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八百八十章 谁赢了,他们就帮谁

大明皇帝阅示了济南大学堂,他会在济南多停留了一日,才会前往徐州,主要是在济南行宫,接见了一下山东地面的势要豪右,这些势要豪右也都是宋应昌精心挑选的。

他们都有共同的特征,都在投献之家的名册上、全都拥有不少的工坊、没有多少土地,是典型的新兴资产阶级。

有新崛起的新贵,比如以海贸为主的即墨周黄蓝杨郭五家,都不是什么高门大户,顶多算是中人之家,成为了开海大浪滔天的弄潮儿;也有老树出新芽,比如临沂王氏,这个家族已经传承近一千六百年了。

同样临沂王氏,也是田土最多的一家,即便如此,他们全家老少加起来也不足百顷。

临沂王氏不是不肯还田,这不足百顷的田土,是还田之后剩下的,大多数都是山林,其中有一片是他们的祖宅、祖坟。

大明朝廷、山东地方,也没有打算把人家祖宅、祖坟给拆了种地的想法。

临沂王氏,起源于西汉王吉,按照王家人的说法,他们才是琅琊王氏,他们在东汉时的郡望徽号是琅琊临沂王氏。

沧海桑田,千年时光已经过去,王氏已经开枝散叶到了大明各地,反倒是临沂王氏因为北方屡次沦陷胡虏之手,逐渐变成了守祖宅、祖坟的门第,万历开海,山东倒孔之后,王氏反倒是焕发了新的生机。

朱翊钧之所以愿意多停留一日,完全是为了给这些势要豪右一些确定性,让他们看到大明皇帝本人,他们才能确定,皇帝是能带着大家一起革故鼎新的弘毅士人。

确定性,非常非常重要,值得皇帝在济南府多停留一天。

从历史经验来看,历朝历代的变法,失败的多,成功寥寥无几,其中最成功的自然是商鞅变法,但其他的变法,总是草草收场,长的坚持几年,短的坚持百日,更短的连两个月都难以坚持。

历史经验告诉所有势要豪右,革故鼎新的不确定性实在是太多,有始无终的革故鼎新实在是太多,在这种局面之下,要势要豪右,在局势不明朗的时候,投献皇帝,支持新政,势要豪右会犹豫,是十分正常的。

朱翊钧一直对张居正说,自私是一个中性词,是人的本能。

万历维新前途未卜,就让势要豪右、乡贤缙绅赌上全家老少的性命,陪皇帝一起过家家,不太现实。

秦汉太远,唐宋也不近,就说眼下。

嘉靖初年,嘉靖皇帝年少轻狂,启用了桂萼、张璁开始了变法,张璁死后后继无人,嘉靖皇帝也变得意兴阑珊,错综复杂而残忍的政治斗争,也让嘉靖皇帝身心俱疲。

嘉靖新政,从嘉靖九年算,维持了大约十一年的时间,终究是曲终人散,这已经是坚持时间很长的变法了!

等着看笑话的势要豪右,真的已经非常钦佩嘉靖皇帝的毅力了,差一点就要以为嘉靖皇帝是弘毅士人了。

革故鼎新不是过家家,真的很难,复古守旧派的实力足够的强大,而且也足够的无情。

而嘉靖新政失败的原因,甚至不能完全归咎到嘉靖皇帝懈怠,要不是相继失去了张璁、桂萼这两个左膀右臂,嘉靖皇帝当时的架势,是还要继续坚持。

到了嘉靖二十一年,新政无力为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朝中无人可用。

若是道爷真的懈怠了,哪里还用到宫女勒脖颈?正是道爷失去了左膀右臂,还想继续,才有人要发动宫女勒脖颈,告诉道爷,需要练得身形似鹤形。

道爷真的坚持时间很长了,两宋时候,王安石变法一共持续了五年;

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从庆历三年八月开始算到庆历五年正月,新政彻底失败,满打满算也就坚持了一年半;

而贾似道的公田法,从制定政策到破产,一共就持续了六个月。

朱翊钧知道一个时间更短的,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甚至还有比百日维新更短的,连两个月都坚持不到的新法。

朱翊钧接见势要豪右,尤其是这些已经没有多少田亩,把身家性命压在了万历维新大成功的势要豪右,就是给他们确定性,不必承诺,他手上的老茧就是证明。

这次的会面,气氛还算平和。

势要豪右们表明了自己坚定支持新政的立场,同时表达了对陛下清理逆党的高度赞同,甚至有人提出,缺钱缺粮可以认捐,选贡案爆发后,投献之家的名单,给了这些新兴资产阶级极大的震撼,旧日不死,新贵们很难安心。

朱翊钧则重申了五间大瓦房的远景目标,同时对势要豪右最关切的问题海贸进行了回应,大明仍然不会组建近海官船官贸,与此同时,朱翊钧也希望势要豪右积极参与到环球贸易的行列之中。

全球市场很大,这个蛋糕,从一开始,就允许势要豪右参与其中,只是过去受限于技术、安全等原因,民间很少参与。

各个港口的明馆已经初步建立,并非全无落脚之地。

但是,势要豪右们普遍热情不高,说了些歌功颂德的片汤话,只有密州市舶司附近的几家势要豪右,明确表示要参与到环球贸易之中,也只是简单的提供货物,而不是远洋航行。

热情不高原因,也十分简单,过于危险。

近海贸易赚的也不少,而且还稳定,近海回航率已经从初期的八成,稳步增长到了九成九,近海贸易更加安全、稳定,而且成本更低,两万里水程的保险费用和十万里水程保险费用,天壤之别。

大明在南洋的种植园提供了足够的货物和原料,倭国、南洋、大明这个稳定的三角,仍然是大明海贸利益的重中之重。

环球贸易和近海贸易,时间、航程、利润等等综合考虑,其实还是近海贸易赚得多,毕竟没有大规模海寇的海贸环境,全球独一份。

气氛只是比较平和,并没有同心同德、同志同行则同乐的融洽,这次会面,势要豪右总觉得跟皇帝隔着一层。

看到陛下满是老茧的手,新贵们就非常清楚了,陛下心里装的始终是九州万民,在万民和势要豪右之间选择,陛下只会坚定不移的选择万民,而不是他们这些新贵。

“有点累。”朱翊钧送走了山东地面的势要豪右,伸了伸手,略显疲惫的说道。

和这些势要豪右说话很累,他们总是话里有话,总是点到为止,朱翊钧需要仔细分辨,才能理解这些人真正的想法,比主持十场廷议还要累!

王崇古也有些感慨的说道:“和这些人打交道,确实不轻松。”

“那王次辅也是势要豪右,说话就很直接,也从不遮掩。”朱翊钧笑着说道,真的论豪门,王家不比这些人更豪横?但王崇古从来不会话里有话、绵里藏针。

“那臣是年纪大了,想开了,反正左右不过是反贼出身,说的再直接,也不会比当初更加罪孽深重了。”王崇古十分干脆,自从承认自己过去的行为是反贼行径后,浑身轻松。

“哈哈,王次辅说笑了,万事不由人,世势那般,只能随波逐流了。”朱翊钧则不是很在意,他想了想问道:“王次辅觉得这批人如何?”

“谁赢了,他们就帮谁。”王崇古一针见血、言简意赅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现在陛下势强,他们帮皇帝,一旦皇帝势弱,这些新贵们,和旧文化贵人,不会有什么区别,甚至撕咬大明血肉的时候,会更加凶狠。

张居正思索了片刻,直接说道:“养不熟。”

狼是可以养熟的,养的时间稍微长点,狼就是狗,没什么区别,养不熟的是忘恩负义之徒。

张居正和王崇古精于世故,这些人言不由衷的样子,一眼就看穿了,他们支持新政,不过是支持他们在新政中获取的利益罢了。

“已经很不错了,至少他们愿意放弃田土。”朱翊钧觉得这批人还行,至少肯跟上新政的脚步,他们不是敌人,至少目前不是。

王崇古十分认真的说道:“如果他们愿意遵循合同,给足工匠劳动报酬,那就再好不过了。”

在商品经济的背景下,大规模自由雇佣的生产关系正在建立,过去的人地矛盾,正在向劳资矛盾转变,而劳动报酬的支付和劳动报酬的公允,就成为了矛盾聚焦之处。

“慢慢来。”朱翊钧看着王崇古,他有点急,年纪越大,就越心急,他想要临死前,看到一个更加强盛的大明,这样他追求的身后名,就更有意义。

“明日出发,继续南下。”朱翊钧下了继续前进的指示。

提刑千户陈末,早在年初的时候,就已经提前出发,主要是暗中走访,查看上一次皇帝南巡发现的问题,是否仍然存在,陈末的塘报一封接一封的送回了南巡圣驾所在。

这里面皇帝最关切的一个问题,徐州煤窑情况,已经得到了妥善的解决,徐州府用了四年的时间,大力整改了皇帝发现的问题。

朱翊钧对徐州记忆犹新,四任徐州知府,凑不出一个人来。

这四任徐州知府,把整个徐州折腾的够呛,上次他到徐州的时候,见到的场景是:

道阔不足五步,民皆菜色,脚上无新鞋,为生计奔波,北行登泰山,泰山挑山工,挑一百二十斤货物上山,一日往返六次,不过七十文飞钱,应者无数。

徐州地方,民皆菜色。

陈末发现徐州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百姓脸上没有了菜色。

面有菜色,是人因为长期饥饿、缺少粮食、营养不良,面色发黄、甚至发绿,大抵是百姓活不下去的样子,徐州又不是在山坳坳里,大多数的百姓面有菜色,显然是饿的。

徐州之前主要问题是,大钱赚不到,小钱看不上,纵容异地乡贤兼并,产出全部带回江浙,这让徐州连粮食都缺。

这一次陈末走访了徐州很多的地方,大部分百姓生活安定了下来。

现在徐州府已经变了,开始盯上小钱,开始锱铢必较,主打一个什么都做,什么都试,反倒是平稳发展起来。

大明皇帝的大驾玉辂,两台升平六号铁马的汽笛声在车站长鸣,规律的哐次哐次的响声传来,大明皇帝带着文武百官、三万京营军兵再次开始了南下。

在皇帝南下的时候,大明南京城朝阳门外的大刑场,已经完全搭建完成,而王希元张榜公告进行了公示,邀请南京百姓前往刑场观刑,而被捕的622家,也被拉到了朝阳门外大刑场,让他们亲眼目睹人头落地,才会老实交代问题。

林烃的罪行基本已经公布,这里面有一条罪行是比较罕见的,那就是豢养海寇。

大明水师全无敌,但大明领海,依旧存在海寇,否则那些阿片也不会流入大明。

这些海寇盘踞吕宋、棉兰老岛、宿务的一些小岛之上,他们主要业务,也不是劫掠过往商船,动静大了,吕宋的海防巡检就会出动找到他们的老巢,大明水师随后就到。

他们的主要业务是走私白货,而阿片、死藤水这类的黑货,反倒是其次。

闽地,也有这个禀赋,山多地少的福建,让福建人只能出海博富贵,给妈祖磕个头,就出发了。

而这些海寇,走私的东西,居然是咖啡,利润之丰厚,让查账的缇骑都非常意外,他们在广西钦州的龙门港接货,运到南洋的种植园,这些咖啡,也不是给人用的,而是给牲畜用的。

根据林辅成对种植园经济的调研,种植园里,牲畜比奴隶金贵,至少牛马还有个牛棚马舍,而奴隶则拥挤在逼仄的房间里,咖啡这种高档货,奴仆力役是享受不起的。

吃得少、干得多,还能让它们不知疲倦的干活儿,这种植园都会在农忙的时候,备一把咖啡豆,喂给牛,等到农闲的时候,再给牛喂点粮食的精饲料贴膘。

在种植园里,一头牛平均存活时间,高于倭奴。

但是这些海寇的回程,是从种植园带回阿片和烟草,这就是定性为海寇的原因了。

这件事麻烦就麻烦在,林烃为首的这些旧贵们,也不太清楚这些海寇的老巢在哪里,也就是说,无论是谁,和这些海寇接上了头,这个产业链,就会快速重启,这些海寇,本身也不是专门给林氏服务。

广西钦州、龙门港等地的海寇、走私商人十分的活跃,而且因为临近安南国,这些海寇、走私商人的追缉变得有些麻烦。

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代表着大明出现了职业的走私商人。

这些亡命之徒已经不再听命于势要豪右的号令,不再是谁家的打手、家奴,而是开始自由的行动,并且来往于大明和南洋地方,谋取厚利。

对于这种情况,其实朝廷早有预料,以沈鲤为首的礼部,对两宋时候的如何管理海贸进行了深入的、全面的研究,寻找到了两宋的律法,《透漏法》、《漏舶法》、《关防约束》、《与化外夷人私交易罪赏法》等律法。

关于海贸的法律,在两宋已经非常完备,而附《大明会典》市舶法,就是综合了这些条文,制定的律法,历史长了就这点好处,无论你想做什么,都能从故纸堆里翻出来一些东西,作为参考。

比如漏舶法,就规定:如不出引目,许人告,依漏舶法。

算是海贸范畴的告缗令,就是允许人们告密,只要确有其事,告密人可以获得一半的非法所得。

之所以要颁布类似告缗令这样的律法,就是因为当时偷渡走私贩运,屡禁而不能止,宋廷关税损失严重。

大明出海需要船引、还需要税票回引,显然这批倒卖咖啡的走私商人,既没有船引,也没有税票,但海上不比陆上,陆上一切都有迹可循,只要细心找,总能找到这些贼人的巢穴。

在海上,找海寇的老巢,难如登天。

连告密的人都不会有,因为除了船上掌握星图、针图的舟师,普通海寇也不知道老巢究竟在何方,而且这些海寇还不止一个老巢。

“这帮蠢货,根本不知道自己养出来了些什么!”王希元看着案卷,面色格外阴沉,为了往倭国倒腾钢铁火羽,以林氏为首的七家,养虎为患了,这些海寇,本身是他们豢养的,但很快就完全失控了。

现在这些海寇还不敢劫掠商船,但逐渐坐大后,劫掠就是势在必行。

人少的时候,走私点咖啡还能养活手下人,可人一多,臃肿起来,就需要更多的利益去满足所有人的胃口,劫掠商船就是必然,处置不力,所有的商船都要被迫转为武装商船,增加船上的武装。

到这个时候,无论是谁,都无法区分合法商人和非法商人了。

英格兰的私掠许可证,起到了同样的作用。

大明稳定、安全的近海贸易,因为这些逆党的私欲,可能会迎来全面的败坏。

这完全是林氏这七家的罪责,以前没有完全在海上飘着的海寇,他们必须要上岸,因为海寇没有舟师,往来的都是固定航线,否则就会迷航。

而林氏等七家通倭逆党,为了牟取暴利走私钢铁火羽,为这些海寇间接的培养了舟师,将星图、针图交给了海寇,哪怕这些舟师是野路子出身,凭借着星图和针图,也可以完成海路的指引。

“真的是鼠目寸光,毁天下海贸之安宁,满足私门之欲。”张诚嘴角抽动,作为水师提督内臣,他真的很生气,为了维持近海贸易的安定,大明水师付出了极为昂贵的代价,一年数百名海防巡检,死于碧波之中。

局面很快就会败坏,这些星图、针图会在亡命之徒手中不断的流转,对于水师而言,未来的剿匪任务会变得艰巨起来,摁下了葫芦浮起了瓢,这些海寇就像是野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一旦维持稳定的费用高于收益,朝廷不可能不计代价的投入。

万历十七年四月十三日,艳阳高照,南京城万人空巷,无数人齐聚在朝阳门外。

应天府衙役、火夫全部出动,维持秩序,而一张张的告示牌,设立在进场的路上,上面都是用俗文俗字书写的先行审判案犯的罪行,告示牌一眼望不到头,另外一种意义上的罄竹难书。

如果单纯的跟皇帝闹意见,反对皇帝也就罢了,那大家一起凑凑热闹,看看你跟皇帝如何过招,可是这些反贼的逆举,伤害的是所有人的利益。

兖州孔府在山东,受苦的是山东百姓,东林党在浙江,受苦的是浙江百姓,这些逆党,公然通倭,甚至可能制造出类似于嘉靖倭患规模的危机,这让南京百姓实在是无法忍受。

一些个笔正本来打算抄录一些回去发杂报,结果看着看不到头的告示牌,有些绝望,抄不完,根本抄不完。

大多数看热闹的百姓聚集在了刑场,公开处决会在午时三刻,他们就是来看杀头的,对于罪行,应天府衙已经公布了好多次,街头巷尾都是议论,大多数人已经清楚了所有的案情的细节。

王希元为主审,张诚和骆秉良调度案犯、人证、物证、书证进场,因为公审已经举行了多次,所以流程已经非常熟练,现场井井有条。

很快,林烃为首的一群案犯,带着枷锁、镣铐,目光空洞,一步一步的挪到了刑台之上。

在抵达刑台之前,林烃还抱着最后一丝侥幸,他觉得他们家,也没做什么,就是做做生意赚赚钱,顶多是党同伐异,排除异己,做的稍微过火了点儿。

晋党和张党决战的时候,闹得动静比他要大得多。

一百多年了,他们家就这么过来的,现在皇帝说不行了?朝中大臣就不知道阻拦皇帝的暴政吗?

但公审公判公开处刑这一套用法,让林烃绝望了,既然要公开审理,就是想要搭救他的人,也不敢轻易出手了。

王希元开始按部就班的开始审问,他从庞大的案卷中,挑选了十七件证据充分确凿的重罪,准备开始审问。

“本来,按照以前的规矩,你这样的罪行,要送到解刳院里做成标本的,但万历十五年起,陛下圣喻:大明人不入解刳院。”

“你很幸运,要不然会体会到什么叫做,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王希元看着林烃等七名案犯,他们的家眷也在处斩名单上,只是不过堂而已。

说满门就是满门,皇帝说话算话。

治标,就是要剜去腐肉,会很疼,但不把腐肉剔除干净,永远也好不了。

万历十五年,过了万历维新最危险的时间点后,皇帝把自己的暴戾稍微收敛了一些,解刳院有充足的标本,毕竟倭国的战俘人山人海,根本就用不完。

“我认罪。”林烃重重的叹了口气说道:“王巡抚,我想问,为什么只惩罚我们,那江西二百八十家书院,跟我们做的事儿,是一样的。”

“那他们通倭了吗?”王希元立刻反问道。

“不知。”林烃摇了摇头,但他很清楚,这个生意,不止他一个人在做,大明既然选择了开海,这种事昨天有、今天有、明天还会有。

王希元听闻林烃如此说,摇头说道:“所以,你还是不知罪,你觉得,朝廷在前面攻城略地,拿下了矿山,吃了大头;你们在后面倒腾点钢铁火羽,吃点油水,死的左右不过是一些穷民苦力而已。”

林烃有些面如死灰的说道:“是。”

直到现在,他还是这么想的,死的左右不过是穷民苦力,皇帝如此震怒,不过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威权而已,而他、他们家、这七家,有点倒霉,全都是皇帝立威的代价。

王希元强忍着愤怒问道:“你有没有想过,这些军兵,守护的是大明河山,保护了你锦衣玉食、钟鸣鼎食的生活?你有没有想过,真的让倭寇上了岸,倭寇大举南下,台下这些人,包括你在内,都会变成刀下亡魂?”

林烃十分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良久之后,才说道:“他们既然领了饷,就是他们该做的。”

王希元眉头都拧成了一个疙瘩,继续问道:“该?那你领了朝廷的俸禄、你们家有律法、税负、劳役上的特权,拿了这些特权,该做什么呢?”

林烃沉默了下来,老半天才说道:“确实不该做那些事儿,但也罪不至死,朝廷不让,日后就不会了。”

王希元停止了沟通,林烃到死还是他那套极端利己的逻辑,自我之下,等级森严,自我之上,众生平等,不愿意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任何的责任,而且死不悔改。

林烃为代表的这些人,从小到大接受了这样的教育,他们也如此不用承担任何责任,生活了几十年,祖祖辈辈,都是如此。

即便是死到临头,依然觉得自己没错,或者觉得错了,但责任不是我,错的是这个世界。

皇帝、万民不翻身,林烃这种想法,就是现实,除了天倾地覆,天下大变,没人能审判他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