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677章 孙峻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677章 孙峻

作者:酷酷的橙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31:5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在东吴那片翻涌着权谋暗浪的历史长河里,孙峻诛杀诸葛恪一事,恰似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戏,将人性的复杂与权力的残酷演绎得淋漓尽致。

这场变故,就像平静湖面突然掀起的惊涛骇浪,瞬间打破了东吴朝堂的平衡,也让无数人的命运就此改写。

诸葛恪,在东吴朝堂之上,本是一颗耀眼的星辰。他年少成名,聪慧过人,如同春日里破土而出的春笋,以惊人的速度崭露头角。

凭借着卓越的才能和过人的胆识,他一路高歌猛进,在孙权临终时,被委以托孤重任,成为辅政大臣之一。

彼时的他,意气风发,怀揣着振兴东吴的雄心壮志,誓要在这乱世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孙权临死前,孙峻受遗诏与诸葛恪、滕胤共同辅政,孙峻被封为武卫将军,都乡侯。

孙权死后不久,诸葛恪开始专权。

建兴二年春(253年),诸葛恪不听劝谏,执意劳师动众征调大军二十万出兵攻打曹魏,这一举动使他逐渐失去民心。

另一方面,诸葛恪围攻合肥新城但久攻不下,军中爆发疾病,很多将士病倒,将领报告诸葛恪,但他认为是谎报,不予理会。

直到曹魏趁势进兵,诸葛恪才撤军,但吴军已伤亡惨重,上下怨声载道。

诸葛恪出征归来后,将先前选曹奏准任命的各衙署长官全部罢免,重新挑选。

又更换宫廷守卫,任用自己的亲信,并整理军备,准备进攻青、徐二州。

孙峻见诸葛恪民心渐失,与吴主孙亮密谋后发动政变,请诸葛恪赴酒宴,诸葛恪心中生疑,便剑履上殿。

之后,孙峻以如厕为由,离开一阵,孙峻回来时,诸葛恪的心腹大将张约试图砍伤孙峻,反被砍去左手右臂。

诸葛恪儿子闻讯,逃跑没有来及,被孙峻所杀。后灭诸葛恪三族。

建兴二年冬(253年),孙峻诛杀诸葛恪后,升为丞相大将军,都督国内外军事,授予符节,封富春侯。

同年,孙峻为巴结全公主孙鲁班,将废太子孙和迁移到新都居住,后派使者赐死孙和,孙和正妃张氏也随之自杀。

五凤元年(254年),吴侯孙英密谋诛杀孙峻,因事情败露而自杀。

五凤二(255年),魏将毋丘俭、文钦反叛,与魏军交战于乐嘉,孙峻率领骠骑将军吕据、左将军留赞偷袭寿春,正好遇到文钦兵败来投,吴军就此撤回。

同年,将军孙仪、张怡、林恂等想趁孙峻会见蜀汉使者时密谋诛杀孙峻,因事情败露,孙仪等自杀,受牵连被杀者数十人,其中包括朱公主孙鲁育。

太平元年(256年),孙峻受文钦怂恿伐魏,派文钦和吕据、车骑将军刘纂、镇南将军朱异、前将军唐咨率军从江都进入淮、泗一带,以便占领青州和徐州

孙峻和滕胤来到石头城为军队践行,孙峻看到吕据率领的军队部伍整齐,心生厌恶,借口心口疼痛离去。

当夜做梦被诸葛恪的冤魂用剑击中,惊惧发病而死,后事托付给堂弟孙綝。

孙綝被吴景帝孙休诛杀后,孙峻的坟墓被刨开,殉葬的印章绶带被没收,棺椁被削薄后重新安葬。

孙休又耻于与孙峻、孙綝同族,将二人族籍从族谱中削除,称之为“故峻、故綝”。

诸葛恪死后,孙峻被升任为丞相外加大将军,开始掌握了吴国的军政大权,除此以外,孙峻还被封为富春侯,一时风光无限,基本是达到了当年诸葛恪巅峰时候的地位。

不过孙峻和诸葛恪还是有区别的,诸葛恪那个人心高气傲的,一般听不进去别人的话,更不会巴结别人,孙峻就不一样了。

孙峻吸取了诸葛恪的教训,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开始和全公主,也就是孙权的长女孙鲁班打的火热。

我们前面曾经讲过,孙权的太子孙登英年早逝,三儿子孙和被立为太子,可四儿子孙霸也一直惦记着太子的位置,两伙人是明争暗斗。

孙鲁班因为跟孙和的母亲不和,就站在了孙霸的这一头,后来事情闹大了,太子孙和被废,孙霸被赐死,丞相陆逊还受牵连愤懑而死。

现在的皇帝是孙权最小的儿子孙亮,可废太子孙和还是健在的,孙峻为了巴结孙鲁班,就找了个借口,把孙和从现在的住所迁移到了新都居住,不用问,那新都肯定不是什么好地方,可这样还不够,没过多久,又派使者赐死了孙和。

孙峻对废太子出手这么狠,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公元254年,前太子孙登的儿子吴侯孙英就密谋想除掉孙峻,可惜事情办的不够机密,提前就被孙峻给知道了,孙英没有办法只好自杀了。

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55年,将军孙仪、张怡和林恂等人也想对孙峻动手,当时蜀国有使者出访吴国,孙峻代表吴国要接见使者,他们就想趁着孙峻会见蜀国使者的时候把他干掉。

可还是不巧,在事情进行之前又被孙峻得到了消息,结果是孙仪等人自杀,受到牵连被杀的还有十几人,其中还包括孙权的小女儿朱公主孙鲁育。

这么多人都想除掉自己,孙峻的心里肯定也是犯嘀咕,为了让自己的地位更加稳固,生命更加安全,他就想干点大事。

那个时候,魏国的叛将文钦正好在吴国,文钦看出了孙峻的心思,就怂恿他发兵讨伐魏国,双方是一拍即合。

公元256年,孙峻派出了文钦和吕据、车骑将军刘纂、镇南将军朱异以及前将军唐咨,让他们统率吴国大军从江都一带出发,先行进入到淮水、泗水一带,目的是占领属于魏国的青州和徐州。

大军出发之前,孙峻和另一位吴国重臣滕胤亲自来到石头城为吴军送行。

这次出征的吕据将军比较有本事,立下过不少战功,在吴国的地位也很高,对于这样的人,孙峻一直就对他不是很爽。

这次为大军送行的时候,孙峻不由自主的观察了一下吕据的军队。

不看不要紧,这一看看出问题来了,人家吕据的部队是纪律严明军容整齐,看到这些,孙峻这心里就是一阵的不舒服,甚至有点恶心,他就推脱说心口疼痛赶紧离开了。

孙峻这个难受的时间应该是延续的比较长,到了当天的晚上,他还做了一个噩梦,梦到了被自己杀害的诸葛恪。

诸葛恪在梦里手持一把宝剑,一下子就刺中了孙峻,孙峻被吓醒之后,整个人的状态就不好了,没过多久就发病死了。

在临死之前,他留下遗嘱,要堂弟孙綝接替自己的位置。

孙綝跟孙峻是一爷之孙,这年只有二十六岁,孙亮按照孙峻的意思任命孙綝为侍中兼武卫将军,让他统领军政大权,主持吴国的朝政。

这消息传到伐魏的前方战场以后,将军吕据是勃然大怒,以前孙峻除掉诸葛恪有功,执掌朝政也就算了,你孙綝寸功未立又那么年轻,凭什么要你独揽大权管我们啊!

为了割分孙綝的权利,吕据和前方的众将领们联名上书,要求滕胤担任丞相。

可孙綝也不傻啊,为了敷衍前方的将军们,他任命滕胤为大司马。

要说大司马这个职位也是很高的了,可孙綝并不想让滕胤待在朝廷里碍自己的事,因为不久前镇守武昌的将军吕岱去世了,孙綝就让大司马滕胤去镇守武昌。

在孙权晚年太子被废的情况下,孙峻是得到了孙权的器重,并掌握了很大的权力的。

而当时在孙权离世前,指定的辅政大臣中,滕胤实际上是孙权的女婿,因为其伯父滕耽以及父亲滕胄很早就追随孙权,为孙权立下汗马功劳,所以孙权也很器重滕胤,并把女儿许配给滕胤。所以滕胤也算是皇亲。

而另外一个辅政大臣吕据就更不简单了,吕据是东吴开国功勋吕范的儿子,当年孙策起兵时身边可依靠的就是吕范一个人,攻打庐江郡,击败刘繇,收编了原下邳国相笮融这些都是吕范的功劳,

孙策死后,吕范和周瑜等人支持孙权,才让孙权渡过了危机,并赢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所以说没有吕范,就没有东吴的天下。

所以在吕范死后吕据袭了吕范的爵位。并成为东吴军队体系里重要的代表人物。

而当孙权驾崩后,孙亮幼小,这几个辅政大臣之间权力的争斗变得愈演愈烈,先开始是诸葛恪诛杀了孙弘,让孙峻感受到了危机,于是当诸葛恪兵败之后,孙峻找到了借口诛杀了诸葛恪,这样辅政大臣就剩下了孙峻,滕胤和吕据。

而孙峻在北伐中去世,按道理应该是滕胤和吕据辅佐幼主孙亮,或者从宗族中再寻找一个人作为宗族的代表,共同执政。但孙峻在临死前却把权力全部移交给了堂弟孙綝。

本身滕胤和吕据就已经对孙峻的独断专行不满了,而这一次权力的移交更让这两个人以及背后代表的势力对宗族势力更加不满,于是才有了滕胤和吕据联合起来,准备发动兵变来推翻孙綝的统治。

而当时的小皇帝孙亮也已经十五岁了,孙亮对于孙峻以及孙綝的独断专行其实也早就难以忍受,想要夺回皇帝的权力,所以在这次兵变中,滕胤和吕据难说没有得到孙亮的支持。

作为军方代表的吕据和在士族和国戚中非常有号召力的滕胤的联手,按道理是不弱于孙綝的,但失败的根源在于一方面消息泄露,让孙綝得到了先手,从容的阻击从北伐前线回来的吕据。

而滕胤在起事后,又犹疑不决,失去了占领皇宫,以孙亮的名义号召群臣诛杀孙綝的机会,导致在等待吕据的北伐大军不到的时候,被孙綝的军队围困所杀害。

而滕胤,吕据的失败,导致孙綝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并镇压了其它支持滕胤,吕据等人的势力和将领,从而向进一步篡夺权力迈进了一步。

当时的小皇帝孙亮还是很聪明的,从今天文章提供的巧断老鼠屎案中就可以看出孙亮的聪慧,如果滕胤和吕据的政变成功,孙亮拿回属于自己的权力,三国的历史可能就是另外一番样子。

东吴的悲剧的发生,其实就是根源于孙权晚年接班人之争,当接班人变得不确定时,就给野心家以机会,从而让一个国家陷入了灾难的边缘。

因为正是东吴这样的历史教训告诉后世,儒家的制度虽然看似古板,但它却保证了一个大到一个政权,小到一个家庭的稳定性。

孙峻和孙綝都是孙静的曾孙,而孙静是孙坚的弟弟。

也就是说,孙峻和孙綝都是东吴的旁系宗室。

吴主孙权在位后期,东吴内部爆发了影响极大的“南鲁之争”。

孙氏皇族的内部矛盾、孙家与士族的矛盾、南迁士族与江东本土士族的矛盾都被“南鲁之争”激化。

于是孙权临终前有两个问题:一是他最终选择的太子孙亮年幼,难以亲政;二是朝中多数政治集团都难以托孤。

无奈之下,孙权选择了托孤给南迁士族和旁系宗室,孙权临终前任命的五个托孤大臣,三个是南迁士族,两个是旁系宗室。

凭借成为托孤大臣,孙峻跻身东吴的政治中心。

孙权去世后不久,孙峻联合诸葛恪干掉了孙弘,成为托孤大臣中唯一的宗室。

诸葛恪在合肥新城大败后丧失人心,孙峻联合吴主孙亮发动政变除掉了诸葛恪,成为首席托孤大臣。

延熙十六年(253年),孙峻获封丞相、大将军,督中外诸军事、假节,掌控东吴大权。

孙峻掌握大权的基础有两个:第一是孙权临终前给予的托孤大臣身份,让他在诸葛恪死后成为首席托孤大臣;

第二是孙峻早年一直担任禁中官职,在诸葛恪死后掌控了东吴的禁军兵权。

然而权势熏天的孙峻有两大缺陷:第一是孙峻当上托孤大臣主要是靠孙权晚年的乱局和旁系宗室的身份,他本人“素无重名,骄矜险害,多所刑杀”,朝内有大量潜在反对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