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九百三十九章 你跟皇帝玩脑筋,皇帝对你诛九族

高攀龙错了吗?周良寅只是觉得高攀龙观点是极好的,就是有点幼稚而已,主要是,他自己都没有彻底理清楚自己的思路。

任何一个观点,都不可能得到每个人的赞同,周良寅长大的环境,和高攀龙差别太大了,他们两个人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国势之下,对大明的看法完全不同。

朱翊钧这位喜欢看热闹的大明皇帝,没有参与这次的聚谈,虽然这是高攀龙来到京师的首秀,但朱翊钧不喜欢高攀龙。

但在周良寅面圣之前,朱翊钧还是收到了这次聚谈的消息,看完了整个聚谈的内容。

在周良寅离开之后,李贽和高攀龙关于周良寅的两个问题,展开了辩论,辩论的过程,大约就是村头树下侃大山,侃侃其谈,但讨论的核心,没有绕开关键点。

崇高公德是否是让大明避免卷入战争泥潭,朝廷是否应该保持对战争的克制,朝廷的道德是否应该向下滑落,弱小就该被灭亡,但没有任何国朝会永远强大。

这些观点都非常的尖锐,而且可谓是针尖对麦芒,讨论颇为热切,证明高攀龙的说法,有一定的价值。

在聚谈结束后,各种杂报,都对这些观点,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陛下,周侍郎来了,在西花厅听宣。”一个小黄门奏闻了皇帝,山西巡抚周良寅听旨觐见,已经来到了西花厅等候。

“宣。”

西花厅紧靠龙池,在花厅外,种满了海棠花树,还没有到花季,海棠花还没有盛开,但绿树成荫,小黄门踩着朝阳的碎光快步前行,请周良寅前往觐见。

周良寅站了起来,整理好了自己的衣帽,撩了撩袖子,右手端在了身前,面色严肃庄重,看着回廊两侧的海棠树和缇骑,十七年,他终究还是以国之干臣的身份回到了京师。

万历二年时,他是反对考成法的贱儒,他质疑戚继光和李成梁的战功,甚至为了所谓的名望,带着数十名科道言官,去了大宁卫,去了辽阳,回京之后,他依旧摇唇鼓舌,搬弄是非,就像高攀龙一样。

万历三年,他是踩着侯于赵屯耕脚印的应声虫,侯于赵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万历十八年,他已经成为了大明正三品刑部左侍郎,作为工党的魁首之一,作为次辅的副手,来到了通和宫御书房。

周良寅忽然露出了一个笑容,当初宁远侯李成梁在铁岭,放老虎吓唬他们那帮贱儒,有几个贱儒,被吓得当场就失禁了,那场面,让他记忆犹新,如同昨日再现。

不过这个笑容很快就平静了下去,因为当时前往大宁卫、辽东考察戚继光、李成梁战果的贱儒,只有他一个还在朝堂之上,剩下的十四人,政治生命已经彻底结束,功名都被夺了去,一生只能做一名游山玩水的山人了。

“周侍郎,陛下宣见,请吧。”小黄门手一引,为周良寅引路。

“臣遵旨。”周良寅遥拜圣上方向,才站直了身子,跟着小黄门前行。

他走过了回廊、路过了枝繁叶茂的海棠树、踏过了龙池、踩过了青云桥、在一队队缇骑身边经过,来到了大明权力的正中心,神器所在的通和宫御书房。

喜鹊在枝头轻声啼鸣,运送奏疏的小火车,鸣着汽笛,向着文渊阁的方向驶去,春风拂面,周良寅站在通和宫门前,驻足不前。

这是他第二次来到这里,只是这一次,他忽然发现,作为大明神器所在,这里意外的简朴,没有金碧辉煌、没有绿水环绕、没有珠光宝玉,有的只有简朴,甚至不如代王府改建的大同巡抚衙门。

周良寅再抬腿,走进了御书房,穿过了长长的走廊,走入了御书房内。

“臣周良寅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周良寅五拜三叩首,不敢让自己的礼仪有一丝一毫的不恭顺,他在辽东屯耕了十年,才换到继续向前的机会,他格外珍惜。

“免礼,坐。”朱翊钧笑着说道:“冯大伴,看好茶。”

“周爱卿身体如何了?朕听闻周爱卿积劳成疾,得了肺炎急症,颇为着急,每日询问大医官详情,今日见面,周爱卿红光满面,想来是恢复的不错。”

朱翊钧没想到周良寅居然触发了时不我待,十几日连轴转,差点就让大明痛失一名循吏。

周良寅赶忙俯首说道:“劳烦陛下挂念,臣还以为自己是壮年,没想到如此弱不禁风,一阵西北风,就病倒了,现在已经痊愈了。”

“周爱卿这般岁数,正是拼搏的时候,但日后切记不能如此拼命了,要注意劳逸结合。”朱翊钧情真意切的关切周良寅的情况。

等到他在刑部沉淀一段时间,朱翊钧还打算让他把清汰冗员的风,吹到京师,这是一把利刃,清汰的利刃,解决大明官场冗员和臃肿的利刃。

“周爱卿前日去了太白楼,听了聚谈,不知周爱卿,这高攀龙的话,可有几分道理?”朱翊钧没有直接谈国事,而是说起了太白楼聚谈。

“他的话自然有道理,而且不是废话,大明这些年连年征战,臣以为可以再积蓄一下力量,这几年,可以发动一些局部战争,而不是大动干戈。”周良寅首先肯定了高攀龙的第一个主张。

至高公德:避免战争。

无论从什么角度讲,不让万民陷入战争,是君王的仁德。

“以臣在辽东大同理政事而言,战争无论胜负,无论结果,都是双输,战争没有赢家。”周良寅不仅赞同高攀龙的观点,甚至为高攀龙补充了论据。

“哦?详细说说。”朱翊钧眼前一亮,坐直了身子说道。

周良寅没有马上回答,而是仔细斟酌了一番才陈述了自己的理由。

战争,只有双输,没有赢家,无论是胜者还是败者,其实都要为战争付出代价,因为战争对现实的影响,就只有一个,那就是破坏,破坏生产、破坏道路桥梁城池、破坏还算安宁的生活。

在安史之乱之前,大唐是‘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安史之乱爆发,生灵涂炭,大唐是‘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是‘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战争可能会有些好处,但相比较可怕的破坏力,不值一提。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善战者,服上刑。

“战争有正义与否的区分,但绝对没有仁义的区分。”周良寅再次诚恳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他甚至觉得自己的观点有点贱儒了,毕竟面前的皇帝陛下,可是登基到现在,从未一刻停止战争的君王,到现在,大明和东吁的直接军事冲突还在继续。

朱翊钧颇为认可的点了点头,吐了口浊气说道:“朕认可周爱卿的观点,恐惧是生命的本能,但勇气是人类的赞歌。”

“大明军兵是勇敢的,他们是父母的孩子,是孩子的父母,他们前赴后继,用钢铁般的坚强,战胜了敌人,为大明赢得了安宁。”

“朕也不喜欢战争,但有的时候,迫不得已。”

朱翊钧不断发动战争的理由是敌人挑衅在前,大明反击在后,其次就是对外转移矛盾,用对外战争的胜利,来不断塑造自己的威权,凝聚共识。

大明这条破船,在万历元年的时候,实在是过于破旧了。

周良寅想了想说道:“臣不赞同高攀龙鼓吹战争的观点,他有点逞口舌之利的名家,以蛊惑人心为主业。”

“因为在臣看来,战争这个行为,是权衡利弊后的决策。”

“一味的对外发动不义之战,最终的结果,也不过是在穷兵黩武的路上,越走越远,如胡元那般,失去雄主后,立刻衰亡;一味的忍让,又成了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必要的时候,必须要使用武力解决问题。”

“战争是个极其复杂事儿,绝非高攀龙所说,弱小者就活该被灭亡,被瓜分。”

“老挝也很弱小,但老挝就非常恭顺,大明没必要武力征伐,倭国很强,有数十万战国争锋的武士,还有无数的将领,但倭患席卷东南,又席卷朝鲜,再强,它也必须死。”

周良寅反对高攀龙鼓吹战争的理由,是他觉得,发动战争不是以对方强弱为标准,而是是否威胁到大明的安全为标准。

战争的确没有赢家,但不战,一定会输,这就是战争博弈的困局。

大明有高道德,能做好自己,这些番邦小国,他们能做明白自己吗?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东吁内部矛盾重重,莽应里继位后,挑衅大明,对大明发动突然袭击;

安南内部矛盾重重,四大家族不是思考如何解决内部矛盾,而是在反复试探大明的底线;

倭国战国打了一百五十多年,打的天下凋敝,打的没人耕种,打的生灵涂炭,倭国的肉食者们的解决办法是进攻朝鲜,图谋大明。

这些生死危机面前,大明不得不动用武力解决。

所以,是否要战争,绝非高攀龙所说的,以强弱去衡量是否发动战争。

这就是朝中大臣和民间意见篓子的区别,意见篓子可以随便说,随便谈,但朝中大臣们,他们的决策,决定了大明的兴衰荣辱,决定了数十万、数百万家庭的安宁,除了反复权衡之外,还要说服或战胜那些反对者。

所以,朝廷的决策,总是看起来有些僵化,明明问题已经非常严峻了,朝廷才做出了决策。

组织系统越庞大,就会越僵化。

“那周爱卿以为,高攀龙这是不是在倍之?大明连年动武,他觉得只需要推一把,就可以让大明彻底陷入穷兵黩武?”朱翊钧看似平静,问了一个十分令人恐惧的问题。

周良寅感受到了一丝微不可查的杀气,若有若无,周良寅确信,这股杀气绝非他多想了,陛下不是对高攀龙动了杀心,是对一切胆敢倍之的人动了杀心。

周良寅仔细思索了一番,摇头说道:“陛下,臣倒是觉得,还远不到倍之的地步。”

“只不过是南衙和北衙读的书不同,他从一个极端跑到了另外一个极端,就像是很多儒生,总觉得米粮是从货架上长出来的一样,是一种缺少实践的表现,远谈不上倍之。”

倍之,是陛下在长期斗争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斗争手段:反对一个政令的最好办法,不是严词反对,也不是阳奉阴违,而是加倍执行。

这个手段,皇帝曾经不止一次在邸报上明旨告诫群臣:倍之视为谋逆,诛九族。

皇帝说话算话,说满门就满门,说夷三族就夷三族,说诛九族就诛九族。

你跟皇帝玩脑筋,皇帝对你诛九族。

在这个皇帝诛九族合法的年代,皇帝不知道这种手段也就罢了,皇帝知道了,你还要跟皇帝这么玩,那皇帝诛你九族的时候,没有任何人会帮你说话。

在浩浩荡荡的万历维新之间,是可以明确反对皇帝政令的。

陛下崇信责难陈善,你反对的有理有据条理清晰,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是以大明集体利益出发而反对,就可以获得皇帝的礼遇。

比如徐成楚反对《丁亥学制》,他的理由就很充分,皇帝欣然采纳,并且给他升了官;

比如重开西域,石星言作为一方总督,带头跟皇帝对着干,石星言不仅没有威罚,相反还获得了圣眷;

比如吉福总督府的遥远,最终吉福总督府降级;

比如王崇古这个准反贼出身,以文成,仅次于文正的谥号风光大葬;

比如周良寅这个贱儒,还有机会回到文华殿上,回到权力的中枢。

这都代表了皇帝是一个良言嘉纳的明主,万历维新的风气是十分开放的,高攀龙这个高老头,屡战屡败,依旧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引起皇帝的重视。

陛下让人说话,这种环境,还要搞倍之,死有余辜。

“陛下,高攀龙没那个胆子,贱儒都是比较惜命的。”周良寅思索了下,给了另外一个理由,他也是贱儒,贱儒最大的特点是惜命。

贱儒也就当个奸奇,哪有那个勇气冲撞皇帝,不要命了?

“这倒也是。”朱翊钧闻言,为之错愕了一下,才点头说道:“朕会盯着他,他要是蛊惑人心,闹出邪祟之类的乱子来,朕容不得他。”

“陛下圣明。”周良寅俯首说道。

朱翊钧和周良寅说起了正事,主要是讨论了山西发展的情况,周良寅欲言又止,但还是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山西有煤,但这些煤,都是匠人们冒着生命危险,一点点挖出来的,是不是会因为一些形而上的原因,比如全国一盘棋,比如保障供应等等理由,让山西低价、甚至允许各地打欠条让山西供应煤炭?

“谁在对山西施压?谁在威胁山西?户部借着修驰道的两百万银,对山西施压,要山西低价保证煤炭供应吗?还是其他布政司仗着自己文化教育的优势地位,要求山西?”

“难不成想在大明弄个安史之乱出来?”朱翊钧闻言,语气颇为严厉的说道。

朱翊钧不由自主的想到了徐州知府刘顺之面临的难题,保漕运还是保民生。

保漕运对上负责,保民生对下负责,刘顺之前面四任知府选择保漕运,把徐州搞得一团糟。

刘顺之选择保民生,既保住了民生,又保住了漕运。

大明眼下的外部局势,完全没有急迫到要牺牲山西来保证全国发展的地步,万历维新之前,大明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是天朝上国,不过稍微有些虚而已。

万历维新之后,是真正的天朝上国!

周良寅莫非也面临了这样的胁迫?还是有人用他的升转威胁他?朱翊钧倒是要看看,谁这么大的胆子!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不仅仅是安禄山的野心,还有大唐长期对河北地区的朘剥导致人心向背,安禄山在第一年就死了,安史之乱打了整整八年。

安禄山死,安庆绪上;安庆绪死,史思明上;史思明死,史朝义上;史朝义死后,再没有一个号令群雄之人,在各自的割据头领的带领下,河北人继续抵抗。

这绝不是唐玄宗李隆基信任安禄山惹出来的祸,更不是杨玉环红颜祸水。

如果苛责山西,搞出不下于安史之乱的民变来,那才是因小失大,那才是大明耻辱,朱翊钧恐怕要跟李隆基坐一桌去了。

朱翊钧宁愿跟始皇帝、汉武帝这些暴君坐一桌,也不愿意跟李隆基坐一桌去。

“陛下,没有威胁,只是臣有些担心。”周良寅赶忙说道,陛下的想象力,总是在这方面如此的跃进,他就是有这个担心,陛下就想到了有人胁迫,就想到了安史之乱。

“真没有?”

“真没有。”周良寅指了指自己的补子说道:“陛下,臣现在是三品大员,刑部左侍郎,工党魁首之一,谁敢威胁臣?臣不威胁他们就不错了。”

“说的也是,周爱卿勿虑,朕有办法…等下,容朕缓思。”朱翊钧忽然有些怅然若失,他对着冯保说道:“冯大伴,拿十二件国窖,送到西山陵寝,祭祀文成公。”

王崇古生前十分喜欢喝酒,但凡是行军打仗的文武官,都好这一口,但随着年纪增长,自万历九年起,王崇古就再不喝酒了。

他要保证身体健康,要积累足够多的圣眷,保护自己的身后名,他一直燃烧自己到十七年的腊月三十。

“臣遵旨。”冯保不清楚陛下说得好好的,为何突然提到了王崇古,但他还是领命,让小黄门办事去了。

朱翊钧对着周良寅说道:“这事儿好办,周爱卿,如果有人胆敢逾期一年不交煤款,把欠账的单子给稽税院,稽税院代催。”

“嘶!”周良寅本来还在头疼驰道修通了,煤款是否能够顺利支付,但陛下这一句话就解决了问题,这让周良寅豁然开朗。

这个办法的毒辣,简直是读书人才能想出来的办法!真的是太毒了!

“陛下圣明!”周良寅再拜,这真的是圣天子了,不给煤款一定是没有完税,让稽税院代催,简直是破局妙手,妙不可言。

“朕不过是拾人牙慧,这都是文成公的主意。”朱翊钧示意周良寅免礼。

周良寅眉头稍皱疑惑的问道:“文成公遗策?”

朱翊钧没有保留,把晋商搞得恩情债详细的说了一遍,只不过没有提及这恩情债和捣巢赶马的联系罢了。

王崇古的亡语,不仅仅是提醒恩情债这种办法可以对外,也能够用于对内,提醒皇帝,要利用好手中的工具,调节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

“陛下圣明。”周良寅明白了其中的缘由,思虑再三,不觉得这是王崇古的主意,王崇古就是觉得安南要教训,恩情债这个手段,十分合适。

用相同的手法,利用稽税院调节地区发展不平衡,地方与地方的经济往来矛盾,完全是陛下个人的理解,不是王崇古的本意,根本就是青出于蓝胜于蓝!

朱翊钧和周良寅聊了大约一个时辰,周良寅在官厂营造和官厂经营上有着十分独到的见解,在周良寅看来,屯耕和官厂,看起来天差地别,其实是一回事儿。

在他看来,工农不分家,屯耕是生产,官厂也是生产,殊途同归,他用屯耕经验来营造经营官厂,无往不利。

朱翊钧颇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受益良多。

“臣告退。”周良寅再拜,离开了通和宫御书房,前往吏部勘验火牌印绶,到刑部走马上任去了。

如果关心邸报,心思稍微敏锐的人,就会发现,自万历九年后,张居正在刻意的降低自己的影响力,其身份已经从万历维新的主导者,变成了一个辅佐纠错的身份。

万历维新的主导者变成了陛下,代表着大明权威人物只剩下陛下一人。

万历九年之后,张居正推出了两个新政,一条鞭法和吏举法,一条鞭法只在松江府施行,其他地方紧急喊停,而吏举法是万历十五年才开始推行。

这自然是因为张居正归政,权力收缩导致的结果,但更是张居正自己有意为之。

这些年,张居正一直在捣鼓他那套连皇帝都不是特别认可的恩情叙事,这看起来有些笨拙,和过去那个张元辅、张先生,有些格格不入。

“骆思恭,我问你个问题,如果陛下下旨,让你的剑刃对准陛下,你会怎么做?”张居正把骆思恭叫到了全楚会馆书房文昌阁内,问了骆思恭一个很莫名其妙的问题。

“额,比试吗?如果是比试的话,我一定会倾尽全力。”骆思恭虽然不明白元辅这么问,还是照实回答,只有全力以赴的比试,才能让陛下武艺精进。

陛下今日能连开十五次虎力弓,过一日还能再开,这里面有他骆思恭的功劳,陛下从来不是柔弱无力、没什么自己主见的先帝,陛下是能开虎力弓的猛人。

“不是。”张居正摇头说道,不是比试,那意思就很明确了,如果皇帝真的让骆思恭弑君,骆思恭会如何做?

骆思恭思索了下,没有丝毫犹豫的说道:“那我就自杀,君命不可违,陛下让我做什么,我就得做什么,但这事儿我做不了,自杀就是了。”

“明白了。”张居正露出了一个笑容,颇为认可的说道。

“你下去吧,我把这几份奏疏写完。”张居正示意骆思恭可以继续找辣椒去了,他要做事了。

人这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会面临种种考验和诱惑,需要面对权力、宗教、金钱、美色等等异化,如何在这些异化面前,保持清醒?

这个问题,张居正想了几十年,他终于想到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那就是忠诚,用忠诚去对冲这些异化和诱惑,保持足够的清醒和理性。

对陛下的绝对忠诚,逐渐演化为对大明的绝对忠诚,对大明万民的绝对忠诚,就是张居正最终要完成的恩情叙事的全貌。

过往的忠,是狭义的,局限在了忠君之上,而现在,张居正通过构建恩情叙事,完成忠从狭义到广义上的扩展。

张居正很快写完了自己的奏疏,而后在内阁先跟凌云翼、沈鲤、张学颜商量,内阁形成了一致意见后,呈送陛下朱批,奏疏并没有被皇帝打回,次日清晨,皇帝将奏疏拿到了廷议上进行廷议。

张居正要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将皇帝之前亲自注解的四书五经,进行了再次校准,并且进行了很精准的释义,防止误读,皇帝邸报圣旨编纂成册,以四字韵文,编写了1200言,以《圣人训》为名,编纂了一百五十事。

将这些内容,确定为了三级学堂必读必考内容。

第二件事,对院试、乡试进行全面改革,下一科开始考新四书五经、圣人训里的内容,而且农学纳入了乡试范围。

第三件事,从内阁到天下臣僚,要对新四书五经、圣人训、算学、农学四种学问进行考成,不求研读,但要求真的看完,形成普遍共识。

“朕觉得《圣人训》这个名头实在是太大了,不好,改为《维新记事》;只讲朕说的话,不好,将历年收录的邸报进行汇编,才算完整。”

“《蒙求再编》从伏羲开天讲到了隆庆年间,那么《维新记事》就讲万历年间的维新故事,也让天下士林知道,朝廷的政令有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省的忘了为何要出发。”

“格物博士、忠勇英烈,都值得大书特书,尤其是侯于赵《翻身》这一篇,也格外重要。”朱翊钧提出了具体的修改要求。

他从来没有阻拦张居正搞恩情叙事,可张居正提出的这套解法,但太过于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朱翊钧认为不太妥当,因为完全不符合行之者一,信实而已。

维新之功,既有君圣臣贤,更有万夫一力,过于片面强调皇帝的英明,反而让人无法信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