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690章 孟获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690章 孟获

作者:酷酷的橙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31:5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孟获,生卒年不详,三国时期蜀汉建宁郡(治所在今云南省曲靖市)人,少数民族首领,蜀汉御史中丞。

孟获出身南中地区豪强大姓之一的孟姓,东汉末年,南中地区被当地豪强大族所统治,孟氏在当地具有很大影响力,

孟获本人被推举为氏族首领,得到少数民族和汉人的推崇。

刘备平定蜀地后,孟获随南中少数民族归顺蜀汉。然而到了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

刘备去世后,当地少数民族纷纷反叛,孟获跟随益州大姓雍闿也杀死蜀汉官员,并号召当地的少数民族举兵反叛。

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天,诸葛亮率领大军兵分三路南征,平定南中地区少数民族叛乱。

雍闿被人杀死,孟获被推举为统领,收拢雍闿的残余部众以抵抗诸葛亮的征讨。因为孟获的声望,

诸葛亮打算生擒他,孟获被擒后不服,诸葛亮又将他释放,孟获再次整理兵马迎战,如此七次被擒,

七次被释放,他才心悦诚服,归降蜀汉。诸葛亮任用孟获为官,后来他官至蜀汉御史中丞。

在西南地区,与孟获有关的故事和传说广为流传。在一些流行的三国题材作品中,孟获通常被塑造为“南蛮王”的形象,

在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孟获作为诸葛亮“七擒七纵”故事的配角出现。而在西南地区的彝族、白族、布依族等族群的传说中,

孟获的形象更为多面,是有神力的英雄,勇斗巨蟒的守护神,发明衣服的文化英雄。

孟获是三国时期蜀汉建宁郡(治所在今云南省曲靖市)人,孟姓在当时的南中地区是豪强大姓之一。

东汉末年,生活在南中地区的各少数民族以氏族的形式形成部落,他们组织军队,把持郡县权力,

自行管理当地。孟获所属的建宁郡孟氏具有很大影响力,孟获本人被推举为氏族首领,在当地少数民族好汉人中都有很高的威望。

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平定蜀地,派遣安远将军邓方担任朱提郡太守、庲降都督,

治理南中地区。邓方去世后,刘备任命建宁郡人李恢接替邓方担任庲降都督,治理南中地区。

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刘备去世后,越嶲郡(今四川西南部地区)少数民族首领高定元杀死驻守郡县的蜀汉将军焦璜

率领全郡发动叛乱,高定元自己称王。当此之际,益州大姓雍闿也杀死益州郡太守正昂,举兵反叛;

朱提郡人朱褒也在牂柯郡(今贵州中、西部地区)举兵反叛。当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认为国家刚遭遇刘备去世的大丧,

不便立即出兵,于是安排越嶲郡太守龚禄驻守在安上县(今四川屏山西南新市镇),监控越嶲郡的形势。

诸葛亮让都护李严致书雍闿,晓以利害关系,没想到雍闿态度傲慢,不听劝阻。益州郡境内的少数民族得知诸葛亮派人劝降,

都不再听从雍闿的号令。雍闿为了招揽安抚当地少数民族,于是派孟获前去游说。孟获诓骗他们,

表示官府的人下令要他们交出三百头黑狗,要求狗胸前的毛都是黑色的,又要三斗螨虫的脑汁,

以及三千根三丈长的柞木。柞木很坚硬,但生得弯曲,而且高不过二丈,因此孟获故意欺骗他们,当地的少数民族信以为真,纷纷听命于雍闿,参与叛乱。

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天,诸葛亮率领大军兵分三路南征,自己经水路由安上县进入越嶲郡(今四川西南部地区),

另外派遣将领马忠率军攻打牂柯郡(今贵州中、西部地区),将领李恢率军攻打益州郡。

高定元在旄牛、定笮、卑水一带构筑防御工事。诸葛亮打算等高定元的军队集合在一起时,

再进军攻打,于是大军驻扎在卑水(今四川昭觉东北的美姑河)西岸。高定元的部属杀死了雍闿及其部众,

孟获被推举代替雍闿成为统领。诸葛亮斩杀高定元,而马忠也攻破牂柯郡,李恢又在南中大败夷人。

同年五月,诸葛亮率军渡过泸水,进军征讨益州。孟获收拢雍闿的残余部众,以抵抗诸葛亮。

孟获得到当地汉人和少数民族的推崇,诸葛亮打算活捉他。等到诸葛亮生擒孟获,将其安置在军营中,

询问他自己的军队如何。孟获回答,表示之前不知道蜀汉军队的虚实,才会战败;如今已经知晓蜀汉军队的部署,

如果放自己回去,一定能取胜。诸葛亮大笑,同意将孟获释放回去,再次整理兵马前来迎战。

如此七次生擒孟获,又七次将他释放,孟获这才心悦诚服,愿意归降,并承诺不再率领南方的少数民族叛乱。

同年七月,诸葛亮平定南中地区,大军开拔返回之前,诸葛亮下令迁徙南中地区的大姓万余家到蜀地,

又将一些贫苦的百姓分配给焦、雍、娄、爨、孟、量、毛、李等大姓作为部曲。

此外,诸葛亮还选用当地少数民族中的俊杰之士为官,孟获与建宁郡人爨习、朱提郡人孟琰都得到重用,

爨习后来官至领军,孟琰后来官至辅汉将军,孟获后来官至御史中丞。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因为《三国演义》而广为流传,但在《三国志》正史中却没有关于孟获的任何记载,

因此后世有关于孟获是否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质疑。不过史界普遍认为,孟获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

《三国志》中虽然没有关于其记载,但是同时代的历史著作《汉晋春秋》中就有关于诸葛亮七擒孟获的记载,

成书稍晚的《华阳国志》和《水经注》也有类似的记载。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

云南昭通县出土的汉代“孟孝琚碑”就有记载汉代孟姓在历史上是南中的两大姓氏之一。

大方奢香博物馆收藏的“妥阿哲记功碑”也左证了这一点,根据彝文翻译,“记功碑”上的孟撒指的也是南中大姓孟姓。

在“记功碑”正文翻译中有:“攻打孟获是我们参与的,穿着皇帝家赠给的冠冕袍带,俨然一位王侯。”

可知孟获此人不仅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还是南中大姓中极有影响的人物。

史学界关于孟获的族属争议,素有分歧。王仲犖在《魏晋南北朝史》称孟获为南中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

缪钺《三国志选注》称“孟获是夷族”,马植杰的《三国史》以及柳春藩的《正说诸葛亮》都持此观点。

但刘琳的《华阳国志校注》,黎虎的《魏晋南北朝史论》,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却倾向认为孟获是汉人。

学者邵献书在《试论孟获的身份和族属》中根据《华阳国志》中对南中孟姓的记载以及“孟孝琚碑”“孟琴之印”等孟姓出土文物以及诸葛亮南征前后对南中少数民族和大姓的不同政策,

考证孟姓为世居益州郡的汉族大姓,而孟获为汉人。学者潘民中在《孟获族属考》中根据《资治通鉴》《汉晋春秋》中,

孟获自称“南人不复反矣”以及当时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判断,少数民族不会自称“南人”,

并以《三国志·蜀书·李恢传》印证了“南人”专指当时久居南中诸郡的汉族大姓。此外,

《华阳国志》所载孟获自称“边民”,而古时“民”“夷”为对书的表达习惯也印证了“民”指居住于某地域的编户齐民,

而“夷”则指少数族人。基于以上论证可以判断,孟获是汉人而非少数族人。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事迹最早见于晋代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也有同样的记载,

而后裴松之注《三国志》,司马光著《资治通鉴》时都沿用了这种记载。据《三国志》记载,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原因为“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但是《华阳国志》记载当时南中叛乱有高定、雍闿、朱褒三股势力。

孟获起初仅为雍闿的手下,雍闿死后才代其为主,后期虽在益州郡有一定势力,但对其他郡县的影响力远没达到值得诸葛亮费时费力,

七擒七纵的地步。根据《华阳国志》记载,诸葛亮在与高定作战时,采取的是合并讨伐,歼灭叛军有生力量的方针,

可见诸葛亮南征意在中原,不会在平南战役中耗费太多时间,对孟获七擒七纵。根据《蜀中广记》和《四川通志》的记载,

诸葛亮七擒孟获之地均位于蜀汉汉嘉郡(今四川芦山县境内),但根据《三国志》记载,

此地与成都之间的道路早已断绝百余年,诸葛亮南征当不从此经过。学者孙建华、王保钰等认为,

历史上诸葛亮并未“七擒孟获”,这一说法是后世杜撰加工而来。

或附祀孟获的祠庙已经十分普遍,如四川省西昌市石柱子土主庙、青龙寺、五显庙均设孟获像祭祀。

民间供奉五显填神时,在其画轴左侧第三层排列中就有孟获像,被称为“扫坛蛮王”。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境内的马湖中央还有一座以孟获命名的岛屿——孟获岛,是当地彝族百姓为纪念孟获而命名的。

湖上还修有建造于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的海龙庙,庙中主殿为孟获殿,里边供奉着孟获塑像。

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主要是征讨以孟获为首的叛军,因为孟获是南中地区的首领。

但是历史上有没有这个人,一直争论不休,也不知道他是汉人还是彝人。

陈寿著的《三国志》,提到了南中叛党雍闿和高定,却没有提到孟获。

就算有这个人,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征服孟获呢?其实,他要征服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地域,一片人心。

南中本就属于蜀国的管辖范围,东汉时期就在云南大部、四川南部和贵州西部设立了四个郡。

后来都不认了东汉政权,这一带也就归为了刘备的蜀汉。刘备本应该加强管理,扩大影响力,

然而刚称帝三个月,却不顾一切找东吴算账去了。结果在夷陵吃了败仗,自己死了,蜀军也元气大伤。

这一下南中四郡就乱了。越巂郡少数民族首领高定乘机独立,自称为王。益州郡的地方豪强雍闿也随之叛乱,

杀了益州太守,还攻打永昌郡,也就是现在的云南保山一带。牂牁郡太守朱褒一看,也反了。

眼见南中四郡除永昌郡外,都脱离了蜀汉控制。也就是说,蜀汉政权在这一广阔区域没有了发言权。

一旦永昌郡也失守,再收拾烂摊子就难了。那不仅仅是一大片土地,还在于这片土地上出产的物资,直接影响着蜀汉经济。

诸葛亮岂能坐视不管?趁着修复了与东吴的关系,诸葛亮决定先解决后顾之忧。于是调集兵马,准备粮草,发兵南征。这一年是公元225年。

春天是个出征的好兆头。平叛大军兵分三路,西路军的任务最重,要对付高定的越巂军队和前来增援的雍闿所部,所以诸葛亮亲自率领。

大军出了成都城,先是乘船走岷江水路,到达宜宾的三江汇合处,然后沿金沙江逆流而上,

转而进入卑水河谷,就是今天的美姑河。这一下就深入到了越嶲郡的腹地,直接跟叛军高定接上了火。

诸葛亮胸有成竹,指挥大军一阵掩杀,所向披靡,高定被斩于马下。再击雍闿,雍闿虽然骄横无忌,却也掉了脑袋。

说雍闿原为建宁太守。孟获起兵南中时,雍闿结连孟获造反,牂牁太守朱褒、越嶲太守高定也献城投降孟获,

并与孟获攻打永昌郡。诸葛亮率兵南征,设计离间高定和雍闿,最终雍闿被高定的部将鄂焕所杀。

不管怎么说,一时间两个首领都没了,孟获领着剩下的叛军,一路西逃。第一次被擒,诸葛亮放了他,他不肯归顺,向南而去,重新纠结力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