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晋庭汉裔 > 第二十五章 王豹献裂国表

晋庭汉裔 第二十五章 王豹献裂国表

作者:陈瑞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19:53 来源:平板电子书

董艾来时,司马冏已在翻看他人的建策。他见董艾脱了鞋进门,便向左侧的坐席拍了拍,示意他不用行礼,直接入席。同时又对侍女一个眼神暗示,立即给董艾摆上了他最喜食的枣干、柿干,然后令旁人退去。

作为大司马府中最得司马冏信任的人,董艾并非是一名传统的士人。他八尺身材,四肢遒劲,身手矫健,走起路来虎虎生风好似野马,坐到席上就仿佛落下一块巨石。看上去更像那种典型的武人,自恃勇武,目中无人。

但一想到董艾的出身,却难免让人感到反差。董艾并非是出自哪个武人世家,而是当年那个董昭的族孙。

董昭欺凌汉献帝,劝说曹操废除汉制,复立五等爵,是曹魏篡汉的元勋功臣。因此在曹魏时期,董氏也是颇有势力的权贵公族。没想到,不过短短四十年,曹魏已然亡了,而董氏没能和司马氏站在一起,导致其极快败落。到了董艾这一代,他们不能再维持清流士人的高贵姿态,不得不希冀从军功上另寻出路,这无疑引起了那些高门贵族的嘲讽。

但好在,成功者是不受指责的。现在董艾似乎走通了这条道路,再次走到了权力的高位。他对弃文从武也不视为一种耻辱,反而将从武的经历视为自己的财富。

董艾盘腿坐下后,大剌剌地说道:“殿下找我来,所为何事?”

他的姿势并不算礼貌,甚至有些放荡,不过司马冏并不在意,仅是笑了笑,问道:“最近宫中一切还顺利吗?”

“没什么大事,也算不上顺利。”董艾半趴在桌案上,一手拍着额头,抱怨道:“殿下,你也知道,宫中那些禁卫,多半是由王公统领,我哪能指挥得动他们?宫卫调动,个个都敢独断专行。我身在宫中,已经五个月了,听您的吩咐,顾全大局,可谁也动不得,真是叫人气短啊!”

司马冏闻言,叹息了一声,接话道:“你说的我何尝不知?我叫你来,为的就是此事。”

说到这,司马冏把祖逖的表文拿出来,递给董艾道:“你看看吧,这是祖士稚提的建议,你有什么看法?”

董艾一手接过来,另一只手拿过柿饼,边吃边看,柿饼吃了两个后,他也就看完了。

司马冏在旁静心等待,见董艾放下文表,问道:“怎样,你觉得如何?”

董艾没有立刻回话,低首思忖片刻,拍了拍手,道:“殿下,主意当然是个好主意,但经历过勤王战事,你我都应该清楚,纸上的东西说来简单,但真到了实际上,却又是另一回事。”

“你的意思是……”

“殿下,若有必胜的把握,我也愿意动兵,但问题在于,动兵能否取胜,尚在未知之数。若是不能取胜,那局势将不堪设想……”

“你是说我赢不了河间王?!”

听到董艾的这句话,司马冏不禁恼火不已,看过祖逖的上表后,他本来就对自己的武功不足怀有心病,此时董艾直白地点出来,更是让他忿忿不平。他在司马攸的培养下,自幼学文学武,周围的人都恭贺夸赞,称其有天纵之才,也一直以贤王自比。如今居然被人怀疑,他赢不了旁支出身的司马颙,这实在让他难以接受。

董艾也明白,自己大概是戳痛了主君的自尊心。但他能被司马冏看重,向来是因为他有话直说,从不谄媚。此时也是如此,他继续分析道:“大司马,用兵这种事情,并不是人多就胜算多的。”

“勤王之役,我军四十万大军,阵势是何其盛大!可论起战果,却比不上河北的十万前锋。再想当年黄巾造反,用兵又何止百万?汉灵帝只用五六万精骑,破其如摧枯拉朽。”

“韩信有言,人之才能有限,超过界限反而是一种累赘。以汉高祖之善兵,带十万人决胜已是极限,如彭城之战时,他率五十六万大军,又如何能面面俱到呢?结果就只能丢妻弃子了。”

“而在如今的官署中,我军有能用十万兵马的人吗?大司马,恕我直言,我军中有经验的将领还是不多,不足以发挥我方军众的优势。”

“相反,征西军司的将领常年与羌氐征战,能将总是多于我方。又占据地利,取胜的可能总不至于没有。”

这番言论说罢,司马冏的头脑冷静了些,他同意董艾的判断,但也有部份不甘,又问:“战场上互有胜负,是很正常的事。不打仗,如何练出能战之军?我手中的兵力如此之多,一两场败仗也输得起。只要最后能功成,谁又会记得前面这一两场败仗呢?”

“今时不同往日啊,大司马。”董艾话不多说,直接点明道:“您若是离开洛阳,再打了个败仗,洛阳这地方,还能姓齐吗?”

司马冏顿时警醒,连连道:“你说得对,祖士稚的建议不可用!”

以现在的局势,司马冏坐镇洛阳,独揽朝政的情况下,尚且出现了层出不穷的阻碍和流言。司马冏若是率兵离开洛阳,再打了败仗,洛阳的这些老鼠们还不要反了天?恐怕立刻就是起兵响应。到那时候,大军退路断绝,立刻就是死无葬身之地了。

司马冏本来就对出兵一事心生犹豫,听到董艾的分析,一种沮丧感与厌烦感迅速控制了他,抱怨道:“不顾大局的人何其之多!想要致天下太平,又何其之难啊!”

董艾本来想安慰主君几句,不料司马冏随即又抽出一份文案,递给董艾道:“这是主簿王豹的文表,他的提议也很有意思,你再看看吧。”

还有一份?董艾略有些诧异。他接过王豹的表文,细细翻阅起来,乍一看便不禁啧啧称奇,感慨道:“大司马,好大胆的提议!”

王豹的文表不长,不过寥寥数百字,他先是在文中高屋建瓴地总结道:“豹伏思晋政渐缺,始自元康以来,宰相在位,未有一人获终,乃事势使然,未为辄有不善也。”

意思是自司马炎死后,居然没有一个辅政宰相能够善终,这已经说明,眼下的政局之复杂,已不是任何人能够解决的事态了。

然后他点明司马冏进退维谷的困境:“今以难赏之功,挟震主之威,独据京都,专执大权,进则亢龙有悔,退则蒺藜生庭,冀此求安,未知其福。”

至此,他终于进入正题,点明道:“昔武王伐纣,封建诸侯为二伯,自陕以东,周公主之,自陕以西,召公主之。及至其末,霸国之世,不过数州之地,四海强兵不敢入窥九鼎,所以然者,天下习于所奉故也。”

“今诚能尊用周法,以成都为北州伯,统河北之王侯;明公为南州伯,以摄南土之官长。各因本职,出居其方,树德于外,尽忠于内,岁终率所领而贡于朝。简良才,命贤俊,以为天子百官,则四海长宁,万国幸甚。明公之德当与周召同其至美,危败路塞,社稷可保。顾明公思高祖纳娄敬之策,悟张良履足之谋,远临深之危,保泰山之安。若合圣思,宛许可都也。”

王豹的策略是,洛阳的政局,既然是无法改变的死局,那何必还留在洛阳?不如干脆效仿周代的先例,强令洛阳的所有宗王归国,不再担任任何朝职,然后将整个国家一分为二,由成都王统领河北,齐王统领河南,互不统属。然后齐王迁都于许昌,或者宛城。

这个策略的核心则可拆分成三条建议。

第一条,是令诸侯王归国。

当今洛阳的乱局,其实有大半是因为宗室王公聚集在洛阳,他们既有自己的封国,能够招纳人才,设立私军,但同时又在洛阳担任要职。而王公又有法外治权,这样一来,洛阳的政局就变得错综复杂,暗中大量滋生阴谋,根本无法保证和平。

因此,想要彻底地根绝这种隐患,就要令所有诸侯王公回归封国,他们不能在朝堂上发声,那新政改革,便不会再有这么多顾忌了。

第二条,是迁都。

当国家一统时,洛阳位于天下之中,为了行政效率,洛阳是天然的首都之选。但如今国家的统一名存实亡,事实上已经分为三份:河北、河南、关中。那洛阳便从首都变成了前线,里面还有各方不服从的势力,再待在这里,显然是不明智的。

相较之下,迁都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王豹认为,回到许昌,或者以宛城为首都,就不会再有这种烦恼。反而可以完全掌控南中国,官员也都是听命于大司马府的自己人。

第三条,则是裂土封伯。

王豹的意思,是干脆彻底将天子与百官傀儡化,就如同东周一般,每年给他们发一些贡奉,成为名义上的朝堂。而后齐王承认现状,封成都王为北州伯,自封为南州伯。如此一来,司马冏成为了整个南中国的事实主宰,只要在南面积蓄实力,修养生息,长此以往,必然能够获取最后的胜利。

这三条策略可谓是相辅相成,一旦实施,必将从内而外彻底地改造帝国。哪怕是建国以来,晋武帝的所有行政举措,都比不上王豹的这篇文表,难怪董艾称之为大胆。

董艾阅读完后,第一时间不敢置喙,先是沉思良久,而后抬头问司马冏道:“恕我直言,大司马,这篇文表,一旦要实行下去,得罪的人恐怕数以万计,您能下这样的决心吗?”

不难理解董艾的疑问,这样的建议,既然对司马冏有百利而无一害,那自然是撼动了整个朝堂的利益。从诸侯王到文武百官,乃至洛阳禁军,几乎没有人不从中受损的。哪怕是在大司马府内,恐怕也有很多人会有异议。

想要将这样的大手笔推行下去,势必会引起整个朝野的动荡。可以想见,几乎只要把这封文表提至三省,反对者便会如浪潮般汹涌而至。甚至,更进一步,在洛阳引起兵变,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这就需要主政者用钢铁般的魄力,毫不犹豫地弹压一切反对者,方能将其执行。

司马冏也明白,他实际上下不了这个决心,只是一想到成功后的光景,他又难免心中激动,难以割舍。故而纠结再三地说道:“我还在犹豫,所以我想先听听你的意见。”

董艾耸耸肩,道:“大司马,虽然我初读之际,也觉得心动,但现在想来,两篇相较,我宁愿采取祖士稚的策略。”

言下之意,相比于董艾的献策,恐怕祖逖的想法还更实际一些。

司马冏想了一阵子,最终也只有苦笑着同意道:“你说得没错,王豹写得虽好,但要实行起来,还是太难了。我再想想别的办法吧。”

话是这么说,可接下来的时日,司马冏总是没想出更好的办法,继而又想到王豹的文表,时时将其拿出来观看。结果令人没想到的是,司马冏自己还未表态,上表的王豹倒忍不住了,他紧接着又上了一篇表文,再次重申自己的主张,并声称司马冏已经大祸临头,不厌其烦地强调道:

“且元康以来,宰相之患,危机窃发,不及容思,密祸潜起,辄在呼噏,岂复晏然得全生计!”

司马冏读到此言,一时大汗淋漓,更感彷徨,将两篇文表合在一起细读,终于写回文道:“得君前后白事,只是具体意思,还需要时间思量。”

书毕,墨痕未干,便有门人通报道:“大司马,长沙王殿下求见。”

“哦?骠骑将军来了?”司马冏听说司马乂来访,顿时放下了手中的笔纸,问门人道:“他所来何事?”

“长沙王殿下说,他是来禀告益州军情的。”

“好,好,我知道了,你马上将骠骑将军请过来。”最近益州平叛屡生风波,司马冏无心此事,便让司马乂负责处理。

但听到廊外咚咚的脚步声,司马冏忽然闪出一个念头:空想终究无益,不妨就将这两表表文给司马乂一看,试探一下他的态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