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九百五十六章 不立正神,邪祟自生

升米恩,斗米仇,在关键时候雪中送炭,给予一点帮助,人们会心怀感恩,但一旦给的太多,让其形成了依赖,停止了帮助,反而会让人记恨。

三娘子跑到了皇帝这里告状,说凌云翼过于不近人情,就是升米恩、斗米仇的真实写照,这种现象在官厂里,已经有了很大的苗头,这也是凌云翼整肃官厂的根本原因。

再这么继续下去,王崇古的心血就全部毁掉了,人心这个东西,向来脆弱。

“忠顺夫人,文成公在时,是念在绥远新辟,万象更新,如果过分苛责,不利于绥远民生,故此没有过分追究,但里面是非对错,忠顺夫人想来非常明白。”朱翊钧选择了大力支持凌云翼整肃官厂行为。

大明对北虏作战,最麻烦的就是找到北虏在哪里,现在草原已经定牧,找人易如反掌,这所有事,自然由不得草原人了。

“陛下圣恩浩荡。”三娘子当然知道是这个道理,最初的时候,草原没什么处理羊毛的能力,大明给的优待是法外开恩,可现在已经发展到往羊毛里掺水掺土的地步,确实是过分了。

这种人情过重的事儿,不利于草原羊毛产业的发展,过去羊毛预处理是什么技术水平,九年过去了,还是什么水平,没有任何的发展,这对草原的各种产业形成非常不利。

可还是那句话,人一旦习惯了优待,就会觉得理所当然。

短期的优待,是为了凝聚人心,但不能把这种优待当做本应如此。

朱翊钧和三娘子聊了很久,大明皇帝提到了草原高利贷的问题,询问了晋商是否还在作恶,得到了否定回答。

以前草原人是北虏,朝廷纵容,那晋商自然是无法无天,现在草原人归化,那朝廷不再纵容,大规模的收放高利贷几乎绝迹。

小规模的自然还有,那种成群结队,弄到捣巢赶马这般地步,已经绝迹。

而三娘子则汇报了一个让大明皇帝颇为欣喜的消息,那就是蛔蒿的种植规模,蛔蒿最先在山东青州府本土培育成功,而后逐渐在绥远进行了推广,蛔蒿是产自北极圈的一种植物,绥远更加适宜蛔蒿生长。

隶属于解刳院的绥远惠民药局,在绥远成功种植了三万六千亩的蛔蒿,并且炮制了蛔蒿丸,现在绥远除去过往的牲畜、皮草、羊毛之外,又多了一门产业。

蛔蒿丸卖的并不贵,二十文一丸,如果种植规模能够进一步扩大,大明可以给全国的惠民药局,甚至是乡野两种配置这种蛔蒿丸。

这年头,小孩肚子痛,多半是肚子里有蛔虫,本来就吃不饱,蛔虫再吃掉点,吃不好睡不着,甚至民间还有流传用醋杀蛔虫的办法,孩子肚子痛就灌醋,灌到死都杀不了虫,时间久点,虫子就会从人的七窍里钻出来。

解刳院曾经接诊过一个蛔虫从鼻子里,甚至从眼睛里钻出来的患者,也曾解剖过一个脑子里是蛔虫的患者。

唯一能用的就是砒霜杀虫,可是砒霜的纯度、计量都无法精准控制的当下,用砒霜杀虫,根本就是在赌命。

而蛔虫是个穷病、是卫生病,根据对粪便的观察,饮水污染、食物污染越严重,卫生条件越差的地方,感染蛔虫的概率越大,在乡野之间,蛔虫的寄生率超过了八成,而在皇嗣的粪便中,几乎观察不到蛔虫的感染。

“庞宪大医官留下了惠民药局,救人无数,臣想在绥远给庞医官立个金身像。”三娘子讲述了草原种蛔蒿的规模、蛔蒿丸的产量、对草原的影响后,又说明了自己的目的,并不需要朝廷花钱。

“为何一定要立像呢,你知道,中原这地界,人活着时候立像,有些不吉利。”朱翊钧不是很认同,他南巡到义乌的时候,义乌有个戚公祠,戚继光一脸尴尬的留在了外面。

绥远给皇帝塑了金身,朱翊钧反正也看不到,也就捏着鼻子认了,结果现在还要给庞宪塑金身。

“陛下,万宗伯当年有句话,清议之坛,道释之域,人文之枢,正不主之,则寇必踞焉,义理失其鼎彝,则豺狼踞为巢案;教化丧其圭臬,则魑魅窃作青词。不立正神,邪祟自生。”三娘子思索了下,引用了万士和的话回答了陛下。

三娘子自己有自己的想法,但她发现,还是万宗伯总结的更加准确。

清议之坛,道释之域,人文之枢,就是风力舆论、宗教法场、士林文坛,这些地方如果正义不能主持,那么贼寇必然盘踞,也就是不立正神,邪祟自生。

政,正人者之不正,当正确的风向不能竖立,那歪风邪气自然充斥着世间,朝廷若是不加及时更正,任由其泛滥,恐怕会造成倾覆天下之祸患。

立金身,就是确定这份功绩的归属,而不是被他人窃取,不仅要在归化城立一个金身像,立塑像就是在绥远遍地立塑像,还要编纂神话故事,在民间传唱。

“那就立吧。”朱翊钧最终同意了三娘子的请求,庞宪在绥远发现了牛痘防治天花,还确定了蛔蒿的药理,确实值得这份贡献。

蛔蒿的药理是由庞宪确定的,为此还使用了一百多名倭奴进行了多组对照实验,当然也出现了一点意外,死了几个倭奴。

大明皇帝从始至终都把倭奴当耗材在使用。

“臣叩谢陛下圣恩,陛下圣恩普照万寿无疆。”三娘子再拜,才恭敬的离去,没有在过分严格的羊毛检查这件事上纠缠,继续纠缠,岂不是真的成了胡搅蛮缠?

现在草原人已经不是胡人了,是堂堂正正的大明人了,不要做这些自降身份的事儿才是。

凌云翼对官厂的整肃雷厉风行,这种整肃绝非完全反对,他把王崇古所有的文档进行了备份,并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进行了归置,防止制度性失忆,等到出现问题方便溯源解决。

制度性失忆,是对一种现象的总结。

人人都知道郑和下西洋,船只浩浩荡荡,福船如同一座大山一样在海上漂浮,但已经没有人知道大福船工作原理了,甚至万历年间一些船匠,只会觉得当初的记载,有些失真,那种船只不利于航海。

可船匠们面对数人高的尾舵遗物,又说不出反对的话来。

大明在龙江造船厂发掘了一大批大小不等的尾舵,这些尾舵无声的陈述着当初大明水师的辉煌过往。

大明擅长记录,记录事务的大小、意义、为什么、如何运行,写下来存在某个地方,但随着时间流逝,过去极其重要的东西突然变得不重要,人们开始忽视并且遗忘,随着人的不断离开,当年留下的文档,开始腐朽、丢弃,最终被彻底遗忘。

造船如此,牵星过洋术也是如此,汉代遍布大汉江山的铁官、铁冶所也是如此,一旦这件事变得不重要,就会慢慢被人遗忘。

人会忘记一些事儿,制度也会。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凌云翼按照年份,将王崇古、官厂的制度手记,全部进行了备份,方便日后寻找设计之初的冗余,解决问题,也方便知道,当初官厂为何会做出某种抉择。

“陛下,今天都察院总宪陆光祖提议之事,内阁询问上意。”冯保问起了今天廷议上未决之事。

都察院建议成立一个专事反腐稽查的反腐司,隶属于北镇抚司管理,但这个衙门,又不完全是由缇骑构成,而是由素衣御史督查,带领缇骑进行反腐抓贪。

上到朝中三品以上大员,下到县衙吏员,全都在稽查名册上。

反腐司之所以要在北镇抚司这个特务衙门,是因为这是个政治性衙门,而不是都察院、刑部、大理寺这样的法司。

政治性衙门是一把双刃剑,一如密疏制、缇骑衙门等等,都是完全依靠掌权者个人品行去支撑,一旦用不好,就会立刻变成党同伐异、清算异己的工具。

趁着皇帝英明的时候,赶紧把框架建设起来,在实践中不断的修缮规则,等到多数人形成了共识,皇帝不英明,也能正常运转,就是朝臣们的目标。

反腐司,不是一蹴而就,这个衙门没有正式挂牌之前,其实一直以海瑞带领素衣御史反腐而存在,海瑞和素衣御史们办案,也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借调北镇抚司缇骑稽查。

之前之所以不挂牌,是因为朝里有个大贪官王崇古,反腐司成立,这个大贪官查不查?怎么查?

别的明公都是小问题,还能用皇恩浩荡、赏赐恩厚平账,王崇古在宣大长城上贪了足足五十万银,经年累月,贪了足足两百多万银,这个帐实在是太大了,根本没法平账。

反腐司名义上不存在,但实际存在,现在是都察院上奏,正式确定反腐司规制。

反腐司御史和反腐司指挥使平级,反腐指挥使直接对皇帝本人负责,第一任反腐指挥使由提刑指挥使陈末任职。

朱翊钧犹豫的原因也很简单,这玩意儿很容易失控,很快变成契卡,也就是全苏维埃肃反委员会,职能很容易就会从反腐这单一职能,快速变成在全国范围内,对所有官吏进行政治审查的工具。

张居正对反腐司事,表达了自己的高度赞同,在廷议中,张居正的意见,表明了他已经想好了,要用反腐司对官吏,进行忠诚度检测了。

朱翊钧本人是允许一些不忠诚的现象存在的,比如此时在朝中的刑部左侍郎周良寅,他本身是个贱儒出身,在辽东种了十年地,带着百姓战天斗地,和水泡子斗了足足十年才换取了忠诚的机会。

周良寅腿上密密麻麻,全都是蚂蟥吸出来的伤口。

让皇帝犹豫的第二个原因,是由凌云翼作为内阁次辅,主抓反腐。

凌云翼这个人很简单,杀无赦,他活了这么大岁数,发现问题真的很难解决,解决搞出问题的人,是最简单有效的策略,让凌云翼抓反腐,职能快速扩张,是显而易见的事儿。

第三个原因,则是在地方,反腐司要调用稽税院、稽税房的稽税缇骑办案,一班人马,两套牌子。

稽税院的职能和反腐司混淆到一起去,不利于稽税院的长久,稽税院之所以能够获得普遍的认同,是因为稽税院只稽税,甚至造反事,只要不惹到稽税缇骑,稽税缇骑都不管。

“朕原来的想法是,都察院总宪入阁,主抓反腐内务,反腐司不隶属于北镇抚司,而是隶属于都察院,在地方上不借助稽税院,但,这样一来,反腐司就和本身的都察院监察职能冲突了,等于白设。”朱翊钧回答了冯保的问题,他对这件事,还是不认可。

“那反腐司和地方衙门官吏和光同尘,就是必然了。”冯保谨慎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内阁增加一个都察院大学士,并不能有效的反腐。

不隶属于北镇抚司,这就不是个政治部门,而是一个法司。

“侦缉事权和审问权,还是要分开,反腐司可以查案,但反腐司只能查案,不能处置,处置仍交给都察院弹劾定罪。”朱翊钧改变了自己的主意,反腐司非常有必要隶属于北镇抚司,但如何处置案犯,还是要过堂。

侦缉事和审判都归反腐司,这个衙门的职责一定会变成对内肃反。

张居正告诉过大明皇帝,制度设计第一步就是确定权力边界,最好是单一职能,只要扩大职能就会失控。

但张居正、凌云翼、陆光祖等人在反腐司制度设计中,明显违背了这一条。

“陛下圣明。”冯保也觉得都察院提议的反腐司制度,权力有点太大了。

“地方上,不能让反腐司调动稽税院缇骑,但是再养一批反腐缇骑,这就会造成极大的冗员,这不是朕想看到的,朕已经在竭尽全力的控制稽税缇骑的规模了。”朱翊钧的手指在桌上不停的敲动。

冗员,代表着镇抚司这个特务机构在地方上的巨大膨胀,到不可控的时候,只能挥下屠刀了。

“那谁还怕反腐司?”冯保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还有一个问题,皇帝必须要知道,那就是:暴力部门要有暴力。

否则这衙门口,除了多点人吃皇粮,没什么用处,都是经年老吏,都是老油条,谁怕你一个逞口舌之利的朝廷命官?谁还不是个朝廷命官!

“派出制如何?”朱翊钧坐直了身子说道:“地方反腐司局处,提领各巡检司巡检,必要时可以调动巡检、巡检司弓兵办案,如果地方衙门无法处置,则由素衣御史带缇骑派出办案。”

朱翊钧给出了一套折中的办法,巡检司、巡检司弓兵,也是暴力,巡检司主要职能是剿匪和处理野兽,弓兵们配有复合弩。

反腐司可以调动巡检和弓兵,手里有一定的暴力,如果案子太大地方搞不定,那就由京师反腐司派出素衣御史和缇骑。

其实这套派出制,是当初稽税院的构想,但稽税院兹事体大,为了防止稽税院和地方和光同尘,最终全都由稽税缇骑直接对皇帝负责了。

“陛下圣明。”冯保仔细想了想,派出制,或许是不增加冗员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

而且稽税缇骑还可以对反腐司反腐御史们进行监察,权力一旦失去了监察,则代表着权力无限大,没人能监察皇帝,所以皇帝的权力无限大。

反腐司和稽税院互相监察,极大程度上避免了权力的任性。

冯保和皇帝讨论到这里的时候,其实问题就很清楚了,稽税和反腐哪个重要?皇帝陛下的答案是稽税,而元辅、次辅的答案是:没有不忠者,更重要。

元辅次辅搞反腐司目的,根本不是为了反腐,是为了进行忠诚度审查,从一开始,他们就没有掩饰这一目的。

“你让徐爵去趟全楚会馆,和游守礼说一下,这恩情叙事朕不反对,但绝对不能做的过火了,反腐就反腐,不要节外生枝。”朱翊钧让徐爵跑一趟,通过这个渠道,传递圣意。

“臣遵旨。”冯保俯首领命。

徐爵到全楚会馆的时候,凌云翼就在全楚会馆,王崇古做了次辅后,从来没来过全楚会馆,凌云翼这三个月就来了两次。

“陛下尚节俭,臣工贪腐自然不忠,失节看情节是否严重,如不必斩首,则送辽东、黑龙江畔垦荒。”凌云翼再次陈述了自己的态度,他支持反腐司甚至要自己领着这份差事,就是为了大清洗,砍头、流放黑龙江垦荒。

黑龙江两岸,一年有六个月的冬天,冻得要死,连去辽东垦荒的农户都不乐意前往。

“善。”张居正十分认可。

反腐司不事反腐,而是以反腐的名义剔除不忠者,内部肃反。

游守礼急匆匆的走了进来,在张居正耳边小声耳语了几声,张居正面色不变,听完后挥了挥手,示意自己清楚了圣意。

张居正无奈的说道:“陛下的意见很明确了,反腐就是反腐。”

有的时候不是张居正不够激进,是皇帝做事总是很有原则,再一再二不再三,陛下宽仁?五大案,一个案子比一个大,杀的人一个案子比一个多,比太祖高皇帝还多一个案子,可陛下却总是愿意给两次机会。

“人无信不立,陛下言而有信。”张居正的面色复杂,他培养出了个好皇帝,言出必践,从不打折扣,张居正把圣上的打算详细的告知了凌云翼。

陛下这套办法,围绕的核心就是,反腐就是反腐。

“这…”凌云翼颇为惊讶,有些无奈的摇头说道:“世路窄狭,人心叵测,大道既远,人情万端,熙熙攘攘,都为利来;蚩蚩蠢蠢,皆纳祸去。”

凌云翼这话其实有点批评皇帝太年轻了,没经历过一些事儿,不知道世间这路狭窄的很,人心是难以预测的。

那徐阶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严世蕃做妾,最后一刀把严党捅死,在徐阶没有暴露之前,人人都以为徐阶是严党。

但凡是维新,一定会走到大清洗这条路上,没有任何时候,任何政体能够例外。

“我认可你的观点,我现在入宫去。”张居正沉默了许久,还是打算去通和宫,当面说服陛下。

先搞定人,不搞定人你政策设计的再好,也是无用功,而反腐司的职能就是抓人,就是清理异己。

张居正入了通和宫,和皇帝沟通非常不顺利,皇帝和张居正大吵了一架,吓得叶向高连笔都抓不稳了,他哪见过皇帝和元辅吵成这样?连桌子都拍了。

年轻的帝王觉得自己可以掌控局势,而年迈有着丰富经验的宰相,知道皇帝无法掌控一切。

皇帝和元辅大吵一架,满朝文武都是心有戚戚,觉得这七月酷热的天还是有点太冷了,让满朝文武更加揪心的是,皇帝和元辅究竟在吵什么,无人得知,所有知情者对此都守口如瓶。

次日清晨,廷议后,张居正又去了通和宫,又跟皇帝吵了一架,叶向高只能拿出前辈们的经验,干脆不坐班,去上厕所了。

这班一刻也坐不下去了。

“陛下和元辅吵的如此凶狠,张大珰似乎一点都不担心。”叶向高和张宏在一起,张宏要盯着叶向高,不让他瞎写。

张宏笑着说道:“何必担心呢?这不是第一次吵架了,陛下和先生吵的次数多了,比这厉害的还有。”

张宏经验丰富,皇帝和元辅意见不同,这事儿发生过很多次,元辅第二次找上门来吵架,本身就是因为皇帝和大臣们还有共识,那就是反腐司要设立,但职能上有着巨大分歧。

叶向高也不敢回去,站在太阳底下,才感觉到了丝丝的暖意。

而此时通和宫御书房里,却比叶向高想的要平和的多,皇帝和元辅已经不拍桌子了。

“先生所虑,朕很清楚,不就是怕先生百年后,大臣们欺负朕吗?”朱翊钧满脸笑容的说道:“坐,坐下说话。”

张居正叹了口气说道:“陛下,这人心最是脆弱,与其等到日后隐忧爆发,不如先下手为强,让人不敢生出二心来。”

张居正作为经验丰富的政治家和改革的主导者,他深切的知道,万历维新的阻力不仅仅来自于**这个行为,而是来自于那些思想上、立场上、利益上反对维新变法的人。

这些不忠者现在迫于压力,不敢表露自己的立场。

张居正经历过多次朝堂的倾轧,他和高拱还是好友,下死手的时候,张居正也从不留情,反腐司职能用于肃反,其根本目的,就是打造一个政治安全阀,防止万历维新、人亡政息。

政治斗争的残忍性张居正非常清楚,而他给出的制度设计,根本上依赖明君圣主,一旦皇帝昏聩,那就是天下大祸。

但皇帝的立场十分坚定,要确定权力的边界、边界清晰的反腐机制,才能长治久安,着眼于长远稳定和可持续性。

陛下英明,就是张居正敢这么干的最大底气。

张居正的办法是现实的,手段是危险的,皇帝的意见,更加具有可建设性,能够赢得更多的认同,促进反腐抓贪共识的形成,但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

这是一场理想与现实、长远和短期、法治和人治之间的冲突,绝非皇帝和元辅吵个架拌个嘴那么简单。

“先生,哪怕朕答应,真的去肃反,他们就会忠诚了吗?”朱翊钧摇头说道:“忠这个字,都多少年了,连杨博这样的大臣都做不到,这么做,适得其反。”

朱翊钧反对的主要想法是,他觉得没用,反而增加官僚系统的内耗。

“当然不会,本身就是为了让反贼畏惧。”张居正明确的回答了这个问题,没有躲避,他的态度十分明确,肃反本身不会让人变得忠诚,但可以恐吓,能让人不敢做反贼。

朱翊钧沉默了下,张居正现在有点过于固执了,人不是一成不变的,年纪渐长的张居正,也表现出了他对任何人、任何事的不信任。

“先生,先按朕的意见办,如果朕觉得力有未逮,就把反腐司当刀来用,先生以为如何?”朱翊钧思索了片刻,给了个折中的办法。

如果张居正百年后,朱翊钧这个春秋鼎盛的君王,真的和张居正想的那样,无法掌控局势,那就让反腐司摇身一变,成为对内的利刃。

朱翊钧是个很现实的人,如果万历维新被广泛反对,或者维新的成果被人窃取,那么朱翊钧就立刻马上开始肃反,清除障碍和包容异己之间,如履薄冰的平衡之道无法保持,那就舍弃平衡。

朱翊钧清楚的知道,最重要的是走到彼岸,保证人亡政不息才最为迫切。

张居正沉默了许久许久,才开口说道:“官厂、开海、稽税、吏治,为维新四柱,一旦有人要窃取官厂、开海之厚利、反对稽税、复姑息裙带之弊,就要做了。”

朱翊钧立刻说道:“朕明白,偷朕的钱,偷朕的权,只要有苗头,朕就会做的!朕也是从没钱的日子过来的,没钱的日子过不下去!哪怕朕是皇帝。”

张居正重重的松了口气,陛下总结的很到位,偷钱和偷权,陛下明白界限在哪里,这个反腐司,可以藏起来,埋伏一手。

张居正当然希望这把刀不会启用,他也希望大明臣工,人人忠君上重振大志,体国朝振奋之心,但基本不太可能,陛下只要不要被所谓的道德崇高给骗到了就好。

“陛下,若有人言,请定保举法,令内外文武各举贤才以应急变,三年一科,该当如何?”张居正低声问道,这就是复姑息裙带之弊。

这就是个总纲的套话,比如可以延伸为:有人请定,皇家格物院博士,可举荐入院,而不是逢进必考。

“诛十族?”朱翊钧眉头一皱,居然敢定保举法,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反贼了!朕的拳,未尝不能裂地!

皇恩碎地拳,启动!

“陛下不至于,不至于。”张居正由衷的说道:“诛十族,还是有点过了。”

张居正已经清楚了,皇帝没有沉浸在仁君叙事里,这就没什么好疑惑的了。

求月票,嗷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