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九百四十一章 秩序,斗争和妥协的产物

戚继光作为奉国公,大明武勋第一人,自从万历元年被封为迁安伯后,就开始和文官保持足够远的距离。

在他被封伯后,张居正让游守礼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去请戚继光,就是让戚继光和过去文官门下的身份做切割。

戚继光把全楚会馆的腰牌还给了游守礼后,就再没自己一人去过全楚会馆。

在主少国疑的时候,戚继光和张居正这对文武没有篡位,那之后就再没可能。

戚继光和太子现在的接触,非常良性,万一皇帝有什么意外,大将军和元辅就是大明帝国最好的辅国大臣。

而皇帝有可能会发生一些没人想看到的意外,比如疾病、比如刺王杀驾、比如落水、比如怠惰。

朱翊钧回到通和宫开始处置今日的奏疏,他先是翻动了一下奏疏上的浮票,有些疑惑的问道:“朕给熊大记了功,言官上奏反驳了没?”

“没有,陛下,熊廷弼在密疏里提到了他为什么要杀俘,但在奏疏里、捷报全都没有提及。”

“这科道言官知道为什么要杀这些畜生,自然就没人再缠着不放了。”冯保解释了下其中的原因。

言官也不是倭人出身,阻止熊廷弼记功,主要是为了杀俘不祥,是为了劝君上仁恕之道,而不是为倭人说话。

在文华殿上,戚继光突然提前离开,这场风波,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当了解到事情的原委后,言官们立刻选择了闭嘴。

不是识时务,要是熊廷弼早点说明原因,言官不会阻拦给熊廷弼记功,杀一群畜生和杀俘是有区别的。

大明言官经过了十八年的整顿和不断的人才遴选,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

食人的畜生不是人,杀也就杀了。

熊廷弼和石见银山的文官之所以语焉不详,没有说的那么清楚明白,也是不想勾起大明痛苦的回忆,这很容易导致情绪上激化,引起群情激奋。

熊廷弼不想给朝廷带来麻烦,在不合适的时间,发动一场不太合适的灭倭战争。

朱翊钧处置着各项奏疏,山东、江左、江右、广东、湖广,所有规划驰道已经全部开工,朝廷的白银已经开始洒向各地,朱翊钧觉得这次驰道的修建,非常不顺畅,远不如之前京师五龙驰道、绥远驰道、陇开驰道修建顺畅。

很快,朱翊钧处理了数本奏疏后,就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工党目前没有权威人物居中协调各方利益,导致了哪怕是朝廷给银子,驰道修建也是诸事不顺。

“宋神宗发动了三十五万大军,五路伐夏,西夏已经陷入绝境,因为争功,五路分歧不断,彼此拆台,甚至派兵阻拦彼此的前进,最后缺少统一指挥,最后弄了个虎头蛇尾,草草收场。”朱翊钧看着桌上的奏疏,面色凝重。

没有了王屠户,朱翊钧要吃一段时间带毛猪了。

宋神宗五路伐夏,是北宋国势巅峰时候的远征,留下了许多的历史教训,明明足够强,甚至可以平推的战争,打成了一个笑话。

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事实,五路伐夏的五路将军,全都是平级,因为重文轻武的原因,才这么做,就是为了彼此制衡。

这么干,别说打仗了,光吵架都吵不完。

在之前王崇古身后事的风波中,有一部分人总觉得:不是王崇古,也可以是别人,这官厂,离了王崇古,还不转了吗?!

情况比预计的还要糟糕一些,皇帝没了王崇古这个肱股之臣,就是花银子,这驰道修起来,也是磕磕绊绊。

冯保看着面前的奏疏,低声说道:“陛下,李世达的反水,他带着人,对王家屏、文成公的攻讦,影响非常的恶劣,本来文成公走后,工党就必然会陷入一段混乱的时间。”

“李世达这么一闹,分歧更加严重,甚至有人人自危的趋势。”

朱翊钧的手在桌上不停的敲动着,思考了良久,朱翊钧坐直了身子对着冯保说道:“下章刑部,给李世达办个加急,其余案犯秋后问斩,从速。”

“臣遵旨。”冯保俯首领命,他赞同陛下的做法。

工党现在的混乱,有极大原因是人人自危,没人知道自己会不会被李世达案所影响,所牵连,而从速从快对李世达进行斩首,代表着到此为止,不会过分瓜蔓连坐,有利于工党的快速稳定。

“宣凌次辅、周良寅和王家屏来。”朱翊钧又下了一道命令,工党这三巨头,不能自己掐起来。

王家屏没有在王崇古死后立刻就抢位置,他在等,等工党和晋党完全切割。

工党身上的晋党底色实在是太浓郁了,王崇古走了,王家屏要等着切割完成,才会走马上任。

凌云翼年纪很大了,他是回京救火的,王家屏等得起,王家屏又不是李世达那样的蠢货。

朱翊钧和三个臣工开了个小会,时间不长,不到半个时辰,就把事情确定了下来。

三人之中,凌云翼最适合做那个权威人物,快刀斩乱麻,快速稳定局面,梳理、协调各方关系。

凌云翼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沟通湖广和广东地方官员沟通,让京广驰道动起来,在修建的过程中,听取各方的诉求,解决各方利益冲突。

周良寅的主要任务管理北方这些营建的官厂,而王家屏的主要任务是安抚正在失去权力的晋党旧人。

失去了王崇古的庇佑后,旧人哭,新人上,历来如此。

在这段时间,王家屏要协调人事关系,更加明确的讲,他负责狗斗。

朝廷做事的逻辑和民坊不同,朝廷做事的逻辑是先搞定人,再去做事;而民坊、公司、企业这些集体,是先做事,自然就把人搞定了。

之所以会有前后差别,是因为朝廷更加臃肿,更加复杂,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无数的个人利益和诉求、无数的群体利益和诉求,千丝万缕盘根交错,让人理不清、捋不顺、剪不断,稍有动作,就会触及到一大群人的利益。

凭什么让个人或者集体,为了‘更加伟大的利益’放弃自身利益?

而且每个人、每个群体的立场不同,哪些利益,是更加伟大的利益,各自的看法完全不同。

在朝中做事,但凡是先做事,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做着做着,自己就从多数派变成了少数派,最后被打倒,被清算,被扣一堆的屎盆子。

而且不搞定人,就想做事,很难很难,有些人他做事的本事不大,但坏事的本事可一点都不小。

比如武清伯李伟、李文全、李文贵,他们折腾宝钞,没折腾多少银子,险些把宝钞的信誉击穿。

所以朝廷做事,是一定要先搞定人,在搞定人的过程中,找到最普遍的共识为切入点,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

张居正在开启新政考成法之前,也是先把杨博搞定,逼着杨博同意了考成法后,才开始推行。

当民坊的规模足够庞大,牵扯到的利益相关方足够多,个人、群体的利益和诉求,多到错综复杂不好梳理时,这种臃肿和臃肿带来的种种问题,也会在民坊身上快速爆发出来。

朝廷的官厂有人贪,民坊就没人贪了?

朝中确定了座次后,下面人才方便站队,工党有些风波,但问题并不严重,仔细梳理,这次的风波会慢慢平息。

朱翊钧等到三位重臣离开后,才继续处置奏疏,他看着面前这本奏疏,犹豫了下,最终还是朱批准许了。

自从王国光致仕后,户部一直只有张学颜一个人挑大梁,本来少司徒这个位置,是留给侯于赵的,等侯于赵忙完了浙江还田就回京做少司徒,可是侯于赵自己不回来。

从去年冬天起,关于少司徒谁来做,朝中就廷推了数次,最终确定了四川巡抚何起鸣。

何起鸣是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四十年从知县开始做起,剿过匪、办过学、治过黄河,在隆庆二年何起鸣成为了顺天府丞,这个位置很关键,但这一年,何起鸣上疏弹劾高拱‘京察大计’名为京察,实则排除异己。

倒高派没斗赢,何起鸣只能致仕归乡。

万历元年,他被起复去了贵州,万历五年又去了湖广,万历十年去了山东,万历十五年去了四川,这十几年时间,何起鸣一直在做一件事,那就是清丈、计亩均粮、厘清赋税。

自万历十五年起,他在四川搞营庄,搞得风生水起。

这是一个很有才能的循吏,而且没有非常明显的党派,如果有的话,也不至于在地方兜兜转转十八年了。

“那就让何起鸣做少司徒吧。”朱翊钧朱批了这次的人事调动,侯于赵有的等了。

朝廷的坑就这么多,你不进步,其他人就会进步,再等,不知何时。

奏疏不过夜是朱翊钧对自己的要求,奏疏处置完之后,朱翊钧伸了个懒腰,才懒散的靠在椅背上,看起了各色杂报,《逍遥逸闻》的南洋游记,又一次更新了。

这次,南洋游记没有讲道理,而是讲故事。

种植园是个等级森严的封闭小社会。

最底层的是各种奴仆、力役,这些力役一天要干七个时辰的活儿,天不亮就开始,没有劳动报酬,只有勉强吃饱的口粮,农闲的时候甚至只有土豆炖豆子,动辄被打骂。

懒惰鞭,偷盗主人断手。

管理这些奴仆的是把头,管这些把头的是大把头,能做到把头、大把头,基本就能见到庄园主了。

力役里面有一种很特殊的力役,地位高于普通奴仆,和把头相当,那就是马倌,这些马倌管畜生,这种植园里,牛马驴骡的待遇,可比奴仆要强得多。

把头、大把头、马倌,通常都用汉人,实在缺人缺的厉害,才会用夷人,用夷人,对庄园主不安全。

吕宋棉兰老岛有个种植园主叫崔世友,此人是福建人,在老家时候也是穷苦出身,这出了海,十几年时间终于和同乡一起在棉兰老岛立足,有了一万亩地的种植园。

这一朝得势不饶人,崔世友平素里对下人极其狠厉。

崔世友的一匹好马病死了,崔世友怒不可遏,打死了马倌,马倌的儿子接替了这位置,钉马掌的时候,故意少钉了钉子,崔世友乘车出行,马失前蹄,车翻了,崔世友也死了。

崔世友的儿子报了官,因为马倌的儿子,早就跑了,不依靠朝廷的力量,根本找不到人。

而吕宋总督府只是受理了案子,没有下海捕通文,因为马倌和他的儿子都是汉人。

吕宋总督府用的是大明律,大明律只管汉人,崔世友打杀马倌,按照大明律要抵命,而马倌儿子选择了仇杀,如果他还在种植园,那衙门肯定要办,但人跑了,衙门就直接不管了。

这事儿还有后续,这马倌的儿子后来成了海寇,在万历十五年,马倌的儿子带着三百海寇,连续攻破了七个种植园,大火烧了足足六天,还是下雨,大火才熄灭。

马倌的儿子最终被吕宋水师给剿灭了。

但,自万历十五年后,再没有庄园主,苛责汉人的事情发生了。

“全是输家。”朱翊钧看完了这个故事,林辅成没讲道理,但最终的结果是多输。

总督府损失七个种植园的赋税,崔世友死了还被人灭了门,而马倌死了,马倌的儿子做了海寇,也被总督府给剿灭了。

一个很有趣的案子,因为按照斗争卷的解释,这个案子客观的反映了秩序诞生的全过程。

普天之下,寰宇之内,任何的秩序都是从斗争中诞生,而非道德。

一个集体,从一家一户,到一个工坊,一个产业,一个朝代,想要长期稳定的持续下去,它就必须要能有效的,将自己集体内各个阶级之间冲突,控制在不至于毁灭彼此的范围内。

要想实现这种控制,就必须把所有利益关系纳入一定的‘秩序’之内。

所以,秩序本身,是彼此斗争和彼此妥协的产物,而非之前人们以为的道德。

崔世友、马倌、马倌儿子的反击、七个种植园的灭门惨案,表面上看是由一匹马病死了引起的斗争,到最终庄园主们不再苛责汉人的秩序。

儒家崇尚道德诞生秩序,比如赫赫有名的天人合一就是典型的道德诞生秩序,但从中国漫长的历史来看,道德从来不能诞生出秩序。

冯保早就看完了这篇杂报,低声问道:“陛下,臣愚钝,那种植园里的倭奴、夷奴、番奴、游女这些也被苛责,而且朘剥更加狠厉,为何没有在斗争和妥协中,诞生新的秩序呢?”

陛下的第三卷写的很好,非常好的解释了大明种种现象,但陛下的斗争卷,似乎也不是完全普世。

崔世友杀死马倌,算是暴怒失手,但崔世友杀死的奴仆,不要太多。

马倌的儿子会反抗,可是这些奴仆,为什么没有大规模的反抗、颠覆种植园经济的暴动呢?

“有斗争才有妥协,这些力役奴仆,连自己都不拿自己当人看,只想着彼此拆台,出卖别人获得利益和地位,唯自强,有新生,他们都不肯自救,指望神仙下凡吗?”朱翊钧解释了这个现象。

殷正茂和殷宗信都是《优胜劣汰论》的拥趸,他们认为汉人就是比夷人要高贵一等,而他们的所见所闻,又不断的补足了这种优胜劣汰的证据,从南洋的种种事项来看,这些夷人没有血性。

没有武器,没有体力,种植园里的奴隶是无法反抗的,在一个绝对自由的世界里,看不见的大手作用下,社会的总体秩序和规则,会向着榨干这些奴隶最后一丝力气去发展。

农忙的时候两顿饭,农闲的时候一顿饭,土豆炖豆子。

活着已经是倾尽全力了,再加上海岛环境的封闭,奴隶想要反抗,很难很难。

按矛盾说而言,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但这条铁律,在种植园精巧的制度设计下,完全失效了。

“陛下,臣倒是觉得,可能是因为宗教和阿片。”冯保提出了另外两个十分具体的、客观存在的,阻碍反抗共识诞生的工具。

宗教给了人虚妄希望,去追求那遥不可彼岸,阿片腐蚀人的身体和意志,给了短暂的虚妄极乐。

“你讲的很有道理。”朱翊钧闻言,十分确信的点了点头,肯定了冯保的想法。

绝对自由的世界,是个悲惨世界,至少在万历年间,这句话因为生产力不足,是成立的。

万历十八年四月,京师迎来了春天,皇帝有了他第六个皇子,皇后在十八年四月初二生下了六皇子,但百官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因为宫里没有发下大吉盒。

这代表着,很有可能有意外发生,这非常危险,百官生怕自己一抬头,脑袋上面有个死字。

从皇长子朱常治开始,无论宫里有皇子还是公主,都会发大吉盒,告诉朝臣们孩子叫什么名字,也让大家沾沾喜气。

这次已经有了明确消息,皇后生子,却没有大吉盒发放,很容易让人无端联想,张居正几次想问,都没敢问。

但很快,百官们就松了口气,因为四月七日宫里透露出了消息,周德妃生下了七皇子,朝臣们猜测,要一起发,大吉盒里有两枚银币,两次合到一次,符合皇帝一贯尚节俭的性格。

能省就省。

可是很快,百官们心又提到了嗓子眼上,并且变得忐忑不安了起来,张居正实在是忍无可忍,去了通和宫面圣,询问皇帝陛下,为何还不发大吉盒?!

张居正离开通和宫的时候,是非常轻松的,显然没有什么意外发生,但张居正没有解释具体缘由。

终于,在四月十五日,宫里有传来了消息,冉淑妃生下了个公主。

至此,皇帝陛下终于发了百事大吉盒。

八分盒,装着不同的干果,正中间放着两枚银币,三次并一次,每一盒立省四枚银币!

对于节俭这件事,朝臣们也见怪不怪了,只要宫里不出事就行。

五皇子名叫朱常河,六皇子叫朱常洪,六公主叫朱轩婵,两位皇子、一位公主,都是母子平安,确实有意外,朱常河稍微有点黄疸,但很快就痊愈了。

负责接生的是解刳院女官吴涟,这位年近五旬的大医官,不仅仅是负责接生,也负责所有皇子的饮食起居,这些年,孩子们都健康茁壮的成长了起来。

“陛下新纳的妃子庄妃千岁,算算日子,也快临产了,南巡好啊,还是得南巡!”凌云翼到全楚会馆拜访张居正,说正事之前,还是先说了喜事。

这个四月喜事连连,去年被陛下纳进宫门的顾眉生,五月份就到了临产期,一次南巡四个子嗣!

平日里,陛下忙于国事,子嗣不算少,但绝对算不上兴旺,只有南巡的时候,陛下才有空闲时间。

“下次南巡在万历二十二年。”张居正也没有隐瞒凌云翼的意思,皇帝南巡会形成一个长期制度,而不是临时起意,没事也要南巡,这是开海之后的必然。

黄浦江行宫修的那么富丽堂皇,就是为了迎接圣驾。

“元辅,我这次来,是因为京广驰道而来,湖广地面需要紧密配合,我只是有些担心,我自己去信,说服不了他们。”凌云翼说明了这次来全楚会馆的意图。

他需要张居正帮助协调湖广地方的关系,湖广是张居正的老家,楚党的老巢。

“好说,正好,这次修驰道,需要抽调大量的力役,把这个营田法一并在湖广推行好了。”张居正答应了,也提出了条件。

湖广地方不是抗拒修驰道,而是大量力役抽调后,谁来种田就成了问题,营田法,就成了解题的办法。

“这个好说。”凌云翼立刻答应了下来,有利益冲突,就会有斗争,有斗争就会有彼此妥协,最终达到一个多方利益都能接受的结果。

营田法,是还田法的折中,是农业集中生产,修驰道的力役不种田,还吃粮食,不搞集中生产,根本提供不了充足的农业剩余,完成驰道修建。

“最近浙江、南衙、松江府有些地方,希望朝廷准许他们兴修大学堂,不知道元辅以为该如何处置?”凌云翼说起了关于丁亥学制的争论。

民办大学堂,这个提议,其实从皇家理工学堂开始落成后,就已经有人这么提议,但是朝廷的风向始终不够清晰。

“我倒是认可他们的想法,江西二百多所书院,比如白鹿洞书院就是如此,但问题是,这些书院,有点太贵了,这些个学子,几乎人人欠债。”张居正眉头紧蹙的说道。

江西白鹿洞书院设置了极高的门槛,在京师大学堂读四年书,要一百二十银,有朝廷补贴的无息六十银借贷,再加上官给膏火钱,中人之家完全可以负担。

可是白鹿洞书院一年就要六十银,四年要二百四十银,而且没有无息借款,也没有膏火钱,甚至还要在书院附近购买学舍居住,否则没办法附籍。

这种经营式的书院,引起了很多的问题,在江西读书就是比别的地方贵,以至于江西一些缙绅,都开始流徙去了浙江、广东等地方。

在张居正看来,经营式书院的出现,是在人为的制造阶级壁垒,他想过以整饬学政的名义,对江西二百多家书院进行取缔,但最终没有行动,他决定再看看,民办教育能不能成为官办教育的重要补充。

“如果任由这些书院这么野蛮生长下去,恐怕不是什么好事,朝廷若是出手晚了,恐怕江西的问题会非常严重。”凌云翼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朝廷要管管这些民间书院,最起码,不能这么昂贵。

张居正有些疑惑的问道:“凌次辅以为,朝廷有必要介入其中?”

“朝鲜就是前车之鉴。”凌云翼解释了他为什么觉得要管管,再不管,江西的发展会陷入停滞,甚至倒退。

因为凌云翼在朝鲜见过,文武两班搞出了成均馆,不是为了让人有地方读书,而是为了完全垄断教育。

穷民苦力用谚文,肉食者用汉文,药典、律法、条规全都是用汉文书写,完全的阶级壁垒形成后,出现了泾渭分明的两个世界。

在凌云翼看来,一切刻意制造阶级壁垒的行为,都应该予以打击。

张居正思索了片刻点头说道:“你讲的有道理,但怎么管,管到什么地步,又是个难题。”

凌云翼拿出一本奏疏,递给了张居正说道:“我有点想法,朝廷要管,首先是这丁亥学制一定要推行。”

“一面推行丁亥学制,一面对这些书院极高的门槛进行限制。”

“比如取消购买学舍附籍,严格限制学债的利息,最起码要低于年息四厘(4%),而不是现在普遍的年息三分(30%),这利滚利,出了书院要还一辈子,是万万不能被允许的。”

凌云翼拿出了一本奏疏,是他对丁亥学制的一些补充。

民间书院,赚钱可以,但不能唯利是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