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176章:火力不足恐惧症

两仪殿的军事议会结束后。

李承乾就返回东宫了。

现在的战略方针虽说已经定下来,但实际上还有大量的准备工作要进行。

兵部要负责对领兵的将军进行调度。

李世民作为皇帝,任命各个行军总管,但下面的都尉,校尉这些层面的人选,就是兵部的事情了。

户籍要开始统计人口,传令河东,河南,河北三地,开始集结民夫,为战争作准备。

工部这边也要开始全面开工,赶造大军所需要的军备所需。

大军团作战,从来就不是简单的事情。

对整个大唐的影响都很大。

“殿下,侯君集派人传话,所需战马,军备,可随时送来。”

太子亲征,侯君集作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首先安排太子的战马,军备,这谁也挑不出理来。

“好,尽快送到城外校场去,让将士们熟悉熟悉。”

“另外,传孤教令,开东宫府库,全力购买消石。”

李承乾吩咐道。

内侍文忠不由道:“殿下,这样的话,制冰法怕是就要泄露了。”

先前买消石的时候,李承乾都是混合其他一起买。

现在单独买消石,有心人留意下,肯定能推测出制冰法的关键就在于消石。

“没关系,泄露就泄露吧。”

李承乾不在乎的说道。

制冰的利益,现在已经有些看不上眼了。

一天几万钱,确实不少,如果大规模开战,甚至能赚十几万钱。

可这比起煤矿的收益来,就太小了。

有这功夫,还不如多开一座煤矿厂。

区区几万钱,挖几锹煤不就有了?

马上就要东征高丽,自然是要准备足够多的黑火药。

在对比高丽取得的战果情况下,制冰的利益就显得很渺小了。

其实就目前李承乾所掌控的工艺水准来说,东宫目前的情况,已经是达到了制作火炮的标准,甚至是直接跳过青铜火炮,制作钢铁火炮。

在炮弹方面,除了实心弹外,也能着手研究开花弹。

火炮炮身的制作其实比较简单,难的是精准度,要在炮身内部刻膛线。

但现在来说,只作用于攻城的话,精准度这块的需求就不高了。

毕竟那么大一个城池摆在面前,只要确保打击的距离足够就可以了。

开花弹说到底还是模型的问题,还有火药用量的测试。

有了高炉炼钢,制作炮弹的难度就大幅度降低了。

之所以到现在,李承乾还是会选择用床弩来对火炮进行代替,主要采用投射火药包的原因,就是在于保密。

火炮的试射,试炸,都不需要进行不断的尝试。

巨大的声响,显然是很难进行隐瞒的。

李承乾也不可能说,偷摸把火炮造出来,然后不经过检验,就直接拉到战场上去。

要是炸膛,可就是个大笑话了。

相比之下,不管是用抛石机,还是床弩来对火药包进行投放,都更加稳定。

在现在这样的时代,火药包攻城,已经是足够了。

“去五雷堂看看。”

“是,殿下。”

五雷堂,就是李承乾在东宫制作火药的地方。

这里不受太子家令寺负责,而是直接由李承乾亲自负责。

来到五雷堂的院子里。

就可以看到大量的晾晒架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小颗粒。

这就是颗粒火药了。

“拜见太子殿下。”

听到响动,向可连忙出来查看,见到是太子殿下亲自前来,连忙作揖行礼。

向可是曾经东宫两个道士的韦灵符徒弟。

先前韦灵符给太子李承乾表演过五雷法,其实就是火药引燃的效果。

于是李承乾就以此为借口,设五雷堂,研究火药。

“现在库存,有多少火药了。”李承乾开口问道。

向可回道:“回禀殿下,如今已有两千余斤火药放置在库房。”

两千多斤火药,这就是向可大半年的制作成果。

这个产量其实是很低的,不过五雷堂加上向可在内,总共就五人。

李承乾点点头,随即进入到屋内巡查。

李承乾曾经借着出城操练府兵的名义,偷偷对黑火药进行过测试。

一两黑火药,也就是50克,爆炸的威力极其壮观。

其爆炸半径大致在一米左右,周边的碎石,树枝、树叶会被强烈的冲击波震落或者吹走。

当时跟随的所谓侍卫都被惊动了,被马匹都被受惊,以为晴空霹雳,吓得连忙去保护太子殿下。

每个人脸上都有些惊慌失措,害怕仿徨,不知道是出了什么事情。

李承乾自然没有解释,敷衍说是意外。

一两就有这样的效果,那么一斤,十斤呢。

李承乾制作的火药包,有两个规格。

分别是十斤,二十斤。

先是用纸进行包裹,外面再套上一层粗棉布,用绳子扎紧。

将黑火药研磨成很细的粉末状,参入浆糊中,再用棉线进行浸泡。

浸泡好后,取出棉线进行晾干,引线就制作完成了。

晾干后的引线在熔化的蜡中快速蘸一下,使蜡在引线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保护膜。

粗棉布的夹层里有一根较细的小木管,这是为了防止在抛射的过程中,因意外导致火药包不能爆炸。

引线大部分都在小木管中,只留少许在外侧进行点燃。

这样一个完全体的火药包就制作完成了。

“带孤去库房看看。”

听到太子的话,向可心头一跳。

其他的学徒并不知道这火药的厉害,但向可心里是很清楚的。

库房对于向可来说,就是个绝大的危险之地,但凡引爆,整个五雷堂估计都要被炸上天。

两千余斤霹雳火同时爆炸,这会是多大的规模?

向可不敢想象,偶尔做噩梦的时候,都会想到那火光冲天的场景。

五雷堂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不准许有任何的明火出现。

向可跟几个学徒,只能在白日干活,吃饭的时候都要出去吃。

一到天黑,就会离开五雷堂,会有侍卫过来严密坚守。

即便是寻常工作的时候,也会有侍卫进行监视,任何不遵守章程的人,都会被立即喝止,训斥。

向可知道这其中的危险性,但其他学徒并不知道。

在他们心里,这些火药泥,就跟面团似的,每天的工作就是揉面团,然后制作成小颗粒,进行通风,晾干。再用纸张包裹,棉布打包,装上木管跟引线。

曾经还有学徒以为是什么独特的美食,偷偷的用舌头舔了下,却发现苦涩无比。

“是,殿下。”

在向可的带领下,经过三道门户,来到存放火药包的府库。

这里有大量的木架,是为了防止火药受潮,所以悬空放置。

“殿下,目前已有十斤霹雳火一百,二十斤霹雳火六十。”

向可汇报道。

李承乾看了看,微微颔首。

也就从库房走了出来,吩咐道:“过两天,孤会给你多安排几个手下,在七月前,你要做好十斤六百个,二十斤两百个。”

向可作揖道:“是,殿下。”

看了一圈后,李承乾就离开了。

一万斤的黑火药,足够在这场战场中发挥出极大的作用了。

实际上,虽然没看到过辽东城的城防,但就长安的城防来说,有个几千斤,别说城门,就是城墙都要给炸毁了。

直接都能炸出一条通道来。

但没办法,谁让李承乾患有后世大多数人同样的病症,火力不足恐惧症呢。

一万斤黑火药,炸城门的话,足够把高丽炸个来回的对穿。

按照李世民的军事部署,李承乾跟李道宗负责佯攻辽东城。

等侯君集跟李勣攻克盖牟城后,再集齐兵力,对辽东城发动总共。

佯攻?

呵呵。

晚间的东宫,对于李承乾来说是清闲的。

开设煤炭厂的事情,到现在已经稳定下来。

李元昌不用回封地了,赵节也不用去担任洋州刺史了。

现在是奉太子教令,统筹开设煤矿厂。

有了前边的经验,后边开矿场就简单多了。

不过因为现在发动对高丽的战争,河东,河北,河南的百姓要被征调为民夫。

后面还有秋收要忙,所以也不可能在这三个地方进行招工。

还好有大运河。

于是李承乾就对山南道,江南道,岭南道三道之地发太子教令。

让各州官府帮忙发布招工信息,再通过水运,把这些工人全部运过来来。

路上所有的开销和花费,皆由官府承担。

工业首先的基础就是工人,煤矿,铁矿,水泥,这都需要大量的工人。

一个水泥厂就是一万人,按照现在的情况,大唐至少需要数十个水泥工厂,才能逐渐开始修建水泥官道。

这就是数十万人了,花费多少不说,人口上根本就难以承担。

还有煤矿厂,暂且按照晋州煤矿厂的标准,一个厂就是一万,目前准备十个厂,那就是十万。

就算是把天下所有的隐匿人口都给拉出来,还是不够的。

毕竟都去当工人了,谁来种田。

所以对高丽发动战争,战略意义就很有效了。

高丽人口三百多万,兵力三十万。

不说把所有兵力都拉来,拉个二十万来发展工业,不过分吧。

抓俘虏来进行发展,除了保障吃喝外,都不用发工资了。

不管是挖煤矿,铁矿,还是造水泥,都很是管用。

虽然这样做似乎有些不人道,但在王朝时代,想要快速发展,有时候就顾不得这么多了。

至少李承乾也不会虐待俘虏,省下来的工钱,会让他们吃饱喝足,不至于饿着肚子去干活。

“邸报现在印刷了多少份了。”

书房内,李承乾对内侍文忠询问情况。

邸报的排版其实在四月就已经准备好了,上月因为全程徭役的关系,所以李承乾就按下没发。

到了五月,也是可以进行发行了。

“殿下,库房已有四十余万份了。”内侍文忠回道。

两百个工匠,每人每天可印刷百份往上,一天两万份,十天就是二十万份。

到今天已经印了二十来天了。

“每坊的报肆呢。”

“也都准备妥当了。”

报肆就是专门负责卖报纸的地方。

长安房价贵,李承乾在每个坊买个商铺也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所以李承乾干错就让人在每个坊告示栏的旁边,建造个小木屋出来,作为报肆。

毕竟卖报纸不需要太大地方,这样就能剩下一大笔钱。

而且告示栏一般都是在坊的中间,位置好,又方便。

“今晚就安排送过去,小坊一千,中坊一千五,大坊两千。”

“剩下的报纸,通过驿置,传大唐各州,让各地官署帮着去卖吧。”

内侍文忠道:“是,殿下。”

长安一百零八坊,大致可分为小中大,小坊大概生活五六千人左右,中坊七八千,大坊基本上一万余人。

这里大概买二十来万份,剩下二十来万份报纸,就是全国发了。

人多的州就多一些,比如洛阳,扬州,太原这些大城,加起来发个十万份不多。

另外十万份,各个地区都散一些。

这次报纸上的内容,政事版块跟边关版块主要就是以介绍高丽,和大唐准备对高丽发动战争为主。

讲述一些高丽对大唐边关的侵扰,包括历史上各朝代,高丽如何反叛中原王朝,又怎么残害边关百姓。

大唐东征高丽,是为了边关百姓,保家卫国,扼杀隐患。

这就是师出有名。

农事生产版块主要是宣告大唐成立农学院,对大唐农业的看重。

商业贸易则讲述丝绸之路的由来,算是给大唐百姓普及基础知识。

诗歌学术的关键点,就是在于李承乾自己的青玉案元夕了。

奇闻轶事则是讲述太子在芙蓉园遭遇高丽刺客的刺杀,当时的情况多么危险,太子又如何力挽狂澜。

在给自身营造舆论声势这块,李承乾自然是不遗余力。

奇闻轶事这个版块,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会用来讲述跟李承乾自身相关的事情。

让大唐的百姓们,更加熟悉他们的太子,是怎样的人。

深夜,李承乾从书房去到寝宫。

这个时候,狄奥多西已经在寝宫里等候了。

已经过了三个多月,太子妃苏玉儿觉得,也该是到时候了。

狄奥多西自然是愿意的。

李承乾自然是不会拒绝的。

“请太子殿下怜惜。”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