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254章:造海船,开启海上丝绸之路

辽东。

平壤城外。

李承乾从各地召集了上千造船工匠。

屋内。

七位在高丽,新罗,驰名已久的造船大师,正战战兢兢的跪在地上。

“好了,免礼吧。”

“孤让人召你们过来,是要给孤造最新的大船,能够在海面上有效抵御风暴的海船。”

“今日,便是集思广益,把最新大船的雏形敲定下来。”

造船,对于李承乾来说,是很关键的事情。

这涉及到整个大唐对外的开发教化之事,包括海上贸易的开辟。

王朝时代,海上贸易的兴盛,大致是起源于唐朝,在宋朝至明朝初期达到鼎盛。

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盛,海商足迹遍布东南亚与印度洋,远抵非洲东海岸。从东北方的胶州湾,到中部的杭州湾和福州、漳州、泉州金三角,再到南部的广州湾、琼州海峡,布满开展市舶的港口。宋朝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被广泛交易到东南亚、南亚、中东乃至非洲。

李承乾想要提前打造海上丝绸之路,这其中贸易所用的海船就必不可少。

只是大唐初的造船技术虽说不错,但更多是用于在内陆行驶,涉及到远洋贸易,就比较拉胯了,属于水船而非是海船。

现如今,李承乾要打造的,就是能够在大海上长久航行的海船。

辽东山多树多,木材资源丰富,加上沿海,为造海船提供了不少条件。

在海船的制作上,本身也有一定的技术储备。

李承乾要做的是,让这些原本技术上敝扫自珍的造船大师们,共同探讨,研究,再加上自己的一点提示,造出能够进行远洋贸易的海船。

“孤要造的,是能够远洋的大船,汝等先给孤讲述一番,这造船一般是如何造的。”

李承乾摆摆手,侍卫搬来七条椅子过来,让七个造船大师坐下。

七位造船大师面面相觑,在太子的命令下入座。

一番对视后,最终还是由那位年逾花甲、白发苍苍的李姓大师率先打破沉默。他恭敬地朝李承乾拱了拱手,声音带着几分沧桑与专业。

“禀太子殿下,这造远洋海船,选材可是开篇第一道难题,马虎不得。辽东山林虽广袤无垠,木材看着多不胜数,但真正合用的,着实得费一番心思去挑。”

“就拿那柚木来说,质地坚硬似铁,纹理细密紧实,任是海水成年累月地侵蚀,也难以伤它分毫。”

“只是柚木生长缓慢,在这山林里寻觅起来,颇为不易,还得差人漫山遍野去甄别。铁力木亦是上选,分量沉,入水即沉,耐腐性极佳,可伐取时,普通斧头砍上去,没几下就卷了刃,非得用上特制的利刃才行。”

李承乾听得专注,不时点头,示意他接着讲。李大师歇了口气,继续说道:“挑好木材,干燥处理也极为关键。新砍下的木料,湿漉漉的饱含水汽,要是贸然用上,船板不出半年,准会裂得像龟壳。”

“须得寻一处通风干爽之地,将木材规整码放,慢慢阴干。这一晾,短则数月,长则一年有余,还得时不时派人查看,倘若碰上连阴雨,湿气渗进去,前功尽弃不说,糟蹋了好料子,更是心疼。”

新罗来的朴大师见缝插针,拱手接着话题:“禀太子殿下,等木材干燥妥当了,开料又是精细活。”

“匠人们得依照事先绘好的图纸,一毫一厘都不能差。”

“这用锯之时,锯齿得时时打磨,钝了的锯子,不仅费力,还容易把木料扯出毛刺,坏了品相。”

“斧子劈砍时,角度也有门道,稍有偏差,船板薄厚不均,后面拼接就成了大麻烦。”

两人开了头,气氛顿时从肃然变得缓和很多。

几个大师也明白了,太子殿下是真准备造远洋大船。

于是开始纷纷建言。

高丽的金大师紧接着说道:“船板拼接更是重中之重,咱大唐如今常用的榫接钉合,用到海船上,还得改良精进。”

“那钉子,需用上好的精铁,投入洪炉反复锻打,加粗加长,钉入船板前,还得在桐油里浸泡个三五日,防锈蚀。”

“拼接时,光平接可不够,还得有斜搭、燕尾榫相互嵌套,如此才能让船板浑然一体。”

“说起这龙骨,更是海船的根基命脉,须得寻那两人合抱粗的巨木,去皮刨光,再细细打磨,直至顺滑无比,嵌入船底时,还得用楔子、铁钉双重加固,一丝缝隙都不能留,不然遇上大风浪,龙骨松动,整艘船都得散架。”

李承乾忍不住插话问道:“金大师,孤听闻,这造船时,木材之间契合不好,还容易生虫,可有法子应对?”

金大师忙不迭点头:“殿下英明,这海船长期泡在水里,湿热环境最招蛀虫。老奴的法子是,把船板先搁在大锅里蒸煮一番,水里再添些防虫的草药,像苦楝皮、雷公藤这类,煮透之后,任是再刁钻的蛀虫,也啃不动船板。”

新罗的朴大师又接过话茬:“殿下,船身内设水密隔舱也是关键一环。这隔舱看着简单,实则工艺繁杂,舱壁得用厚实木板,与船身连接处要用麻丝、桐油灰密封紧实,半点不能透气透水。只是做这隔舱时,尺寸最难把控,大一分小一分,都影响舱室布局,还得一次次丈量校准。”

擅长帆具的那位大师这时站了出来,微微欠身道:“殿下,帆的讲究丝毫不比船身少。现有的帆到远洋里就显得单薄无力。要造新帆,先得织料,岭南新出的绸布虽说轻便,可韧性不足,还得混纺些麻线进去,增强拉力。”

“裁剪时,形状得是多边梯形,这角度每一处都得精心计算,太钝兜不住风,太锐又易破损。还有啊,这帆索,用普通麻绳,经不住海风长时间吹刮,得用上三股拧成的特制缆绳,里头还得夹着细钢丝,方能经久耐用。”

李承乾点点头,对于造船,也基本上有个大概的知晓了。

只是这跟他自己揣测的想法有很多出入,尤其是造海船这等事情,显然不是个容易事。

一艘海船造出来,少说也需要个一年半载,即便是建立标准化的造船流程,恐怕也不能缩短太多时间。

有些程序,譬如木材的处理上,就不是能轻易节省掉时间的。

“诸位大师说得头头是道,孤很是欣慰。只是远洋航行,风云变幻莫测,遇上风暴如何?船身稳固性又该如何额外加固?”

这算是给出个难题了。

众人又是一番思忖,许久,李大师才缓缓道:“太子殿下,遇上风暴,船身重心得压低,可在船底增设压舱石,用铁索固定。船舷两侧,还得加装厚实的护板,用榫卯牢牢锁住,风暴里海浪拍击,能挡上一挡。”

“为防万一,还得多备些应急修补材料,像备用船板、桐油、麻丝,万一船身破损,能及时抢修。”

李承乾清楚了。

造船主要是通过六个步骤。

选材,干燥处理,开料制板,拼接组装,帆具制作,还有最后的防护与辅助设施配置。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最为主要的船体结构设计。

到最后,还要重新制定新的建造标准流程。

这无疑是个不小的工程。

但必须要从现在开始就准备。

——

七日后。

神武宫。

李承乾都感觉到有些累了,好歹大概的造船方案定下。

接下来是对船体制造各方面技术的汇总和优化。

譬如优化龙骨结构,改进船板连接方式,优化水密隔舱技术,改良船帆形状和材质,增加船帆数量和布局等等。

这些技术,不是说李承乾自己就能全部搞定的,还是需要慢慢聚集人才,而后逐步进行改良。

当然,至少现在来说,已经可以开始进入到造船的步骤来了。

“殿下,好消息。”

李德謇匆匆忙忙的赶过来进行汇报。

“什么好消息?”

李承乾放下笔,他正在写关于船厂的章程。

李德謇一脸惊喜的回道:“殿下,刚从长安传来的消息,陛下在朝堂上,通过了殿下的新政,在经过百官讨论后,决定先在一些县城进行尝试,如果有效果的话,那么就会在整个大唐进行改制。”

这个消息确实很惊喜。

就连李承乾自己也没想到,二凤竟然会选择套用他的新政。

这里面的象征意义,要更加大于实际意义。

李世民这么做,几乎是在像所有人宣布,他对于太子新政的支持,也意味着对于太子正统之位的支持。

旁人看来,这次的新政,很有可能就是陛下跟太子都已经商量好的,现在辽东进行,然后蔓延到大唐。

“还真是个好消息。”

李承乾表示了肯定。

李德謇略微迟疑后说道:“陛下这般做,想来对于殿下还是很认可的。”

“或许拿下百济后,便可返回大唐了。”

李承乾不可能一直待在辽东的,等到一统海东,自然还是要返回大唐。

否则偏安一偶,这大唐皇帝位,还要不要了。

真要拖到二凤驾崩,那还不知道多少年了,况且也没有太大的必要。

“等拿下百济再说吧。”

李承乾跳过这个话题,转而说道:“据说百济联合倭国,似乎是答应了倭国那边不少条件,请倭国出动了数百艘战船,要对沿海一带进行骚扰。”

“眼下我打算操练一批水军,如今新罗那边,已然是稳定得差不多了,我需要找个人接替苏将军,你觉得该让谁去。”

苏定方是个全能型选手,不仅是陆战,历史上水战也是很有天赋。

在唐高宗时期,没百济的战役中,苏定方率领水军渡海作战,成功登陆并击败百济军队,为唐朝征服百济、扩大在朝鲜半岛的影响力立下汗马功劳,展现出了出色的水陆两栖作战指挥能力。

这次操练水军的事情,李承乾思来想去,还是交给苏定方来干。

能者多劳是一方面。

更多的方面,是现在李承乾麾下缺乏优秀且能独当一面的将领。

裴行俭,薛仁贵这等名将,毕竟还是没完全的成长起来。

“我认为,或许可以让贺兰楚石去。”

李德謇说出了自己的人选。

李承乾微微皱眉:“为什么是他。”

对于贺兰楚石,没杀已经算是恩德了,还把新罗交给他,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李德謇无奈道:“贺兰楚石在东宫任职多年,经验丰富,眼下练兵的练兵,备战的备战,算来算去,也没有比他更为适合的了。”

李承乾眉头舒展开来。

这话倒是没错。

贺兰楚石治理地方不行,军事管理也不行,但终究是为官多年,在政治斗争这块,也是有经验的。

“好,就让他去吧。”

新罗如今更多的问题,是对于贵族的镇压,权力的争斗,尽量平稳的进行过渡。

这方面,贺兰楚石是能干的。

眼下新罗,因为没有经过高丽那样的武力扫荡,大的风浪没有,小的麻烦还是很多的。

这就需要足够的人手跟时间去做。

另一边。

贺兰楚石得到消息后,欣喜若狂。

这些日子,他基本赋闲在家,因为丈人被抓走之后,太子对他的冷落越发明显了。

这让他一直都感到很是不安。

如今有了新的任命,心里头顿时就安稳许多。

“太子还是在乎我的。”

贺兰楚石新心中,很快就为自己先前对太子的误会感到羞愧。

想来是因为自己治理地方跟操练军队的能力不行。

现在有了用武之地,太子立即就想到自己了。

四月末。

百济这边的王太子扶余隆,带着一众麾从,终于是赶到了长安。

望着偌大的长安城门,坚固高耸伟岸的城墙。

此刻扶余隆终于意识到,百济跟大唐的差距有多大。

“这般大的城墙,看不见半点缝隙,犹如是一整块巨石,当真是巧夺天工。”

扶余隆下意识的发出感叹。

这是因为如今的长安城墙,已经在李世民的吩咐下,全部都铺上了一层水泥。

所以咋一看到,不明白的人,会以为整个长安城墙都是块巨大的石头雕刻出来。

“哪里来的土包子。”

路过的长安商人正好是听到了这句哈,不由是嗤笑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