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晋庭汉裔 > 第十二章 成都王离京

晋庭汉裔 第十二章 成都王离京

作者:陈瑞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19:53 来源:平板电子书

自从南北义军汇合以后,洛阳的政局一直处在微妙的平衡中。

虽说目前名义上,是由三王共同辅政,共同维持一个微妙的和平。可六十万义军汇聚京师,南北各自驻营十数里,看似是拱卫洛阳和平,可实际上却形成了对峙之势。

洛阳人每日见南北旌旗猎猎,将士出操时呼喝如雷,无不心惊胆战,惟恐何时就会爆发一场大战,将洛阳夷为平地。

这种担忧并非无中生有。六月底时,新野王司马歆将要南下荆州,重建征南军司。为壮其声势,齐王司马冏与司马歆同乘一车,四处拜谒先帝陵墓,在拜祭峻阳陵时,司马歆当众说道:“成都王是国家至亲,想要国家长治久安,要么与他齐心辅政,若是做不到,就应该设法夺取他的兵权。”司马冏闻言,一时沉默不语。

这句话很快广为传播,不过两日,便闹得人尽皆知。长沙王司马乂也与司马颖再度谒陵,并也当众对司马颖道:“当今天下,是先帝开创的伟业,你我兄弟,应该好好维护啊!”

这毫无疑问是对司马歆言论的回应,语气可谓是针尖对麦芒,毫不退让。可见和平的表象之下,是南北义军的互不相服。这很好理解,河北义军功劳大,河南义军人数多,谁会愿意屈居人下呢?

在这种暗流涌动的局面下,谁也没有想到,司马颖居然会突然撤军离开。

在卢志见过刘羡的第二日一早,成都王司马颖去拜见天子。

兄弟相见,本是一件寻常喜事,在羊皇后的陪伴下,天子向成都王慰劳酬谢,不料司马颖突然对天子道:“勤王靖难,皆是大司马之勋,臣不敢贪天之功。”

而后他递出一封文表,里面尽是夸赞司马冏功德的言语,建议天子将所有政务都委任给齐王。而后以程太妃有疾为由,请求归藩河北。

天子一时愕然,不知该如何言语,司马颖便三拜,请辞而出,直接前往太庙,祭拜祖宗。并当众宣扬说,拜祭结束之后,他就将离开洛阳,返回邺城。

祭拜时,他还向其余二王发出信件,通报此事。

长沙王司马乂隔得近,最先得到消息,他闻言大惊,立刻赶到太庙与司马颖见面,言语问候中也带有几分责怪,他道:“十六弟,这么大的事情,你怎么不与我先说一声?”

卢志事先早有设计,司马颖按计回答道:

“十五兄,现在国家百端待举,重要的是以和为贵,大局为重。自古以来,从未有三人辅政还能维持和平的,若这么长久下去,必生龃龉。而齐王首倡义旗,又确有才能,我们还是相忍为国,先退一步吧。”

司马颖说得如此高风亮节,司马乂自然是无言以对,他只能道:“十六弟顾人如此,我不如也。”

两人拜祭完太庙之后,便领着各自的幕僚,一齐往东边走。二王乘车,幕僚骑马,行至东阳门处时,齐王司马冏也终于得知消息,他几乎不敢置信。

接连看了几遍信件后,他终于反应过来,忙不迭地更换衣物,也顾不上乘车了,领着最亲近的几位幕僚,骑着马就来追司马颖。大概两刻钟后,他终于在七里涧赶上了司马颖。

司马冏见司马颖停下车,随即翻身下马,在原地喘了一会儿气,然后才登上车辕,拉着司马颖的手说道:“章度,怎么走得如此之急?再怎么急,和我见一面再走,也不碍事吧。”

司马颖则恳切道:“您真是多心了,我此次归藩,是因为阿母有疾,我急着回家照料。而您日理万机,操心国事,正是国家良辅,我有什么不放心的呢?这些时日,齐王所作所为,无不公私得宜,我看在眼里,已无任何疑虑,还望我离开之后,您也能不忘初心。”

说到这里,他又开始叙述自己和太妃的母子之情,表示自己身为儿子,一定要好好赡养母亲。过了一会儿,又开始和齐王追忆往昔,当时两人一起在东宫辅佐太子,没想到太子不幸,半途遭厄,只剩下两人再会洛阳。

司马颖样貌俊美,娓娓道来时,声音也极为煽情。讲到情深处时,他竟然当众流泪不止,司马冏被他言语所打动,眼泪竟也夺眶而出,一时低首饮泣。

当是时,三王及数百名官僚聚集在七里涧,周围百姓纷纷前来围观,不止是百姓,朝堂中所有公卿都被惊动了,能骑马的都赶来送行,也都见证了这兄友弟恭的一幕。

众人弄清楚前后缘由,无不感慨道:“三王能和睦如此,国家之幸!社稷之幸!”

刘羡此时当然也在人群之中,卢志告知他消息后,他早做好了准备,因此,是随司马乂第一批追上司马颖的官员。而他身为河北义军的实际统帅之一,与征北军司诸将都是非常敬佩的。趁二王告别时机,军营部队集结之际,诸将都来与刘羡告别。

卢志先走过来,对刘羡笑道:“临行之前,我留给你一件大礼。”

“什么大礼?”

“我军既然即将离开,那从河北运来的粮草,我们就不带走了,城北大营一共还存有二十万斛邸阁米,都留给怀冲你了,我相信以怀冲的为人,必能将其用在实处。”

这确实是一份大礼,刘羡最近几乎用尽了司隶府的财赀,还在为新修漕运一事发愁,有这二十万斛粮食入帐,做起事来就更有底气了。

刘羡对此颇为感激,笑道:“好啊,我必让京畿百姓都知道你的恩德。”

“都是我王的恩德罢了。”卢志一如既往地自谦,他随即又道:“还记得昨夜的约定吗?你等我的消息。”

而后又是石超、赵骧等将领过来,对于此前的并肩作战,他们受益良多,但由于出身名门的缘故,又对屈居人下感到耻辱。故而此时分别时,他们告别中带着几分自矜,说道:“等着吧,下次再见,我们必然会今非昔比的。”

这其中还有潜藏着没说出来的话,虽然卢志是秉持着要匡扶人心的观点,说服司马颖返回邺城。但征北军司的这群将领们却不在乎这些,他们渴望着建功立业,为了证明自己,愿意和任何人兵戎相见。

刘羡见状,不禁心想:“洛阳确实是暗流涌动,但邺城又好到哪里去了吗?”

但他表面上还是保持着和诸将的和善,说道:“我也相信这一点,不过勤王已经结束了,还是让我们庆祝四海升平吧!”

不过说到底,刘羡在邺城待得太短,和大部分人都是泛泛之交,也没有什么太多可说的,寒暄几句也就过去了,这让刘羡感到有些乏味。

正当这个时候,刘羡在人群中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对他呼唤道:“嗨,嗨!刘羡,刘羡!别看不见啊!我在这!”

刘羡听到呼唤声,朝声源处望去,果然是石勒这个羯胡。

他正挤在人群之中,一面往前挤,一面朝自己不停地挥手,好容易才挤了进来。他的脸上挂着一贯乐天派的笑容,见面就和刘羡勾肩搭背,感叹道:“你真是变红人了,一转眼一个多月根本见不到人,眼下还被这么多人围着,险些挤死我了!”

刘羡则打量着他身上穿着的绸缎袍服,还有头顶不伦不类的束冠,也玩笑道:“你也不赖啊!还记得十几年前你说要飞黄腾达,现在你可算是做到了。”

由于汲县之战的功劳,汲桑石勒一行人也得到了封赏,汲桑被封了个东亭侯,石勒则是被封了个关内侯,在如今遍地公侯的洛阳朝廷,这或许不算什么爵位。但对于此前还在亡命天涯的乐平马贼来说,却算是彻底翻身了。

“哈哈,这才哪到哪啊!”石勒对此当然是非常受用的,但他随即又自吹自擂道:“眼下虽然值得高兴,但不过是我人生的一个小小节点,刘羡,你看着吧,我以后还能再创辉煌呢!”

“哦?”刘羡见他如此自信,不由问道:“那你以后有何打算?不留在京畿吗?”

“京畿有什么好待的?我以前就来过了嘛!这洛阳城虽大,但是可供人奔驰的地方却小。别忘了,我是属马的人,不自由的地方,我可不愿意多待。”

说到这,石勒指着不远处的卢志,得意洋洋地道:

“我们已经和那位卢长史说好了,他很欣赏我们。等回到河北,就让我义兄去担任赵郡太守,我去担任赵郡都尉,这么一来,嗨呀,我们也算是一方诸侯了。”

此时随着赵王一党覆灭,赵国也被撤销,恢复为赵郡。看来卢志是为了加强对冀州的掌控,便启用了这群乐平马贼,将他们封官此处。

可刘羡见石勒这没个正形的样子,不由有些为当地百姓担忧了,询问道:“治理地方与打仗可不是一件事,你们有上阵杀敌的胆量,能办好民政吗?”

“这有什么难的?”石勒毫不担忧。

“哦?莫非你有经验?”

“没有经验。”石勒理所当然地说道:“可有谁是天生有经验的?没有经验就去学嘛!我又不是不懂装懂的人,等到了当地,我就去请几个当地的先生来,不耻下问,让他们一件件地教我。”

“就算我不如你聪明,可一天学不会,一年还学不会?世上没有什么事情能难住人,如果难住了,无非是不愿意坚持用心。”

在常人眼中,石勒这番话是毫无道理的。有句话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想要做成什么,最好讲究个三思而后行,怎么能说,事到临头了再开始准备呢?须知一旦将事情搞砸,大概率就没有重来的机会了。

但刘羡却听懂了石勒的人生哲学。对常人而言,失败或许是不能接受的。但对于石勒来说,他并不在意失败,或者说,他早就对失败习以为常了,只是将其作为自己人生中的一幕风景。成是风景,败也是风景,成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风景他是否看过。

或许在石勒的眼中,人生像是一场有趣的游戏。他将自己置于人世之外,用人世的种种悲欢离合来娱乐自己,这似乎有点像孙秀,但根本上却有所不同,因为他是真的热爱与享受自己的人生。

从这点来说,刘羡颇为喜欢石勒,甚至有点由衷地向往。故而他说道:“那好吧,若在赵郡遇到什么不能解决的事情,你也可以来信问我。”

“嗬,你这是小瞧我了!”石勒却有些不满,看得出来,时过境迁,如今的他也有些自尊与自傲了,“刘羡,你给我等着,潜龙终有在天日!下一次我们再见面,我一定要让你大吃一惊!”

这誓言似乎已经说过太多次了,每次再见,石勒似乎都没有做到,而现在再讲,无非又是一次重复罢了,甚至显得有些孩子气。刘羡当然也不会再当真,只是笑道:“好啊,我等着那一天。”

谈笑之间,一行人已经走到七里涧的尽头,马上就要看见邙山山道了。

司马颖对送别的二王说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十五兄,齐王殿下,就送到这里吧!望二位在京畿合舟共济,顾全大局,还天下人一个太平。这样一来,我在邺城也就能安心奉母,无有忧虑了。”

司马乂和司马冏对视一眼,都承诺道:“请十六弟(成都王)放心,我一定竭尽全力。”

再拜之后,齐王与长沙王下了车,目送着浩浩荡荡的成都王车驾渐渐远去,消失在邙山山道的林影之中。良久之后,两人再相互对视,都面露茫然之色,他们还未从司马颖这一离奇的决断中恢复过来,需要时间来考虑对策。

而越过邙山的司马颖,也正回头南望,他已经看不见洛阳,只能看到横亘在眼前的邙山。沿路的墓碑令他心生凄凉,胸中随之涤荡出一种颇为微妙的波澜:

即使做好了心理准备,可当真亲手放下辅政权力后,他回忆这充满戏剧的亲王之旅,忽而感觉自己空落落的一无所有,继而产生出一种饥饿感,对现状感到不满。

正当这时,右长史郑琰忽而靠近了车驾,向司马颖说道:“殿下,殿下,您有空吗?”

司马颖笑道:“这哪里需要问?我这里有别人吗?你有什么话,就直接说吧。”

郑琰对司马颖道:“殿下,您还记得我以前说过的话吗?您想要成就大事,我军中还缺少一位能整军治兵的统帅啊。”

司马颖点点头,可惜道:“是这样,昨日我让子道去招揽刘羡,可惜竟不成功。”

提起卢志,郑琰心中顿生不快。他与卢志虽然并列为左右长史,但这一次勤王大战中,自己几乎没有立下任何值得一提的功劳,而卢志则几乎成了朝野公认的贤臣,这令他心中恨极,并下定决心,在返回邺城后,要把卢志踩到泥里。

不过此时此刻,他还是掩盖住了自己的情绪,谈笑自若道:“确实可惜啊,不过殿下还记得,我前几日曾说,有一位人才,只要殿下将其从狱中捞出来,必然能使征北军司大振军威。”

“你说得是……”司马颖顿时回忆起来,确有此事,之前郑琰托他向齐王司马冏说情,希望从诏狱中招揽一人,称其为帅才。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司马颖欣然应允此事,只是时间短暂,至今却还没见过。

他欣喜击节道:“好啊!我一见贤人便高兴,快把他请过来!”

郑琰微微一笑,将身后一骑拉至车前,对司马颖说道:“殿下,这位便是名满天下的陆文海,也是陆逊之孙,陆抗之子。”

陆机坐于马上,深吸一口气,对司马颖微微躬身,拱手道:“机虽不才,愿向殿下说王霸之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