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678章 费祎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678章 费祎

作者:酷酷的橙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31:53 来源:平板电子书

费祎字文伟,江夏郡鄳县(今河南罗山西南)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

费祎早年游学益州,因才名被人所知,刘备称帝后立刘禅为太子,聘请费祎和董允担任太子舍人,不久费祎升任太子中庶子。

刘禅继位为帝,费祎升任黄门侍郎,得到丞相诸葛亮的器重。

诸葛亮派费祎以昭信校尉的身份出使孙吴,费祎不辱使命,升任侍中,不久又被任命为丞相府参军,此后频繁出使孙吴。

建兴八年(公元230年),费祎升任中护军、丞相府司马,当时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不和,费祎居中调停,让两人得以和平共事。

诸葛亮去世后,费祎升任后军师,不久又代替蒋琬为尚书令。

延熙六年(公元243年),费祎升任大将军,录尚书事。

次年魏军入侵汉中,费祎被授与节杖,率大军阻击敌人;

敌军撤退,费祎因功封成乡侯,不久又兼任益州刺史。

延熙十五年(公元252年),费祎获准开府治事;次年在新年第一天,费祎举办宴会招待群臣,在席间被魏国投降者郭脩刺杀。

费祎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儿子费承袭爵。

时人对费祎都评价颇高,吴主孙权认为费祎是蜀国肱股之臣;

诸葛亮则盛赞费祎、董允等人“志虑忠纯”,堪当重任。

后世多将费祎与蒋琬相比,晋朝史家陈寿、常璩、裴松之,以及北宋史家司马光都认为,

费祎继承蒋琬主持朝政,两人都因循诸葛亮定下的制度,外使边境无事,内保国家安宁,有功于国。

费祎年少就成了孤儿,依靠族父费伯仁一家生活。

费伯仁的姑姑,就是益州牧刘璋的生母。刘璋曾派人去迎接费伯仁入蜀,费伯仁带着费祎一起前往益州游学。

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攻占益州,费祎也留在了蜀地,与当时客居益州的汝南郡人许叔龙、南郡人董允齐名。

恰逢名士许靖的儿子去世,董允和费祎都想同去参加葬礼。

董允告诉父亲董和希望能派一驾马车,但董和却派了一辆敞开的鹿车给他。

董允看到鹿车破败,脸上露出不愿乘坐的神色,费祎却毫不在意,径直登上了鹿车。

到了葬礼上,丞相诸葛亮和其他的蜀国权贵都来了,他们的车乘都很华丽,董允脸上神色未定,但费祎却举止如常。

驾车的人回来后,董和询问得知董允和费祎的不同反应,对费祎称赞不已。

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称帝,立刘禅为太子。

费祎与董允一起被聘任为太子舍人,不久费祎又升任太子中庶子。

蜀汉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后主刘禅继位,费祎升任黄门侍郎。

诸葛亮南征返回成都,百官出城数十里相迎接,多数官员的年龄和资历都在费祎之上

诸葛亮却特地让费祎与自己同乘一辆车,因此众人无不对费祎另眼相看。

诸葛亮平定南中后,有意北伐曹魏,希望能与孙吴重修旧好,结成联盟。

于是就派遣费祎以昭信校尉的身份出使孙吴,说明情况。

吴主孙权素来善辩,爱开玩笑,吴国官员如诸葛恪、羊衜等人博学有识,巧善言辞。

面对吴国君臣的言辞刁难,费祎对答如流,毫无退让之意。

孙权对费祎很是器重,夸赞他是蜀国能臣。

费祎出使孙吴不辱使命,返回成都后升任侍中。

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北上驻扎在汉中,上表后主刘禅,任命费祎为丞相府参军。

后主刘禅和丞相诸葛亮都对费祎出使孙吴完成使命很满意,因此后来费祎又频繁出使孙吴。

蜀汉建兴八年(公元230年),费祎升任中护军,不久又升任丞相府司马。

当时,丞相府长史杨仪和军师魏延不和,两人互相憎恶,每次见面同坐都要发生争执,魏延有时甚至拔剑威胁杨仪,杨仪则委屈痛哭,泪流满面。

费祎经常坐到两个人中间,一边劝解一边分开两人。

诸葛亮去世之前,杨仪和魏延能够一起共事,各尽所能,都是费祎居中调停的功劳。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诸葛亮病逝,费祎升任后军师。

不久,费祎由接替蒋琬担任尚书令。蜀汉延熙六年(公元243年),费祎升任大将军,录尚书事。

次年二月,曹魏大将军曹爽率大军进攻兴势,镇北大将军王平坚守御敌,费祎指挥各军前往救援,魏军撤退,他因功封为成乡侯。

不久,蒋琬又将益州刺史的职务让给费祎,费祎兼任益州刺史。

蜀汉延熙九年(公元246年),大司马蒋琬因病去世;费祎接替蒋琬担当辅佐国政的重任。

蜀汉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费祎率军北上进驻汉中。

费祎主政后,他的功劳和名声,大体上可以和蒋琬相比。

从蒋琬到费祎,他们虽然驻兵在外,但后主刘禅在成都处理赏罚大事时,

都要先派使者前去咨询,等他们下决断后,才最终付诸行动。

由此可见,后主刘禅对费祎、蒋琬的信任。

蜀汉延熙十四年(公元251年)夏天,费祎从汉中返回到成都。

同年冬天,费祎又率军北上驻扎在汉寿县。

次年,后主刘禅诏命费祎开府治事。蜀汉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新年的第一天,费祎举行盛大聚会,魏国前来的投降者郭脩也在座。

费祎开怀畅饮,喝得酩酊大醉,毫无防备之下被郭脩趁机刺杀。

费祎死后,被追谥为敬侯,他的儿子费承袭爵,担任黄门侍郎。

费祎的次子费恭,娶了后主刘禅的女儿为妻,是为驸马;费祎的长女,则嫁给太子刘璿为妃。

时人对费祎评价颇高,吴主孙权评价他“天下淑德”,必为蜀国肱股之臣;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盛赞费祎、董允“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因此先帝刘备才会将他们选拔出来辅佐后主刘禅。

晋朝史家陈寿评价:蒋琬方正严肃而有威仪;费祎宽厚通达而善于与人相处,两人都能继承诸葛亮定下的制度,

因循而不改变,因此蜀国边境才能长期无事,国家才能保持稳定,

但是两人都没能完全领悟治理小国的办法,以及休养生息的道理。

但晋朝末年史家裴松之却不同意陈寿的看法,他认为蒋琬与费祎主持朝政,

完全遵循诸葛亮定下的制度,从不为了功劳而妄自行动,让国家政事有所荒废,

对外打退了魏国的进攻,对内保持国家安稳,治理小国的办法,修生养息的道理,没有比他们做得更好的了。

费祎主持国政的名声和功绩大概能和蒋琬相比,而且是继承了蒋琬的主政方式,

虽然带兵驻守在外,但是国家庆典,以及赏罚制度等,都是费祎来决断。

费祎继承了诸葛亮定下的制度,因循而不改变,因此国家才能保持安宁。

自从费祎死后,宦官黄皓就开始专权。

北宋史家司马光评价:费祎儒雅,性格谦和朴素,主持国政的功劳和名声,与蒋琬大体相当。

在费祎出使孙吴期间,孙权每次为他饯行送别,都会准备美酒和费祎一起饮宴,

看到费祎喝醉酒之后,孙权就会询问费祎国政,或者谈论世事,言辞故意刁难。

费祎则以酒醉为由推辞不答,回去后将孙权的问题写下来,针对每个问题给出答案,没有任何缺漏。

有一次,孙权将自己经常佩戴的宝刀送给费祎,费祎回答:“臣下虽然不才,不知道如何报答大王礼遇。

但宝刀的作用,是用来讨伐叛逆,禁止暴乱的人,只希望大王能勉力成就大业,与蜀国一起匡扶汉室,臣下虽然平庸弱小,终究不会辜负吴国。”

费祎担任尚书令期间,公务繁琐,费祎见识和悟性都超过常人,每次翻阅公案,抬眼看几下,

就大体知道其中说什么,速度是别人的几倍,公务处理完成也不会忘记其中的内容。

费祎经常在吃饭的间隙听取下属汇报事务,又继续接纳宾客,饮酒吃饭、嬉戏作乐,直到宾客尽兴,而他处理的事务也没有耽搁。

后来董允代替费祎担任尚书令,打算学习费祎的做事方法,几天时间,很多事情都出现拖延。

董允于是感叹:“没想到人与人之间的才略能力相差这么远,费祎不是我能赶上的。我终日处理政事,连一点闲暇都没有。”

费祎有因为过生日而大宴群臣,可是在席间遭到了魏国降将左将军郭脩的刺杀,费祎当场身亡。

这件事的出现事实上是疑点重重的,今天我们从动机入手,一点点分析郭脩为什么选择刺杀费祎。

作为魏国降将,他在蜀国现在依旧风生水起,甚至已经到了左将军的高位,

这可是刘备曾经担任过的官职,在蜀汉朝堂上也算是高官了。他到底为什么刺杀费祎呢?

按照三国志记载,认为郭脩对曹魏十分忠诚,即使是投降了蜀国也只是权宜之计,

一直想自己能有一天可以手刃刘禅而建功立业。刺杀费祎则是因为刺杀刘禅无果的无奈之计。

首先裴松之便对郭脩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裴松之所怀疑的无非是三点:一,魏国蜀国的仇恨还没有到达值得去刺杀其君主的深度。

二,刘禅没有什么才能,杀了他对蜀国根本没有什么好处。三,如果郭脩想要个好名声,还不如直接死在阵前,没必要多此一举。

对于裴松之的说法我们分明感觉并不是那么的合理,裴松之的每一个怀疑都能被轻而易举的推翻。

因为这根本就是不裴松之所想说的。裴松之的三个疑点无非是想告诉我们——郭脩刺杀并不是因为忠于大魏。

我们可以看到是曹睿皇后郭皇后十分有可能和郭脩是同族的,虽然具体关系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上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如果说郭脩是自己想要刺杀的,那么一定和郭皇后有关系。

有可能的是因为郭脩的投降让郭皇后失去了曹睿的宠爱,所以郭脩其实是对郭皇后的维护。当然这个可能性非常小。

如果我们要推理一个人的动机,就一定要想到一件事对谁的好处大,谁就更有嫌疑,

试问如果费祎死了,对谁是最有利的?答案其实非常明显:刘禅、姜维。

其实这两个人我在前几期已经分析过了,他们其实在利益上是相同的,所以可以放在一起说。

首先要知道的是姜维在诸葛亮死后多次想要进行北伐,都被董允、费祎等人进行了遏制,

此刻身为大将军的费祎实际上已经掌握了蜀汉的所有兵马大权,因而姜维虽然在外却处处都要受到费祎的节制,对于姜维来说,如果想要北伐,费祎则必须死!

那么说为什么费祎不同意姜维继续北伐呢?根据蜀汉灭亡时期所统计的数据来看,蜀国当时只有九十万人,而兵力却也只有十万。

这样十分之一的抽兵概率每次动辄都是全国出动,这样的军费消耗根本就是难以想象的。

诸葛亮在的时候尚且只能带领五万士兵,且经常容易因为粮草不够而无功而返,姜维的实力显然就更不能带更多人前去。

因此费祎每次也仅仅是给姜维不足万人进行小规模的骚扰战

因此对于蜀汉的国力来说的确是没有能力进行大规模北伐的,可是姜维和刘禅却不这样想。

敌强我弱,如果还不进行攻伐的话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因而在姜维看来自己只有尽力的北伐才能为蜀国夺得一线生机。

我们再看等费祎死后,蜀国的军权便到了姜维的手中,自此以后姜维所率领的北伐大军每次都是数万人,这可以说是对姜维有着极大的好处。

而对于刘禅来说,费祎绝对不仅仅是一个忠臣而已,而是一个继任诸葛亮的超级大权臣。

刘禅在经历了从登基开始就没有一天当家主事的日子后再也忍不住了。

以往的诸葛亮刘禅虽然也有不满,但总归来说诸葛亮是有智慧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