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676章 徐庶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676章 徐庶

作者:酷酷的橙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31:5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徐庶(公元168年-公元235年),字元直,豫州颍川(今河南省禹州市)人。

东汉末年先为刘备谋士,后为曹操谋士。魏文帝时,任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徐庶原名徐福,出身寒门。早年好行侠仗义,为人报仇后被捕,得到朋友解救,获救后改名徐庶。

随后折节读书,一心向学,与石韬交好。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徐庶因兵乱到荆州避难,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人结识。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驻扎于新野,徐庶前往自荐,得到刘备赏识。

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刘表病死,次子刘琮接领荆州,派遣使者请求投降曹操。

刘备屯于樊城,听闻此事后,刘备率众南行,徐庶带家眷与诸葛亮一起随刘备逃亡,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大军追上,

徐庶的母亲被曹操军所获,徐庶为了保全母亲,辞别刘备,前往曹营。

魏文帝时,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几年后病逝。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一歇后语出自于徐庶的典故。

宋代王质评价徐庶:世若无徐庶,更无庞统,沈了英雄。

徐庶原名徐福,出身于寒门。他年轻时喜欢做游侠,常常仗剑行侠。

中平末年间,徐庶为人报仇,事后用白灰涂于面部,披散下头发逃跑,但被官吏抓获。

官吏问他的名字姓氏,徐庶闭紧嘴一言不发。

官吏于是把他绑在车上的立柱上,做出要对他施以支解之刑的样子,击鼓命令周围市坊的人出来辨认他。

没有人敢上去认徐庶。后来徐庶的朋友们共同前来解救徐庶,徐庶得以逃脱。

徐庶十分感激同伴的救命之恩和这一次死里逃生的机会,于是决定弃武从文,放下刀戟等武器,作书生打扮,改变自己的志趣,开始用心读书。

徐庶刚到学舍去求学的时候,其它学生听说徐庶曾经的经历,不愿意和他一起学习生活。

于是徐庶放低姿态,早起一个人洒扫除尘;认真听讲学习经典,最终熟知义理,学有所成。

同郡的石韬于是和他成为了至交好友,两人关系亲近。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中州发生兵乱,徐庶与石韬一同客居荆州。

在荆州,徐庶结识了诸葛亮,并与他交好。徐庶、石韬与诸葛亮、汝南的孟公威、司马徽等人一同交游。

当时诸葛亮过着布衣生活,他自诩有管仲乐毅之才,但不被当时的人认可。

只有徐庶和博陵的崔州平对待诸葛亮友善,信服他的能力。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新野。徐庶前去见刘备,向刘备自荐,得到了刘备的器重。

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乃是卧龙,将军愿意见他吗?“刘备说:“你可以和他一起来。“

徐庶说:“这个人可以见,但不能委屈他来见您,您应该亲自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前去拜谒诸葛亮,三顾茅庐才得相见。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刘表死后,刘表的儿子刘琮不战而降。

曹操派兵来征讨。刘备听说以后带领众部向南躲避。

徐庶与诸葛亮同行,被曹操追上,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抓获。

曹操以徐庶的母亲为筹码,要求徐庶归降自己。徐庶于是辞别刘备,指心自陈。

徐庶说自己本来想辅佐刘备成就大业,但是母亲被曹操挟持,自己内心慌乱,没法一心一意辅佐刘备,所以自请离去。

刘备也体谅徐庶作为人子之心,放徐庶离去。于是徐庶投奔到了曹操处。

随后诸葛亮追随刘备离开,徐庶和石韬投奔曹操。

黄初年间,徐庶任右中郎将、御史中丞,石韬任郡守、典农校尉。

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听闻徐庶与石韬(郡守、典农校尉)官职都不太高,

于是感叹道:“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

几年后,徐庶病逝。有碑留存在彭城。

徐庶故事主要由“行歌自荐”“败曹仁”“辞刘归曹”以及“走马荐诸葛”四部分组成。

与史实相较,《三国演义》中的徐庶故事虽有历史的影子,但多数却是后人的附会与想象。

如“行歌自荐”在《三国志》中仅有“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辞刘归曹”虽有史实为据,却非被程昱伪造徐母书信骗归,而是徐母在随刘备大军逃亡途中被曹操军队捉获,徐庶不得已而归曹。

至于“走马荐诸葛”一事,则想象大于事实,因为徐庶是“见先主”后不久即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根本没有所谓的“走马”再荐一说。

徐庶虽在中的戏份不多,但其却是开启诸葛亮传奇人生最关键的一个人物。

徐庶在中尽管是作为诸葛亮的陪衬出现的,但其形象本身却凝聚着丰富的文化意蕴。

“行歌自荐”蕴含古代底层知识分子积极出仕的心态,“辞刘归曹”表现出一个人在“忠”“孝”之间何以走不出悲剧的选择怪圈以其思考,徐庶身上表现出因坚守美德而陷入两难造成的浓重悲剧色彩。

徐庶故事体现的人生难题,提出但无法解答,但徐庶的形象却因其具有的悲剧性而显现出巨大道德力量。

与徐庶有关的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出自《三国演义》。

徐庶受设计被骗到曹营后,曹操将大军分作八路,攻打樊城。

刘晔建议曹操派出与刘备关系亲厚的徐庶前去樊城劝降刘备。到了樊城,徐庶与刘备、诸葛亮等人一诉旧情,并将曹操即将率兵攻打樊城的事告知刘备等人。

刘备想要劝徐庶留下,徐庶说自己虽然身在曹营,但是不会为他们做任何谋划。

而且刘备身边现在已有诸葛亮,不必担心大业不成。于是刘备没有再强留徐庶。

徐庶回到曹营,向曹操报告刘备没有投降的意愿。曹操大怒,即日进兵攻打樊城。

有一种观点认为,“身在曹营心在汉”是出自于徐庶的典故。

《三国演义》中写到,刘备在新野时,徐庶化名单福,投效于刘备,拜为军师。

徐庶出谋划策,计取樊城。不久曹操手下谋士程昱识破了徐庶的身份,称徐庶之才十倍于己。

曹操欲将徐庶收归帐下,取来徐庶老母,用伪书赚徐庶来投。徐庶临走前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并立誓在曹营“终身不设一谋“。

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中,徐庶说:“吾感刘皇叔厚恩,未尝忘报。曹操逼死吾母,吾已说过终身不设一谋……君当教我脱身之术,我即缄口远避矣。”

于是有了人们常说的另一句熟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而徐庶是实践了诺言的。

据《胡氏家书》记载,灵山东北海上有一个叫鼓子洋的地方。

岛上有一种白色的耐冬花,大到需要双手拱抱。

有好事的人坐船过海到了那里,遇见一个老人驾着小舟到来,穿着芒草鞋和道袍,样貌看起来十分年老。

老人问:“年轻人要到哪里去?”这人说是来采耐冬的。老人呵斥他道:“这不是世间的俗物,它可以使人捱过冬天的严寒。”

又说:“即墨有个道学先生,叫胡峄阳,为我问候一下他。”

话说完,人已经不见了。这个人很惊疑,于是回到船上。

突然吹起大风,直到他把采集的耐冬花都扔掉之后,风才归于平静。

后来这人来到即墨,一打听,还真有个胡峄阳,于是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地说了出来。

胡峄阳听后怅然地说:“这人是三国时期的徐庶,他已经在鼓子洋隐居很久了。”

徐庶(170年-235年),字元直,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

他出身于东汉名门望族,祖父徐栩曾任司徒,父亲徐英亦为官宦之家。

徐庶自幼聪慧过人,博览群书,尤其擅长经学和兵法。他年轻时便以卓越的才华闻名乡里。

由于东汉末年政治**、社会动荡,徐庶对官场深感失望,选择隐居山林,过着远离尘嚣的生活。

他在隐居期间潜心研究学问,与当时的名士如司马徽、庞德公等人交往密切。

徐庶的隐居不仅是为了躲避乱世,更是为了保持自身的独立人格和高尚情操。

徐庶的才华被刘备得知后,刘备亲自前往颍川拜访,并诚心诚意地邀请徐庶出山相助。

徐庶被刘备的诚意打动,决定离开隐居生活,投奔刘备。

徐庶加入刘备阵营后,迅速展现了他的卓越才能。他以其深邃的政治洞察力和军事才能,为刘备提供了许多关键性的建议。

尤其是在刘备夺取荆州的过程中,徐庶发挥了重要作用。

徐庶深知诸葛亮的才能,曾向刘备推荐道:“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这句话成为了千古名句。

诸葛亮的加入,使蜀汉阵营的实力大增,也为后来的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

徐庶在蜀汉阵营中主要负责战略规划和外交事务。他主张与东吴联盟,共同对抗曹操,并在赤壁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以其卓越的外交才能,成功说服孙权与刘备联手抗曹。

徐庶在内政治理上也表现出色。他主张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安定民生。在他的努力下,蜀汉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

徐庶在军事上也展现了非凡的才能。他在赤壁之战中提出了火攻策略,并亲自参与了火攻的具体实施工作。这场战役的成功,使蜀汉和东吴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扣押为人质。曹操利用这一点,逼迫徐庶离开刘备阵营,归顺于他。徐庶在无奈之下,不得不离开刘备,前往曹魏阵营。

徐庶离开刘备时,心中充满了痛苦与矛盾。他对刘备充满了感激之情,同时也对自己的决定感到愧疚。

他在临行前向刘备保证:“某若不还,则必死于刃下!”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刘备的忠诚和无奈。

徐庶在曹魏阵营中虽然表面上服从曹操的命令,但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投入曹魏的事业。

他以沉默和消极的态度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抗议。曹操因此对他产生了怀疑,并逐渐疏远了他。

徐庶在曹魏阵营中度过了一段孤独而痛苦的日子后,最终选择了隐退。他回到故乡颍川,过着隐居生活,并致力于学术研究和著述。

他写下了许多关于政治、军事和哲学的著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徐庶于公元235年病逝,享年六十六岁。他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徐庶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但他始终保持着高尚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

徐庶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坚定的忠诚,在三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不仅是刘备的重要谋士,也是东汉末年知识分子中的代表人物。

徐庶的一生体现了隐士文化的精髓。他以隐居的方式保持了自身的独立人格和高尚情操,同时也展现了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选择与担当。

徐庶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他的忠诚与无奈、智慧与矛盾使他成为三国时期最具复杂性格的人物之一。

徐庶是三国时期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坚定的忠诚,在蜀汉和曹魏之间度过了充满矛盾与挣扎的一生。

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起伏,更是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和思想变迁的真实写照。

徐庶的生平启示我们:真正的智者不仅需要具备卓越的才能,还需要在复杂的局势中保持高尚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

他的故事成为后人探讨忠诚、智慧与命运的经典案例。

徐庶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但他始终保持着高尚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

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起伏,更是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和思想变迁的真实写照。

徐庶的生平启示我们:真正的智者不仅需要具备卓越的才能,还需要在复杂的局势中保持高尚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