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175章:前车之鉴,先取盖牟城

太极宫,两仪殿内。

群臣正在进行军事讨论。

也不是一人说两句,主要是李靖,李世民在聊。

毕竟在军事战略上,李靖跟李世民毫无疑问的是最为顶尖的。

其他人的旁听,主要是为了更好的熟悉自己的军事目标。

李靖指着地图说道。

“朝廷兵力自长安出发,抵达洛阳,再从洛阳沿着太行山东侧北行,经定州到达幽州。”

“自古中原地区通往辽东地区,向来以行此道,其地势较为平坦,周边各州粮草辎重,也可以从此路汇集。”

“出幽州后,大军继续向东北方向前进,入营州整顿兵力,秣马厉兵,打造器械。”

李世民点点头:“朕已下诏契丹、奚等部协同配合,届时可在营州集结,增强兵力。”

“如今且看,大军至营州后,是先取辽东城,亦或是盖牟城。”

辽东城是高丽门户,而盖牟城高丽在辽东的重要军事重镇,占领盖牟城可以打开通往高丽腹地的通道。

长孙无忌沉思片刻提议道:“此番东征,当吸取前朝之鉴,隋炀帝当年第一次攻打高丽之时,便是主攻高丽门户辽东城,然辽东城城池坚固,为高丽首重,囤有数万精兵。”

“如今又吸收前朝遗民,加固城防,若大军先攻高丽,易耗时良久,于士气不利。”

“臣建议,可先主攻盖牟城,相比之下,盖牟城比之辽东城更易攻克,首战告捷可士气如虹,也可威慑高丽,震慑其军民之心。”

李世民闻言,微微颔首,而后看向李靖。

李靖点头道:“长孙司徒之策在理,先攻盖牟城,也可振奋三军,然若直接攻向盖牟城,辽东城必然救援。”

“我军可先佯攻辽东城,引其兵力,乱其军心,再强攻盖牟城,如果辽东城守将定然不敢随意救援,为我军攻克盖牟城创造良机。”

进攻高丽,其实并非只有辽东城跟盖牟城,其他的方向也可以。

但从地理角度看,辽东城位于交通要道之上,是中原王朝军队进入高丽腹地的必经之路。

控制了辽东城,就等于打开了通向高丽核心区域的门户。

如果不能攻克辽东城,后续向平壤等重要城市的推进就会受到侧翼威胁。

最主要的是,辽东城周围地势相对平坦,适合大规模军队的集结和作战,是一个战略要冲。

其他道路都是小道,别说十几万大军了。

便是一两万人,都延绵十多里地,根本难以照顾首尾,大规模兵团的战斗力也难以发挥出来。

只有占据了辽东城,就可以形成稳定对高丽的不断输出。

打辽东城难,可打下来后,守起来也变得容易。

盖牟城也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拿下盖牟城可以切断高丽在辽东半岛北部防线的相互联系,使敌军不能相互支援。

同时,盖牟城的占领能够提供物资补给,城内储存的粮食等物资可以缓解大唐军队长途行军后的补给压力。

所以打高丽,不管是怎样的军事方针,都绕不开辽东城,盖牟城。

李世民看向其他将领,问道:“诸君可有异议?”

李勣,李道宗,刘弘基,张士贵,尉迟敬德等人纷纷摇头。

“我等没有异议。”

其实这一套打法,不管是汉武帝攻卫士朝鲜,亦或是隋炀帝三征高丽,已经是很成熟的打法了。

李世民点点头,随即下达诏敕。

“命侯君集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领步骑六万,及兰、河二州胡族兵马。”

侯君集作揖:“是,陛下。”

“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左副大总管,领步骑两万。”

李勣作揖:“是,陛下。”

“命李道宗为辽东道行军右副大总管,领步骑两万。”

李道宗作揖:“是,陛下。”

陆路行军敲定后,李世民继续道:“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领兵五万,战舰八百艘。”

这一点大家没什么意见。

虽然是水陆并进的策略,不过主动方向是陆地,大唐水军的军事目标很明显,一是绕到朝鲜后方,与陆军形成夹击之势。

二是在登录后,占据要点,会师陆兵,并且为之提供足够的粮草,相当于打辅助。

张亮作揖:“是,陛下。”

之所以选择张亮,是因为他熟悉水战,并且性子沉稳,善守不善攻。

几条主线敲定后,李世民把目光看行太子跟魏王。

而后道:“太子率精骑五千,归辽东道行军右副大总管旗下。”

对于这样的安排,李承乾自然没有什么意见。

“是,父皇。”

李道宗是宗室名将,是太上皇李渊李渊的堂侄,李世民的堂弟。

有他照顾太子,李世民也能更加放心。

即便战场上会出现什么意外,也不可能会伤及到太子这边。

这一点李承乾跟李道宗都很清楚。

李世民继续道:“魏王率精骑五千,归平壤道行军大总管旗下。”

李泰作揖:“是,父皇。”

李泰对于这样的安排很满意,他先前一直担心侯君集会从中害死他。

现在去了水路,危险上就要小很多了。

至少在水陆合兵前,他是安全的。

八百艘战舰里,有四百艘是世家给魏王李泰造的。

看似李泰只有五千兵力,实际上能够掌控的兵力更多。

当然,他要是要受到张亮这个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的节制。

李世民对两个儿子还是很上心的。

两人都是五千精锐骑兵,在总共十五万的大军里,战斗力必然是顶尖的。

即便李承乾这边,主要兵力都是来源于长安附近的折冲府。

但从大唐全免的情况来看,长安附近的折冲府府兵,是整个大唐最优质的兵源。

其他地区折冲府的府兵,不管是在个人素质还是作战经验上,都要比之长安周边的差上一截。

五千精骑,足可抵挡数万步兵。

在几乎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在战场上来去自如。

而且这次大唐是作为进攻的一方,高丽那边不可能放弃守城优势,出城跟唐军野战,这样太子跟魏王的安危,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命尉迟敬德为辽东道行军马军总管。”

“命刘弘基,张士贵为辽东道行军前军总管。”

马军总管就相当于骑兵统帅。

前军总管相当于步兵统帅。

古代将军领兵作战,一般来说名将可掌控的兵力,大约也就在三万人左右。

其他的兵力则是由麾下大将分别统帅行军。

看似只有一两万人,实际上行军的时候更多。

因为这些兵力主要是指能战之兵,此外还有大量的辅兵。

这次攻打高丽,陆地兵力十万,还要配备四十万左右的民夫。侯君集作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管理十多万人左右规模的行军,就已经是极限了,再多就管理不过来了。

所以侯君集直接统领的兵力在三万人,再配上十万人左右的民夫。

李承乾作为太子,率领五千精骑,除此外至少还有两万民夫。

当然,在调度上,李世民自然会更加照顾太子,李承乾麾下的民夫严格来说已经算辅兵了,不仅能运送粮草,还可以临时转化为步兵作战。

在任命完后,李世民跟李靖讨论一番,定下了行军路线。

佯攻辽东城,先取盖牟城是前期的军事战略目标,不是进攻行军路线。

水路进攻比较简单,自莱州,也就是后世山东集合后,渡海直指平壤。

陆路这边,就相对比较复杂了。

李靖跟李世民经过长时间讨论后,这才敲定下来。

“兵分三路,侯君集自幽州兵发柳城,向怀远镇虚张声势,而实则潜师北进,从通定渡过辽水,进至高丽玄菟城。”

“李勣自营州出发,先行进逼高丽新城,渡辽水趋建安城,而后两路行军会攻盖牟城。”

“李道宗自营州出发,造攻城器械,佯攻辽东城。”

“张亮渡海后,袭占卑沙城。”

四条路线,三实一虚。

李世民跟李靖,也是充分为太子跟魏王考虑。

侯君集这边的行军路线跟作战目标,首先就要假装打柳城,再吓一吓怀远镇,然后偷偷渡过辽水去吓玄菟城。

吓完玄菟城后,再进攻打盖牟城。

李勣首先威逼高丽新城,如果高丽新城敢应战,那就打,不应战就渡辽水吓一吓建安城,最后再同侯君集会师打盖牟城。

兵法之道,虚实并进。

之所以吓完这个吓那个,就是为了在攻打盖牟城的时候,这些其他的城池不敢发兵救援。

让高丽统方面不清大唐行军的真实意图,不知道兵力该往哪边进行防守。

毕竟唐军这边总共兵力才十万,只能集中力量,先行攻打一座关键点的城池,取得战略上的胜利。

隋朝就不一样了,百万大军,数百万民夫。

开局就是对辽东前沿的几乎每个城池同时攻城,一点也不用给你玩虚的,全是实实在在的。

隋文帝输,是天气不好,海上风暴让大量船只沉默。

陆地道路状况差,是一边修路一边行军,还没开始打,隋军就损失过大,未能取得实质性战果。

不过高丽王高元被隋军的声势所震慑,上书谢罪,自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于是罢兵。

隋炀帝派遣九路陆军,声势浩大,一路猛攻。

但开战前,隋炀帝下令隋将不得擅自作出任何有关作战决定,必须先向他报告后再听从命令,这一决策严重束缚了将领们的指挥,导致隋军在战场上行动迟缓,错失诸多战机。

隋军在辽东城下久攻不下,尽管多次将该城包围,但每当城池即将被攻陷时,高丽守军便使用缓兵之计,声称投降。

而隋将因隋炀帝的训令不敢专擅,只能派人向隋炀帝请示,这就给了高丽军队充足的时间进行重整防御。

水军方面前期吸取教训,还算顺利,但在进攻平壤的过程中,中了高丽的诈败之计。高丽军队假装战败撤退,引诱隋军深入,随后趁隋军队伍混乱之际发动伏兵攻击。

第三次打就很顺利了,隋炀帝再次吸取教训,连续攻城二十余日,与高丽的军队皆伤亡惨重。

可后院起火,后勤总管杨玄感先是迟迟不为杨广运送补给,并且趁机在后方起兵造反。

隋炀帝得知后,被迫撤军回国镇压叛乱,第三次进攻高丽也以失败告终。

实际上还有第四次,但现在这个时候的高丽王高元大为恐惧。

高丽因连年倾国与隋作战,已困弊不堪,民不聊生,国内大片大片的壮年死亡。

于是遣使请降,并将去年在杨玄感造反后逃到高丽的斛斯政交还给隋炀帝。隋炀帝接受了高元的投降,遂班师还朝。

不过,高丽国王高元却并未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隋朝也未能真正实现对高丽的征服。

相对李世民对侯君集跟李勣的安排,李道宗跟李承乾这边就轻松多了。

直接从营州出发,进军辽东城。

也不需要真的打,只需要佯攻,牵制辽东城的兵力,让辽东城守将不管派兵去支援盖牟城就行了,几乎没什么危险可言。

魏王李泰那边也相对轻松,虽然要打卑沙城,但张亮这边有五万兵力,而卑沙城防备并不算强,打下来不过是时间问题。

李世民自然不可能让太子跟魏王身陷险境的。

硬骨头交给侯君集跟李勣去啃,软一点的就交给张亮。

太子跟魏王,只需要随军镀金就差不多了。

“太子,行军打仗,当要多多向你皇叔请教,不可自作主张。”

军事部署跟进攻路线敲定下来后,李世民对太子嘱咐道。

太子在兵法战术上有很高的理解,但行军打仗跟兵棋推演并不是一回事。

士兵是活的,兵棋是死的,行军打仗之中,有太多的其他因素影响。

“是,父皇。”李承乾平静的回道。

越是平静,李世民越是担忧。

随后又对李道宗嘱咐道:“道宗,太子的安危,朕可就交给你了。”

李道宗一脸无奈的回道:“是,陛下。”

从名义上说,他是太子的皇叔,可他管得住太子吗。

就现在太子的威势,行军的时候还好说,毕竟国内行军,基本上也不会出现什么状况。

但到了打仗的时候,情况就不相同了。

太子就是太子,国之储君。

况且大唐的太子,权力上是很大的。

从兵权的角度上来说,他是太子的上官。

可太子到时候发一道教令给他,听还是不听?

听,要是出了问题咋办。

不听,那就是违背太子教令。

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可现在君就在你旁边。

你不听,太子教令直接将你革职,夺走兵权,那也啥办法都没有。

其他将军还好说,毕竟麾下部将都是自己人,顶多是抗令不遵。

等班师回朝,再请陛下做主,大概是没问题的。

可偏偏是他李道宗。

作为宗室将领,遵循皇权比打胜仗还要来得更加重要。

太子教令对他的影响,也是最大的。

然而李世民为了更好的保护太子,让太子跟他行军,这就很无奈了。

想到这里,李道宗不由看向张亮的眼神中有几分羡慕。

魏王跟太子不一样。

一来魏王的军事能力摆在那里,不会干扰到张亮。

二来魏王也没办法去命令张亮。

李承乾此时,似乎感受到了李道宗的情绪,于是给了他一个放心的眼神。

李道宗心中郁闷,我能放心吗。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