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明世家五百年 > 第82章 御前会议,泰半南人

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82章 御前会议,泰半南人

作者:花非花月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35:04 来源:平板电子书

从李祺的视角来看,朱棣有些戏过了。

但从左通政使赵居任的视角来看,皇帝的怒火比想象中还要大的多,他直接吓得俯首跪在了地上。

“去将九卿诸部的大臣都召进宫,这等动摇国本的大事,该是要好好商议一番。”

洪保受命出殿,很快各部长官就从衙门里往宫中而来,宫使的焦急催促让所有人心中都有些不安。

待上了殿后见到其他人更是紧张了几分,毕竟这阵仗属实有些大。

当前在御前听命的大臣,有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原吉、礼部尚书李刚、刑部尚书郑赐、兵部尚书刘隽、部尚书黄福、左通政使赵居任、左都御史陈瑛、大理寺卿陈英,这便是大明朝的九大文官巨头。

而后还有翰林学士解缙、武英殿大学士李祺,以及文渊阁大学士杨荣、杨士奇、胡广,这六人属于皇帝的顾问,其中以李祺最为特殊。

在御前会议中,位高权重的九卿是可以畅所欲言的,解缙和李祺也可以随意出言,但文渊阁大学士三人则只能旁听。

朱棣将众人尽收眼底,不由自主的就皱了皱眉头。

御前会议一共十五人,除了工部尚书黄福和大理寺卿陈英两个人外,其余的十三人全是南方人,这以后迁都也必然是阻碍。

朱棣收回发散的思维,指着解缙道:“解缙,这件事是你翰林院发现的,就由你来给诸卿讲讲发生了什么。”

众人纷纷将目光投向了解缙,方才一进殿,他们就发现皇帝明显很生气,心中正惴惴不安。

解缙面向众人朗声道:“诸位,缙蒙圣上之重,任命为总裁官重修史册,于是今日率领翰林院一干官吏整理元史、梳理史料,在梳理史料时却发现了宋濂、王祎等一干人的大逆之事。

在元史中有指斥先帝为贼的文字!

这是明证——”

说着解缙将那段文字给众人传阅,实际上不用传阅众人也知道这件事不可能有假,解缙又不是左都御史陈瑛那个疯子。

殿中一时间更加沉默,只剩下那篇文字的传阅之声,根本就没人敢说话。

唯有礼部尚书李至刚,眼前一阵阵发黑,因为他是松江人,修元史的人也能和他攀扯上关系。

明朝在松江府的赋税极重,是以松江府是怀念元朝最多的,甚至比方孝孺等东明精舍一脉所在还要多。

“我大明因何而立,当日在大朝会上,已然说的很清楚了,现在发生了这种事,都来说说怎么办吧。”

当初大朝会上,李祺博引论证诸朝的立朝根基,最终为大明定下了立朝之法——“驱除胡虏,恢复中华,重继道统,再造中国”。

放在儒家里面,这就是“为往圣继绝学”,凭借这样的大功大德,于是跃升第一等立国之正。

大明既不是继承元朝正朔,也不是继承宋朝正朔,而是华夏正朔,中国正朔,创下的是开天辟地的伟业!

可现在有人说太祖高皇帝是贼……

这不杀个血流成河,如何与天下人交待,如何能捍卫大明的道统正宗!

皇帝的声音听着平平淡淡,可却让所有人心生寒意,这一句话就将这件事定了性,太严重了。

这是动摇大明根基的恶**件。

李至刚有些不甘心,想要乘着事件还没有真正太严重的时候,挽救一下。

“陛下,臣有本奏。”

“说。”

“洪武元年时,先帝派宋濂、王祎修元史,乃是为了快点给元朝盖棺论定,以示我大明朝已然得到了天命,而元朝失去了天命。

这部史书修的时间太短,到当年八月的时候就已经修完,是后来又修了一段时间,但即便加起来,也只有一年的时间。

其中大部分都是直接摘抄了元朝史书的原文,其中有些错漏之处没有发觉是很正常的事情,臣以为不应该如此苛责,还请陛下明鉴。”

李至刚说完之后便深深的叩首在地上,而后殿中依旧是一片沉默,让人心中不安的沉默。

他本来以为至少会有几个人同意自己的说法,毕竟这的确是事实,那么短的时间怎么可能修好史书呢?

但是能在御前的人又有几个傻的,李至刚说这番话是因为他和这件事脱不了干系,其他人怎么会蹚浑水。

“李尚书此言差矣。”

终于有人说话了,是李祺,他淡淡说道:“李尚书可能未曾修过史,所以不知道,但凡修史之前,都有总裁官统筹一切。

总裁官所统筹的不是其他,正是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

从太史公著作史记以来,历朝历代都有人修史,其中有的史书公认修的好,有的公认修的差,可从来都没有一部史书之中,能把开国皇帝称之为贼的。

不要说我大明乃是混一四海的大朝。

即便是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修史者是哪个国家的人,都会为尊者讳。

史书可以修的不好,可以前后逻辑对不上,可以完全没有文采,甚至可以其中有真假难辨之事,诸如晋书中有诸多的神鬼之语,一看就是虚假之事,可原则性的问题怎么能犯呢?”

李祺每说一句,李至刚的脸色就白一分,身子愈发的摇摇欲坠起来,李祺却不打算停下,“况且元朝虽短亦有百年,这百年的史书中,太祖高皇帝所占的篇幅不过是最后那十数年而已。

既然已经决定要囫囵吞枣的去修史,甚至原文看都不看都加塞进去,那又能费什么精力呢?

只要将太祖高皇帝的部分好好修一遍即可,即便是不修,将称号换一下,也不是什么难事。

一年的时间啊,好好修史书自然是不够,可宋濂、王祎这二贼,好好修了吗?

一年的时间,难道连校对太祖高皇帝的称呼都做不到吗?”

说到最后,李祺的声音中已然有了明显的厉色,如同锋锐之刃,狠狠的切在李至刚身上。

李至刚是完全不想和李祺有任何争辩的。

李祺是举世公认的大儒,在很多士子眼中,他甚至就是当世的圣人,可他最让诸多官吏为之恐惧却是论道之术!

这是一位不逊色于孟子的能言善辩之人,至今为止,但凡和他辩论的人,没一个能赢、能有好下场的。

所以他依旧垂着头,伏在地上,好似没有听到李祺的话一样。

但他想做鹌鹑,做鸵鸟,朱棣却不答应,这场戏摆了这么久,怎么可能就这么轻松的过去,“李至刚,道理是不辩不明的,这等关乎国朝的大事,更是不能掩耳盗铃,既然李祺有问,你便回答,朕自然会秉公做主。”

殿中众人闻言心中皆是一凛。

有些话根本就不用说出来,只要一个态度就能表明立场。

皇帝表面上装着理客中的样子,可他要求李至刚必须回应,实际上已然偏向了李祺。

李至刚自然更是头皮发麻,可事已至此,总还是要拼死一搏,不能就这么在这里认栽。

可又该如何去回应呢?

事实就摆在那里,只能强词夺理,可在皇帝的面前强词夺理,那是老寿星上吊,嫌命长了。

“既然李尚书不说,那臣便继续说吧。”

李祺环视殿中众人再次开口道:“为何元史会出现这等大逆的纰漏呢?因为总裁官从根上就不正。

唐朝初年的时候,唐太宗命臣子修隋朝史书,在一开始,就明确了观点,那就是要让所有人都知道隋朝的教训。

所以唐朝臣子在修隋朝史书上,多以批评的态度。

而宋濂、王祎等人修史之时,未曾摆正心态,没有以大明臣子的态度去修,而是以元朝臣子的视角,来看待抗元的义士,以及太祖高皇帝,那自然所有抗元的义士都成了贼。

即便是臣没有读过元史,也能猜出这种例子绝不仅仅是一处,一定还有更多就埋藏在白纸黑字之间。

这样的史书修出来,以至于传到后世,后人大概会好奇,为何元朝会亡,而一群贼却能够重造中国吧!”

李祺话落,殿中除了李至刚外的所有人,皆是背上寒意森森,眼角余光瞥到李祺,都赶紧收回眼神,简直将李祺当作了阎王一样。

李至刚已经彻底瘫软到了地上,他昏花了眼,隐隐之间竟然仿佛看到死兆星在他的头顶大放光芒。

偏偏李祺还颇为贴心的问道:“李尚书为何不说话?看来是完全同意本官的说法了。”

李至刚想要张嘴说没有,却竟然因为太过于紧张,而发现声音嘶哑的发不出声来。

朱棣瞧着这一出好戏,又望向如同泥塑般的众大臣,再次问道:“诸卿从入殿以来,便一言不发,这等国朝大事,朕岂能偏听偏信一人呢?

那便从解缙开始,诸卿都说说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群臣一直僵着的脸有些没忍住垮了下来,皇帝的性格他们岂能不知呢?

平日里独断专行,也没听说采纳臣下意见,结果今日之事竟然问起他们的意见。

不过是这件事注定尸山血海,所以想要多找一些人背书罢了。

可御前会议之上,一言不发,本就不合理,他们也只能硬着头皮发表意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