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九百四十章 朕非仁义之君

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九百四十章 朕非仁义之君

作者:吾谁与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11:59 来源:平板电子书

朱翊钧不喜欢,甚至反对张居正恩情叙事里的一元恩情论,好像这万历维新就是他皇帝一个人,几张圣旨就搞成了。

要是几张圣旨管用,还要京营作甚?

明明是君臣民一心,大明才逐渐摆脱了国朝败坏的下行趋势,但到了张居正的恩情叙事里,就成了朱翊钧一个人的功绩了。

“陛下,有的时候,越是复杂,越难做成。”张居正没有高呼圣明,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把臣民的功劳完全归一到了皇帝的身上。

因为他当国日久,很清楚的知道,力量完全集中在陛下身上,才能把事情做成。

有些时候,不是朝廷想搞一刀切、搞矫枉过正,治国如同烹小鲜,火候最是难以掌握,到底该用多大力,没人能说得清楚。

“先生,这很危险,以前先生跟朕提过很多次克终之难,朕以为朕的处置,更加妥当。”朱翊钧的手在桌上敲动了片刻,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没有退让。

搞恩情叙事可以,但要把君圣臣贤,万夫一力,都写上。

皇帝万岁,黎民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翊钧扔出了一记‘克终之难’的回旋镖,正中张居正的眉心!

张居正明显错愕了下,看向了皇帝,孔武有力的陛下和当年那个小心试探的小孩身影,重合在了一起,陛下似乎一直是那个陛下,没有变过,还是那么喜欢拿他说过的话来堵他。

回旋镖用的很好,以后不要用了。

陛下太英明了,以至于张居正都忘了克终之难对于国朝而言,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儿,汉武帝、唐玄宗,都是克终之难的典型,一元恩情论就是在把皇帝神圣化。

相比较其他的异化,皇帝还多了一个神圣异化,这是为人臣最容易忽略的地方。

这种神圣化,也是一种异化,而且非常危险,时日一久,沉浸于鲜花锦簇中,会变成朕的功绩如此辉煌,那么朕的一切决策都是对的!

这么玩下去,他张居正一死百了,弄出个‘朕与凡殊’的怪物来,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群臣用忠诚去对抗各种异化,皇帝只能拿毅力去抵抗神圣异化。

“元辅,陛下说的有理。”沈鲤这个骨鲠正臣,在皇帝和元辅产生分歧的时候,忽然站了出来支持了皇帝,这个动作很危险,明显违反了已经形成的内阁共识。

和万士和那个万金油不同,沈鲤这个骨鲠正臣,真的做不到调和各方关系,他用自己的方式,来左右朝廷决策。

沈鲤一说话,凌云翼、张学颜、申时行、王家屏、沈一贯、王一鹗、周良寅等人,全都错愕的看向了沈鲤,这话一出,得罪元辅。

沈鲤压力很大,张居正这人,也就王崇古能勉强过招。

沈鲤想了想说道:“元辅可还记得,陛下曾讲过一个梦?”

“每个大臣都长着无数脑袋,每个脑袋上有无数张脸,每张脸上有无数张嘴,每张嘴里有无数个舌头,这些舌头同时在赞美陛下。”

“自然记得,陛下,臣有些吹求过急,急于求成了,反倒是失了分寸,陛下圣明。”张居正干净利索,没有任何犹豫,认可了陛下的决策,带上君圣臣贤,万夫一力,带上都带上!

张居正倒是没有怨恨沈鲤的意思,他反倒是颇为感激沈鲤,这关键时刻递了个梯子,他顺利下来了。

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做的不是很妥当,但也多少有点架在这里。

沈鲤这把梯子,来的正是时候!

“那就按朕的意思办?”朱翊钧听闻张居正不再反对,看向了群臣。

“陛下圣明。”张居正带着群臣齐声说道,陛下那个梦,着实是有些可怕了,真到那个地步,陛下就是钢铁一样的意志,也会被磨平。

朱翊钧其实很早就想好了,对抗神圣异化、朕与凡殊这件事,他不行,他扛不住,神圣异化绝对不是人用意志力能去抵抗的,长期潜移默化,都会改变。

要对抗神圣异化,只有依靠万民之力,依靠责难陈善。

有的时候朱翊钧也在想,自己现在春秋鼎盛,喜欢硬骨头,能听得进去谏言,可到了晚年,可能还不如道爷那么大度,毕竟道爷真的饶了海瑞一命。

“朕答应了周侍郎一件事,山西煤炭结款,若是逾期一年,则移交稽税院追缉税款。”朱翊钧对着群臣说到了自己答应周良寅的条件。

周良寅把太原知府叫到了大同一顿臭骂,太原知府仍然坚持扰动龙脉,不肯答应。

太原知府这么咬牙,是真的愚昧?大明知府一共就176人,到这一步,只有坏人没有蠢货。

朱翊钧倒是觉得,这惊扰龙脉是假,怕山西挖了煤却拿不到钱是真,有些时候,打着大义名分,干些苟且之事,再平常不过了,正因为太原知府知道大明朝廷这些烂事,才不肯答应驰道修建。

血汗挖出的煤铁,低价甚至打欠条给了别人,连句感谢都收不到。

“周侍郎当真是好手段!”张居正眉头一皱,看向了周良寅。

这厮果然是贱儒出身,一入朝,就开始蛊惑圣君!把对付蛮夷的手段拿来对付内部矛盾,真的是好狠毒的心肠!

果然,这些个贱儒,都该一次清理干净,不留着这等后患!

“这,我…元辅…我…”周良寅手抖了下,他早就听说张居正凶,没想到这么凶!

早知道还不如留在大同继续做巡抚,进步?狗都不进!

朱翊钧一看这架势,赶忙说道:“先生,朕想到的法子,周侍郎在山西,他连两广巡抚刘继文讨债的事儿都不知道。”

“原来如此。”张居正一听是皇帝把锅揽在了自己身上,也不好继续追究了,但还是不经意间看了眼周良寅。

这不经意的一眼,比刚才问责还要可怕,这被张居正定性为蛊惑圣君的奸臣也就罢了,这不经意的一眼,代表张居正误会了,巧舌如簧周良寅,蛊惑皇帝到亲自来庇佑的地步!

周良寅恨不得两条腿变成八条腿跑回大同去!

张居正坐定之后,稍微想了想,忽然觉得这可能、也许、大概真的是陛下的主意,而不是周良寅的谗言。

周良寅在山西清汰,看起来雷厉风行,一方面他真的有几把刷子,但也靠皇帝圣眷朝廷支持,但凡是王崇古说句话,周良寅在山西清汰,他一个人都清不了,清着清着把自己清了的可能很大。

到时候周良寅黯然致仕,山西问题都扣在周良寅的身上,才是周良寅本该有的下场。

王崇古之所以不说话,不是不想,是皇帝不让。

周良寅不敢给皇帝出这种主意,这主意也确实像是皇帝才想出来的。

张居正亲自教出来的徒弟,他自然很清楚,陛下读书真的很好。

“朕要给熊廷弼记军功,有些言官觉得不合适,理由倒是有理有据。”朱翊钧说起了熊廷弼征倭事,言官也不是没事儿找事,熊廷弼杀俘。

熊廷弼俘虏了四百三十人,除了四十名武士送回京师证明战功之外,其他全都杀了。

“陛下,臣也杀过。”凌云翼是次辅,奏疏他看了,言官们说杀俘不祥,不是诬告而且很有道理,但,杀俘这种事儿,他也干过。

这些言官不敢弹劾他,居然弹劾一个熊廷弼。

“凌次辅是镇压叛乱,和熊廷弼做的事儿又有不同。”朱翊钧看着凌云翼,给言官说了句公道话。

朝鲜倭奴造反,凌云翼杀人,连大明道德卫道夫都不会指责凌云翼,倭奴都造反了,还不杀,那剩下那些倭奴,要一起造反了。

熊廷弼是杀俘,他连阉的兴趣都没有,直接杀死,还把尸体堆在了营堡外,震慑倭寇。

杀俘不祥,这是对历史教训的总结,也是约束军纪的必然。

历代杀俘除了激起敌方誓死抵抗之决心外,没有任何的好处,比如白起坑杀赵军,这件事让白起在朝中极其被动,最后被赐死高邮。

讲历史教训、讲抵抗意志、讲经济、讲政治其实很难说服底层军兵,杀俘不祥这种说法,也是为了约束军兵,不要滥杀无辜,不要无故制造杀孽。

暴力本就不稳定,容易失控。

“陛下,熊廷弼为何杀俘?”张居正面色凝重的问道,熊廷弼读书的时候,张居正就觉得熊廷弼对儒学的理解,有些过于暴力了,现在情况更加严重了。

军兵不懂,熊廷弼文武双全难道不懂?做事为何如此失了分寸,落人口实。

熊廷弼的奏疏只说自己干了,随行的文书,也没有说为何要杀俘。

朱翊钧看了一圈群臣,开口说道:“这怪毛利辉元,毛利辉元这厮的想法是试探,他没给进犯倭寇多少粮食,袭击石见银山的倭寇,一路上劫掠了无数村寨,抢夺粮食、妇孺,还把妇孺当干粮。”

“灶釜未冷,釜中婴骸尚温;车仓已空,箩底断掌犹存,折骨为薪,熬膏煮髓,惨毒之状,非复人寰;啖肉饮血,茹毛寝皮,凶残之性,魑魅魉魉。”

“营垒周遭,遗骸枕门户,焦土之上,见人骨森然;断肢零落,或嵌齿于灶灰,或凝发于釜沿!”

“熊廷弼才二十二岁,哪里见过这等惨烈景象,狂怒焚心蚀骨,就把俘虏都杀了。”

熊大年纪小,这口气不出,怕是要憋出病来,言官们也不是弹劾熊廷弼,是觉得杀俘记功不太好,就当无事发生。

戚继光听闻陛下所言,开口说道:“陛下,倭寇有携人骨为粮之旧事,臣曾亲眼目睹。”(注:下面段落作者的话标有出处。)

朱翊钧听闻看向了戚继光,他吓了一跳,赶紧嘱咐张宏拿几盆花摆在桌上,戚继光的面色有些痛苦,甚至连眼睛都有些充血通红,手放在桌上攥紧,还有些颤抖。

朱翊钧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凝如实质的杀气,这股杀气连文华殿的庄严肃穆都盖不住。

戚继光看向了皇帝,甚至动作都有几分僵硬,他声音格外低沉,甚至有牙齿磨动的声音:“倭寇掳百姓,让男子背负粮饷,让女子供其淫乐。”

“倭寇喜欢把婴儿挂在竹竿上,等到没有粮食,就把孩子扔到锅里,以听孩童哭泣为乐,老弱病残杀而食之,臣东南平倭,收复失地,倭寇所过之处,皆如是也!”

“倭寇把孩童的颅骨挂在腰上,驱使汉人互斩四肢为粮,不从者杀,臣曾不止一次亲眼看到,倭寇炙烤孩童为食,戏称豚猪。”

“臣,不止一次看到,倭寇抓了孕妇,用孕妇去赌酒,剖开孕妇去除婴儿,赌是男是女,赢家饮酒。”

戚继光最后一句,几乎是一字一顿的说完,他心头升起了一股愤怒,但在文华殿上,他不想失态,一字一句的讲完了自己要说的话。

张宏带着几个小黄门,摆了好几朵花在桌上,但春天盛开的花,根本不管用,戚继光浑身上下散发的戾气,有些让人心惊胆战。

整个文华殿上安静的一根针掉地上,都能听得见。

“咔嚓。”一声脆响。

叶向高握笔记录,写着写着,用的力气太大了,把笔折断了,叶向高仍然握着笔,断笔扎进了手里,满手都是血。

若不是母亲逃了,没有被倭寇抓到,他的母亲会被倭寇赌酒,他会是那个被取出来的婴儿,然后被当豚猪吃掉。

“臣…臣去处置下。”叶向高握着笔拜了下皇帝,请罪后,他赶忙离开了文华殿,走的时候,还没有松手,握的很紧很紧。

“臣失态。”戚继光深吸了口气,也站了起来,去了偏殿,再待下去影响廷议了。

朱翊钧对着张宏说道:“去请大医官。”

大明皇帝其实很早很早就知道这些事儿了,戚继光讲平倭之战,没有讲这些,可是采九德、郑若曾这些亲历者写的倭变事略,朱翊钧那时候就看过了。

所以当陈有仁美化倭寇、诋毁南兵平倭的时候,皇帝当街手刃了那个畜生。

“冯保,熊廷弼送了四十个倭寇俘虏回京。”朱翊钧看向了冯保,正好拿这些倭寇给戚继光杀着泄愤便是。

冯保伺候了皇帝十八年,话不用说的那么明白,他俯首说道:“臣遵旨。”

文华殿上仍然非常安静,没有人说话,东南那些势要豪右乡贤缙绅捐钱捐粮,也要支持入朝抗倭,并不是无缘无故,熊廷弼从士大夫到如此暴虐,也是情有可原。

就那场面,别说熊廷弼这个年轻人,就是戚继光这个老将,也会杀人。

一刻钟后,冯保单独回殿复命,他入殿便俯首说道:“戚帅去了解刳院,但没有把倭寇俘虏杀了,而是回大将军府调养了。”

戚继光没有让皇帝为难,到解刳院看到那些倭寇被千刀万剐,心情就好了许多,那股暴虐的血气翻涌,才慢慢平复了下来,这可都是解刳院的素材、标本,可不能浪费了。

“该杀!这些倭寇根本不是人,自然算不得俘虏。”沈鲤深吸了口气,语气严厉的说道:“言官再胡说八道,就把他们送倭国去!”

“那就给熊廷弼记功吧。”朱翊钧沉默了片刻,对着大臣们说道:

“朕知道,别说天下士大夫,就是这文华殿里有些廷臣,也觉得朕对倭国,做的有些过分,手段过于狠毒、酷烈,不是明君英主所为,这些个倭奴、游女,三角贸易生意,不合仁义之道。”

“不仁义,就不仁义吧,仁义也跟朕没什么瓜葛,朕非仁义之君。”

当然,按照熊廷弼对仁义的定义,仁,就是把人一分为二的力量;义,就是把敌人的头打进胸腔。那朱翊钧就非常非常仁义!

对于邪恶的三角贸易,有些廷臣是觉得有些过分,会导致大明道德滑落,而且聚敛过甚,为了点阿堵之物,什么都生意都肯做,全然忘记,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但在对倭这件事上,朱翊钧是个活生生的人,他只能这么做,给自己、给东南百姓一个交代。

如果有人骂他不仁义,那他只能接受这种批评,但他不会改。

“一群畜生。”曾省吾嘴角抽动了下,要不是年纪大了,他非去倭国,让倭人知道,他是怎么平九丝、都掌蛮的。

廷议在继续,讨论了丁亥学制、营田法、吏举法这些新政的推行,今天的廷议没有太多的争吵,不到半个时辰,就匆匆结束。

朱翊钧下了早朝后,也没有回通和宫,而是直接去了大将军府,戚继光的情绪很不对,不亲眼看一看,朱翊钧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心。

朱翊钧经常去大将军府,他以大将军府黄公子的身份四处活动,大将军府没有门槛,朱翊钧没让宫人通报,径直走了进去。

不让宫人通报,就是不让戚继光出来迎驾,这也是圣恩的一种。

戚继光的大将军府有一个雁回池,若是到了夏天,满池的荷花,颇为艳丽,这是春天,只有海棠花的花骨朵,含苞欲放。

海棠花在唐时是百花之尊,甚至比牡丹还受欢迎,为国艳,即便是含苞欲放,也是满园春色,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戚继光坐在雁回池旁的骁勇亭里,坐在花海中,愣愣的发呆,时怒时悲,时而怅然,时而痛苦。

朱翊钧站在九折桥看着,这一刻,朱翊钧清晰的意识到,这个为大明征战了一辈子的奉国公老了,戚继光鬓发已白,脸上也有了一些沟壑。

朱翊钧还记得,万历元年第一次见戚继光的时候,戚继光像一座山,威武、雄壮、坚挺、无所畏惧、无坚不摧,有万夫不当之勇,现在的他,坐在亭内,倒有了几分孩子气。

“戚帅。”朱翊钧听冯保耳语了几声后,才快走了几步,走了过去。

“拜见陛下。”戚继光听到了皇帝的呼喊,一转头,就看到了从满园春色里走来,带着满脸笑容的皇帝,陛下的笑容一如当初,阳光灿烂,让人格外的安心。

陛下对待同志同行者,向来温和,让人如沐春风。

朱翊钧走了过去说道:“戚帅多礼,黔国公府送来了两块翡翠,朕让人雕成了武功牌,今天刚好做好了,闲来无事,就给戚帅送来了。”

朱翊钧一伸手,示意冯保拿武功牌来,冯保却是一动不动。

“牌呢?”朱翊钧又顿了顿手,示意冯保拿武功牌出来。

“陛下,没带。”冯保看起来一脸惊慌,好像办错事了有些惶恐不安。

朱翊钧大惊失色,厉声说道:“朕不是让你带了吗?做事怎可如此潦草?”

“臣罪该万死。”冯保吓得一激灵,赶忙跪地求饶。

朱翊钧和冯保二人,眼珠子乱转,按理说这个时候,戚继光该出来为冯保美言两句,皇帝彰显宽仁,选择了宽恕,君臣和睦融融。

但戚继光一言不发。

朱翊钧一扭头,看到戚继光坐在那儿,一脸玩味儿的神情,显然,戚继光在需要配合演出的时候,选择了视而不见。

戚继光倒是要看看,他不搭戏,皇帝和大珰怎么演下去!

戚继光看着皇帝长大的,皇帝肚子里有多少鬼主意,戚继光一清二楚,他还能让这对戏精给演了?那他岂不是白白纵横沙场四十年了?

在战场上,谁能骗得了他!

“牌来了。”一个略显稚嫩的声音响起,大明皇长子朱常治拿着两块武功牌,从九折桥走了出来,将牌放在了父亲的手里,冯保见状,也麻利的从地上站了起来。

戚继光错愕了一下,他这辈子走过最长的路,就是皇帝的套路!

原来皇帝早有预料他不会搭戏,怪不得冯保的演技略显浮夸,最终的结果,还是被皇帝和冯保给演了!

朱常治来大将军府,陛下绝对是知道的。

“戚帅,我现在能拉无尾弓了!”朱常治将武功牌交给父亲后,拿出了弹弓,一拉就打了出去,无尾箭激射而出,钻进了水里,扎在了一尾锦鲤上。

朱常治收线,提着鱼一脸炫耀,他对习武,从未松懈,虽然开不了六十软弓,但弹弓已经是箭无虚发了。

“殿下,真乃是百步穿杨。”戚继光看着那一尾锦鲤,恭维的话有些牵强。

这雁回池里的鱼,他养了十多年了,现在被皇长子给打了去。

戚继光很快就接受了这个结果,太液池里的锦鲤,有的已经活了上百年了,还不是成了皇帝的靶子?他雁回池里这点鱼,打就打吧。

皇帝能吃习武的苦,戚继光意外,太子也能吃这份苦,戚继光就更意外了,一点鱼而已,尽管打去。

老人都喜欢孩子,朱常治出现后,戚继光就仔细询问了朱常治的武功课业,得知已经开始学习骑马,颇为欣慰,还嘱咐了很多骑马的注意事项,如骑马不能久、跑快了不能坐,而是马步蹲在马匹上、不要跟马较劲儿要顺劲儿等等。

“戚帅考校下治儿功课,朕去武英楼操阅军马。”朱翊钧坐了一刻钟左右,就去操阅军马了,借着考校功课为由,把朱常治留在了大将军府,陪戚继光玩。

心病要用心药医,戚继光不杀倭寇俘虏,朱翊钧只能换个药方。

孩子是未来、是希望,而没有长歪的朱常治,就更是大明的希望和保证,这完全可以让戚继光内心的焦虑缓解,至少在未来数十年,大明不会再有东南倭患那些惨剧出现了。

朱常治打了一趟捷拳经,这套拳法三十二式,俗称戚家拳,也叫炮锤拳,势大力沉,朱常治打的虎虎生风,他又演了一套刀法,也是有模有样了,绝不是徒有其表,动作规整,刚柔相济。

“戚帅,以后都是火枪火炮,这还要练拳练刀吗?”朱常治收势后,有些疑惑的问道。

戚继光想了想说道:“强健体魄,还能长高,常习武艺,那肯定吃得多,长得壮,除此之外,还能壮胆气,怯敌必是艺浅,善战必定艺精,所谓艺高则胆大是也。”

“战场上,最忌怯懦,军兵一旦怯懦,就会气弱,气势一弱,就会溃散,一旦逃跑,就是把后背留给敌人。”

“火枪火炮当然很强,线列阵以一当十,可再好的军械,也是给人用的。”

做皇帝,绝对不可以懦弱,作为太子,要是唯唯诺诺,恐怕皇帝会废掉朱常治。

而且,人不行,再好的军备也是白瞎。

大明卖给阿克巴六艘五桅过洋船,已经沉了一条,不是第乌总督府打掉的,是蒙兀儿**兵军纪不严,在船上用火不当,把船给烧了。

大西洋的风暴都无法击毁的五桅过洋船,被蒙兀儿**兵给弄沉了,大明理当引以为戒。

戚继光把这些当故事讲给了朱常治听,朱常治听来听去,忽然眼前一亮,问道:“毅?弘毅的毅?”

习武很辛苦,但朱常治坚持了下来,他发现习武日久,他这个小孩,做事也有毅力了,不会半途而废了。

“然也。”戚继光不住的点头说道,王皇后是个贤后,把孩子教育的很好,朱常治是个好孩子。

钱至忠钱三站在一旁听故事,再早熟,他也是个孩子,喜欢听这些奇闻轶事。

朱常治在大将军府吃了午饭后,才离去,他倒是想多玩会儿,但下午还有课,回去晚了,母亲又要变身了,比老虎还凶。

太子和武勋之首、大将军、奉国公凑到一起,皇帝,就一点不担心侯君集、李承乾旧事?

朱翊钧一点都不担心,因为他春秋鼎盛,还年轻,还没有被权力、神圣,异化成一条囚禁在皇帝宝座上的困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