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九百五十四章 医道至简,医者仁心

世间事儿从来都是如此,有利有弊,考成法给官员套上了笼头,大明吏治变得高效起来,也不是毫无弊端。

长清县知县偷证据是为了不让事情上秤,是为了自己升转,巡按御史、户部郎中抓典型、抓指标也是为了升转。

考成法的弊端就是会加剧系统内耗,这是必然要承担的代价。

内阁的处置意见比较一致:长清知县革罢,贼人流放吕宋,受伤一行御史七人记功。

整件事,是由长清知县做错事引起,填库迎检没有提前做,临时抱佛脚,恼羞成怒铤而走险,偷盗证据,对抗调查。

事情也不是地方抗拒朝廷,而是大家为了升转内讧,性质就没有那么恶劣,完全不至于喊打喊杀。

朱翊钧思索了半天,把长清知县和贼人一起流放到了吕宋,却没有革罢长清知县的官身,让他在吕宋继续做官,等到事情落下帷幕,过几年,再调回内地继续升转。

大明朝廷培养一个能做事的循吏不容易,长清县一县就控制了朝鲜将近九成的素菜,一旦大明停了素菜出口,朝鲜连泡菜都吃不起,这都是长清知县的功劳。

朱翊钧把自己的处置结果下章到了内阁,询问内阁意见,很快,内阁再贴了浮票,认可了皇帝的判罚。

这其实也算是内阁和皇帝的默契了,内阁要求严厉点,给皇帝一部分宽宥的空间,让陛下来彰显圣恩。

朱翊钧拿起了礼部的奏疏,海外番国的使者已经离京,并且已然起航返回了泰西,大明的海防巡检通过和大帆船水手闲聊,收集到了一部分使者没有提供的消息。

英格兰女王签署了一项新的法案,并且顺利的通过了英格兰国会上下两院的一致赞同,这个法案的名字叫《棉布法案》,禁止从波斯、印度、中国进口任何棉布和毛呢。

法案要求,英格兰人必须要使用本国毛呢,甚至连下葬的裹尸布也在此列。

大明商品对英格兰的经济形成了十分致命的冲击,不得不设立法案,阻止大明货物进入英格兰。

朱翊钧稍加思索摇头说道:“英格兰女王的棉布法案,和私掠许可证是完全矛盾的,你不能一边纵容海盗的泛滥,一边又禁止货物进入英格兰。”

“陛下圣明。”冯保笑着说道。

皇帝陛下看的非常准确,根据泰西水手们的说法,这棉布法案形同虚设,因为海盗们总是能把人们需要的货物带到英格兰每一个角落。

到了英格兰二选一的时候,要么保本地支柱产业,要么继续纵容海盗。

废除私掠许可证,打破和大明的外交障碍,和大明商谈贸易配额,减少对英格兰棉布、毛呢的输出,就可以保住本地支柱产业,但继续纵容海盗,只会继续触怒大明。

可是废除私掠许可证,那么西班牙远征,就真的有可能成功。

这是个两难的选择。

除了英格兰的消息之外,则是法兰西的消息,法兰西王太后凯瑟琳,在万历十七年一月病逝,王太后一死,整个法兰西陷入了巨大的混乱之中。

毒蛇夫人凯瑟琳,几乎凭借着一己之力维护着法兰西王室摇摇欲坠的统治,当凯瑟琳病逝后,巴黎爆发了巨大的骚乱。

吉斯公爵这个将马丽昂父亲赶出巴黎的公爵,露出了自己的爪牙,他联合罗马教廷重组了法兰西天主教同盟,将沉迷于男色的亨利三世赶出了巴黎。

大明收到的消息,到此为止了。

西班牙使者佩德罗说费利佩要武力干涉法兰西国王之位;

大光明教的使者说大光明教在向巴黎进军;

吉斯公爵在造反,亨利三世被赶走;

亨利·德·波旁,正在积极组织新教徒准备夺取王位;

法兰西的大混乱已经不可避免,诸多矛盾,会因为这次的大混战,有一个最终确定的答案。

尼德兰地区也有一些消息,尼德兰地区的造船业迎来了蓬勃发展,过去等船要一年半到两年时间,而现在,只需要六个月的时间,这得益于匠人的集中,生产力的提高。

还有一些奇怪的传闻,比如某某贵族因为各种原因,发起了决斗,惨死在了对方的剑下,这些花边新闻就不是那么准确了。

而大明也得到了一份确切的情报,关于西班牙陆军的实力。

西班牙弗兰德斯军团,一共有6.4万人,其中骑士6700人,骑士是西班牙贵族,除此之外,西班牙步兵9700人,意大利步兵5400人,勃艮第步兵1500人,英格兰步兵1700人,神罗步兵1.1万人,尼德兰步兵3万人。

弗兰德斯军团是西班牙的精锐,其地位大约相当于大明京营,但就是这样一个精锐,西班牙人在整个军队中人数也不是绝对多数,而是只有四分之一。

这种现象让大明感到不解,一个国家的主要军事力量,其主要构成居然是外国人?

而事实的确如此,大明探听到的理由,也让人啼笑皆非,几乎所有人给出的理由都是‘由本地士兵组成的部队很快就会解散,只有外国士兵组成的部队更为稳定’。

本地的士兵更加容易逃跑,而且比外籍士兵严重的多,根据大明对泰西的侦查,这不是西班牙一国的现象,泰西其他国家也是如此。

“冯大伴,你说京营四分之三都是夷人,朕还能睡得着吗?”朱翊钧作为大明皇帝,完全无法想象,京营75%是夷人的可怕景象。

“泰西缺一个始皇帝。”冯保思来想去,觉得泰西广阔的土地,缺少一个始皇帝把一盘散沙的诸多小国,捏合到一起。

在冯保这个大明人看来,泰西已经具备了大一统的要素,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大一统的切实需要,哪怕形成一个松散的商业联盟,对大明而言也不是个很好的消息。

但泰西的确缺少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的始皇帝。

中原也经历过类似的反复,始皇崩,天下裂,项羽豪取天下,又分封列国,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大一统。

汉末分三国,唐末藩镇割据,最终的结果,还是大一统。

“一个团结的泰西,不符合大明的利益。”朱翊钧想了想,大明在这件事上的立场,似乎和英格兰一样,一个团结的泰西不符合大明利益。

雨后的京师变得清晰了许多,冬夏积累的灰尘被一场暴雨洗去,最近风头正盛的笔正刘新奎带着拜帖来到了全楚会馆,拜见当国已经十八年的首辅张居正。

他这趟是来拜座师的,就是成为全楚会馆的门下。

如果仅仅是名声大噪,刘新奎根本不会做这样的尝试,一个在民间名头再大的笔正,在帝国首辅面前,依旧是个不必理会的士大夫而已。

刘新奎之所以敢来,是凌云翼替他写的拜帖。

凌云翼没有收刘新奎为弟子,因为凌云翼知道自己名声不好,年纪也大了,保不住刘新奎的前程,还是推荐给张居正比较合适。

反正张党和帝党,没什么太明确的界限,全楚会馆的牌子,陛下也可以授予任何人。

刘新奎将拜帖递给了门房后,焦急地等待了半刻钟的时间,看到了游守礼,宰相门前七品官,游守礼作为全楚会馆的大管家,很多时候代表着张居正本人。

游守礼打量了下刘新奎,才笑着说道:“先生请你进去。”

“谢游管事。”刘新奎拿了一迭银票送了出去,游守礼却没有接,自从朝廷开始反腐抓贪后,游守礼就不再收礼了,游守礼不想给张居正找麻烦。

张居正摘掉了老花镜,打量了一番刘新奎,才笑着说道:“既然是凌次辅介绍的,便在全楚会馆住下,专心备考吧。”

“谢先生。”刘新奎重重的松了口气,这算是在京师找到了重要的靠山。

他这算是投奔,只能算是门下,算不上弟子,张居正自然不会亲自教导,但背靠大树好乘凉,只要靠山还在,他就不会被人过分为难。

张居正又详细询问了一番刘新奎的宝钞圣恩论,作为恩情叙事的发起人,他在搞恩情叙事上,居然落于人后,确定这个观点是凌云翼的观点,元辅也没有过分追究的意思。

“先生,我有一事不解。”刘新奎离开之前,满脸疑惑的说道:“圣恩浩荡,可为何先生和次辅,都如此强调圣恩呢?”

刘新奎对货币多有研究,他的超额货币需求论,解释了大明白银堰塞的原因,也给了部分解决办法,宝钞恩情叙事,是凌云翼帮他套上的。

他认同,但他不太了解元辅和次辅的动机,感觉有点多此一举,就是不搞恩情叙事,难道大明黎庶就不知道感恩了吗?

刘新奎生怕张居正误会他有什么别的心思,他赶忙说道:“先生,学生是隆庆六年出生,今年刚满十八,学生看来,万历维新理所应当,反对者真的会有很多很多吗?”

在万历维新中长大的刘新奎觉得,万历维新就像是吃饭、喝水、呼吸一样平常,哪怕张居正走了,真的有人会反对?

但似乎元辅和次辅,都对某些未曾暴露的敌人,保持了最大的警戒之心,这份警惕,连刘新奎这个十八岁的学子都看出来了。

“你知道徐阶吗?”张居正看着刘新奎说道:“在徐阶倒严之前,所有人都把徐阶看成是严党的魁首之一。”

刘新奎明显错愕,他愣了好久才拜了下说道:“谢先生解惑,学生告退。”

“好生备考,不必胡思乱想,也不用过分担忧,没事就去参加下诗会、聚谈,也多和别人沟通,去吧。”张居正叮嘱刘新奎不必有那么大的压力,他和凌云翼做的,主要是防患于未然。

塑造一种陛下是对的绝对政治正确,减少陛下继续推行万历维新的阻力罢了。

刘新奎站在文昌阁之前,思索了片刻,打了个寒颤,这官场真的是人心险恶,政治斗争确实凶险。

张居正的意思非常明白,徐阶一直是以严党的身份存在,后来他成了倒严的主力,现在满朝文武看起来都支持万历维新,但有些,而且相当一部分人,可能只是在等待时机,等待合适的机会,给万历维新致命一击。

万历维新创造了新的利益集体,同样也伤害了一些人的利益。

历史告诉所有人,从来没有一帆风顺,都是起起落落,就像善恶的标准都会随着时间发生改变。

刘新奎走后,张居正合上了面前的杂报,靠在太师椅上,看着九折桥尽头的朴树,在池水之外,是一片土豆田,里面种的是中盛良薯,已经收获,产量和陕甘总督石星言所说的分毫不差。

张居正之所以要自己种,是因为他从来没信过任何人。

“谁能想到这小小的土豆,居然成了度过天变最好的农作物。”张居正感觉世间事总是非常奇妙,皇帝十八年前的不务正业,居然可以成了度过天变的关键。

农学院宝歧司遍布大明各地的火房育苗室,是大明推广番薯、土豆的关键,没有这些火房育苗室,就是有良种,也无法推行下去。

“宫里赏赐了几只不再下蛋的渡渡鸟,等晚上给先生炖了。”游守礼不懂那么多的国家大事,他只懂干饭,土豆炖肉,只要沾点荤腥,就是无上美味。

“行。”张居正点头,渡渡鸟的规模已经超过了十万只,而且规模还在扩大,这是一种天生的家禽,比大鹅生长快、适应性强、出肉高,而且还有绒毛等附加产物,能让渡渡鸟的养殖持续扩大。

张居正看着窗外,愣愣的出神,万历维新到了现在,出现了一个让帝国元辅,措手不及、无法解决的矛盾,那就是缺人。

南洋开拓缺人,吕宋、旧港、金池、金山总督府都一直问朝廷要人;

大明工坊和田间地头缺人,工坊和田土抢人的现象,已经不是南衙浙江等地,而是已经蔓延到了河南、湖广地方,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辽东垦荒田亩已经突破了八十万顷,现在辽东汉民已经超过了三百万人,但垦荒缺少生力军;

李成梁在西北搞开拓,他要迁民充实关西七卫,充实轮台,充实天山,但陕甘绥没有人给他迁民实边;

如此缺人的情况下,天象的反复无常,又让朝廷投鼠忌器,不敢鼓励生育。

因为人口大爆炸再加上天变加剧的后果,朝廷无法承担,只要一想到那个场面,张居正就绝了鼓励生育的想法。

本来朝廷预计,在万历四十年时候,大明人口增长到三亿左右,到了万历六十年,人口增加到五亿以上,大明开启第二次的迁民实边,将海外总督府彻底消化。

可惜这个长策,还没有开始,就有了天变,胎死腹中,这是看得见的危机,但张居正毫无解决办法,限制人口的是粮食,而影响粮食产量的是天变。

其实有人提出过解决办法,就是吸收部分归化夷人为大明效力。

比如李成梁就可以在轮台城以他三千客兵为核心,吸收夷人扩大规模,进而征伐西域,比如广西可以给到大明砍甘蔗的安南人民籍,比如官厂可以使用部分倭奴,承担重劳力。

提出这个建议的御史,被发配到辽东垦荒去了。

在朝臣们看来,大抵就是这种五谷不分、五体不勤的家伙,让司马家弄出了罢屯田,招抚五胡的方略来,招抚五胡充实中原,这大抵是有了大病才能想出的办法。

中原的土地因为种种原因空了出来,就让胡人填充,这么做的结果,司马家已经演示了一遍。

在这件事上,要相信老祖宗的智慧,这些教训,都是用数以千万计的人命换来的教训,非我族类,必有异心,这是数千年真真切切的教训。

“难哟。”张居正再叹了口气,转动太师椅,伏案忙碌了起来。

大明皇帝很勤奋,他还有个一样勤奋的内阁,才让大明万历维新一切事务井井有条。

次日的清晨,天公作美,万里无云,大明皇帝罕见的没有出现在文化殿上,常朝没有举行,大臣们一大早,就跟随着皇帝陛下前往了北大营的皇家理工学院。

京师大学堂的琉璃瓦檐脊上,金色的晨光如同流水悄悄流淌,晨曦初绽,照亮了校门匾额上‘皇家理工学院医学院’几个御笔亲书的大字,熠熠生辉。

院中松柏苍劲如旧,挺立在几排素净的白墙灰瓦新屋,学院内窗明几净,一尘不染,这是全校师生一整日的劳作结果,甚至连枝叶都做了修剪,来迎接陛下的阅示。

迎检这事儿,对于大学堂而言非常熟悉,一遇到全校大扫除,就知道有大人物要来了。

医学院,坐落在皇家理工学院的西南角,已经延伸到了清华园部分,这是大学堂第五期工程,占地超过了八百亩的医学院校区。

而今天校区藏书阁前的广场上,人头攒同,一千五百名医学生,今日毕业。

这些医学生穿着新制的青色短衫,背着颇为简朴的柳木药箱,皇帝还没到,学子们三三两两地交流着毕业之后的去处。

这批医学生没有交一分银的束脩,学习四年,所有费用都有内帑承担,包括了膏火钱,代价是毕业后要听从朝廷的分配,前往大明各地行医九年。

那之后,他们可以选择继续为朝廷效力,或者自己搭建医倌。

毕业之后每个人的去处都不太相同,大部分都是去各县惠民药局担任医倌,并且要在九年时间内培养数以百计能够简单处理跌打损伤伤口、普及卫生知识、避免瘟病流行的乡野郎中。

一部分则前往工兵团营,处理工兵团营的工伤,还有一部分则是前往官厂。

违约的代价,却不严重,补齐一百二十银的束脩、四十八银的膏火钱,当然不仅仅如此,违约还需要另外付出一点点的代价,为朝廷效命九年的契书是跟皇帝签订的,违约要奏闻陛下知晓。

一旦违约,会被陛下视为不讲信用的人,在大明,被皇帝直接仇视,没人能吃得消。

在学子们议论纷纷的时候,肃穆的静默慢慢的传遍了全场,只剩下了微风拂过松针的细响。

大明皇帝陛下不知何时已悄然出现在了远处,魁梧的陛下穿着十二章衮服,那是祭祀天地和太庙时候的穿着,代表着陛下对这次医学生毕业的重视。

大明皇帝的目光,缓缓扫过一张张年轻而坚毅的面庞,他们的毕业去向已经确定,没有学子违约,都认可了朝廷的安排,这让朱翊钧的心情很好,当然这也是礼部办事得力。

礼部用了个怪招,所有签署了契书的学子,都要附籍京师大学堂,直到履约结束,户籍才会转到户部落在京师,一旦中途违约,学子的户籍会被盖上违约字样,发回学子老家。

其实皇帝、礼部官员、朝廷完全是想多了,就是没有那么多的怪招,也不会出现大面积的违约,因为朝廷给编制。

他们这批医学生可不是什么闲云野鹤,是吃朝廷皇粮的!

在大明想吃皇粮、上赶着给皇帝尽忠的人,如过江之鲫,这是连银子都买不到的官选官地位。

那松江府孙克弘为上海大学堂捐了快二百万银了,到现在也就个九品松江远洋商行商总,算是混了个官身。

为了顺利毕业,顺利吃上皇粮,这批学子头悬梁锥刺股,不敢有分毫的懈怠,生怕考试不合格,被医学院开除,要通过医学院的最终大考,才能吃上这份皇粮。

朱翊钧挥了挥手,笑着说道:“冯大伴,发吉盒。”

“臣遵旨。”冯保俯首领命。

皇帝发给毕业生的礼物,这些学子算是天子门生,作为座师,朱翊钧给弟子们一份毕业礼,理所应当。

毕业吉盒里有银币两枚,外科道具一副,针灸铜人一个,药杵药臼一对、戥子秤一对,解刳论一本,预防卫生与简易方一本。

除此之外,还有皇帝本人写的,三经厂雕版刊刻的皇帝寄语一份。

缇骑入场,将一份份的吉盒赠送给了毕业的医学生,寄语内容很简单:医道至简,医者仁心,四海八方纳斯民于寿康,际天极地召和气于穹壤。

这句话是永乐至景泰年间的礼部尚书胡濙写在《卫生与简易方》里的话,皇帝觉得好用,就一直在用。

朱翊钧见吉盒发完了,才信步走上了月台,拿着礼部拟好的稿子,讲了长长的一段毕业致辞,大体就是要学子们知道手里医箱的分量,他们的每一句话都是患者性命托付,希望他们不要辜负万民的信任和期许等等。

这些话看起来都是片汤话,但朱翊钧很希望他们都记得。

仪式终了,学子们背着药箱,排成整齐的队伍,步伐沉稳地走向校门之外,向着会同馆驿而去,从今天起,他们就不是寒窗苦读的医学生,而是百姓以性命托付的医倌了。

他们今天就会出发,向着朝廷安排的地方而去,朝阳慷慨地遍洒金光,笼罩着他们每一个人的背影。

一个个青衫人影,缓缓融入京城清晨的街衢之中,汇入大明的角角落落。

大明皇帝就这样站在月台之上,看着学子们远去的背影,愣愣的出神,目送他们离开。

宫廷画师们紧急行动起来,几笔勾勒出一个雏形,而后快速的填补着其中的细节。

而德王朱载堉,则捣鼓着长长的镜筒,在陛下宣讲的时候,拍摄了一份不太清晰的照片,他最新改良了显影液,让曝光时间更短,图像更加清晰。

这批培养了仅仅四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的医学生奔赴大明各地,培养更多的乡野郎中,走街串巷,这或许不是一把好刀,甚至可以说是锈迹斑斑的钝刀,毕竟这些医学生的医术不能和大医官相媲美。

但这已经是朱翊钧能拿出最好的东西了。

他当初承诺过的,让大明再次伟大,让大明所有人一起共享这份荣光,他不确信自己能做到多好,但一定要力所能及的推行,丁亥学制、乡野郎中,都是朱翊钧惠及万民的政策。

一直到所有的医学生离开了医学院,朱翊钧才走下了月台,听取了皇家格物学院的工作报告,大学堂的新一批的招生再次开始了。

大明皇帝没有过多的干涉大学堂的运行,都是礼部官员在负责,大明对于管理大学堂也有十分丰富的经验,毕竟大明之前有两个国子监,两万多监生。

南京国子监被罢免后,改建为了南京理工学院的一部分,改建工程将会在明年夏天竣工,改建完成后,南京理工学院将会成为继京师大学堂、上海大学堂之外,大明最大的大学堂。

朱翊钧在处置完了国事之后,接见了德王朱载堉。

“关于武昌府是否要建立长江大桥便于京广驰道通车,工部和户部吵了数日,让格物博士们拿个意见。”朱载堉说明了自己觐见的原因。

朱翊钧询问道:“格物博士什么看法?”

“建设难度太大,不宜修建。”朱载堉面色凝重的说道:“设立渡口,供货箱周转为宜。”

“但是不方便,渡口缓慢,不利于南北货物沟通,如果朕执意要修建呢?”朱翊钧眉头紧蹙的问道:“技术上不支持吗?”

朱载堉面色凝重的说道:“修这座桥要170万银,而修两个渡口和船只,不过二十万银,主要是武昌府连接汉阳府,水深超过了十余丈,使用气闸式沉箱法修桥,恐怕会死很多人。”

“那用倭奴水下作业如何?”朱翊钧思索了下问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