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九百五十五章 明年就藩金山,再多留一年

当皇帝脱口而出,问用倭奴水下作业可否的时候,朱载堉的情绪,十分复杂。

格物博士们不赞同的原因十分清楚:不要因为修桥,弄得沸反盈天,比如胡元修黄河大堤,就把天下给丢了。

格物博士们一致认为,如果真的爱惜百姓,就不要现在修这座桥,以后生产力提高,有了更大功率的铁马,更加稳定的排出水箱里的空气,减少水下沉箱的伤亡。

但皇帝一句,倭奴可不可以,直接把朱载堉给问懵了,他根本就没考虑过。

朱载堉是好人,他想不到;朱翊钧从来不标榜自己是个好人,所以这是他下意识的反应。

“那用倭奴,是可以的。”朱载堉仔细设想了下,技术是可以在实践中不断进步的,至于进步血的代价,让倭奴来付出就好了。

朱翊钧低声问道:“那大概要死多少倭奴?”

朱载堉稍微核算了下,俯首说道:“桥设计长度为3.5里,主桥为2.2里,大约要死两三千倭奴,甚至更多。”

“那就按一万准备好了。”朱翊钧思考了下说道:“可以把桥修高点,万一日后要通大船,过不去才是麻烦。”

“预算可以再加,慢慢论证仔细设计,反正这座桥也要等开封郑州到汉口的驰道修通才能投入建造,不急于一时。”

“臣遵旨。”朱载堉俯首领命,他觉得陛下的意见是非常中肯的。

航道深度影响了运力,长江作为通衢九省最重要的水路,如果因为修了桥,阻碍了航运就有些顾此失彼了,到时候再拆,又是天大的麻烦。

而且武昌汉口长江大桥,是大明第一座长江大桥,这就是标准,其他的长江大桥也会跟着这个标准走,所以修高一点,修宽一点,理所当然。

陛下当然会有这个担心,绥远驰道才修成几年?那时候看几十年内完全够用,短短几年,就因为运力不足,需要补充扩建。

驰道还好说,那长江大桥,可不方便拆了修,修了拆。

而且复杂工程的设计,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反复论证的,这个真的急不得,周期可能会长达数年时间。

大明皇帝并没有直接离开北大营,今天没有早朝,但操阅军马还要继续。

大明皇帝的活跃,是万历维新持续推动的动力之一。

一般而言,一个复杂系统架构,如果出现了故障,那么局部修修补补,再进行数次大修,是可以焕发新的生机。

大明这个复杂系统架构出现了一些运转上的问题,张居正进行了修补。

考成法、清丈、振武、整饬学正等政策,都非常有成效,代表着大明这个复杂系统架构,并没有出现致命性的问题,这是万历维新的一切前提。

大明在万历初年还有得救,真到了崇祯年间,已经是做多错多,不如不做的时候了。

如果主少国疑,张居正主导的新政,考成法、清丈、振武等大事,连续失败,无论如何对政策修修补补,都无法成功,那就代表着整个复杂系统,已经有了致命缺陷。

致命缺陷不修复,无论你做多少表面文章,都是无济于事。

如果以大毅力、硬手腕,修复发现的致命缺陷,仍然反复失败,那代表着当初整体设计时留下的冗余,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因为各种修改,没有了任何冗余。

这种冗余在大明叫做祖宗遗泽。

修复致命缺陷,仍然不能让政策成功,那就代表着有更多致命缺陷没有被发现,其表现,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几个瓢来,一根筋儿变成了两头、三头堵,无论怎么调整,都会出事。

这个时候,再考虑修复已然是不可能的了,就应该考虑报废,更换新的系统了。

而身处于这个复杂系统架构里的每个人,都应该思索,从整体到细节,总结经验教训,对系统进行全面设计。

在工程学里,这叫做归零,在政治里,就是改朝换代。

万历维新的整个过程中,没有发生按下一个葫芦浮起十几个瓢来,而且随着国力的提升,摁下一个葫芦已经很少浮起瓢了,但,这不代表着大明国朝现在这套制度,没有致命缺陷了。

只是代表皇帝、元辅、次辅对大明这套复杂系统足够的了解,把祖宗遗泽,即制度设计里的冗余吃完了,后人已经没得吃了,这其实相当的危险。

朱翊钧拉动着虎力弓,微眯着一只眼,眼睛箭簇靶三点一线,他松开了扳指,箭矢在弹力的作用下激射而出,箭簇带着撕裂空气的尖锐声,扎进了三十步外的正中心。

“十矢十中!十矢十中!十矢十中!”一个校尉摘下了靶纸,一边跑一边大声喊道。

摆出了大架姿势射箭的朱翊钧缓缓收功,连吐了好几口浊气,才将虎力弓放下,他揉搓着放松着肌肉,防止拉伤,右大小臂都在抖,虎力弓开起来确实很困难。

一百二十斤的虎力弓,要十矢十中,绝非易事,朱翊钧整整用了十八年,才把自己训练到了如此地步,这十矢十中,全是汗水和努力。

“陛下威武!”戚继光看过了靶纸,确定了陛下的成绩,由衷的说道。

陛下这样的天生贵人,其实没必要如此严格的要求自己,陛下每天能来一次京营,对京营军兵而言,已经完全足够了。

“明日开不得虎力弓了,要后日才能再开。”朱翊钧略微有些遗憾,终究是天赋稍差一筹,熊廷弼每日都能开虎力弓,不需要休息。

熊廷弼最高一次连开十五次,十五矢皆中。

朱翊钧和戚继光坐在了武英楼的堪舆图下,大明皇帝犹豫了下,才开口说道:“戚帅之前所上的《裁核申定兵卫疏》,难道只能到裁军这一步,真的不能将边军组建成九个野战团营吗?”

“陛下,此事不是不再议了吗?”戚继光深吸了口气,他就知道,陛下这个性格,既然提出来了,就绝不会放弃。

“戚帅,当年是五军都督府输给了兵部,最终兵部兼了五军都督府的职能,五军都督府名存实亡,戚帅想过没,如果五军都督府赢了,兵部职能并入五军都督府,会是什么景象?”朱翊钧说起了自己的想法。

戚继光听到陛下提及了当初的五军都督府、兵部之争,就知道,这件事今天不能善了,陛下不是简单询问,是已经有了一定的规划。

“陛下,洪武、永乐年间,五军都督府压兵部一头,戎政职事皆归五军都督府而非兵部,是有原因的,彼时北虏势大,于国朝而言,有倾覆之危。”

“到了正统年间,英国公张辅作为辅国大臣,被三杨排挤到不能上朝,完全是因为北虏已无倾覆大明之力。”戚继光用非常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大明兴文匽武的标志事件,可不是明英宗被俘虏,那是结果,真正的标志**件,而是在正统年间,英国公张辅被排挤到上不了朝,五军都督府的职能被兵部鲸吞。

这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做到,也不是三杨有多厉害,大明兴文匽武的风力,从仁宣时候就开始了。

那时候不断的弃地,张辅这个五军都督府的大将军,他最大的功勋交趾都被弃掉了,而且宣宗也没派人打回来。

“戚帅的意思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朱翊钧倒是更加直接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戚继光俯首说道:“然也。”

戚继光看陛下沉思的样子,就知道,皇帝陛下听明白了他话里的意思。

大将军也好,五军都督府也罢,只要皇帝拉偏架,和朝臣们一起,削减武勋权势,轻而易举,易如反掌。

皇帝一旦不想奋斗了,怠惰了,那兴文匽武就成了必然之事。

皇帝的想法很好,通过对兵部的压制,拔高五军都督府的地位,拔高到国初地位,五军都督府和朝廷平起平坐的地步,将领、军兵的地位自然而然会拔高,将领不再是见面低三品,而是平级。

如此拔高武夫的地位,自然可以继续推进陛下所言的九镇团营全部练成‘上报天子下救黔首’的铁军。

但戚继光认为没必要折腾,因为皇帝会怠惰,哪怕是陛下没有克终之难,为大明再兴,燃尽到了最后时刻,可是皇子皇孙呢?这些天生贵人,还肯吃这个习武的苦?还肯如此勤勉?

上行下行的循环里,没人能保证,上行一定大于下行,可能向下滑落更加剧烈。

因为京营的强横,其实现在兵部做事,不得不参详大将军的意见,一旦涉及到戎事,兵部必须要京营将帅达成共识。

到这一步,戚继光认为已经足够了。

以文制武,是为了防止暴力失控,这个枷锁,戚继光认为并不过分。

“戚帅,真的不行?”朱翊钧还是有些不死心的问道。

“陛下,打到莫斯科如何?哥萨克人而已。”戚继光侧面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戚继光自然不可能答应,如果五军都督府压过了兵部,和朝廷平级,这里面还有个问题,那就是大将军就和皇帝平起平坐了。

在洪武、永乐年间,这个问题好解决,皇帝本人就是天下兵马大元帅、大将军,那自然不存在僭越的问题。

可是军事天赋并不会血脉传承,仁、宣皇帝就没有太多的军事天赋,他们无法忍受一个几乎和自己平起平坐的张辅,对国事指手画脚。

戚继光很少在国事上指手画脚,甚至在文化殿廷议,也是跟个闷葫芦一样,一个月也不说几句话,这不是戚继光的意见不重要,相反他的态度很重要。

这帮御史言官胆大包天连张居正都敢骂,唯独不敢指责戚继光,当别人指责你造反的时候,你最好有造反的实力,这样就没人指责了。

朱翊钧的手指在桌上不停的敲动了几下,才坐直了身子说道:“此事,到此为止。”

他想明白了其中的关键,根本不可能做到,哪怕是有一点点的成功的可能,朱翊钧都可以尝试下,但皇帝是这个制度改革的最大阻力,朱翊钧选择了放弃。

放弃的原因很简单,大明眼下没有消灭帝制的基本条件,既没有足够的读书人,也没有足够的生产力,更没有普遍的社会共识。

与其在这方面使劲儿,不如想想办法,把还田彻头彻尾的执行下去,生产资料再分配的冗余,足够多了。

戚继光愣愣的问道:“那莫斯科还打不打?”

“咱大明处处缺人,这辽东丁口都不够,打到莫斯科作甚?”朱翊钧笑了笑,他对打到莫斯科没啥兴趣,全球90%的人口集中在沿海地区,莫斯科这地方,不符合大航海版本的领土需求。

朱翊钧没有好大喜功,海洋才是重点。

作为至高无上的皇帝,朱翊钧的生活显得过分的枯燥无聊,远不如潞王折腾出来的动静好玩。

因为还没有就藩,所以潞王不必遵守太多的藩禁,似乎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叛逆,他把府中的万国美人编成了两排,招摇过市!

这消息传到通和宫,李太后气的头晕目眩,再加上天气炎热,就有些中暑了。

朱翊钧把朱翊镠叫到了通和宫慈宁宫里一顿臭骂,约束他不得如此肆意妄为,再胡闹就给朱翊镠上藩禁,去十王城里折腾去吧。

在京师如此招摇过市,皇家颜面何在?

李太后小户出身,最重视孩子的品行,生怕被人指责小门小户没有见识,没有培养出合格的皇嗣来。

“皇兄!那就给臣弟上藩禁吧!臣弟左右不过是个废人罢了!”朱翊镠似乎是听着皇帝的训斥变得极为烦躁,直接在李太后的慈宁宫里,大吼大叫了起来。

朱翊钧大怒,厉声呵斥道:“朱翊镠!”

“皇兄!藩禁之严密,密不透风,这样就不让皇兄和母亲为难了!”朱翊镠大声争辩,但他的眼神不停的看向慈宁宫的寝宫,希望李太后能早点出来。

这戏,他真的有点唱不下去了。

当面顶撞皇帝,哪怕是提前说好的,但朱翊镠依旧心有戚戚,连语气都露了怯,就皇兄那一身的力气,别说动用皇帝的权力,就光是力气,收拾他就跟玩一样。

长兄如父,皇兄狠揍他一顿都是理所当然。

朱翊钧的眼光也一直看向寝宫,朱翊钧克扣了朱翊镠二百万银就藩银,扩建了绥远驰道,当时朱翊镠要了万国美人,还希望皇帝配合演出戏,骗一骗李太后。

但李太后不为所动。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朱翊镠,你真的是皮痒了!”朱翊钧活动了下手腕,伸手就抓住了朱翊镠的肩膀,手一拉一个过肩摔,就把朱翊镠扔在了地上。

朱翊镠躺在地上,看着房梁,他反复确认,皇兄是真的在演戏,不是真的要揍他,因为在过肩摔的同时,皇兄明显托举了下,就是动静看着大而已。

朱翊镠自问他也是从小习武,但这一下抓摔,朱翊镠根本避无可避。

“别打了,别打了!皇兄我知道错了,知道错了,疼疼疼!”朱翊镠大喊大叫,但是寝宫里依旧没有一点动静。

朱翊钧假装揍了一会儿,看还是没有动静,只能把朱翊镠拖出了慈宁宫。

朱翊镠的苦肉计,彻底失败。

“再想办法吧。”朱翊钧走出了慈宁宫,叹了口气摇头说道,这李太后怕是从训斥开始,就已经明白了其中的关键。

朱翊镠眉头紧蹙,满是不敢置信的说道:“娘为什么不肯放我走呢?皇兄在娘跟前尽孝就是,从小到大,我要什么只要央求一二就是。”

朱翊钧想了想说道:“镠儿啊,要不,你就在腹地就藩好了,咱给你在十王城弄个大宅子,虽然藩禁严苛了些,但胜在安全,朕每年给你十二个万国美人。”

“要是如此,上次南巡之后,臣弟就可以搬家了。”朱翊镠摇头,他不想被当成猪养,他已经长大了,万国美人还是自己抓更有趣。

“臣弟告退。”朱翊镠再拜,又想别的主意去了。

朱翊钧又回到了慈宁宫,这次李太后出了寝宫,坐在主座上,喝着茶,看到皇帝进来,就气不打一处来。

“你们两个都是我看着长大的,还打算骗我?”李太后嗤笑了一声,放下了茶杯,有点气也有点想笑。

朱翊钧坐到了一旁,面色严肃的说道:“镠儿终究是要就藩的,他都二十二了,就藩海外,不受藩禁之苦,也不会亏待他,光是就藩之费,就准备了三百万银,五桅过洋船就给他配了十条,他到了金山,就是欺负别人的份儿。”

“要么就在十王城,镠儿也不想在藩王府里被养成猪,这人终究是人,不光只有奢侈享乐。”

人满足了物质需求必然追求精神需求,朱翊镠是个活生生的人,而且从小跟着朱翊钧长大的潞王,他的心有自己的翅膀。

朱翊镠上次面圣就说,他也有恐惧的事儿,生怕自己老的不能动了,问自己这辈子做了点什么,回头看,到人间走这一遭一事无成,就是对人生最大的嘲讽。

“我知道我知道。”李太后叹了口气说道:“明年就藩,再多留一年,他孩子还小,怕路上出什么事儿。”

两个亲儿子都要演苦肉计了,再不答应,这个娘就不亲了。

孩子长大了,终究是要翱翔于天地之间,潞王要是从小被宠废了也就算了,关键是跟着皇帝学了不少东西,不甘心做个废物。

朱翊钧看李太后松口,立刻说道:“那就明年就藩!两个侄子,两个侄女,暂且不跟着镠儿一起去,就在京师,等他们成丁后,再前往金山,娘亲以为如何?”

这不是谈条件,小孩子承受不住惊涛骇浪,而且现在朱翊镠去,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金山蛮荒之地,孩子不适合过去,也算是海外就藩制度的完善。

“那就按皇帝的意思办吧,娘也想明白了,留不住的终究是留不住,还有啊,这皇嗣是国本,再多也不嫌多,尤其是大明开拓,需要藩王镇守,你这儿,也多生几个。”李太后听闻,长松了口气。

麻杆打狼两头怕,李太后也怕,怕孩子当了这么多年皇帝,变得无情起来,真的变成了孤家寡人,立刻答应了下来。

“行,娘你跟丫头商量,再纳两个妃嫔就是。”朱翊钧答应下来,他说话算话,并且打算立刻执行。

朱翊钧回到了御书房,下旨内阁,准备潞王明年就藩事宜,潞王就藩不是说去了,大明什么都不管了。

潞王就藩的日期安排在了万历十九年四月,因为金山太远,也不能建王府,就藩之费,主要是船只、武备,火炮、火药管够。

以大明军标准供应火药,内帑每年再拨银二十万,供给潞王府使用。

朱翊镠这次是锡土分封,还会带二百铁林军,三千客兵,客兵的招募也要进行。

“阁臣们、言官们没有意见吗?”朱翊钧翻看着浮票,确定阁臣们没有反对意见,只有礼部尚书沈鲤觉得潞王封的真的太远了,陛下是真的舍得,太后居然也答应了。

“没有,内帑出钱,轮不到他们说三道四。”冯保可不觉得这事儿,言官有什么反对的立场,陛下牺牲了皇家利益,稳固了大明黄金来源地,开拓了海外领地。

冯保恶狠狠的说道:“谁敢胡说,就把他绑到桅杆上,跟潞王殿下,一道就藩!”

“你这个主意好!就这么办!”朱翊钧深以为然的点头,朱翊镠是个天生贵人,万历十七年跟着皇帝南巡,挑来挑去挑到了金山,这年头出海开拓,基本是奔着殉国去了,如何优待都不为过。

大明宗室必须出海,否则开海就是行百里者半九十,海外利益一点都保不住。

大明是个大一统的帝制王朝,海外开拓不能照搬泰西经验,但凡是大明宗室因为畏惧危险,不肯出去,海外这些领土、种植园、矿产,不是被大明商贾侵占,就是被泰西殖民者给侵占,决不会长治久安。

一如当初朱元璋封王镇守四方。

朱翊镠就藩,只要出个人就行了,大明皇帝帮他安排的妥妥帖帖,甚至连金山天文台的观星仪都在准备制作,他过去就拥有了绝对的自由,爱怎么胡闹就怎么胡闹,哪怕悬赏红毛番的头皮做靴子,都没有士大夫去指责。

至于朱翊镠或者后人,效仿燕王朱棣造反,反攻大明,也压根不用担心,就是再过几百年,巨大水体的阻拦,依旧让各国的陆军,无法成建制的远洋部署。

“咦?”朱翊钧心情极好,他拿起了一本奏疏,看了半天,才觉得处处都十分的怪异。

潘季驯在万历九年,在绥远推动了一个失败的政令,当年潘季驯就告诉了朝廷为何会失败,他太想当然了,所以谁都没把这个政令当回事儿。

绥远草场退化,是因为过度放牧,而潘季驯当年一狠心,搞出了划界放牧,就是给各个牧民划分了草场,让他们定牧。

但这个政策根本推行不下去,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围封禁牧,谁去监察?潘季驯压根没那么多的人手去稽查到底谁在越界,谁在过载放牧,最终不了了之。

万历九年,潘季驯自我评价,这就是个肉食者一拍脑门、想一出是一出、极度失败、不可执行的政令,他吸收了这些经验教训,治理绥远。

但万历十八年,有了新的成果。

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草料的价格变贵,当年划出来的界限,就成了争论哪片草场到底归属于哪个部族、哪个牧民的关键。

草场和部族是完全绑定在一起。

你家过度放牧没了草,来我家吃?我家辛辛苦苦保养的水草,岂能给你做嫁衣!门都没有!

“这…歪打正着?”朱翊钧惊讶的说道,这是连潘季驯都没料到的事儿,因为确定了边界,牧民们对自己的水草爱惜了起来。

游牧的时候,水草都是长生天的恩赐,别人家的牲畜多吃一口,我就少吃一口,所以大家都过度放牧。

等到定牧的时候,水草都是自家的了,牧民们反倒是不愿过度放牧了,养马的数量进一步减少,甚至种植牧草,成为了草原牧民最优解。

而且牧民开始自发性的对沙地进行改良,先是种些沙棘,等到沙棘固定水土后,再开始种牧草,因为按照大明皇帝的圣旨,沙地是无主之地,谁家治好,就归谁家所有。

草原土壤沙地化的趋势得到了极大的遏制。

“有意思。”朱翊钧看着忠顺夫人的奏疏,笑着说道:“忠顺夫人在京师,宣她觐见。”

三娘子是来京师送羊毛的,尤其是王崇古离世后,这羊毛生意是否仍然按旧规矩执行,就有了变数,三娘子必然要亲自来一趟。

三娘子次日才到了通和宫觐见,她每次见陛下都能想到,在皇极殿废墟上接见外使的小皇帝。

那时候的大明皇帝甚至有几分可怜,皇宫中轴线都被烧了,废墟里的陛下,昭示着大明的风雨飘摇。

“臣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三娘子恭敬见礼。

“忠顺夫人别来无恙,免礼,坐。”朱翊钧笑着说道:“你这奏疏里可是真的?”

“陛下可派缇骑、墩台远侯前往探查,臣所言句句属实。”三娘子俯首说道,现在的皇帝,可没人敢欺负了。

朱翊钧点头说道:“让林辅成再去趟草原吧,正好看看这些年的变化。”

“陛下,凌次辅有些过于不近人情了。”三娘子看陛下心情极好,赶忙说道:“他要求每袋羊毛都要检查成色,这不利于羊毛过称。”

先告凌云翼一状!

“这事儿朕听说了,是王次辅太讲人情了。”朱翊钧摇头说道。

王崇古的管理,人情味儿很浓,对于绥远送来的羊毛,品质不过关,杂质多、甚至刻意掺水、掺土之事,王崇古都没有严加追究,毕竟那时候,主要是为了经济羁縻,让草原少养马,多养羊。

现在凌云翼不近人情,对每袋一百二十斤的羊毛都要严格检查,任何以次充好,都会压价处理。

“忠顺夫人,不能把特例,当成理所当然。”朱翊钧看着三娘子,十分确信的说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