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九百二十五章 冬雷天响,鼓楼瓦落

上海机械厂满足了五枢论中的四个枢机关键,人口、投资、研发和市场,唯独欠缺了资源。

朝廷觉得松江府通衢天下百货,可以克服资源的缺口,所以在上海营造了机械厂,事实证明朝廷错了,资源的短缺,是极为致命的。

而且还出现了出乎朝廷预料之外的问题。

松江府的丁口已经膨胀到了四百五十万的地步,而顺天府依旧只有三百五十万丁口左右,松江府的人力资源极其充足。

劳动力市场供应充足的时候,就是买方市场,购买劳力的工坊主,就获得了极大的议价权。

只要能源、矿料稍微有所波动,就会出现一个可怕的问题,那就是许多匠人们无事可做。

在皇帝南巡之前,松江府的聚谈,甚至谈论到了一个问题,要不要让匠人不劳而获的讨论。

而这个讨论的背后,折射出了许多许多的问题。

十八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的壮劳力富集的地区,能源、矿料供应上轻微的波动,就会让一批壮劳力陷入无事可做的地步,壮劳力、无事可做、无产无田土、肚子饿,这四个词组合在一起的威力,别说势要豪右,就是皇帝都得心惊肉跳。

让匠人不劳而获的议题,完整的逻辑是:

壮劳力有劳动力可以售卖,而松江府地面没有足够的岗位,来购买壮劳力的劳动力,事实上,壮劳力不得不“赋闲”时,松江府朝廷、势要豪右,就应该本着‘罪不在匠人懒惰’的理由,而给与他们生存所需的工资,避免社会陷入动乱。

这个议题引起了十分广泛的讨论,却没有任何的结果。

某种程度上,徐四海这些传帮带背景下诞生的工贼们,能够获得权力,代替匠人们和工坊主、富商巨贾、势要豪右议价,都是因为‘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的困境。

所以,上海机械厂失败了,失败并不可怕,不知改进才可耻。

大明在跌跌撞撞的坎坷中,找到了南轻北重的基本方向,这让大明士大夫们重重的松了口气,社会基本稳定,代表着士大夫依旧可以稳定的获得权力,不至于地位向下滑落。

在张居正的带领下,关于北方以采矿、冶炼、能源、建材、驰道产业、造船为主的重工业产业规划,在万历十七年十月末,终于有了一个初步的规划,并且将产业规划呈送给了皇帝陛下。

共计115个直接隶属于工部管理的官厂建设计划,横空出世,这115个官厂,主要是煤炭、焦炭、水肥、机械。

造船主要集中在旅顺、金州卫、朝鲜仁川、釜山。

十一月,九龙大学堂营造完成的时候,大明皇帝身穿十二章衮服出现,带着群臣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郊祭,在大祀殿天坛祭祀上天,告知上天,九龙大学堂告成,文脉兴盛,以及十八个大学堂的规划。

在祭祀之后,皇帝住进了祈年殿里。

朱翊钧要为大明祈雪,修省七日,以求天庇。

祈年殿修省,是嘉靖末年形成的一种政治手段,主要用于笼络人心,表达一种政治姿态,表示了皇帝对万民的重视。

嘉靖三十六年到四十五年,嘉靖皇帝一共祈雪六次,隆庆二年到隆庆五年,隆庆皇帝祈雪、祈雨三次。

朱翊钧内心,真心希望老天爷能给点面子,下一点雨雪,风调雨顺一些,别让百姓们颠沛流离。

万历十七年中秋之后,北方普遍干旱,降水很少,到了十月也只有北风嘶吼,没有一点点要下雪的征兆。

七日后,朱翊钧站在祈年殿之前,负手而立,看着天空,面色凝重。

朱翊钧一共进行了三次的修省,前两次都下了雪,这一次,老天爷似乎不打算给他面子了。

“陛下,钦天监和格物院天文院奏闻,如果今年冬天大旱,来年夏秋,恐怕会…”冯保有些疲惫的将一本奏疏呈送到了御前。

陛下修省这七日,冯保也没闲着,一直在奔波,也在祈福,但终究是念念不忘,没有回响。

“恐怕会如何?”朱翊钧拿过了奏疏,打开看了许久,才又叹了口气。

冯保不敢说出来,如果今年冬季不下雪,明年春天会大旱,大旱之后,会在六七月份形成大降雨,最终形成剧烈的洪涝灾害。

天地不和,阴阳失度;冬雷夏霜,水旱不调;万物干陆,华叶燋枯。

历史上记载了很多次这样的‘水旱不调’的景象,钦天监认为是天地不和,阴阳失衡,该下雨的时候不下,这些降水会在夏天倾泻,在农作物生长的时候,缺水缺的厉害,华叶燋枯,在夏季的时候,洪涝生灵涂炭。

历史经验告诉钦天监,如果持续数年水旱不调,朝廷能做的,就是什么都不做,也就是等死。

而造成水旱不调的原因,格物院天文院也给了解释,大明是典型的雨热同期,气候炎热的时候,降水量也非常的充沛,气候寒冷的时候,降水量急剧减少。

有好处,风调雨顺的时候,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农作物增产;

有坏处,阴阳失度的时候,旱的时候旱死,涝的时候涝死,农作物减产,雨热同期会放大阴阳失度的危害。

地中海沿岸不是如此,地中海沿岸是雨热不同期。

朱翊钧郑重的收好了奏疏,站在祈年殿前的月台上,看着天空。

“轰隆隆。”

冯保听到了雷声,吓了一个大哆嗦,看着天边惊骇无比,是冬雷,冬雷天响!

“怕什么怕,朕都不怕,你怕个什么。”朱翊钧看冯保这个样子,反倒是笑了起来,脸上的沉重一扫而空,冯保作为宫里的老祖宗,真的很少很少,表现出这样的惊恐。

“陛下,应…应谶…了。”冯保又打了个哆嗦,颤颤巍巍的说道。

朱翊钧笑着说道:“什么应谶,这是钦天监长期以来对灾害的观察总结罢了,冬天打个雷而已,看你那样子。”

应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些政治谣谶,岁在甲子,黄天当立;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之类的话。

朱翊钧身在大明,意识到了小冰川气候,对大明的另外一个极其可怕的影响,人心启疑。

当冬雷天响,在所有人的耳边响起的时候,人们心底就会不由自主的升起一个可怕的疑惑,这大明江山是不是国祚到头了?大明朝廷是不是正在被老天爷抛弃?老朱家到底干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儿,让老天爷如此的震怒。

这个疑惑一旦升起,就会不可抑制的造成共识解体。

一切政体,都是集体意志的体现,共识是政体存在的根基。

连冯保这个内相,都对冬雷天响如此惊恐,更遑论天下黎民了。

“怪不得历代皇帝,都只听想听的话,朕也希望钦天监没上这道奏疏啊。”朱翊钧看着天空,重重的吐了口浊气说道:“这贼老天,就不能再等等吗?”

再给朱翊钧五到十年的时间,让他完成南轻北重的基本布局,让钢粮对流建立,到那时候,大明挺过小冰川的概率就会增加数倍。

真的再有十年,不,五年的时间,就不会如此被动了。

闭上眼睛,捂上耳朵,摇晃身体假装列车还在前进,粉饰太平这种事,人们确实喜欢,朱翊钧总是表现出了要听实话的姿态。

可是钦天监真的说了实话,皇帝陛下看起来又不是很开心。

“不修省了。”朱翊钧甩了甩袖子,离开了祈年殿,既然没有回应,那就只能自己想办法了。

皇帝没有回通和宫,先去了北大营操阅军马,皇帝再次出现在了武英楼里,让京营军兵们略有些躁动的心,立刻变得平和了起来。

在武英楼,朱翊钧和戚继光谈了近一个时辰,关于军管配给的问题,军管配给需要有人去执行,而京营锐卒的这十万精兵和退役的五万备倭军,就是在迫不得已时候,皇帝伸向大明的手脚。

戚继光也调整了讲武学堂的课程,稍微减少了一些军事培养,增加了很多的算学课程,度数旁通,是军管配给的关键。

皇帝离开了北大营后,回到了通和宫内,又下章内阁问政。

“陛下,元辅和次辅的浮票。”冯保将陛下问政的奏疏,交给了皇帝陛下,皇帝的想法,被内阁打回了。

朱翊钧问政,就是询问内阁,是否可以开启一次,对全国范围内粮仓府库的稽查,这里面一定会有人火龙烧仓,也一定会有人死在稽查之中。

但内阁的意见是,不要稽查。

理由是:朝廷这个时候稽查,地方衙门为了补齐亏空,一定会大肆搜刮粮食,而地方衙门和地方缙绅沆瀣一气,衙门不会搜刮缙绅之家,而是对穷民苦力,敲骨吸髓。

灾荒还没来,**先来了,对于百姓而言,天灾固然可怕,**也不遑多让,只有丰年才可以查仓,灾年的时候,不可轻动。

什么都不做,有的时候,确实是一种智慧。

“陛下…”一个小黄门张皇失措的跑进了通和宫御书房内,没注意脚下,栽倒在地上,小黄门吃痛,趴在地上,仍旧十分惊恐的说道:“陛下,正衙钟鼓楼,钟鼓楼的瓦片,脱落了!”

正衙钟鼓楼作为皇帝营造的奇观之一,自从建成之后,就成了京师标志性的建筑物,这个钟鼓楼用来报时,人们早就习惯了抬头看一眼正衙钟鼓楼,看一看时间。

钟鼓楼的瓦顶,是琉璃瓦,金光闪闪,每年都会修缮,防止脱落,每次下雨,都会擦拭,是皇权的象征,现在,瓦顶大规模滑落,烟尘遍布了整个钟鼓楼。

“可有人伤亡?”朱翊钧面色一变,立刻问道。

“有两人受伤,并无人死亡。”小黄门赶忙回禀,正衙钟鼓楼瓦片脱落的时候,钟鼓楼已经到点封闭了,人都离开了,两名巡检校尉,巡查时候,躲闪不及,一个被砸到了胳膊,一个被砸到了腿。

伤情并不严重,但伤筋动骨,疼是要疼一百天的。

“下章兵部遣吏员探望,汤药钱和俸禄照发。”朱翊钧听闻并无生命危险,下旨抚恤了一番,汤药钱和俸禄不会打折扣,而是全额发放,这是工伤。

屋漏偏逢连夜雨,冬雷天响,鼓楼瓦落。

朱翊钧揉了揉眉心,打起精神,处置了这七日修省积压的一些不太重要的奏疏,皇帝保持着一如既往的高效,似乎没有被这冬雷天响,鼓楼瓦落给影响到。

这种气定神闲的样子,让冯保也安心了许多。

“户部要在年底之前,先发行一千万银的国债,情况如何了?”朱翊钧问起了驰道国债的情况,三年每一年都发行一千万银国债,累计三千万银,年计利4%,十年期限。

“还没发行,已经被抢空了。”冯保立刻俯首说道。

国债还没发行,就已经被有关系有门路的人给抢空了,能从皇帝身上薅银子还不用怕被报复的机会,可不太多。

朱翊钧略显意外的说道:“这些势要豪右,倒是识趣,朕还以为他们打算借着天灾,给朕上点压力,朕本来打算,若是无人认购,就把当年开辟的海外种植园都卖掉筹钱。”

“势要豪右有恭顺之心,西土城遮奢户吴中姚氏,要认筹三百万银,还说朝廷若是有困难,就给立块碑便是还了,结果也就只抢到了一百二十万银。”冯保俯首说道。

西土城遮奢户,其中最为豪奢的就是吴中姚氏,吴中姚氏是松江远洋商行的二东家,仅次于松江孙氏。

吴中姚氏作为浙江豪奢户,之所以不肯参与到宁波远洋商行,是因为从那时候起,宁波远洋商行就不是特别方便了。

朱翊钧听闻,笑着说道:“他想的还挺美,朕就是给姚光启这个大功德士立碑,都不会给他们姚家立碑,欠他们的钱,朕会连本带息的还给他们。”

“陛下圣明。”冯保笑着说道。

碑,真的不是那么好立的,这碑根本就不是碑,而是免死铁券,但凡是立了碑,皇帝要对姚家动手,就不是那么方便了。

120万银买不到如此圣眷,300万银差不多能换到一个优待。

朱翊钧是借钱,借钱又不是不还,不是皇帝求着势要豪右纳捐。

冯保作为近臣,其实不太方便戳破皇帝的谎言。

势要豪右若是真的把皇帝逼到了变卖海外种植园的地步,在这之前,势要豪右可能已经被陛下给抄家,掘地三尺,挖坟掘墓了。

真当京师十万京营刀口不会向内?京营已经不止一次展示了他们外战的可怕,势要豪右可不想自己被京营当成倭寇对待。

京营就是陛下能借到钱的根本原因。

一千万银,三千万银,五千万银,都能借的到,势要豪右真的怕把皇帝逼急了,弄个京营入京拷饷的大戏出来。

从古至今,人们都普遍反对战争,厌恶战争,这是兴文匽武可以成功的根本原因。

马上打天下,但马上治不了天下,而人们反对、厌恶战争的原因,通常有两个,一个是暴力不掌控在自己手中;第二个是暴力会伤害到自身。

指望人类集体善良,就和指望人类集体理性一样,是一种幻想,暴力过多的膨胀,一定会带来灾祸。

这拷饷拷不出来足够的钱粮,屠杀就会如影随形。

朱翊钧处置完了手中的奏疏,看着宫人们关闭门窗,又起风了,尘土飞扬,打的玻璃霹雳作响,朱翊钧已经分不清楚是风声、砂石吹打窗栏、冬雷的响声了。

朱翊钧坐在御书房的太师椅上,静静地坐着,思考着该何去何从,这一坐,就到了酉时三刻,风声终于小了一些。

“陛下,风好像慢慢停了。”冯保提醒陛下,该休息了,他没有拿出牌子来惹陛下不快,陛下心里有事,哪有心情去浇花。

“嗯。”朱翊钧站起身来,盥洗之后,心事重重的睡下。

这一觉睡得也不踏实,显然是有些心绪不宁,次日皇帝醒来的时候,甚至觉得有点头晕脑胀,他下床的时候,觉得脚步有些虚浮。

生病了,朱翊钧立刻察觉到了自己身体的异常,下旨辍朝,让大医官陈实功入宫,李时珍已经老退,不能视事儿,现在陈实功是大医官里的中流砥柱。

“脉浮紧而弦,左关脉独显郁滞,右寸脉浮滑;乃是肝气郁结,木失条达,气机壅滞;忧思过度,耗伤心脾,心阴不足。”

“再加上祈年殿风寒乘虚袭表,卫阳被遏,肺气失宣。主证:外感风寒表实证;兼证:肝郁脾虚,心阴不足。”陈实功在望闻问切,写好了问诊书。

“陛下,休沐三日,稍微调养下身体为宜,陛下正值春秋鼎盛,并无大碍。”

陈实功很清楚,陛下这个病,一点都不严重,治病好治,心结难医。

“那就辍朝三日吧。”朱翊钧倒是从善如流,没有死扛,他要是真的一病不起,别说万历维新了,大明江山社稷怕是都岌岌可危。

身体是一切的本钱。

朱翊钧休息了一天,身体的不适都已经全部不见了;又休息了一日,觉得自己已经全然康复。

到了第三日,朱翊钧仍旧辍朝,也没处理奏疏,而是在龙池旁,裹着个大氅,听冯保和张宏二人讲评书。

大医官说不要劳神,朱翊钧连书都没得看,除了听评书,也没什么事可做了。

十七年时间,朱翊钧已经被权力异化,没有多少爱好。

“却说那平壤城外朔风如刀,阵阵刮人骨,那倭酋小西行长仗着兵强马壮,竟在箭楼上挂起丈八白幡,上书:大明无人四个血字!”冯保一拍惊堂木,瞪着眼说着平壤之战。

张宏故作愤怒的说道:“倭寇好胆!”

冯保端起了架子,继续说道:“忽听西边三声号炮响,但见雪尘飞扬处,闯出一匹照夜玉狮子,马上将军银甲白袍,手中凤翅镏金镋,寒光凛凛,正是京营副总兵、宁远侯麒麟子李如松!”

“李将军威名天下扬,倭寇只怕是有去无回!”张宏端着手,气定神闲的讲着。

冯保继续说道:“这李将军星目扫过敌阵,威风凛凛,长笑道:倭寇不知死活,且看本将如何破阵擒贼寇!”

冯保和张宏专门去请了前门大茶楼的大师傅,学了讲评书的说学逗唱,也没别的目的,就是为了给皇帝解闷,陛下的爱好实在是太少了些。

这几日唯一顺心的事,就是一千万银的特别国债顺利发行,其余诸事不顺。

连势要豪右都觉得,陛下其实已经做的很好了,大明若都是这样的明君,也没什么君臣矛盾了,即便是最终结果不美,那也只能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冯保和张宏已经足够努力了,但陛下的心思,显然不在评书上,因为,又起风了。

风起云涌,寒风阵阵吹过了龙池,引起了阵阵的波澜,朱翊钧忽然伸手,让风略过了指间,他示意冯保和张宏不必继续讲,而是静静的感受着寒风。

朱翊钧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错觉,风中居然有了阵阵的湿气,或许是吹起了龙池的水,才有了湿气。

“这风,有些怪异。”朱翊钧感受了一会儿,从太师椅上站了起来,抬头看着天空,一滴雨,落在了朱翊钧的手心。

这滴雨水,有点脏,一点都不似江南的雨那么清亮。

阵阵风起,雨点开始慢慢落下,砸在了龙池上,斑斑点点,风太凉了,小雨很快就变成了雨夹雪。

“下雨了?”冯保手里拿着惊堂木,有些迷茫的看着天,用力的拧了拧自己的脸颊,剧烈的疼痛传来,他才知道,这不是做梦。

“陛下,下雪了!下雪了!”张宏也懒得讲评书了,大声的喊道:“大喜,大喜啊!”

很快,雪花飘飘撒撒,初时像盐撒的到处都是,后来,变成了纷纷扬扬。

朱翊钧紧了紧身上的大氅,点头说道:“的确是大喜,下章户部,拿出煤三十万斤,拨付东西舍饭寺,养济院,防止穷民苦力冻毙。”

“臣遵旨!”冯保小跑着离开,去了户部,让户部拨炭。

朱翊钧觉得自己没什么病了,回到了御书房,开始处置奏疏,并且下章了内阁,明日照常廷议。

一场大雪,一晚上就纷纷扬扬下了尺厚,大雪有诸多不便,但没人抱怨大雪,甚至希望它可以下的再大些。

钦天监没有撒谎,格物院说的水旱不调,雨热同期,也不是欺君,冬雷天响,确实是一种让人胆寒的征兆,一旦今冬无雪,旱蝗涝瘟接踵而来,如此数年,必然天下大乱。

“臣等为陛下贺,为天下贺。”张居正带着群臣见礼,恭贺天降瑞雪。

朱翊钧示意诸臣工免礼,摇头说道:“今年雪来得晚,还下的少,去年冬天连续下了三天才停,僵雪来年春天才化,这次只下了一天就停了,而且雪化了一些,眼看着过不了几日,就会化完了。”

“来年旱情,依旧严峻。大明的天象,大抵就是皇叔那句,这天象,从今年起,每年都是日后十年最好的一年。”

昨日大雪后,到傍晚,雪越下越大,朱载堉专门入宫了一趟,这一场雪,搞得朱载堉跟个摇唇鼓舌的奸臣,朱载堉对着堪舆图和皇帝讲了半个时辰的天象,但在事实面前,朱载堉的解释,像是在狡辩。

但仅仅一夜之后,雪就停了。

其实恰恰证明了,钦天监和格物院的说法是正确的,天象正在变得越来越差,越来越极端,整体趋势没有改变。

皇帝一番话,喜气洋洋的文华殿,立刻变的安静了些,没有人不喜欢听吉祥话,但陛下显然更愿意听实话。

“大道五十,天衍四九,遁去其一,老天爷终究是给咱们大明留下了一条活路。”朱翊钧看着张居正说道:“先生,明年夏收之后,开始全面稽查粮库,敢侵贪者斩,火龙烧仓连坐家眷,重典治贪,以防天变。”

张居正立刻俯首说道:“臣遵旨。”

这场雪还算及时,可以极大的提振人心,但不代表钦天监、格物院说的是谎话,说实话,需要极大的勇气,说谎,可以和光同尘。

朱翊钧非常非常厌恶和光同尘、相忍为国这两个词。

“刘永顺、庄履丰确为选贡逆党余孽。”缇帅赵梦佑奏闻了缇骑的调查结果,刘永顺、庄履丰合谋杀人,就是为了死无对证。

甄濯莲死了,缇骑们对秀锦街小院掘地三尺,也没找到什么线索。

峰回路转,火器博士周建侯的儿子,主动到镇抚司投案,拿出了甄濯莲写的余记闲书。

甄濯莲在人生最后时刻,趁着周建侯到的时候,将这本余记闲书交给了周建侯这个陌生人保管,彼时,甄濯莲就已经知道自己命不久矣。

买她的商人不会放过她,刘永顺不会放过她,庄履丰也不会放过她,没人会放过她,反倒是这个超然物外的格物博士,还有可能帮她报仇。

周建侯将这本余记闲书,交给了儿子,让儿子投案自首,周建侯本来打算儿子立功后,再问皇帝给儿子求情,死罪难免,但不要祸及家人,周建侯有两个孙子,一个孙女,不孝子,死就死了。

缇骑对周建侯的调查,都是瞒着周建侯做的,当周建侯得知命案是栽赃嫁祸之后,全家才如释重负,结束了惶惶不安的日子。

“选贡案逆案余孽,共计一十三人,涉六部诸司。”赵梦佑看了一圈,才汇报了具体的名册。

其实还有宫里一人,逆党送到宫里一个小黄门,已经被冯保沉井了。

宫里这个小黄门,让东厂、北镇抚司心惊胆战,背后直冒冷汗。

因为这个小黄门男生女相,长相十分秀丽,十分聪慧,做事十分利索,这小黄门入宫,是奔着皇长子身边去的。

非常显然,逆党打算效仿‘李承乾和称心’旧事。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太子,承乾承乾,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李承乾从出生起,就被寄予厚望。

李承乾自从和男生女相,模样极好的近侍宦官称心,玩到一起后,整个人都变得愈发古怪了起来。

为此,朱翊钧专门挑了一大批胸涌澎湃、腿比命长的宫婢在朱常治身边,是否成才,可以培养,这要是长歪了,会被人世世代代笑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