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晋庭汉裔 > 第二十六章 齐王轻试长沙王

晋庭汉裔 第二十六章 齐王轻试长沙王

作者:陈瑞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19:5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司马乂得了门人的同意,随侍女入得大司马府,到书房拜见司马冏。

此时他身着圆领齐膝戎服,头戴风帽,脚踩鹿皮靴子,加上其身姿挺立,双目含电,真是一如既往地英武不凡。不过走到书房门前时,两位形如高山的九尺甲士伸手拦住了司马乂,令他稍加停顿,原来是要解下腰间的佩剑。

这并非司马乂第一次来大司马府,自然也并非是第一次见到司马冏的这两位大力士护卫。但每次见到这两人,司马乂都觉得扎眼无比。他知道,这两人是司马冏自河南用重金求来的勇士,气力勇冠三军,据说身披三甲而持长斧,依旧能行动自如,军中莫有能当者。有他二人护卫在司马冏左右,司马冏的安全可谓万无一失,但换句话来说,其余人面见司马冏时,生死都将操之他手。

故而每次见到这两人,都让司马乂心中不悦。从名义上来说,他是朝堂次辅,拥有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特权。可随着司马冏掌权日久,他在大司马府的特权反而越来越少,如今几乎与寻常公卿等同了。

司马乂还是隐忍了下来,他将佩剑解下,交给左面的卫士。再伸手让他们搜了遍身,终于入得房内,看见司马冏正身着一袭宽松的紫丝袍服,在书房内饮茶。

司马冏看见他进来,指着房中的香炉,笑道:“士度啊,来,快坐下,听闻你过来,我特意叫人换上了广州来的雀头香,据说有提神解乏、去怨消怒之奇用。”

房中确实迷漫着一股奇妙的馨香味道,馥郁芳香,令人精神一振。但司马乂却没有分毫被重视的喜悦,因为他分明记得,因为地处遥远,雀头香想运来洛阳,极为困难,一般来说,是只有皇宫才会采用这种熏香。司马冏在府中自用,显然是已经逾矩了。

他委婉地提醒道:“大司马,现在国家还未彻底安定,应该提倡节俭之风。不然恐为世人所讥,说我等不知先人辛苦,只知挥霍祖业。”

司马冏却不以为然,他摆摆手道:“我现在的骂名可多了,还怕多这点骂?烧点香而已,能有多劳民伤财?”

司马乂无奈,不再聊这个话题,等入席以后,他说回此次前来的公务,给司马冏递上军报,而后陈述道:“大司马,现在益州的形势很坏,流民之祸恐难以轻平了。”

还记得去年朝廷下令,令新任益州刺史罗尚平定赵廞之乱。平叛的过程非常顺利,罗尚领七千余人入蜀,不过半月,就收到了赵廞的首级。

原来,赵廞起事不久,便猜忌身为流民领袖的李庠,认为他名望过高,才能过大,若是任其发展,恐怕自己将沦为李庠的傀儡,于是借着李庠对他劝进的时机,忽然将其抓捕,以大逆不道的缘由,将其族人十余人,一并斩首。

这自然引起了其余李氏族人的不满,他们公推李特继任首领,收拢流民兵众。继而以七千余精兵,夜袭赵廞绵竹军营,将其部将费远、李苾、常俊等人尽数击败,随后引兵进攻成都,大破赵廞。赵廞仓皇东逃,在路上为随从所杀。不过短短数月,赵廞建立的太平王朝就这样灰飞烟灭,不留一丝痕迹。

因此,当罗尚得到诏令,正式进军益州之际,恰逢李特上书剿灭赵廞,他得以兵不血刃地穿过剑阁,收复益州。如果事情停留在这一步,那可以说,赵廞之乱已然结束,全中国的战乱俨然平定,洛阳的官僚们可以弹冠相庆了。

但事情坏就坏在此事的善后上。罗尚进入成都后,和朝廷上报战乱的前因后果。朝廷认为,益州之所以生乱,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有陇上流民南下,为巴蜀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因此,最好令流民返回陇上。

当然,里面也存有一些不可说的言论。有人猜测,近十万流民,在哪里都是不稳定因素,齐王把流民赶回雍、秦,极有可能是为了给河间王添乱。

结果就是,罗尚催逼流民在八月前上路,而这两年来,南下的流民不过在巴蜀做佃农,根本没有再北上的行资。而罗尚本人也是位贪官,他怀疑李特等人在消灭赵廞后,私吞了大量财赀,便想趁机搜刮。如此一番下来,流民无不人心惶惶,流言四起。

李特向罗尚请求说,希望宽限一年再北上。罗尚口头上应允此事,但对麾下的将领却放任自流,导致双方的关系愈发紧张。等到了十月,李特在绵竹已经聚集了三万流民,近万兵众。而要命的是,直接负责此事的广汉太守,竟是孙秀重用的辛冉。

司马冏之所以任命辛冉为广汉太守,是考虑他在关中和这些流民接触过,希望用他来表明朝廷既往不咎的态度。但辛冉根本不信任这些流民,他眼见绵竹的流民越聚越多,先是发出对李氏族人的悬赏令。等到最后,辛冉干脆派兵马三万,趁夜突袭流民大营,结果正中李特埋伏,被李特打得大败。

事情至此,李特为六郡流民公推为首领,号镇北大将军,公开起事。他率众乘胜进攻辛冉,数日之内,连胜三仗,直接占据了整个广汉郡,继而南下攻打成都。由于李特平素善待流民,又与蜀民约法三章,而以罗尚为首的晋朝官僚暴虐,致使蜀地百姓纷纷支持李特。

到去年十一月,益州自蜀郡、广汉郡、新都郡、梓潼郡,战线拉长七百里,处处陷入烽火。罗尚欲向朝廷求救,接连发出十一批信使,仅有两批突破重围,等朝廷知道益州大乱的消息,已是今年正月的事情了。

不过司马冏并不重视此事。一来他看不起这些流民,认为这不过是齐万年的残部,齐万年占据二州,坐拥百万,最后都输了,何况这些流民呢?二来益州本来就并非他的势力范围,一旦成事,受到威胁的也是河间王司马颙。因此,他将此事全部交给司马乂处理。

司马乂对事情的变化颇为心焦,他先将如今的益州现状详细介绍一遍后,再将草拟的公文递给司马冏,道:“大司马,我已经拟定了三份草稿,你看看,有无什么问题。”

“这份是给新任广汉太守张微的,我以为,可以让他暂行梁州刺史,派兵支援罗尚,使得情形不至恶化。”

“这份是给南夷校尉李毅的,我以为,既然巴蜀动乱如此,应该在南中恢复宁州建制,直接让李毅担任宁州刺史一职,令其军政自主,保境安民之余,酌情援助罗尚。”

“这份是给新野王的,他如今正重建征南军司,我认为重建完成以后,当由他率军西进益州,平定叛乱,这才是最可行的。”

司马冏接过公文,草草浏览了一遍,便道:“好,没什么问题,明天我就安排尚书省发出去。”

司马乂又递上一份文表,交给司马冏:“这还有一份举荐表,是刘怀冲托我转交给您的。现任河东太守王招已经年老,请求致仕,而平阳李矩忠贞爱国,心系王室,他想举荐为河东太守,您看如何?”

听说事关河东郡,司马冏便多看了几眼。刘羡的表文将李矩的履历都详细列了出来,光鲜得令司马冏都有些诧异,不禁问道:“这可是个人才啊!刘羡说得可都是真事?”

“中书省都有档可查,确是真事。”

“好,若真是如此,确实是个合适的人选,我确认以后,就下令征辟。”

司马乂的公务既然办完,当即便准备转身离去,不料司马冏忽而道:“士度,你不要着急走,我这有一份文表,正拿不定主意,你帮我看看,如何?”

司马乂自不会推迟,他接过王豹的两份文表,又坐下来翻看。

不看还好,一看之下,他脸色当即大变,原本还算松弛的神情,顿时板了起来。而后他下意识地看了两眼司马冏,见其盯着自己,便强行把脸上的怒火压制下去,尽可能心平气和地看完。

读罢,他径直问司马冏道:“大司马,这是谁写的东西?”

司马冏道:“是我的主簿,王豹,写给我的。”

司马乂立刻高喝道:“此人该杀!大司马,应该立刻将此人抓到铜驼街前打杀!”

此言一出,司马冏顿时愕然了。

在提起此事之前,他原本就想过,司马乂可能会反对这件事。毕竟他身为次辅,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如果被强迫回归长沙国,就要放弃这得之不易的辅政权力,反对几乎是大概率的。但正因为如此,司马冏想试探试探,司马乂的反应会到何等程度,以此来推想整个新政推行下去的难度。

可万万没想到,司马乂的反应竟然会如此激烈,竟然开口就要杀人。司马乂真能上阵冲锋的人,他一开口,杀气四溢,哪怕手中没有兵器,也不禁令司马冏生出几分胆寒。

司马冏勉强笑了笑,若无其事地说道:“士度,不必如此吧!我也觉得这份文书有不妥之处,这才生出犹豫,想找你问问建议,但何必因一篇文章就动怒杀人呢?”

司马乂正色道:“这个王豹,光有这份离间骨肉的奸情,就该千刀万剐!”

他对司马冏道:“大司马,我不禁要问了,若真按照王豹的意思改制。天子还是天子吗?您还是天子的臣子吗?”

不等司马冏回答,他抢先说道:“大司马您现在能够独掌辅政大权,成为当朝宰相,是因为您首倡义旗,率众勤王。天下人心向王室,感念历代先帝的仁政,同时也感念您的忠心,这才上下一体,矢志报国!有了您今天的周公之位。”

“可您若是按照这篇文表去做,哪里还是我朝的周公!这分明是架空天子,谋篡之举!您若是实行此策,并不能令天下和平,反而会自毁前程,陷入庆父的窘境!”

庆父是春秋时鲁庄公的兄弟,鲁庄公死后,他与庄公的遗孀哀姜私通,并且二度废除国君,试图篡位自立。他的暴政在国内引起了积怨,结果在即将自立之际,国人暴动,驱逐庆父,庆父只好逃亡莒国,流浪数载后,继位的鲁僖公试图追杀他,庆父自知罪孽深重,无处可归,最终自杀。

司马乂以庆父来比喻司马冏,显然就是要惊醒他。他并不是南中国真正的主宰,更没有权力进行什么迁都,遣还封王归国,这都是僭越之举,势必会为人所敌视。至少,会为司马乂所敌视。

司马冏当然听出了司马乂的意思,面对如此义正言辞的指责,他讪讪地笑着,为自己辩护道:“最近朝局纷乱,我只是在苦思解决之法罢了,绝没有这份篡权的心思。”

事实也确实如此,至少现在,司马冏虽苦恼于朝局复杂,但同样也满足于现状。若能当几十年独揽朝政的大司马,当不当天子,确实也没有这么重要。

至此,他被司马乂说服,不打算再推行王豹的策略。

但司马乂却没有就此停下的意思,他仍旧固请道:“既如此,我请大司马诛杀此僚,以正朝野试听!如今四海议论纷纷,就是因为缺少这样一个契机!”

这其实已经有伤司马冏的颜面了,让司马冏很有些难堪。好在他自认为还算是一个有度量的人,便想:王豹此人是有才的,我现在既然不采纳他的策略,说不得他以后怀有怨气,不会为我所用,反而转投他人。他知晓自己众多机密,一旦投敌,后患无穷,既如此,不如干脆杀了他,省去了自己的后患,也好用来向天下表态。

这么想着,他说道:“好,既然是士度的请求,就当是为了我们的兄弟之情,我便卖一个面子。”

他当着司马乂的面,当即写了一封斥责王豹的上表,随后交代给董艾,让他将这件文表当着三省的官员宣读以后,以王豹为臣不忠不顺不义的名义,将其抓捕下狱,等一切流程走完后,四月中旬,在大司马门前明正典刑。

王豹,顺阳人,在司马冏担任征东大将军时,豹为豫州别驾,为其奔走呼号,拉拢了十数万人马,谁能料到呢?竟然仅仅因为两篇文表,就落得如此下场。

但王豹似乎对此早有预料,他在被押上刑台时,面色如常,谈笑自若,丝毫没有畏死之相,他对旁边的监刑官说:“齐王独裁无胆,共权无量,好谋寡断,矫饰仁义,实则迟疑。他今日虽杀我,但大业已败,事不可成了。”

“若可以的话,我愿效仿伍子胥之义,将我头颅高悬于司马门,以观大兵之灭齐也。”

王豹这番风采,极大地折服了观刑众人,他们纷纷议论说:“有才如此,大司马居然杀之,将来还有谁人愿意为他驱持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