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晋庭汉裔 > 第十三章 新政局与大朝会

晋庭汉裔 第十三章 新政局与大朝会

作者:陈瑞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19:53 来源:平板电子书

随着成都王司马颖率军返回河北,三王辅政的短暂局面结束了。转而来临的,是齐王独掌洛阳的新时代。

这是一种必然的发展,原本河北义军能与河南义军分庭抗礼,靠的便是司马乂与司马颖两人结成攻守同盟。

二王同盟后,兵力虽不至于胜过河南义军,至少也相差不远,加上河北义军功劳更大,司马冏便有所顾忌,治国理政,自然事事都要与二王进行商议。

可如今司马颖离开,同时带走了十万兵马,司马乂麾下不过五万人,与之合营的征西军司又不值得信任。在这种情况下,纵然司马乂是接管了部份禁军,也很难再与司马冏抗衡。

因此,当洛阳只剩下齐王与长沙王时,司马乂必然屈居在司马冏之下。由齐王总揽朝政,长沙王则沦为齐王的辅臣。

好在成都王的主动让权,令洛阳的紧急政治氛围顿时一松。三王辅政虽然平衡,但到底有火并的风险,可眼下征北军司一走,征东军司独霸洛阳,反倒不至于会兵戎相见。

而且,由于成都王的高风亮节,人们必然会拿齐王的品德相比较。这使得司马冏必然要注重自己的政治形象,尽可能顾及多方的利益,维护大局的和谐。

否则,一旦洛阳出了什么动乱,第一时间,天下人就会想请成都王来主持大局,这绝不是司马冏想看见的。

不过不管怎么说,洛阳的政局总算是彻底稳定了下来,不至于让人无所适从了。

此时的司马冏已然建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大司马府。在这一月之间,他多次征询东海王司马越以及河南尹王衍的意见,征辟洛阳士子,一时间群英荟萃,俊彦群集,其中有:

左长史刘沈、军谘祭酒刘殷、左记室督曹摅、右记室督左思、左参军江统、右参军苟晞、东曹掾张翰、户曹掾孙惠、五兵曹掾祖逖、主簿王豹、度支曹掾荀闿、都官曹掾李述、客曹掾嵇含……

这仅是大司马府内的部分人而已,既有在文坛成名已久的前辈文宗,也有在近几年初入洛阳的后起之秀,有的已经随齐王良久,有的则是刚刚表态,但无一例外,他们都绝非泛泛之辈,都将在以后的朝堂上大有作为。

而在朝堂之上,齐王更是广布羽翼。他将自己此前的幕僚多提拔出来。先是以董艾为中书监,司马越为中书令,掌管诏书的草拟,何勖为中领军,总管禁军。

除此之外,又表葛旟为牟平公,路秀为小黄公,卫毅为平阴公,刘真为安乡公,韩泰为封丘公,号称“五公”,这五人都坐镇门下省,分别担任散骑常侍与侍中,凡是没经过司马冏批准的诏令,一律不得实行。

最让人感慨的是,他大量吸纳了前太子司马遹的旧臣,任用刘乔、王敦等人为散骑常侍,同时又启用了先王司马攸的旧臣,如高光、温羡等人入尚书省,担任尚书。如此新旧一体,一时之间,三省内尽是司马冏的党羽。

而相比之下,司马乂的势力扩张,就难免有些单薄了。

司马乂本身的班底非常薄弱,相比于司马颍与司马冏,他没有军司可以直接吸纳人才,只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常山王府。虽然临时得到了刘弘与刘暾的支持,但到底隔了一层,无法任用其中的人才。

而且,在司马颖返回河北后,自常山带来的勤王将士们,也开始出现思恋家乡,脱队回乡的情况。司马乂为了顾及军心,也不得不开始着手放行,仅从中挑选部分有志功名的军士,补充入禁军之中。

但司马冏确实还算慷慨,只要是司马乂报上去的功臣名单,基本都委以重任了。

包括担任司隶校尉的刘羡在内,长沙王府下幕僚,也多得到了升迁:

如刘暾为御史中丞,刘弘为前将军,上官巳被任命为屯骑校尉,刘佑为殿中将军,令狐盛为常从督,王瑚为城门校尉,苗愿为武库令等等。可惜的是,能够直接干预朝政的人并不多,多是受人驱持,打打下手罢了。

大概司马冏也觉得过意不去,在司马颖走后的次日,就上表奏功,封长沙王司马乂为骠骑将军,加使持节,都督内外诸军事。

虽说这只是名义上的加封,不可能真把禁军全交给司马乂。但至少在名义上,司马乂是毫无疑问的当朝第二人。

到了这一步,洛阳的人事任命已经基本结束。接下来,这个以齐王为主的新朝廷,打算如何处理朝政,才是天下人所关心的问题。

司马冏也明白这一点,故而司马颖离开后,他即刻发布命令,要在七月七破例举行一次大朝会。

所谓大朝会,本是朝廷一年一度,向天下展现威仪的朝会,一般在元旦召开,只进行封赏与布告。参与的人,一般包括京中六品以上官员,以及所有的诸侯王,甚至部分外国使节,以此来表现皇帝的威严,朝会的隆重,国家的兴盛。

而司马冏此时举行大朝会,无疑是以此为良机,向天下表明自己要实行新政的态度。

这一日,所有官员都着夏时朱衣朝服,到太极殿前列席坐定,武官按官职大小列阵西方,文官按官职大小列阵东方,相对而坐。在他们北面的,便是司隶校尉刘羡、御史中丞刘暾、尚书令王戎单独列席,其余三公及宗室王公坐在他们三人之后的高台上,由司马冏与司马乂领席,再往上,便是当今天子与皇后。

辰时,大朝会便正式开始了。与寻常朝会不同的是,大朝会自有一套完整的礼仪,并非立刻议事。

待百官王公入席以后,殿中顿起钟鸣磬响之声,幽幽冥冥,仿佛自天外而来。而后两端流水入殿,可见殿上高台间拉起两根数丈长的粗绳,接着有四名绝美的舞女自两端翩跹其上,她们赤足长裙,踏绳而舞,随乐而歌,竟在绳上旋转自如,宛若精灵。

舞女们相向而舞,踏着粗绳相逢而笑,等到接近以后,如蜻蜓点水一般,又往后旋舞,绳索上下晃动,舞者的美妙身姿也尽显无疑,令观看者心神摇曳。

待舞女跳回起点后,宫女卸下绳索,令乐队奏《鱼龙曲》。而后官僚们在小黄门的引领下,以卑官在前,贵官在后的顺序,陆续走到台阶下,向天子与皇后敬酒,然后口贺万岁。

参与此次朝会的约有千人,一轮轮敬酒下来,轮到刘羡时,距离朝会开始已经过去了快一个时辰。他走到殿下,感受着头顶的目光,甚是标准地躬身长拜,而后起身,饮酒,说道:“祝陛下万岁。”一抬眼,便看见了分外不相配的天子与皇后。

天子显然已经乏了,两眼看着殿外,显然正神游物外,少女皇后倒还精神,侧首朝着刘羡颔首微笑。

刘羡再拜,就从台前退回席上,在他身后仅剩下数十人,等他们也拜过后,漫长的殿前礼仪终于结束了。

至此,司马冏终于走到高台中央,手持诏书,对太极殿中的百官公卿们念道:

“夫圣王御事,动合至道,运无不周,故能人伦攸叙,万物获宜。今朕不才,受祖宗之重托,幸于王公之上,夙夜忧惧,唯恐不能仰陶玄风,俯洽宇宙,亢阳逾时,兆庶胥怨,以致邦臧。”

“所谓餐直言,引亮正,想群贤达吾此怀也。吾虽虚暗,庶不拒逆耳之谈。稷契之任,诸君居之,望共勖之!”

这是一道简单的求直言令,念完以后,司马冏笑言道:

“今日虽是大朝会,但正如陛下所言,是为了我大晋国泰民安,向天下人求直言,诸君有什么能定国安邦的想法,今日可以畅所欲言。”

说罢,他大手一挥,令宫人们抬来了一张桌案,桌案上设有二十只银樽,樽盖呈白虎形。司马冏指着桌案上的白虎樽,对众人道:“只要是建言有用的,可以白虎樽饮酒,赏金三百!”

司马冏说得非常大度,但其实事先已经通知过司马乂等人了。这里的进言名额是内定的,他很慷慨地分给了司马乂五人,自己则留有十五个名额,专门用来招揽高门人心。

作为司马乂的第一重臣,刘羡当然获得了其中一个名额。但刘羡得知这个消息后,多少有些哭笑不得:

这位齐王殿下,既然准备招揽人心,何不做得彻底一点,真看看朝中百官的才能呢?这份赏赐对于高门来说,不算多少钱,但对于中底层的寒士来说,却是一笔巨款了。可搞成内定,对于受赏的人而言,不会感念你的恩德,对于没得到机会的人,反而会埋怨不公。司马冏实在是做得有点小气了。

事实上,这也很难遮掩。当齐王主簿王豹上前念了一篇长达近千字的文稿时,许多官僚的脸色都变了。老实说,王豹的文章不可谓不好,辞藻华丽,又有敦敦亲爱之风,内容也中规中矩,是要各郡国推举贤良文学,扩招太学生。无人能够挑什么错。

但这文章一看就是要好些日子雕琢出来的,临场怎能发挥呢?于是很多人就猜出了名额有内定的真相,继而一阵窃窃私语。

就连刘羡也有些受不了,忍不住对一旁的刘暾说道:“朱虚公(刘暾封爵),你觉得齐王殿下如何?”

刘暾是个老成持重的人,仅看了刘羡一眼,抚须笑道:“齐王殿下尚且年轻,心高气盛,难免有不周之处,不过这也是好事,说不定,你我常常能得到献言的赏金呢!”

刘羡一阵无语,暗道:合着这老人,是拐着弯骂齐王志大才疏呢!

不过话说回来,司马冏安排的这些建言,多半都还是有意义的。这前后上报的十数条建言中,有放出宫中妃嫔的倡俭言论,有新修史书、汲取教训的想法,也有重修州郡兵的练兵计策,还有裁撤冗官、奖励多育的计划,虽然有些短时间内不能实施,但在此时能说出来,也让人耳目一新。

刘羡又想:无论齐王如何,至少眼下的齐王府,确实还是有许多人才的。

再次轮到刘羡,刘羡便上表浅谈了一番自己要开凿运河,连通汴水与颖水,以利漕运的计划。司马冏果然赐酒赐金,还对刘羡承诺说,若是钱粮不够,他会调拨一些过来。

这本是件喜事,不过在身后部分官僚的低声议论中,刘羡提不起多高的兴致,反而觉得有些狼狈。

但等他落座后,下一个话题顿时引起了他的注意。

只听齐王左长史刘沈到殿中道:“殿下,眼下虽然剿灭了赵逆,但更该注意的是,天下仍未彻底平定,关西仍有乱事!”

虽然只说到了这里,但在场众人都明白,他说的必然是益州的赵廞之事。从去年赵王篡逆开始,赵廞就趁机攻杀孙秀派过去的益州刺史耿滕,继而占据剑阁,割据巴蜀自立。而诸王一直忙着相互征战,根本无暇顾及于赵廞。眼下京畿既然已经恢复,就到了平定赵廞的时候了。

果然,刘沈提议道:“赵廞跳梁小丑,趁国家大乱,竟然心生妄念,意窃神器!又倒行逆施,凶害蜀民。不杀之,不足以平民愤!殿下,眼下应当遣一名将,火速将其平定,否则,朝廷威严何存?”

司马冏问道:“以卿之见,当派遣何人为将?”

刘沈道:“臣以为,梁州刺史罗尚,最为合适。他曾参与过灭吴之役,是王襄阳(王濬)的参军,颇有武功。眼下又刚好在汉中,与益州不过百里之遥。而赵廞依靠裙带上位,素有无能之名,所倚仗的,不过是齐万年之乱时南下的流民罢了。”

“只要以罗尚为益州刺史,并派人南下招抚那些流民。赵廞必然无能抵挡,束手成擒,也不过是罗尚举手之劳。”

这么说罢,司马冏满意地点点头,正要给刘沈赐酒时,不料座上的皇后忽然向他挥手示意,道:“齐王殿下,我有些话想问,可以吗?”

司马冏当然不会和一名刚十七岁的少女计较,笑道:“皇后有什么话想说?”

“既然要用名将,为何不启用松滋公呢?莫非松滋公不若罗尚吗?我记得元康九年的时候,还是他招抚秦州流民,送其南下益州的吧?”

此言一出,全场都有些尴尬。

其实说到派遣名将,几乎第一时间,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刘羡,但紧跟着又移开,并认为他不合适,理由不言自明:刘羡一定有平叛的本领,但是谁都不敢赌,刘羡去了巴蜀后,到底还是不是晋臣。若不是,那他的危害,恐怕比赵廞要大得多。

而刘羡也深知这一点,无论内心中正翻滚着怎样的波澜,他都唯有低首不语,不发一言。

不过这不好在堂上明言,司马冏只好说:“杀鸡焉用牛刀?京畿正需要松滋公理政,朝廷派罗尚足矣。”

至此,这个话题便结束了。这不过是大朝会上的一个小插曲,并没有几个人在意。结束以后,除去对司马冏假恩赏的些许微词外,大家对这次朝会还是感到满意的。

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朝廷的一切都走入了正轨,若会上的那些建言真能一一落实,假以时日,或许真能回到太康时期的安定治世。

但离奇的是,在朝局将走向好转之际,洛阳竟破获了一桩匪夷所思的大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