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九百五十七章 毁奇技以安民生

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九百五十七章 毁奇技以安民生

作者:吾谁与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11:59 来源:平板电子书

所有的政治活动,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发动,无论路途多么的曲折,最终都会走向一条路,对政敌的清算。

无论什么政治活动,这都是宿命的必然。

张居正读史,他还身居高位,参与到了扳倒严嵩、扳倒徐阶的活动中,他本人还是扳倒高拱的元凶。

张居正对自己的身后名不是特别在意,在意也干不出摄政的事儿,历朝历代,但凡是摄政的权臣,就没有一个有好名声,无论为了荣华富贵,还是为了江山社稷,都没有。

他打算在他还活着的时候,替陛下把脏活都干了,把政敌全都以反腐司反腐的名义,进行全面清算。

对政敌的清算,是朝中多个派系,为了利益反反复复倾轧,在矛盾日益激化且利益冲突不可调和后的表现,这是绝无可能避免的,不是朝中有一位一元独裁的明君圣主,就可以避免的。

甚至,张居正认为,最好还能清的动,如果做皇帝,你连清算都无法清算,代表着以朝廷为首的秩序彻底失效,也就是天命已失。

这种在元末的时候,体现的最为明显,元朝皇帝根本无法发动对任何臣工的清算,甚至还要哄着这些臣子,才能勉强调用臣工的力量。

朱翊钧深吸了口气,无奈的说道:“朕倒是清楚先生的担忧,但党争从来没有胜利者,只有幸存者。”

“陛下圣明。”张居正仔细理解了下陛下这句话,这种大清洗发动之后,没人能够完全掌控其态势,斗争的过程,不可控的因素太多了,最终的结果,就只有幸存者,没有胜利者。

张居正沉默了片刻后,以元末朝廷无法进行清算开始讲起,一直讲到了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案,张居正用十分简短、精炼总结性的描述了元失天命,大明肇始的过程。

“洪武年间,是完全抛弃元时旧秩,革故鼎新之时,洪武年间所有军事、政治、大案要案,都是围绕着如何加速摆脱旧秩序,建立新的秩序进行。”张居正最终总结性的说道。

张居正的意思很明确,自隋唐开始,到宋朝彻底成熟的科举制,一定程度上打开了阶级上升的通道,缓解了阶级固化的压力,但到了北宋末年,中原形成了新的固化群体。

而这些以缙绅为代表的士绅阶级,很快就跟过去的世家同流合污,通过对文化释经权的垄断,阻塞了向上通道。

而洪武年间的大案,都是获得权力路径、上升路径,这个矛盾冲突激化到了不可调节的最终结果,最激烈的就是南北榜案。

“那按着先生这个说法,靖难之战,也是南北榜案的延续?”朱翊钧眉头一皱,忽然发现,按着张居正这个说法,靖难似乎是一种必然。

假设朱元璋传位给了朱棣,而朱棣本人选择了和朱允炆一样的路线,恐怕北方仍然要造反,因为建文新政的种种政策,完完全全阻塞了北人获得权力的路径,不留任何缝隙。

“陛下圣明,臣一家之言,不过闲谈而已。”张居正看了眼中书舍人的位置,叶向高怕是掉茅坑了,一直没回来,正因为没有人记录,张居正才从矛盾说、阶级论的角度,去简单分析了下元末失鹿、大明开辟的过程。

万历维新,尤其是丁亥学制,干的事儿,和洪武年间几乎没有区别,都是在打开新的权力获取路径,打开新的上升通道。

通天之路,被牢牢把控在贱儒手里,丁亥学制和吏举法,另外开辟出理工线官身晋升路线,打开晋升通道,所有人都可以飞升了。

一令开天门,万道震乾坤。

这一定会触及本来垄断之人的利益,被清丈还田打击的豪强、因吏治改革失去寻租空间的官吏、老腐朽的复古保守派、被丁亥学制触及利益的文化贵族等等,这些群体的核心利益,在万历维新中受到了巨大冲击。

“陛下,国初之时,有止投献的风力。”张居正又谈到了大明国初时候,止投献的风力。

张居正描述了一种政治中存在的现象,名叫超组织现象。

在没有明确命令、没有明确威权人物操刀的情况下,只依靠各衙门官吏的默契,以一种集体默契、集体动作,来对抗朝廷政令的超组织现象。

在元末明初时候,元朝皇帝无法对臣子展开任何清算,对于新建立的大明,持续了数十年乃至遗毒到万历年间的止投献风力舆论,都是这种集体默契、集体动作、无需组织进行对抗的超组织现象真实写照。

这才是张居正真正担心,和要借着反腐司清算不忠者的目的,以高压政治行为,瓦解对万历维新反攻倒算的集体共识。

张居正在阐述自己为何要用反腐司进行清算的动机,同样,他也提醒陛下其中的危险,并且希望皇帝深切的知道,那个安全阀、临界点:官厂、开海、稽税、吏治。

官厂最重要,因为官厂不仅仅是朝廷最重要的税源,还是大明最重要的兵源,还是大明改变生产关系、提高生产力的根本。

其实,对万历维新反攻倒算,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皇帝沉浸在仁君叙事之中。

这是最简单、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了,但对陛下不管用,不是陛下不追求仁义,而是陛下追求的仁义和熊廷弼理解的仁义更像。

把人一分为二竖着劈的仁;把敌人的头打进胸腔的义。

皇帝和元辅之间的争吵结束了,最终元辅妥协,认可了陛下的办法。

陆光祖以督查院总宪的身份入阁办事,并且督办反腐司一切事宜,而陈末也接到了皇帝的圣旨,成为了第一任反腐司指挥使。

陈末对于这个任命有些难以理解,反腐司只是反腐?

其实陈末早就做好了准备,如果皇帝需要,他可以作为发动大清洗的那把刀,该清洗就清洗,把一些烂肉挖掉,扔进历史的垃圾堆里。

陈末在北镇抚司,总是能了解到很多的秘闻,成祖文皇帝够厉害了,也要让纪纲做那个奸臣,把不太容易对付的敌人,统统送去见太祖。

但陛下圣旨高于一切,陈末不懂政治,他选择了遵从圣旨。

张居正描述,对万历维新反攻倒算的集体默契、集体动作、无需组织进行对抗的超组织现象,其实是有些料敌从宽了,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帝国黄昏和国朝新辟。

在这个封建帝制,诛九族合法的年代里,对于大多数势要豪右、富商巨贾、乡贤缙绅而言,他们现在最怕的是皇帝发癫。

推行一些一拍脑门就做出的决定,突然反反复复朝令夕改,看某个阶级不顺眼,又没想好用什么阶级去填补就胡乱杀人。

皇帝陛下和元辅有点高估他们的抵抗意志了,也太看得起他们了,面对一个嗜杀人的皇帝,不触怒皇帝,才是最大的共识,而不是对万历维新反攻倒算,因为皇帝真的诛九族。

而且皇帝和元辅习以为常,非常容易忽略的一个关键,就是皇帝本人真的非常非常活跃,精力充沛。

这一点张居正早就习惯了,不觉得有什么异常,但一个精力充沛的皇帝,只要见得多了,就真的很难对付。

皇帝这个职业,本身就处于阶级的最顶层,他拥有所有阶级所没有的至高特权,在加上长期勤勉理政,积累出足够丰富的经验,臣工对付勤政皇帝,几乎没有办法。

因为那些招数,皇帝本人都见过,而且不止一次,甚至玩的比你臣工还要出色。

朱元璋一个皇觉寺的乞丐,皇觉寺不放饭只能去乞讨,他没什么理政经验,更不是天生贵人,也没接受过什么帝王教育,但积累了足够经验后,臣工的招数,对朱元璋基本没什么用处了。

七月的天,极其炎热,但精巧设计的通和宫御书房,却颇为的凉爽,魁梧的大明皇帝,靠在龙椅上,手里拿着两本奏疏,他收到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松江巡抚李乐、应天巡抚王希元、浙江巡抚侯于赵,三地联合,对大明棉纺织造进行了一次产业普查,类似于清丈、丁口普查一样,对松江府、江左江右、浙江的棉纺工坊进行了全面摸排。

大明当下棉布产量突破了3200万匹,足踏三锭纺车、织机超过了二百万台,棉纺工匠一百二十余万,另有织娘七十余万,工匠每年劳作超过了305天,每日工作超过了六个时辰,从早到晚、无间寒暑。

林辅成所言的相对生产剩余,在棉布上已经出现。

这3200万匹棉布,只有800万匹外销海外,剩下的棉布,全都被大明所消化,外贸只有四分之一,而内销为四分之三。

大明持续推动的机械工坊,遭遇了巨大阻力,任何一家棉纺工坊,包括官厂,机械入场都会遭到匠人、织娘的阻拦,而且阻拦非常严重,万历十八年这半年来,所有铁马都没能顺利入厂。

一台升平七号铁马,就能代替三百个工匠和织娘,咆哮的铁马,吃掉的是匠人们的生活。

这是个好消息,也是个挑战。

坏消息是:两广巡抚刘继文讨债成功,安南四大家族真的凑齐了欠款,把钱还给了大明,这导致刘继文没法发飙了。

这是个坏消息,刘继文低价买了一大批欠条,本意是为了发飙,而不是为了讨债,就是找个理由揍安南一顿,根本目标是逼迫安南四大家割让岘港给大明。

刘继文不在乎安南的死活,也不在乎那仨瓜俩枣,他只在乎岘港是否在大明手中。

安南四大家还债了,那就只能另找理由了。

“下章李乐、王希元、侯于赵,暂缓机械工坊营造,不要闹到毁奇技以安民生的地步。”朱翊钧思索了片刻,朱批了第一本奏疏,决定暂缓。

万历四年,苏州府有一匠人名叫王二小,师从黄子复,心灵手巧,制作了一台水力驱动的纺机。

本来王二小觉得凭借着这等奇物,自己怎么也能混个富家翁,结果这一台顶八台,一台减二十人的水力纺机,被苏州府以妖器惑众的名义给砸了。

王二小只能制作一些奇技淫巧之物,博人一笑为生,后来黄子复因为谭纶举荐,成为了格物博士,将王二小叫到了京师,改名王亶义,先在全楚会馆家学堂读了三年的书,而后又在格物院读了五年,顺利通过了格物院的考试,进入了格物院成为了格物博士。

王亶义,在格物院上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名字就叫《毁奇技以安民生》,真的不是苏州府不让王亶义发财,实在是当时这水力纺机造成了苏州府近千人无以为生,苏州知府衙门,只能砸掉纺机,安抚民生。

这个困局,在十四年后的今天,在三地的棉纺行业再次展现了出来。

冯保看到了陛下的朱批,眉头紧蹙的说道:“匠人、织娘每年要劳作三百余日,每日六个时辰,从早到晚,百般辛苦,只换取微薄收入糊口,手停口停,若是机械工坊营造推行,可让匠人每年少辛苦数十日,每日少辛苦一两个时辰,岂不美哉?”

棉纺工匠十分辛苦,一年到头都休息不了几天,每天都要干六个时辰,而一天工钱,不过区区五十文大钱,也就是七分银,一年看起来有二十银之多,京营锐卒一年额俸才不过十八银。

但匠人、织娘可不比京营锐卒,京营管住管饭孩子还能上学,对于匠人、织娘而言,这柴米油盐水食,衣食住行都是钱,一年到头一个壮劳力,最多也就只能剩下六两银子,养一个孩子就已经十分吃力了。

按照最初朝廷的设想,咆哮的铁马,能够减轻重劳力的劳作时间和强度,工坊有了更好的效益,也能多给工钱,百姓也能安居乐业,有了空闲时间和银子,能买更多商品增加需求,看起来一举三得,多是一件美事!

但实际执行却是,铁马入厂,没有减轻劳作时间和强度、工坊有了更高效的铁马只会选择解雇匠人,百姓别说安居乐业,反而疲于奔命,找不到营生,各地衙门可不敢看着壮劳力们没有营生,游手好闲。

衙役再多能有多少?一台升平七号就是三百匠人失业,一个县里,有十台铁马,就是三千壮劳力无所事事,各地衙门对于铁马的态度,也有些变了,从最初的积极,要抢铁马的数量,到现在保守观望,甚至是抗拒。

这便是王亶义提到的毁奇技以安民生。

这个矛盾是长期矛盾,而且会反复循环,在螺旋中上升。

冯保的看法,则是朝廷应该介入去调解,减少劳作时间和强度,保证就业,保证劳动报酬,进而推动机械工坊的推行。

“你的想法很好。”朱翊钧十分有十二分赞同冯保的看法,朝廷应该介入。

“臣愚钝。”冯保有些不明白,既然陛下非常认同,但为何朱批还是暂缓机械工坊的营造呢?

朱翊钧叹了口气,点着奏疏的开始说道:“因为三地一年生产棉布3200万匹,朕也希望圣旨是无所不能的,朕说一句话,就能改变这个现状,朕一天到晚不睡觉,天天说,天天写圣旨。”

棉纺产业,生产相对剩余了,相对剩余,是需求端不够强劲,而不是供给端的绝对富足,需求增量跟不上供给增量。

大明一亿三千万人,人人都买得起棉布,别说3200万匹,就是3.2亿匹,32亿匹,也能吃得下这庞大产能,各棉纺工坊,不用朝廷去推行,他们也会疯抢铁马,增加产能,占领市场获利。

朱翊钧暂缓机械工坊的营造,就是为了一件事,减缓供给端的增量,等待需求的增加,填补缺口。

主要阻碍大明需求增长的,不仅仅是劳资矛盾、劳资关系,还有驰道、道路、桥梁的修建,大明的驰道里程不足五万里,如果大明驰道有四十万里,区区3200万匹棉布而已;还有白银堰塞,大明白银在沿海、在大都会堰塞,有钱的地方钱多到用不完,没钱的地方,还在以物换物;

这不是看不见的大手可以调节的,而是需要朝廷这个看得见的大手去调节。

朱翊钧已经通过驰道,将大量白银分配到陕甘绥、北直隶、河南、湖广等地了,流入大明的白银是有数的,驰道修建的投资,就是把白银送到偏远地区。

这个过程需要时间,需要很多很多时间,朱翊钧春秋鼎盛,他愿意用自己的一生去做这些事儿。

“但你说的也对,单独下章松江府,试着推行一下,不要吹求过急。”朱翊钧又斟酌了一番,还是在松江府开启了劳动保障的新政,至于成效如何,边走边看。

“臣遵旨。”冯保俯首领命,松江府会出现各种奇怪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明把新政的试点,放在了松江府。

松江府作为开海、商品经济蜕变、劳资关系改变的桥头堡,松江府要是没有些奇怪的事儿,那才奇怪。

“王谦奏事。”冯保拿出了一本新的奏疏,来自松江府知府王谦。

朱翊钧打开看了许久,一共说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松江府对极乐教进行堪称地毯式搜查,甚至深入到了乡野之间,极乐教徒没发现多少,捣毁了数十个其他淫祀,就是不被朝廷认可的教派,其中多数都是邪祟;

第二件事,松江府启用了二十七个新的海防巡检司,其中琉球列岛有十四个,全面缉私,对来往船只进行全面稽查。

琉球总督府撤销时,琉球列岛归了松江府,鸡笼大岛归了福建,所以琉球列岛防务,归松江府呈奏御前。

第三件事,倭国桃山幕府丰臣秀吉,对极乐教进行围剿,全面失败了,丰臣秀吉从去年收到皇帝圣旨后,就直接打算动用武力清理极乐教。

可是很快引起了倭国朝廷公卿、幕府大名的反对,这种反对十分凶猛,主张武力清缴极乐教的尾藤知宣,在剧烈的斗争中,被流放去了下野那须,并且在流放的路上,被流寇所杀。

而尾藤知宣被斗倒的原因,居然是他在丰臣秀吉成为幕府将军后,强淫了数名公卿的女儿,这数名公卿女儿的哭诉,引起了普遍同情。

因为京都普遍认为女子不会用贞操诬告,所以京都所有人都认为尾藤知宣真的做了这种恶事。

尾藤知宣百口莫辩,他在流放路上被杀后,丰臣秀吉察觉到了异常,下令验看,让人出乎意料的是,这几个女儿全都是完璧之身。

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诬告,是极乐教对武力围剿的反抗。

“极乐教对京都的渗透,已经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朱翊钧看完了王谦的奏疏说道:“下章顺天府丞杨俊民,立刻对京师进行摸排,防止邪祟渗透。”

这里的邪祟,不单纯是极乐教,比如当年的合一众。

王谦之所以说丰臣秀吉对极乐教围剿全面失败,是因为丰臣秀吉在这个案子发生后,非但没有清算这几个公卿、诬告的女子,还取消了倭国律令中‘诬告反坐’条目。

倭国的律法完全照搬唐律,和大明律类似,有诬告反坐的原则,但尾藤知宣被害后,这个原则居然被取消了。

而取消的理由是:落后的同态复仇原则过于严厉,而且很容易导致滥用,导致诬告者承担处罚超出其行为造成的危害,罪刑不能相适,故此取消。

“丰臣秀吉失去了所有的雄心壮志。”朱翊钧叹了口气,略显有些感慨。

丰臣秀吉烂了,面对倭国越来越糟糕的局面,他已经放弃了抵抗,任由国势颓废腐烂下去,他继续斗下去,跟着他一起拼命的大名,都会一个接一个的死去,不如做个名义上的倭国国王,在荣华富贵中死去。

“倭国现在已经到了人不婚宦,**失半,人不衣食,君臣道息的地步。”冯保打了个冷颤,他是个没有世俗**的宦官,但他对仕途非常看重,无论如何他也要做这个宫里的老祖宗!

君臣道息,就是丰臣秀吉如此抉择的原因,无论他想做什么,都做不到了。

这话是先秦杨朱所说,意思是:人们的**在消失,不肯婚丧嫁娶,甚至不追求名利地位,所有的**都在减少;如果对华美的服饰、高大的房屋、美味而丰富的食物都不再追求了,君臣之道就开始消失了。

现在倭国现状,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倭国在肉眼可见的崩溃。

“倭人正在疯狂涌入矿区,因为这里有大明军驻守,会清理邪祟。”朱翊钧说到个现象,倭人向矿区聚集,比如熊廷弼所在的石见银山,人口已经突破了十五万人,而且数量还在增多。

但石见银山的白银开采,已经养不了更多的丁口了,所以,熊廷弼禁止了倭人逃难到矿区,三个月后,几乎每一个大明控制的倭国矿区,都对倭人关上了大门,不允许倭人再进入矿区。

倭国的局面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为了防止粪坑里的蛆爬到大明的餐桌上,大明以对马、济州岛、长崎总督府,构建了物理上的铜墙铁壁,阻拦倭国崩溃的种种乱象,向大明蔓延。

“因为倭国极乐教闹出了大乱子,吕宋、旧港,乃至金池总督府,对极乐教的态度是如临大敌,但朕注意到,极乐教在南洋没有表现出倭国那般疯癫。”朱翊钧注意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

极乐教在倭国本土极端,在南洋反而表现的非常温和,即便是在吕宋,更多的是底层互助,而非猎婴、邪祟祭祀等等,这种差异,引起了朱翊钧的关注。

松江府大力稽查极乐教,是收到了圣命,但极乐教在松江府没有闹出什么乱子来,当然这和松江府干涉比较早也有关系。

可吕宋总督府并没有那么多人手进行强力清理,但极乐教没有表现出在倭国那般恐怖的危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极乐教在倭国的疯狂,是因为倭国的秩序正在向彻底混乱滑落。”冯保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南洋的极乐教不敢疯癫,原因很多,比如佛、回回、大光明、天主、极乐宗教乱战,为了不至于被消灭淘汰,不敢极端;比如南洋极乐教徒多为倭人,背井离乡不敢生事;比如吕宋、旧港总督府文武,对宗教天然抵触,不肯同流合污等等。

但冯保认为,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吕宋吃得上饭。

种植园的日子虽然辛苦,但只要肯卖力气,一顿饱饭还是吃得上的,可是在倭国,你就是再卖力,吃饭都是问题,环境不同,导致了极乐教在两个地方差别如此巨大的原因。

大明同样如此,越是穷乡僻壤,邪祟越是泛滥。

至高无上的皇帝一如既往的勤勉处理国事时,大明新成立的北镇抚司下辖反腐司,开始了设衙的第一把火,直接烧向了鼎建大工,京广驰道。

求月票,嗷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