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九百五十二章 汉文宋仁,亦不如陛下之分毫

对于大多数总督府而言,他们愿意跟当下的大明做生意,因为万历开海后的大明,物价真的非常公道,甚至是物美价廉。

在隆庆二年月港开关时,大明朝廷还没转过弯儿来,货物的价格,简直是令人匪夷所思。

比如一个景德镇瓷碗,作价三两银子,而一斤象牙作价六文,一个瓷碗就能换取六百斤象牙;一斤大黄换五十斤香料;一口铁锅换三百斤皮草。

这个价格太贵了,以至于走私才是贸易的主流。

大明之前的朝贡贸易,大明货物价格贵得离谱,而番国货物一文不值,这种定价背后的原因是极为复杂的,比如天朝上国的傲慢,比如诡异定价造成的官船官贸规模极小,多数都是走私等等。

自万历年间全面开海后,朝廷对货物进行了重新定价,货物的价格终于围绕价值波动,而非围绕礼部、户部官员们一拍脑门决定。

当然部分商品,朝廷依旧维持着过往的傲慢。

比如五桅过洋船这种战船,价格就十分惊人,成本五万银不到,售价高达二十五万银,火器另外算价,即便是如此昂贵,还另外有门槛,至少要是友邦级别,才能购买。

英格兰使者多次请求购买五桅过洋船,都是无果而终。

除此之外,大明还有一部分的商品,是不对外开放的,救命的老卤水和精心炮制的金鸡纳霜,驰道上的铁马,烧焦、水肥等等商品,都是严格禁止外销,连门都没有,根本买不到,其技术,也在藏经楼的三层之上,连普通格物博士都不太能接触得到。

对于墨西哥、秘鲁、智利这些总督府而言,价格公道的大明是个极好的选择。

即便是没有佩德罗和大明谈判,一起筹建环太平洋商业联盟,用不了五年的时间,就会因为贸易的缘故,自然而然的形成实质上的环太平洋商业联盟。

就是费利佩发动无敌舰队征战,也阻挡不了这种趋势,除非大明皇帝突然抽风,要闭关锁国,否则,也阻挡不了这个趋势。

七月初二,盛夏时节,知了从早上开始,就没完没了的嘶鸣,给燥热的天气,增加了更多的烦躁,文华殿一如既往进行着廷议,二十七位文武廷臣,面色格外严肃。

“阴阳失度,水旱不调。”张居正说出了八个字,让本来还在交头接耳的廷臣们,安静了下来。

“六月中旬开始,河南、江左、江右、湖南等地区进入了雨季,短短半个月的降水量,河南开封府、归德府等地超过了二十寸,半个月下了一年的雨。”张居正简短的介绍了下今年天气的诡异。

朱翊钧深吸了口气说道:“诸位臣工,钦天监告诉朕,七下八上,说的是雨季,就是七月在江南,八月再北上到河南、北直隶、山东等地,但现在,六月中旬,河南山东地方,就开始暴雨倾盆。”

“归德府,奇雷耀空。”

去年冬天没下的雪,都攒到了今年夏天,大明粮食的主产区迎来了洪涝灾害。

而且最让人难受的是,这雨季提前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河南这些地方,本来要到七月中旬以后,才会进入雨季,可是六月中旬就开始暴雨了。

皇帝所说的奇雷耀空的事儿,廷臣们都听说了,六月十八日,河南归德府,天有奇雷耀空。

大暴雨来临之前,从东南而来的雨云,在天上如同城墙一样推进,快速笼罩了整个归德府上空,黑云压城,还没到傍晚,天就黑了。

连一丝风都没有,这种安静持续了长达两刻钟的时间。

闪电从东天开始酝酿试探,如同毒蛇吐信一样伸出后快速收回,而后又猛地喷涌而出,由东向西激射,却突然在天空划过了一个直角,把天空割断成了南北两半,最终如同蛛网一样的闪电分支,撕裂了整个天穹,恍若白昼。

片刻之后,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扫过了大地,紧接着,归德府出现了数十个形态各异的滚地雷,随风而动。

滚地雷就是球形闪电,这东西本就不常见,连钦天监的天文生也是只见其名,从未见其形,而归德府一次就出现了数十个滚地雷。

雨水倾盆而下,大雨滂沱,持续了三天三夜之久。

齐雷耀空,说的就是这些滚地雷。

户部尚书张学颜颇为庆幸的说道:“夏粮已收,秋粮正需要灌溉,这次大暴雨之后,放晴了九日,也算是让人喘了口气,会造成减产,但是不会太多。”

“而且因为早有准备,自春天起,各级衙门都对堤坝进行了加固,对地势低洼进行了迁民,没有闹出洪灾、瘟疫来,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不是说没有地方受灾,而是把地势低洼地方的百姓,迁徙到了地势较高的地方,有了泄洪的地方,这次的大暴雨,才没有造成巨大的伤亡。

滚地雷出现,似乎昭示着老天爷动了真怒,但因为朝廷提前做了周全的准备,这次水旱不调造成的大降雨,造成的危害,比之前预期的要小很多,至少是可接受的范围。

“今年,可能是日后十年,气候最好的一年。”朱翊钧重重的叹了口气,看着窗外的天空,如果真的有那么一个老天爷存在,要亡了大明,就一把天火,把他给烧的干干净净,何必为难百姓呢?

廷议主要是关于受灾免税、泄洪区不得耕种居住、各地缙绅履行自己的六十二条承诺和朝廷、百姓共度时艰等等。

各地均有劣绅,灾年仍然不肯减租、趁机兼并、收买奴仆等等行为,都被各级衙门给抓了典型。

但大多数的缙绅还是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减租、不兼并、配合朝廷赈济。

因为历史早就不止一次证明了,你的宅院修的再坚固,被流民冲击也是一冲就散,和小地主没什么区别,要么在流民的锅里,要么和流民一起流徙。

民乱真的闹起来,皇帝修的皇宫都能攻破,你这地主家的宅院得修到什么地步,才能挡得住流民的冲击?

“绥远驰道扩建。”工部尚书辛自修拿出了一本奏疏。

绥远总督潘季驯、刘东星、忠顺夫人等人上奏,请命扩建驰道,绥远驰道的运力不够了。

煤炭、铁料、口碱、皮草、羊毛、牲畜等等货物,占据了驰道将近九成的运力,这导致了其他货物,只能依靠过去的骆队、骡车、牛车等方式运输。

朝廷在绥远驰道规划之初,就严重低估了绥远对运力的需求,即便是这次的扩建,也只是缓解而不是解决。

在绥远,驰道的价格更低,骡车、牛车的价格反而更高,一些个商贾,宁愿等待数月排铁马,也不愿意雇佣这些骡车、牛车。

造成这种现象,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安全。

铁马拉动的火车,配有工兵团营沿途保护安全,货物基本不会损失,但骡车、牛车在路上走着走着,就有可能被马匪给劫了。

马匪敢劫驰道,大明军就敢平叛。

所以商贾们宁愿等,也不愿意人货皆失。

潘季驯写了一本十分详细的奏疏,请命扩建驰道,并不是全线扩建,而是对关键线路进行扩建,卧马岗到五原府,胜州到五原府,归化城到宣府,以最小的成本,增加驰道的运力。

不是说宣府到京师这段驰道不忙,这段其实最为繁忙,但到了腹地,骡车、牛车就成了备选,因为腹地更加安全,京营十几年如一日的剿匪,让商队不必担心劫匪之事。

“绥远地方的请求,是极为合理的。”辛自修陈述了所有情况,扩建驰道是十分合理的要求,唯一的问题,是三百五十万银驰道扩建费用,绥远地方仅仅只能承担一百五十万银,但还有两百万银的亏空。

万历十八年的预算在去年年底就已经做完了,每一分银都有要用的地方。

“国帑困难,内帑把这笔银子拿出来好了。”朱翊钧思前想后,决定把这笔银子拿出来。

冯保一听这话,面色有些疑惑,内帑为了丁亥学制、黄金宝钞,早就把银子掏空了,有多少银子,都拿到了金银市换取黄金来发行宝钞,这两百万银,从何而来?

两百万银不少了,3.5个先帝皇陵了。

“陛下,潞王殿下就藩之银?”冯保忽然愣了下,他忽然想到了银子从哪里抠出来了。

张居正、凌云翼、张学颜等大臣,都很了解内帑的情况,内帑真的没有多少银子了,这银子又不能凭空冒出来,冯保这话一说,大家就知道银子从哪里来了。

朱翊钧点头说道:“嗯,娘亲反对潞王就藩金山,就藩之事再议,先把驰道扩建了吧。”

朱翊钧给潞王就藩准备了三百万银采买各种船只、货物,招募义士一起前往,准备工作都已经就绪,只要李太后那边点头,一切就可以开始行动起来了。

但李太后迟迟不肯答应,这笔银子,朱翊钧只能挪作他用了。

“这…”凌云翼入朝做次辅,他是第一次遇到这种事。

皇帝从自己的小金库里掏银子出来应急的事儿,他听说过很多很多次,但听说归听说,亲身经历,才能察觉到其中的难能可贵。

天下是老朱家的天下,你皇帝拿出自己银子,那不是理所当然?理儿当然是这个理儿,但内帑和国帑早在嘉靖年间就彻底分家,已经开始明算账了。

皇帝不从国帑拿银子乱花钱,那已经是老天保佑了。

皇帝一口气从内帑拿出了两百万银救急,还是克扣潞王就藩之银,这已经不是一句简单的陛下英明能够解释了。

“诸位明公不必担心,朕昨日收到奏疏,就已经宣了潞王觐见,潞王索要了三名万国美人,就答应了。”朱翊钧解释了下,这件事潞王也点了头,不会伤害皇帝兄弟之间的亲亲之谊。

潞王还是想就藩金山,但母亲不让,他只能在大明待着,在大明做藩王,就只能做个废物,除了要几个万国美人,他什么都懒得要。

对朱翊镠而言,要不到自由,要银子也没啥用,他这个身份地位,要什么只要一句话就够了。

潞王甚至打算去倭国石见银山,镇守银山,倭国很近,从石见银山到朝鲜釜山,只需要六日水程,从釜山天津卫只需要七日水程,回京一次不要一个月的时间。

这足够近了吧?但李太后还是不肯。

李太后对这件事就一个态度,避而不谈。

“国帑有常,岁计早定;度支维艰,空乏难支。割骨肉之厚资,成社稷之远图;缓天潢贵胄之就国,急黎庶万民之通商,臣为大明贺,为万民贺。”凌云翼听到了这里,站了起来,俯首说道。

“臣等为大明贺,为万民贺。”廷臣们赶紧起身,齐声说道。

歌功颂德,马屁声充斥在了文华殿内,凌云翼在朝鲜的时候,还在奇怪,张居正搞恩情叙事,着实是有些古怪至极。

你一个臣子,这么加强君权,就不怕反噬?但凌云翼回京做了次辅,觉得张居正这恩情叙事,搞得实在是太保守了!

凌云翼站直了身子,端着手继续说道:“昔,汉文罢露台之费,俭德流芳;宋仁却羊羔之贡,仁声载誉,然,汉文宋仁,亦不如陛下之分毫…”

“停!过了,过了。”朱翊钧直接暂停了凌云翼的第二轮马屁。

凌云翼这才刚起了个头,就被陛下制止了,对于凌云翼而言,汉文宋仁早就作古了,陛下是活着的圣君!

陛下花了两百万银,听两句好听话,总是应该的,张居正作为帝师,不大合适讲这些马屁话,凌云翼当仁不让。

朱翊钧则觉得凌云翼的话,说的有点过了,在传统评价里,汉文帝和宋仁宗,就是中原漫长历史上的两个道德标杆。

汉文帝想修一个露台,结果得知要花费十个中人之家的资财,就选择了取消,因此有了露台惜费这个成语。

朱翊钧修正衙钟鼓楼,花费了足足一百二十万银,给李太后修佛塔也用了二十万银。

汉文帝真的比朱翊钧还要节俭。

汉文帝时常告诫太子,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富贵者,非一人之富贵也,吾所以能为天下者,以吾能与天下共之也。

汉文帝不穿锦绣、不饮美酒、不食珍馐、不乘华丽、不居宏伟,甚至死后,不起坟不封土,以节民力。

汉文帝死后,很多人都以为他不封土,是因山为陵,就是在白鹿原北部的凤凰嘴山里开了个墓,在山里凿墓自然不需要起封土。

但汉文帝的霸陵不在凤凰嘴,而在江村,汉文帝真的没有起坟,没有封土。

“臣幸逢盛事,目睹圣明,感佩之情,五内沸涌。”凌云翼被打断,也知道陛下不喜欢歌功颂德,再拜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朱翊钧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掌权者一定要掌握权力,就像读书人一定要真的读书一样理所当然。

作为至高无上的皇帝本人,一定要亲手把控权力,朱翊钧做事的所有逻辑,都围绕这一目标进行。

“此事就这么定了,不必再议了。”朱翊钧下了最终的决策,朝廷没有银子去办了,又要铺丁亥学制,又要修驰道,这就是两个无底洞。

“大宗伯,朕听闻格物博士李开芳的家人,又在生事了?”朱翊钧眉头紧蹙的问起了他最近听到的传闻。

沈鲤赶忙出班俯首说道:“回禀陛下,李开芳的大伯离世,李家来人,要李开芳回乡守孝。”

李开芳身世苦楚,三岁时父亲重病,六岁时父亲病死,母亲立了贞节牌坊带孩子长大,但独木难支,最终母亲带着孩子,投奔了福建永春李氏本家。

李开芳的大伯收养了李开芳,虽然这个大伯把李开芳的大部分成就都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给了自己的儿子李开藻,但李开芳终究是长大成人而且成才。

万历十一年,李开芳、李开藻都中了进士,但皇帝陛下把李开藻的名字划了去。

七年时光荏苒,收养李开芳的大伯死了,现在李家要李开芳回去守孝,该不该?当然该。

朱翊钧气不打一处来,开口说道:“当年李开芳到承天门伏阙之事,大宗伯是很清楚的,若不是李开芳求情,就李开藻那个蠢货,干的那些事儿,朕杀了他,也是他活该!”

“当年李开芳肯为他们李家伏阙,这恩情也就还完了,还要如此纠缠不休?”

李开芳和沈鲤的关系极好,在开榜之前,李开芳训诫李开藻,就正好被沈鲤给看到,那年也是沈鲤主持会试,虽然没有师徒的名分,但李开芳算是沈鲤的门人。

“陛下,李开芳大伯离世之前,下了遗嘱,把家产一分为二,李开芳回福建,不光是守孝,也是继承家业。”沈鲤赶忙解释道。

李开芳的大伯对李开芳极好,视如己出,这次回福建永春,不仅仅是守孝,还是分家产。

李开芳当初肯为李家伏阙,可不仅仅为了不懂事的李开藻,而是为了这个比亲爹还亲的大伯。

“永春李氏也是半县之家的豪奢户,按照遗嘱,李开芳要分十八条三桅夹板船、三十六条二桅海船,七个鸡笼伐木厂、六个木匠工坊等等,林林总总有近百万银家产。”沈鲤又详细奏闻了遗嘱的详细内容。

遗嘱是真的对半分,一半给了李开芳,一半给了李开藻,这个分法也得到了李家老人的一致认可。

因为李家快速扩张的时间,是在李开芳中了举人,没有入京赶考之前。

那时候李开芳在大伯身边做账房,说是账房,其实这份家业,有大半都是李开芳赚出来的。

李开芳连个庶子都不是,而是一个旁系的侄子,但他就是可以分家产,哪怕他不是格物博士,地位不那么崇高,他也可以分到一部分的家产。

完全按嫡庶分家产,那是朝鲜,大明这些世家,动辄五百年传家,可不是偶然,旁支有巨大贡献,不公的分配,只会弄得离心离德,没人愿意给大宗做贡献了。

之所以肯对半分,是希望李开芳还能照拂一二,至少看着李开藻,别让逆子把家产败光了。

朱翊钧听闻,才点头说道:“这还差不多,李开芳回去的时候,带三十名缇骑一起回去,可不能吃亏。”

朱翊钧最初听到消息,还以为李家还要继续用恩情胁迫李开芳,自然要仔细过问,听说是分家产,而且百万之巨,立刻就答应了。

不要白不要,守孝二十七个月是不可能的,二十七天完全足够了。

“臣遵旨。”沈鲤俯首领命,陛下总是不吝恶意的揣测这些大家大族,这里面有点小误会,解释清楚就行了。

李开芳值得皇帝操这么多的心,就一个横纵坐标轴,将数字、代数式和图像结合起来讨论,就让大明的算学迈出了及其关键的一步。

在短暂的插曲之后,兵部尚书曾省吾呈送了一本奏疏,要对大明九边两百万军兵进行裁军,规模从两百万缩减到一百万人的规模。

裁军得到了大将军戚继光的支持。

大明九边有边军两百万人,这里面有近半数不承担任何军事任务,甚至连预备役都算不上,就是典型的农户,这次的裁军,说是裁军,更像是确定身份,让这部分不是军兵的民夫,安心做农户去耕种。

大明军事支出没有变化,九边每年军饷依旧高达六百万银之巨,总体军事支出仍然维持在一千二百万银左右。

“自万历六年九边实饷以来,边军的战力一直在持续稳定的恢复,陛下,这次裁军是第一步,臣对九边构想如下,正营三,奇营一,援兵一,游击一,备御三。”戚继光站了起来,告诉了自己皇帝他的九边构想。

总兵领正营三个,九千人,为野战主要军事力量;

副总兵领奇营一个,三千人,最是精锐,为主力侧翼,战场上起到了保护侧翼、一锤定音的作用;

两名参将领援兵营一个、游击营一个,共计六千人,在防区内机动堵漏,就是填补漏洞,随时策应主力行动;

最后备御领备御营三个,九千人,负责守卫关隘、屯堡等地,不负责野外作战。

一镇三万军,九镇二十七万职业军人,就是戚继光的最终构想,哪怕是一百万军,也实在是太多了,太耽误农桑工生产了。

大明处处都缺人缺的厉害,而九边两百多万军不军、民不民的乞丐军,实在是有点太浪费人力了。

戚继光站在天下堪舆前,长长的指挥棒点在了莫斯科、维也纳、君士坦丁堡的位置,开口说道:“随着火器的大规模列装,大明在万人这个规模上,是不可战胜的。”

“不客气的说,如果能解决后勤问题,我大明部署两万军到乌拉尔山以西,可以一举击垮罗斯国、神圣罗马帝国和奥斯曼。”

之所以要做出这样的军事单位的调整,其目的主要是加强边军的作战能力。

张居正眉头紧蹙的看着戚继光规划的京营、水师、九镇规划,摇头说道:“戚帅,你这个想法很好,方方面面都很好,但唯一的问题是,再有安史之乱,该当如何?”

“京营在,安禄山史思明加在一起,岂是京营对手?”戚继光理所当然的说道。

安禄山能闹出那么大的动静,还不是因为大唐长征健儿在西域不在关内,但凡是李隆基手里有一支可以野战的强军,安史之乱不会闹到那般地步。

张居正听闻,继续说道:“所以,这一整套的军事体系,其实是以京营为核心而构建。”

“然也。”戚继光点头说道。

精简人事,同样的投入,更强的战力,看起来是裁军,其实是振武,唯一要担心的就是边军太强可能会造反的问题,但只要京营足够强横,边镇就不会藩镇化。

这一整套军事体系构建,都是建立在京营强横的地步。

“那就是了,陛下,臣不认同戚帅的强边之策。”张居正俯首说道。

大明国祚两百年,京营起起落落了数次,跟着太祖太宗皇帝征战南北,强大过,解散过,重组过,但自武宗之后,就慢慢衰弱了下去。

戚继光满是疑惑的看着张居正,他甚至没听明白张居正话里的逻辑。

“朕听明白了。”朱翊钧笑着说道:“先生觉得京营强横是一时的,一旦遇到了京营衰弱,边军强横,那大明就变成了晚唐。”

“陛下圣明。”张居正再拜,皇帝陛下果然听懂了他在说什么。

万历维新的京营是个奇迹,是陛下以十八年如一日辛苦创造出来的奇迹。

这个奇迹,能否在陛下走后,延续下去,没人能知道,边方糜烂就糜烂吧,总归不会闹到藩镇割据的地步。

“臣欠考虑了。”戚继光愕然,才赶忙俯首请罪,他有点想当然了,这也不怪他,谁让京营现在如日中天?

大明边军糜烂这么多年,显然是刻意为之,而不是缺乏振武良策。

“这个从长计议吧,先将边方有名无实的军兵转为民籍,让他们安心农桑为宜。”朱翊钧准许了奏疏的一部分。

裁军是是一定要裁的,但是否将九边精简成戚继光说的营兵制,得从长计议。

军屯卫所制度已经衰弱,从战争的主体退化到了兵源的地步,而戚继光提出的营兵制,是最好的取代办法。

戚继光这套营兵制是总结,其实从嘉靖虏变之后,营兵制就已经出现了。

不过是以客兵、私兵、家丁兵的方式出现,比如李成梁的三千家丁,比辽东七万军还能打;比如大同总兵马芳就有两个标营,全是骑兵万人队。

但真的走出那一步,对于朝廷而言,是个艰难的选择。

要保持京营的绝对忠诚绝非易事,一旦皇帝觉得京营有了威胁,就会联合文臣压制武勋,慢慢削减京营的实力,边军一样糜烂也就罢了,京营弱边军强横,干弱枝强,自立山头,结果就是藩镇化。

这一点,在明朝晚期,尤其是在辽东藩镇化后的关宁铁骑,表现格外突出。

其实到了清末,随着八旗子弟战斗力持续衰弱,清廷也要面对这样的问题。

“能不能把全军打造成上报天子下救黔首的铁军?”朱翊钧提出了一个解法,只要把边方营兵制,打造成和京营一样的圣堂勇士,那就不必担心什么边方藩镇化的问题了!

朱翊钧提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戚继光认真想了想,指着堪舆图上莫斯科的位置说道:“陛下,要不看看莫斯科?”

大明大将军、奉国公戚继光,仔细权衡之后,认为打下莫斯科更简单点。

张居正面露笑意,戚继光和他当初一样的窘迫,他讲筵的时候,总是让陛下看看《帝鉴图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