看着手中崭新的纸币。

这是他从辽东通宝行存入十文所得到的‘票据’。

这张十文面额的纸币,纸张质地不同于寻常,手感坚韧,上面的图案和文字精致细腻,在阳光的照耀下,颜色还会隐隐发生变化。

王二虽听了官方宣传,但心中仍有疑虑,他拿着纸币走向一旁卖布的张婶。

“张婶,您说这玩意儿真能当钱使?虽说看着好看,可咋就觉得不踏实呢。”王二皱着眉头说道。

张婶一边整理着布匹,一边回答:“我听那宣传说,这是太子殿下名下辽东通宝行发的,跟钱庄票据一样,能随时换铜钱嘞。而且你看这做工,多精细,还有那防伪的花样,想来不假。”

这时,旁边一位教书先生模样的人插话说:“这纸币发行可是件大事,太子殿下推行,自是经过深思熟虑。

它方便携带,以后咱们做买卖,不用再扛着沉甸甸的铜钱了。”

这个时代,尤其是大宗交易,铜钱都是几箩筐的让仆人抬着,清点都是个费力的事情。

王二听了,微微点头,似乎有些心动。他转身走向不远处卖米面的摊位,犹豫了一下,拿出那张十文纸币,问摊主:“李大哥,我用这纸币买你两斤米,成不?”

李大哥接过纸币,仔细端详了一番,又对照着官方发的防伪指南查看,确认无误后,笑着说:“成啊,这纸币以后就是钱,有啥不成的。”

说着,便给王二称了米。

这一幕,被周围不少人看在眼里,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人,也开始对纸币有了更多的信心。

在这个小小的集市里,纸币开始慢慢流通起来,虽然还有些磕磕绊绊,但它已经迈出了融入百姓生活的第一步。

之所以这么直接,跟这纸币是大唐太子造出来的有很大关系。

对于所有的农户来说,他们已经感受到曲辕犁的好处了。

已经被冠以‘圣人’名义的大唐太子,加上开荒等各项政策的颁布,信誉这块,可以说是直接拉满。

只要是太子说的,就是真理。

辽东城最大的集市,各大商号的掌柜们齐聚辽东通宝行。

通宝行内,宽敞明亮,装饰典雅,堂倌热情地为大家介绍着纸币的使用规则。

一位来自长安的绸缎庄老板陈掌柜,看着手中的纸币,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对身边的同行说:“这纸币若是能在辽东顺利流通,咱们的生意可就好做多了。以前带着大量铜钱出门,不仅沉重,还不安全,如今有了这轻便的纸币,往来贸易方便太多。”

旁边的药材行老板刘掌柜也点头称是:“而且太子殿下对咱们外来商人还有诸多优惠,这辽东商业圈看来是要大兴啊。”

随着纸币的试点推行,商业中心的交易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原本堆满铜钱的店铺柜台,现在多了一个专门存放纸币的匣子。商人们在交易时,不再需要费力地数铜钱,只需拿出相应面额的纸币,交易便迅速完成。

在一家大型的瓷器店内,一位波斯商人正与店掌柜讨价还价,最终以五贯纸币成交了一批精美的瓷器。

波斯商人高兴地说:“这纸币我可从没见过,如此方便,以后与大唐的贸易,肯定会更加频繁。”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商人开始接受并喜爱上纸币。

他们发现,使用纸币不仅提高了交易效率,还降低了交易成本。以前因为携带铜钱不便而放弃的一些小额交易,现在也因为纸币的出现而重新活跃起来。

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纸币的发行使得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资金的使用效率大幅提高。

这就跟后世的网络交易支付类似,钱的流动变得迅捷起来。

这种方便快捷的方式,还没有任何担心的情况下,纸币开始大规模介入到经济活动中。

最初还是在辽东地区,然而仅仅只是一个月多月的时间里,在八月初时。

纸币的流通,就已经到了大唐内陆。

首当其冲的就是大唐河北道。

这可是太子造出来的东西,出于大唐太子的信任度,许多在河北的商人,也能直接接受纸币的购买。

谁愿意买卖点货物,带着几箩筐的铜钱啊。

一贯钞,那可就是一千枚铜钱。

而现在,只要随身携带一张纸。

虽说现在只能去到辽东通宝行进行兑换,但更多的商人相信,等太子处置好辽东的事务,肯定是要回到长安的。

毕竟皇家的一些隐秘,外人可不知晓,太子就是未来的皇帝。

以后整个大唐,肯定都会开设通宝行,届时这纸币在大唐自然也能兑换。

哪怕是现在,去辽东兑换,不过是麻烦些罢了。

商人的贸易,向来是迅捷的。

很快,长安城内,也已经出现了纸币的交易。

主要是以一贯十贯这样的大宗货物交易为主,大商人都喜欢用辽东通宝行的‘票据’进行支付跟购买。

长安的商人听到消息,也是直接认可太子名下钱庄的‘票据’。

贯钞纸币上的太子头像,还是引发了不少的轰动。

好在长安邸报之前,就已经拓印过太子头像之事了,这次接受起来也很容易。

然而,当这个消息传入宫廷的时候,这个中的意味,少许有些不同了。

八月底。

太极宫内。

李世民看着龙案上,一贯,五贯,十贯钞上的三个不同角度的太子头像,面色微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