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八百七十八章 陛下朱批:先用一批

教育是极为昂贵的,即便是抄家,抄家的速度都赶不上丁亥学制吃钱的速度。

就是把大明势要豪右、乡贤缙绅全都抄家,也不够丁亥学制的建成。

要想办好丁亥学制,需要大明整体富起来,不仅仅是沿海地区富裕,大明是一整盘棋,只下沿海地区,会把大明朝彻底搞得分崩离析。

一个无限提供劳动力、提供人才、内部关税几乎为零、只在销售地征税的大市场,往往需要数次武力征服,才能获得,比如大明征伐倭国,征伐了这么多年,才最终得到大明想要的,人力、市场、矿产等等。

大明这一个整体,沿海地区自动获得了一个劳动力、人才、没有关税、政策阻碍的超级大市场,东南沿海的繁荣,是属于整个大明。

袁可立会试、殿试的文章,说的也都和大明是一整盘棋有关。

“宋巡抚,姚光启卖海带,船被人给劫了,人被关在了地方的衙门里,三年才出来,鲜盐厂卖的好好的,突然就变成了让人恐惧的东西,但很快,张冠李戴,就有人把这鲜盐变成了味粉,姚光启遇到的困境,山东地面有没有遇到过?”朱翊钧说起了海带、鲜盐生意,询问山东的困境。

他用了一个劫字,给这个案子定了性,这不是地方保护主义,而是公然的劫掠。

宋应昌吐了口浊气,才无奈的说道:“那一条船,是山东南下到松江府的船,本来要运往湖广,这都是姚光启在京师谈好的买卖,却被查办了。”

宋应昌显然不想谈这个问题,而是回答了一半,姚光启在池州府被劫的那条船,是山东的船,宋应昌如何不知道?而且还是提前谈好的,但他只陈述了这一事实,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立场。

“朕听说,这衙门里的班房,比牢房还难蹲。”朱翊钧显然不会轻易松口。

这口气姚光启咽了,宋应昌咽了,王一鹗咽了,连王崇古都咽了,朱翊钧不想咽这口气,这个事儿,必须要掰扯清楚和明白,海带可以有效防止腹地的大脖子病,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怎么就走不通商路!

宋应昌见陛下非要说,攥紧了拳头,仔细思索之后,才说道:“陛下圣明,蹲班房确实还不如蹲牢房。”

“池州地面要船东、伙计攀咬姚光启,弄虚作假,用发霉的海带以次充好,目的自然是借着姚光启,牵连到王次辅的身上。”

“船东和伙计,都是山东人,他们本身都是靠海吃海的渔民,姚光启为山东海带田拼过命,脸上留了疤,船东和伙计都是硬汉子,死活不肯攀咬。”

“悬了三年时间,人被救了出来,可惜,一个疯了,一个傻了,还有三个伙计,出来后没多久就死了。”

宋应昌那时候已经是山东按察使了,蹲班房是在衙门里,这就是地方官吏的自留地,没有任何人监察,那就是可劲儿的折磨,三天不让睡觉、一口水食也不喂、每天要挨三顿揍,怕把人打死了、裹上棉被再打,如此种种,船东和伙计一共五个人,没有一个善终。

人出来的时候,已经骨瘦如柴、面有菜色,都活不久。

说是搭救,其实就是怕人死在了池州府衙门里,无奈之下才选择放人。

朱翊钧半抬着头,平静的问道:“所以山东为什么要咽下这口气,是觉得告诉朕,朕不管吗?”

“连陈大壮都相信朕会给他个公道,兖州孔府,朕背上千古骂名,也要把他们这孔府连根拔起,朕不值得山东万民信任吗?非要等到选贡案爆发,朕才知晓此案。”

“难道是当年铁铉旧事?如果是因为如此,朕不认可。”

朱棣在济南府差点被铁铉诈降,用千斤闸给杀死,朱翊钧南巡也不进济南府城,这是个解不开的疙瘩,如果因为一百八十年前的疙瘩,山东上下,就觉得皇帝不会主持公道。

朱翊钧不认可,兖州孔府可是四大案之一!

“为了卖海带!湖广、四川、贵州、云南,都要走长江一万里的水路,这海带生意背后是四万户渔民的生计,池州府事后,运海带的船,反而顺利了起来。”宋应昌赶忙回答了陛下这个问题。

陛下当然会主持公道,但胶州湾种海带的渔民怎么办?

朱翊钧看着宋应昌,他很愤怒,又很无奈,这其实是个选择的问题,是选择公道,还是生计?

“也不是咽下了这口气,这不是池州府地面有条船过运河北上,被我们济南府给查办了,算是把人换出来了,只是…哎。”宋应昌是按察使,事儿是他做的,他没有遮掩。

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对方的目的是攀咬姚光启,把人折磨成了那般模样,宋应昌觉得大家同朝为官,抬头不见低头见,没有为难池州船的船东和伙计。

但池州府官吏们,可没想着抬头不见低头见。

朱翊钧扶额,揉了揉额头,摆手说道:“一个大明,居然换起了俘虏?简直是天下奇闻,这件事和选贡案并案调查,朕是大明皇帝,这种事一定要重办严惩,否则日后谁会把朕当皇帝?”

池州海带船案,是万历十四年发生,最近才算是有了结果,山东地面错误的估计了斗争形势的严峻,宋应昌以为就是个利益之争,没成想,对方根本就是奔着掀起倒王风波去的,山东地面吃了个闷亏。

一般情况下,朱翊钧不会翻旧账,但选贡案为引子这个案子,朱翊钧要翻旧账,而且大翻特翻!

池州府上下,凡是经手这件事的官吏,有一个算一个,全都得死。

肯定不是第一次干,也肯定不是唯一一次,山东的反应是极为激烈的,池州府才把人给放了,过去数不清的烂账,要一起清算。

否则日后,就没人会听从圣命,朱翊钧也没办法跟投献的1387家交代。

“臣谢陛下隆恩。”宋应昌看陛下要办,也没阻拦,他眉头紧蹙的说道:“陛下,臣是浙江仁和人。”

“哦?就是万历十三年朕去南巡的时候,下榻的官舍,被人纵火的那个仁和县吗?”朱翊钧看了眼赵梦佑,怪不得自从宋应昌觐见之后,赵梦佑都站到了皇帝一臂的距离,感情是防着宋应昌。

“浙江就一个仁和县,臣所在的仁和宋氏,也算是颇有家资。”宋应昌再俯首说道。

朱翊钧点头说道:“仁和宋氏,朕知道,仁和县第一家奉旨还田,也在投献之家的名册上,而且在前百名之内。”

仁和宋氏可不是颇有家资那么简单了,不是半县之家,但也是实打实的势要豪右。

“陛下,浙江的势要豪右、乡贤缙绅也不都是反贼。”宋应昌坐直了身子,这也是他面圣的第二件事,不是劝仁恕,而是表达自己的立场。

宋应昌有些感慨的说道:“臣履任山东快二十年了,臣刚到山东的时候,山东响马很多,兖州孔府在,山东的响马就少不了。”

“兖州孔府,地方官员谁都惹不起,也不敢惹,这也就罢了,投靠孔府的地方豪族,更是视法律为无物。”

“臣在做济南知府的时候,就碰到了一个案子,是孔府的走狗陈氏,这一家人嚣张跋扈,出了事儿,就往孔府门里一躲,臣连抓人都没办法抓,因为开罪不起,哪怕是臣愿意开罪,也没人会认同。”

“反而会把事情办得更加糟糕。”

宋应昌没有谈浙江问题,而是先说起了山东的情况,兖州孔府就像是压在山东百姓头上的一座大山,让百姓喘不过气来。

陈氏的案子就是个典型,宋应昌刚刚履任,就有人报官,案情倒是十分简单。

历城乡野有一个王老汉,世代务农,家中有田三十亩,勉强算是中人之家,女儿是十里八乡有名的俊俏女儿,这陈氏上门求娶纳妾,王老汉不从,陈氏纵容家丁、奴仆强夺王老汉的女儿。

这女儿很快就死在了陈氏家中,王老汉不知女儿已死,敲了鸣冤鼓,最后也没见到女儿最后一面。

隆庆四年,宋应昌刚刚履任济南知府,他非要办这个案子,最后陈氏把一个家丁推出来,当了替罪羔羊,所有人都劝宋应昌,适可而止,就追查到这里,不要再追究下去了,否则王老汉一家性命不保。

如果宋应昌非要陈氏家主和公子伏法,陈家不敢对宋应昌如何,但绝对能弄死王老汉全家老小,这种事在山东不止一次发生过。

宋应昌自那之后,就知道,当官就是妥协,你不妥协,就会更糟糕。

到了兖州孔府倒台的时候,这陈氏也被宋应昌查办了。

“朕听明白了,宋巡抚的意思是,一旦这些逆党成了浙江实际上的土皇帝,第一个遭殃的不是别人,正是浙江百姓。宋巡抚突然谈到了兖州孔府旧事,是这个意思吗?”朱翊钧觉得自己理解应该没错。

“逆党不一定是江浙人,但是任由他们胡来,第一个受苦的绝对是江浙人,不仅仅是浙江,还有江左、苏州、松江,全都要受苦,这些逆党不能代表浙江万民。”宋应昌看陛下明白了他的意思,再次明确,陛下的理解是对的。

朱翊钧立刻想到了一个词,东林党人。

历史和地缘,让东林党诞生在了浙江,但这不是浙江万民的选择,东林党人也不一定全都是浙江人,但他们祸害了整个浙江的百姓。

东林党人和兖州孔府,在属性上是完全一致的,造成的危害也是可以预见的。

“绝对不能让他们成事。”宋应昌更加直接明白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他作为浙江人,作为浙江仁和豪奢户,拥护陛下对浙江地面逆党的清洗,也必须要清洗,否则浙江的万民,就要和山东百姓一样的受苦了。

山东百姓,刚刚从兖州孔府这座大山下面翻了身,而宋应昌的家乡,马上要被大山压住,而皇帝陛下携雷霆万钧之势,不让这股逆党成事,宋应昌作为浙江人,表示支持。

这不是为了他自己的仕途,而是为了浙江百姓,没人愿意自己的家乡乌烟瘴气。

一些江南的百姓,会觉得陛下在为难江南人,在为难浙江人,但宋应昌更希望这些百姓,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所处的阶级,这些逆党成事,第一个遭殃的就是江南人,浙江人。

皇帝在浙江还田,宋应昌也希望这些分到田的百姓,清楚该支持谁。

“朕答应你。”朱翊钧没有含糊不清,而是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他活着一天,这些逆党,就绝不可能成事,露头就杀。

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大明只有一个人可以呼风唤雨,那就是朕!大明的天只有一片,那就是朕!

朱翊钧十七年振武,风雨不断,就是为了把这个皇帝,站着当了。

“臣告退。”宋应昌的主要目的已经达成,选择了离开,他递交了工作计划,也表达了自己在选贡案上的立场,更以浙江势要豪右的身份,表达了对浙江还田的支持。

还田很好,废除贱奴籍也很好,可以让人像个人一样的活着。

人就该像个人。

“先把林烃一家给用掉吧。”朱翊钧想了想,在自己抵达南京城之前,先让南京城办案,林烃作为选贡案的组织者,先给太祖高皇帝来道开胃菜,震慑下这群逆党,让他们有问题老实交代。

皇帝翻身,逆党们不高兴,把他们用了,他们就高兴了。

具体的用法,也非常简单,就是公审公判公开处刑。

选贡案是典型的政治性案件,和杨巍案、田一儁案性质相同,是并案处理,政治性案件是可以秘密处决的,比如朱棣让纪纲把解缙冻死,就是典型的政治案件的处理办法。

解缙为什么必须死?因为永乐八年,朱棣北伐途中,解缙他私谒太子,解缙到底要做什么,不言而喻。

皇帝在北伐,太子在监国,你没事私谒,参与到皇子之间的争斗,那就容不得朱棣多心了。

到现在,皇长子朱常治,还不是太子,可张居正和陛下如此亲密的师生关系,张居正都不敢轻易在这件事上表态。

这是君臣必须要把握的分寸,如果连这个分寸都没有,那显然是不把皇帝当回事儿。

选贡案,既然已经抓到了实际的证据,人证物证确凿,先杀一批,被关在北城军营的622家,就知道皇帝这次是真的要杀人,老实交代问题才是正解,不要把抱有任何的侥幸的心理。

政治性案件,是不讲那么多的流程,选贡案的性质,就是在平叛。

“对了,池州知府衙门的官吏也一并用掉吧。”朱翊钧把奏疏递出去的时候,突然收了回来,额外加了一句。

用一个林烃满门,再用一个池州府上下,这样的威慑,才足够吓到还在抱有幻想的这622家,朱翊钧这次一定要把逆党一网打尽。

这次兴大狱,就是张居正劝仁恕,朱翊钧也不会听了。

“陛下…”冯保拿着奏疏,欲言又止。

朱翊钧眉头一皱,疑惑的说道:“冯保,你要是劝仁恕的话,趁着这次南巡,就直接在凤阳种地吧。”

朱翊钧当然知道这不符合审案的流程,但臣工可以劝仁恕,冯保绝对不能劝仁恕。

冯保连连摆手说道:“臣一个宦官,不火上浇油就不错了,怎么会劝仁恕?臣以为通倭的七家也一并用了妥当,南京百姓群情激奋,一些势要豪右要求公示通倭罪行。”

“要考虑到南京百姓们的诉求,臣就是这个意思。”

冯保都快被吓傻了,陛下怎么会觉得他一个宦官要劝仁恕呢?难道是因为平日里过于恬静,以至于陛下认为他骨子里是个士大夫?冯保反思了下自己,最近是说文人的坏话太少了,让陛下心生疑虑。

这坏话,还是得多说多做,扮演好佞臣太监的身份。

朱翊钧从冯保手里拿过了奏疏,点头说道:“哦,冯伴伴提醒的很对,说的有道理,先用掉这七家,再加上池州府上下官吏,嗯,这样一来,就可以了,送他们见太祖高皇帝去。”

这次真的是用,因为公审公判公开处刑的大刑台,就在南京朝阳门外的孝陵之下,就是送这些人去见太祖高皇帝,有什么话,对太祖说去吧!

如果太祖高皇帝不认可朱翊钧的判罚,等朱翊钧龙驭上宾,朱元璋自然会严惩。

“首里侯陈璘五日前回到了松江府,对水师上下进行了全面的清查,发现水师军中一些将领、军兵,被这些逆党所腐化。”冯保将一本奏疏郑重的放在了陛下面前。

皇帝南巡出发时候,陈璘先行一步回到了松江府,毕竟水师军兵多数出身东南,在内部清查的过程中,陈璘发现了一些端倪,一些军将军兵被腐化。

朱翊钧看完了整本奏疏,有些无奈的说道:“首里侯看起来有点小题大做了,但确实有牵扯,那就异地安置吧。”

陈璘对内的调查是非常严格的,但凡是和这622家有一点点关联的,都被清退了,主要是异地安置。

朱翊钧说小题大做,是水师的内部清查,是有任何的经济往来,都被视为瓜葛,比如穿箭营的米面粮油,全都是采购于逆党中的某一家,这管后勤的全都被清退,一个不留。

朱翊钧可以理解,陈璘是跟戚继光学的,他可不想政治斗争的火,烧到水师大营去,在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陈璘绝对不会犹豫。

瞭山陈天德从朝鲜返回了松江府,提前进行了内部审查,审查清单上的三百余人,绝大多数都是疑似,能够有实际证据坐罪的不足十人,这极个别的几个人,也是没有意识到这是陷阱。

之所以这么少,原因也很简单,问题还是出在了江南官僚士绅身上,他们从骨子里瞧不上军兵这些丘八,哪怕是将领,江南官僚士绅也没正眼看过,他们压根就没有用心渗透,同样也很难渗透进去。

水师的情况比朱翊钧预想的要乐观的多,戚继光军纪严格,俞大猷建立的水师,不遑多让。

“也不知道这次先行审判这一批人,内阁会是什么意见,先生会不会劝仁恕呢?”朱翊钧比较好奇内阁的意见。

张居正会劝仁恕吗?皇帝亲自批复的奏疏,送到了张居正的手里,即便是南巡的路上,皇帝依旧给了内阁足够的尊重。

张居正召集了王崇古、沈鲤、张学颜三位阁臣,将陛下的朱批展示给了阁老们。

“你们觉得如何?”张居正拿出了自己的印绶,盖在了陛下朱批的奏疏上,代表了他张居正对这个‘用’法的支持。

“都盖章了,还问我们什么意见?”王崇古看着张居正的样子,嗤笑一声,嘀咕道:“惺惺作态,专权就专权,非要摆出一副听大家意见的样子,真的是虚伪,元辅啊,你独断专行,我们也没意见的。”

王崇古是刑部尚书,陛下这个先行审判的方式,王崇古不太认同。

万一有些人的罪孽没调查清楚,就杀了,错过了同党,那就太可惜了。

“这次池州府上下官僚也在先行审判的名单之上。”张居正也不恼怒,这王崇古仗着自己老迈、有功于社稷,真的是越来越大胆了,现在都敢阴阳怪气了。

“哦?”王崇古拿过了奏疏一看,掏出了自己的印绶,立刻盖在了上面,有些感慨的说道:“元辅果然是纲举目张,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也,好,我赞同。”

姚光启的海带船案,陛下直接给了一个明确的答案,破坏全国一盘棋,统一大市场格局的一律按逆贼处置。

王崇古这种前倨后恭的样子,更令人发笑,阁臣们都看着王崇古,王崇古丝毫不脸红。

“错误的估计政治斗争的严峻性,是要付出代价的,而且往往是无法承受的代价,元辅,你这座师当得太偏心了,你全教给了陛下,那申时行、王希元、李乐,你多少教点。”王崇古看着自己的印记十分清晰,才将奏疏递给了沈鲤。

张居正教学生是真的很差劲,但把陛下教的格外的好。

错误估计斗争的严峻,就会付出无法承受的代价,甚至不可避免的失败,这是斗争卷里的一部分,王崇古对斗争卷可谓是倒背如流。

陛下的原话是:【韩非子曰: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清浊可同朝而不可同道。错判风浪,非死于惊涛,而亡于轻舟。误判争斗之酷烈,必贻宗社倾覆之祸,终蹈必败之辙。】

有人是读书,有人是照镜子,王崇古就是照镜子。

当初大决战,晋党拉拢张居正,就是错误的估计了斗争的严峻性,清浊同朝不同道,一语中的,揭露了晋党失败的原因。

海文忠海瑞对王崇古熟视无睹,也就只是同朝,但海瑞从来没认可过王崇古过去的行为,道不同不相为谋。

皇帝亲自写的斗争卷,也是践履之实,在矛盾已然不可调和,已经发生剧烈冲突的当下,任何的绥靖、相忍为国的想法,都是对支持自己变法拥趸,彻头彻尾的背叛。

“那是陛下睿哲天成,不是我教得好。”张居正没有饰胜,他是真的不会教学生,对于教学生这种事,张居正只能表示,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了。

“祖宗成法,我没什么意见。”沈鲤直接表明态度,现成的例子,成祖文皇帝入南京城后,真的清君侧了,当然清君侧的断句是清,君侧,就是建文君和臣子一起清。

政治性案件,本来就不需要走太多的流程,有的时候,甚至不需要什么证据。

“这应天府南京城是真的有钱,刑台都比北衙的阔气,这得浪费多少钱。”张学颜看完了奏疏,觉得大刑台搭的太大,铺张浪费。

张学颜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南京城的奢侈,南衙搭公审刑台,搭了十里长,怎么不直接搭到孝陵去!

之所以要搭这么长,完全是因为要审判的人多。

“有件小事,山东巡抚宋应昌请陛下阅示济南大学堂。”张居正说起了皇帝的行程,进济南城。

王崇古想了想说道:“额,还是不去的好。”

张居正左右看了看,补充道:“济南府在去年九月,就把城墙给拆了,陛下到济南大学堂,是如履平地。”

“啧啧,这个王一鹗,做事有些滑头啊。”王崇古听闻也是一笑,说道:“王一鹗去年九月还在山东,这拆城墙,不就是为了迎接圣驾吗?王一鹗没捞到,这宋应昌捞到了。”

“王一鹗是骨鲠正臣?他连城墙都拆了!山东地面也是有恭顺之心。”

城墙没了,城门也没了,就不会有千斤闸落下了。

“陛下怎么说?”王崇古询问皇帝的意见,济南府连城墙都拆了,皇帝要是再不进去,恐怕会让宋应昌非常难做。

张居正十分认真的说道:“陛下有意去看看,也不算是以身犯险,而是给山东百姓吃个定心丸。”

“那就去呗。”王崇古无所谓的说道:“有些事儿,过去了那么多年,还跟一根刺一样,扎在陛下和山东之间,不利于万历维新。”

第二天清晨,皇帝摆开了仪仗,前往济南大学堂,这对济南而言,是皇帝选择原谅的大事,自然马虎不得。

宋应昌选择了全面清街,将所有的安防交给了京营和缇帅后,皇帝终于踏入了济南府城之中。

上一次皇帝南巡,王一鹗的未竟之事,被宋应昌实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