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八百七十九章 既要治标,也要治本

大明已经形成了一批事实上的文化贵族,他们同气连枝,他们有普遍的共识,他们认同自己的阶级,在唐代之前,这些人被称之为门阀世家。

朱翊钧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是从袁可立拜师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情况。

当了解了这一事实之后,大明皇帝的行为,开始暴戾了起来,甚至变得蛮横、且不讲道理,之前的皇帝,还是讲流程,但现在已经全然顾不得了。

袁可立写了拜帖,门房居然直接留在了门厅,而不是送给陆树声,陆树声居然还是在贡院舞弊的事情在京师传开后,才知道袁可立入了京师。

当时局势尚不明朗,陆树声没有马上行动,等待袁可立中了榜眼,陆树声才去全楚会馆讨要。

而三两句话,张居正就选择了放人。

朱翊钧从这个事情里看到了几个问题。

首先,就是门房哪里来的这么大的胆子,居然敢截留给陆树声的拜帖?门房显然是可以分辨哪些是重要的人,哪些不重要。

门房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朱翊钧让人找来了全楚会馆和陆府的拜帖,全都看了一遍,明白了其中的缘故。

不是从拜帖的纸张、墨水上去分辨,有些个想要攀龙附凤的人,会专门去寻找一些珍贵的纸张、墨水来写拜帖,这在高门大户的门房眼里,简直是笑话。

门房是从行文、遣词用句、书法上进行的区分。

袁可立是穷苦出身,世袭的百户就像是没有一样,生活十分的困苦,他们家也没出进士,他是头一个入京赶考的,所以很多规矩他不懂。

他的拜帖写的非常恭敬,而且为了防止自己闹出笑话,从行文、遣词用句上,袁可立都仔细斟酌了。

这种仔细斟酌,反倒是让门房看穿了袁可立的背景,只有有求于人,才会在一封不重要的拜帖上,如此的郑重,堆砌辞藻。

真正的高门大户、重要的客人,拜帖不会有那么多的辞藻堆砌,但是不经意间会在字里行间,显露几个显得十分高级,普通人根本无法接触的词语,整本拜帖浑然天成,没有任何故作姿态。

比如匆匆一晤、瞬逾数载、玄圭告成、裹粮跃马、翕受敷施等等。

就连行文格式上,也是天差地别。

比如袁可立就没有花押,花押就是将个人的姓名或者字号,进行专门的设计,尤其是一些很有特色的地方豪族,他们家的花押,十分漂亮,就像宋徽宗的‘天下一人’花押一样的好看。

而书法就非常简单了,馆阁体可是需要专门训练的,每一个字的大小、间隔都是有要求的,但馆阁体是应试的字体,通常不会出现在拜帖这种私人信件之上。

门房一看到袁可立的拜帖,不需要细读,只看落款,十分工整的名字,那就是小门小户,跑到陆府来讨饭来了,立刻就开始为难,不给人事,不给你送拜帖,你想拜师,得学程门立雪,以示诚意。

一看落款是精心设计的花押,一看行文大部分能看得明白,突然有地方看不懂,那就是贵客,既不会要人事,也不会怠慢,会立刻请到府中等候,而且还会上杯好茶,再派个丫鬟专门伺候,防止怠慢了贵客。

第二个问题,张居正为什么立刻选择了放人?一个背叛了张居正,被迫致仕的前礼部尚书陆树声,都打上门来了,张居正居然要给这么大的面子?

不光是陆树声还有王世贞,王世贞把张居正笑话为泥腿子都没洗干净,说张居正出身不好,而且不止一次说过,但张居正并没有对王世贞如何,甚至还给他寻了个郧阳巡抚的差事。

只不过王世贞在郧阳巡抚的位置上四处游山玩水,寄情于山水之间,无心政务,最后被罢免了。

陆树声这个人好对付,可他背后可不止他一个人,是陆、林两家,尤其是松**浦林氏,也是松江地界极大的家族,王世贞同理。

张居正清楚的知道,陆树声、王世贞的背后是门阀,这些门阀同气连枝、世代姻亲,即便是素未谋面,也可以以世交相论,不仅仅是交情,这些门阀的利益,完全捆绑在了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门阀,阀是单向通行,连陆树声府中的下人,都清楚的知道别人一辈子都不可能知道的规矩。

张居正不得不卖这个面子,在官场上,他是高高在上的元辅,但是不在官场上,他就是个出身不太好的进士,既没有世交,也没有世代姻亲,更没有完全的利益捆绑。

第三个问题,这些普遍默契,到底是靠什么维持的?有些甚至相隔千里,却素未谋面,居然能够一见面,就确定了对方就是‘自己人’。

朱翊钧很快就知道了,通过各种奇怪的规矩,来确定自己人的范围。

你遵守这些规矩,那就是同类,不遵守甚至不知道这些规矩,那就是异类。

阶级认同高于族群认同,如何判断阶级,甚至只需要一眼就可以判断。

朱翊钧在单独宣见袁可立的时候,就伸出手,他的手和袁可立一样的粗糙,显然是长期习武、务农留下的老茧,熊廷弼也会种田,他一个放牛娃,得什么都会,否则早就饿死了。

从袁可立拜师这一件事上,朱翊钧看到了大明存在着事实的文化贵族,他们用各种规矩,来确定是否是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进而将他人拒之千里之外,形成事实上的阶级壁垒。

穷尽一生,哪怕就贵为元辅,你都入不了门,别说通过科举,鲤鱼跃龙门逆天改命,你就是马上夺天下,做了皇帝又如何?

兖州孔府对大明皇室相当的不屑,凤阳朱,暴发户,就是最典型的例证。

你朱元璋得了天下,你依旧是一个父母、大哥饿死的穷民苦力出身,这些诗书簪缨之族平素里交谈,恐怕也是拿朱元璋讨过饭来说笑。

袁可立拒绝了陆树声,显然通过拜师这件事,发觉了自己就是个穷苦出身,他跟高门大户根本不是一路人,就是强行凑进去,也是自讨没趣罢了。

在南衙被关押在北城军营里的势要豪右、乡贤缙绅,他们并不是特别害怕,因为皇帝还没开始杀人,脑袋还长在脖子上的时候,他们是不会怕的。

因为只需要写一封信,给亲朋故旧,就可以运作一番,托人包庇。

如此数百年,这些文化贵族,都是这么过来的,哪怕是深陷政治斗争的漩涡和泥潭,似乎只要一封信从牢中送出去,就会有人搭救,而且还会搭救成功。

宋应昌并不清楚皇帝为何如此动怒的缘故,他们家已经背弃了这种文化贵族的生活方式,转变了立场,兼并容易弄出民乱来,但是掌握更多的生产资料产生了垄断,家族反而更加久远,所以他支持陛下行使皇权。

朱翊钧不讲流程,直接把林烃一家满门、连上林氏通倭的七家满门、池州府参与劫船案的官吏,统统先行审判,先上开胃菜。

就是告诉这些文化贵族,他这个皇帝是威权皇帝,皇恩碎地拳再次开始爆鸣。

大明皇帝的仪仗队,正式通过了永镇门,城墙已经完全拆除,城门也不复存在,已经修成了宽阔大路,但是护城河并没有填埋,在护城河的两侧,绿树成荫,护城河上的小石桥上和岸边,全都是围观的百姓,他们看着皇帝的仪仗通过后,露出了一个安心的笑容。

毕竟皇帝心里始终有根刺,这对济南府百姓都是提心吊胆的大事,万一皇帝是个人屠,打着为祖宗报仇的名义,大开杀戒,济南府也没有第二个铁铉了。

这种事老朱家做得出来,毕竟朱棣北伐,就是找了汉高祖刘邦白登之围的名头,为了师出有名,朱棣把1600年前的旧账都翻了出来。

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师出必须有名,才能名正言顺。

而大明皇帝南巡,愿意入济南城,代表着一种和解的态度,算是把这根刺拔掉了。

“停。”朱翊钧对着车外的冯保忽然开口说道,王夭灼有些疑惑,这离济南大学堂还有两刻钟的路。

“永镇门的千斤闸。”朱翊钧等待车驾停下后,指着窗外,对着王夭灼说道。

王一鹗把济南府的城墙城门都拆了,要建设新的城市防御体系,适应时代变化,而宋应昌把那个千斤闸卸了下来,放在了护城河旁的铁公祠,就是铁铉这个土地爷门前,算是废物利用了。

“是当年那个千斤闸吗?”王夭灼仔细看了看,有些好奇的问道。

“谁知道,是不是当年那块,朕听说,当年成祖文皇帝为了泄愤,把千斤闸给融了,灌在了铁铉的墓里,不过也是传闻,也没人知道真假了。”朱翊钧打量了下铁骨铮铮铁公祠,才对着冯保喊道:“走吧。”

“砰砰砰!”

一阵阵响声突然响起,朱翊钧眉头紧蹙,立刻打开了车驾的箱子,里面是全套的铁浑甲,这些个动静有点像火药爆炸的声音,朱翊钧一只手护着王夭灼,一只手打开了车窗,才发现误会了。

不是宋应昌给皇帝陛下安排了巨大的惊喜,引君入瓮,来个瓮中捉鳖,济南城的防务全都由大明京营锐卒和缇骑接管了,宋应昌疯了才这么干。

的确是火药爆炸的声音,不过是烟花在升空。

皇帝的仪仗已经行至五龙潭,马上就要到乾健门,取意为乾健坤顺,在五龙潭对面、乾健门南,济南府衙役在不停地放烟花,巡抚给的命令是:从看到皇帝开始放烟花,等到皇帝入了乾健门再停止。

“好热闹。”王夭灼看着外面烟花升空,笑着说道:“夫君昨日说,那份投献之家的名册,可是没有退出的办法,连成化朝的阁老、尚书都在其中,宋应昌他们家,万历十三年就开始还田,早就上了投献之家的名册了。”

“夫君有些过于谨慎了。”

“娘子说的是,但是没办法,世宗皇帝南巡,行宫烧了三次,只能谨慎了。”朱翊钧看着烟花在空中炸裂,这大白天的什么都看不到,这烟花全都浪费了。

宋应昌本人、他们家早就做出了选择,这个时候刺杀皇帝,那是自掘坟墓,只有万历维新大成功,他们家族的这次选择才有重大意义,否则会被旧的文化贵族给打压到彻底断代的程度。

这是生死之争。

在烟花声中,皇帝的仪仗队进入了乾顺门,映入眼帘的就是碧波荡漾、赫赫有名的大明湖。

大明湖不是说大明朝的湖,是金朝时候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把这里叫做大明湖,后来就再也没改过名字了。

鞑清朝之所以不改名,是因为大明湖的湖水会流向小清河,而小清河属于大清河水系,这让鞑清皇帝大喜过望,觉得是大明归清的天命,故此保留了大明湖的名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济南昨日下了一场春雨,刚刚放晴,阳光从净透的天空洒下,春风吹皱了湖面,波光粼粼,空气中仍然有雾气,远处的千佛山,在雾气中迷蒙渺远,看起来有几分朦胧的山色,恰到好处。

“啧啧,这宋应昌是个贴心的人,瞧瞧,那湖面上,可是有美人在划船,不近不远,刚好瞧个真切,啧啧这才四月天,穿一层薄纱,也不怕冻着!”

“陛下要不要选几个?算了,别选了,都一起带上吧。”

“也省的外廷大臣、母亲,说臣妾整日里霸着陛下不肯松手,搞得姐妹们整月整月瞧不见陛下。”王夭灼本来在赏风景,仔细一看湖中,居然是数个美人在划船,这一下子好心情立刻没了,说话都夹枪带棒了起来。

“娘子,此番话可当真?”朱翊钧立刻兴致勃勃的问道。

皇帝这幅颇有兴致的样子,王夭灼反倒是不气了,她满脸笑容的说道:“不当真!一群妖艳贱货,弄回去也是生乱!”

“哈哈哈。”朱翊钧笑了起来,他对船上划船的美人,不感兴趣,虽然不知道这一个位置,是多少银子卖出去的,但显然宋应昌放的烟花,钱是从这里出的。

那林烃在南雍国子监北极阁搞相亲会,和这个场面是有几分相似的,想在皇帝面前划船,那指定便宜不了。

朱翊钧不太喜欢这个场面,倒不是矫情,纳妃嫔可以,但是得家世清白干净,这一池子的美人,指不定里面有多少妖魔鬼怪,魑魅魍魉。

朱翊钧还真猜对了,宋应昌真的把这划船位都给卖了,前排两千银一位,最后排五百银一位,只能适龄的柔弱姑娘自己上船,总共卖了两万银,正好抵上了乾顺门的烟花钱。

该省省,该花花,迎驾自然要大办特办,但该赚的钱一分都不能少赚,这大约也是万历维新的代价之一,朝廷上下对银子越发的斤斤计较了起来。

大明湖畔依次坐落着济南府衙、山东布政司、按察司衙门、山东巡抚衙门、都司衙门、漕运衙门,最后是济南大学堂。

“陛下驾到!”冯保一甩拂尘大声吆喝着。

“陛下,到济南大学堂了。”冯保小声的提醒陛下,到地方了。

“臣等拜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朱翊钧刚走出车,就听到了山呼海喝的声音,山东地面的官员,全都跪在了门前等候。

“免礼吧。”朱翊钧挥了挥手,示意臣僚平身。

朱翊钧站在了济南大学堂的门前,打量着学堂,因为是仿照皇家理工学院营建,格局是完全一致的,而鼎工大建是由山东第三工兵团营营造,第一团营修驰道;第二团营修造船厂、工坊等;第三团营专门负责营造学舍。

看得出非常用心,大门前有一块卧石,上面写着,行之者一,信实而已。

“先生,戚帅。”朱翊钧站着不动,忽然对身后的张居正、戚继光说道。

“臣在。”张居正和戚继光赶忙上前两步,走到了陛下身旁,显然陛下有话要说。

朱翊钧看着济南大学堂,十分确信的说道:“杀人只是治标,丁亥学制才是治本,杀人解气,杀人威慑,但要消灭一个阶级,必然有新的阶级取代,大明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文化贵族,要杀死他们,同样要杀死他们诞生的环境。”

“这些士绅官僚,以垄断知识的传播为手段,霸占了获得权力的路径,而丁亥学制的普及教育,才能彻底消灭他们赖以生存的根基,没有丁亥学制,杀再多,也只能管得了一时。”

“既要治标,也要治本,标本兼治,才能把大明的病给治好。”

朱翊钧站在济南大学堂的门前,用不是很大、却异常坚定的声音,说出了他要来济南大学堂亲自看看的原因,杀人治标,学制治本,他只有亲眼看到大学堂的存在,才能安心。

吏举法和丁亥学制,是万历十五年定下最根本的两个新政,其余的新政都是在这两个新政上长出来的。

黄金叙事发钞和一条鞭法息息相关,仅仅完成黄金收储就要十年之功,不是迫在眉睫的新政,而面前的大学堂才是紧要的事儿。

“陛下圣明。”戚继光和张居正俯首说道。

皇帝在暴怒之下,依旧非常冷静的把握着新政的方向,这是张居正最想看到的样子,他可以安心的搞恩情叙事了,这次入城,则是拔掉皇帝和山东地面的那个刺,团结一切能团结的人,争取更多的人,拥戴万历维新。

“宋巡抚,你卖花船缴税了吗?”朱翊钧看着走上前来的宋应昌,冷冰冰的问道。

宋应昌立刻从袖子里拿出了一张税票,交给了冯保,俯首说道:“缴了,一共六千银,如数缴纳。”

冯保看了眼税票,对着陛下点了点头,确实是山东稽税院的完税证明,六千银足额完税。

“那就行,宋爱卿啊,一定要记得缴税,不要落人把柄,这为官之道,主要一个慎字,万事都要谨慎,走吧,进学堂。”朱翊钧一听纳税了,冷冰冰的表情立刻融化,满是笑容的说道。

张居正一脸理所应当的样子,白银在文化贵族的眼里,就是阿堵之物,但锱铢必较,分厘必争的贪财,总比穷死强,做什么,都要银子,朝廷没银子什么都做不了。

反倒是山东地面官员一脸的震惊,震惊于宋应昌好大的胆子,居然敢把在陛下面前划船的机会卖掉!震惊于宋应昌对皇帝陛下的了解,居然准备好了税票,仿佛知道皇帝要询问!更震惊于皇帝的反应,一听完税,立刻就变脸了,张口闭口爱卿!

大明怎么变成这样了!这是不是礼崩乐坏的体现?

宋应昌对矛盾说、生产图说、阶级论背的滚瓜烂熟,他很清楚,对于陛下而言,借着重大活动牟利,不算是罪行,哪怕是借着皇帝的名头,毕竟皇帝本人就趁着五月开沽点检,卖天下第一酒的提名,一张字帖都要十万银的价格。

但借着重大活动牟利却不纳税,是天大的罪行!

王皇后陪着皇帝走进了济南大学堂的校园里,这里和皇家格物学院的格局完全一致,王皇后是很开心的,陛下对那些妖艳贱货,不感兴趣。

朱翊钧抵达了藏书楼,接见了济南大学堂的祭酒、监正、学正等要员后,又接见了三十名学子,这些学子都是精心挑选,分别来自农学院、医学院、地师院、机械院、海事院、和天文院。

朱翊钧稍微分辨了下,确定宋应昌没把学子面圣的名额卖掉,因为面前三十名学子,大部分都买不起。

农学院人数最多,可他们出身都很贫寒,不是穷民苦力,谁到大学堂学农学?

从身份上来讲,只有这些农学院弟子,算是皇帝的天子门生,因为他们读的农书,是朱翊钧和大司农徐贞明在这十几年时间里,一点点编纂的,徐贞明也想开了,他是百事不会,只会种田,索性就一直种下去了。

朱翊钧也和农学生聊的最多,主要谈的是海带种植,朱翊钧确实不太熟悉,就多问了两句,海带种植的农书是姚光启写的,都是践履之实的经验之谈。

“原来海带的种植和采收如此的麻烦。”朱翊钧和农学生详细聊过之后,才发现自己把种海带想得简单了,种海带异常的麻烦,要在陆上育苗,然后投入海中,而海田的开垦,也非常的繁琐,几乎和陆上一样的麻烦,而且也要精心照顾。

但海带卖的并不是很贵,这是一份辛苦钱,也是山东渔民养家糊口的饭碗。

“走吧,去食堂看看。”朱翊钧和学子聊完,突然加了一个行程,看看食堂。

食堂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可以检验一个大学堂祭酒的水平,因为这食堂是最容易藏污纳垢的地方。

朱翊钧去了米仓,米仓很干净,只有一个个的粮仓,他随便找了个粮仓,示意缇帅打开查看。

“这是什么?”朱翊钧看到了粮仓的门上挂着一个香片一样的东西,有些奇怪的问道,米没有生虫,证明朝廷给的膏火钱用到了正地方。

宋应昌显然不了解这种细节,就让祭酒回答,祭酒脸色通红,因为他也不知道这个香片到底是什么,很快庖厨被寻了过来。

“这是医学院捣鼓出来的,说是悬挂可以驱虫,就是花椒泡酒,每天换一片,确实有效。”庖厨就十分清楚了,立刻回答了皇帝的提问,语速很快,看起来非常紧张。

朱翊钧仔细问过才知道,这是济南医学院制作的驱虫片,医学生想要了解桃叶、大蒜、花椒、月桂叶等传统驱虫方式,哪个更好用,就用了各种办法,最终得到了花椒泡酒萃取效果最好,其次是月桂叶。

花椒是一种随处可见的香料,在大明各地都有种植,相比较米面闹虫灾,驱虫片,反倒是最节省的做法。

“很好,朕非常满意。”朱翊钧小心的取了一个香片,放在手心打量了下,由衷的对宋应昌、祭酒、庖厨表示了自己的满意,占着食堂赚点钱不是问题,天下利来利往,没利没人会做。

可要是丧良心,那就不能怪律法无情了。

从米面粮仓离开后,朱翊钧挨个检查了油、肉、灶台等地方,显然为了迎检,细心打扫过,十分的干净,庖厨都很用心,在庖厨看来,他们是给大明日后的栋梁做饭,自然不会散漫。

“不错。”朱翊钧在阅示结束的时候,站在济南大学堂的门前,对宋应昌说道:“山东地面,人口外流最少,是有原因的,全都得益于诸位臣工尽心尽责,朕替大明百姓谢谢你们。”

“诸公,一定要做好一方父母官,无论如何,决不能让响马卷土重来了,若是卷土重来,那就是我们失败了。”

宋应昌带领山东官员再俯首齐声说道:“臣等谨遵圣诲。”

“走了。”朱翊钧摆了摆手,上了车驾,向着行宫而去,后天他会坐火车前往徐州。

“恭送圣驾。”宋应昌拜别了皇帝陛下,等到皇帝的仪仗离去的时候,宋应昌松了口气,这次迎检,算是交了一份还算完美的答卷,至少陛下看到了山东上下向治的决心和行动。

凌云翼当年杀了很多人,把山东地面彻底打扫了一遍后,山东才破而后立,迎来了新生。

谁让山东响马卷土重来,谁就是山东百姓的敌人。

同样,谁让江南百姓在地狱里沉沦,谁就是江南百姓的敌人。

大明正在一个从未设想过的道路走去,那就是大明天下,是天下人的大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