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年方八岁,被仓促拉出登基称帝! > 第五百一十二章 观政(1)

忙碌下的时间过得很快,当常翰、苍卜、亓鹭一行离开大兴殿时,天已经黑透了,尽管参加了大朝,又在御前待了很久,可每个人的状态却很好,身体是很累吧,但精神却一点都不累,甚至充满了斗志!

凭借科贡选拔跻身仕途,谁不希望能位居高位?自身抱负与才华想要得到施展,就必须要达到一定的位置,不然就不要想着所谋能得到尽情施展。

在地方任职,除非能成为一方封疆大吏,否则就别想施展的太多,毕竟在你头上的实在太多了。

即便是一方封疆大吏,想完全随心去推一些事,很多时候也要考虑各方,毕竟在你头上还有中枢,而中枢又细分有诸多有司,在一些要紧有司中,可能一个官儿,就能把你拿捏的死死地。

这就是官场。

博弈无处不在。

试探无处不在。

斗争无处不在。

可在这些因素下,一个乐呵呵的场面却是常态,对于做官的来讲,如果连这些基本素养都不具备,那就注定做不好官。

对于想办实事,想多做事的官来讲,必须要先解决与人接触的一切,别管是上官,亦或是下官,方方面面都要处理好,这样在身心俱疲的状态下,才能抽出精力,压榨时间,去把所想的一步步推起来,不然就等着被人暗地里掣肘与算计吧。

但就算是这样,还不能确保自己想做的事儿,做到最后能否做出成效,有很多是做到了一半,甚至初见成效了,却再也没有机会继续了。

常翰、苍卜、亓鹭这些新晋中枢的高官,无一例外都是在做实事的,在多做事的那类官员,不然他们也入不了孙黎的法眼。

毕竟孙黎太清楚她的离去,会给大虞中枢及地方带来什么,如果她不能给自家孙儿,多多准备一些可靠的官员,在中枢,在地方支撑起来,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那么大虞上下会出很多乱子的。

相较于常翰、苍卜这些官员,接任少府监的鲍洪,在斗志高昂之余,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少府监掌山泽之事,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简单些来说少府既是天子的小金库,又是天子及虞宫的大管家,一应吃穿用度皆需少府监提供,为此少府监下设中尚署、左尚署、右尚署、织染署、掌冶署……而在各署又细化有对应有司,以解决承办的各项事宜。

天家无小事。

别的不说,仅是楚凌在大朝、祭祀、祭祖等正式场合穿戴的一套服饰,就是由少府监所辖诸署配合下所制,这其中别说大的纰漏,就是一处花纹错了,对应的有司官吏就会受到严惩。

但也恰恰是这样,导致少府监内部存有问题,一些耗材用度过大,就代表背后存有以权谋私的现状。

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楚凌明白,可前提是别做的太过分了,过分了,肯定是要严加整顿的。

为此在这次御前廷议上,担任少府监主官的鲍洪,就要在少府监严抓严查了,而在此基础上,楚凌还将一件事,移交给鲍洪来办。

即属虞宫的皇产皇田,由少府监出面清丈造册,这其中还包括此前在虞都京郊,乃至京畿道各地查抄的大批赃产,待到上述悉数造册后,便交由少府监对应新设有司打理。

既然已将基本盘从虞都京郊,扩大到整个京畿道范围,楚凌就必须要将各项家底盘查清楚,选择做一些事之前,必须将该捋顺的全给捋顺,不能是一本本糊涂账就开始了,那样注定是会失败的。

“陛下,睿王殿下来了。”

大兴殿内,端着茶盏进殿的李忠,来到御前时,便低首禀明睿王楚徽求见。

“叫他进来。”

正在漱口的楚凌,将漱口水吐进玉唾壶中,对李忠说道,而在旁服侍的几名宦官,则低首退下了。

常翰他们离开大兴殿前,被楚凌留下用膳了。

既然要重用他们,将各自所领有司整顿好,那该有的态度必须要有,要是不是的懂得关心底下的人,恰是这种最不经意间的举止,往往能把人心给聚拢起来。

楚凌不是位刻薄的皇帝,他是理智且冷静的,所以既想要马儿跑,又不想给喂草的这种蠢事,楚凌是绝不会做的。

想将大虞这一摊子事管好,单靠楚凌一人是不够的,也不行的,所以楚凌要为自己准备一个多元的帝党班底,以此来控制住整个中枢,继而从中枢层面去管控好大虞各地,这才是最行之有效的。

“臣弟拜见皇兄!”

倚着软垫,手持奏疏的楚凌,听到楚徽的行礼声,笑着挪开了奏疏,看着有板有眼对自己行礼的楚徽。

“用罢晚膳了?”

“用罢了。”

楚徽笑着抬头,朝自家皇兄走去时说道:“吃的饱饱的过来的。”

“坐吧。”

楚凌拿奏疏,指了指身前。

“是。”

楚徽应了声,便撩袍坐到罗汉床上。

“有事找朕?”

楚凌放下奏疏,看向楚徽说道。

在楚徽准备说话时,楚凌伸手道:“让朕猜猜,跟今日大朝有关?”

“要不是皇兄圣明呢。”

楚徽先是一愣,随即笑道。

“行了,溜须拍马之言,就别对朕讲了。”

楚凌笑着指了指楚徽,“你就不是说这些的性子。”

“嘻嘻。”

楚徽讪讪笑了笑,随即道:“皇兄,您今日在大朝上,定下这么多的事,是不是有些……”

讲到这里时,楚徽停了下来,特意朝身后看去。

“这里说的话,没有一句能外传出去的。”

楚凌撩撩袍袖,神情自若道:“你是觉得朕做的太急了?”

过去三月,不止外朝出现变动与调整,内廷也经历了变动与调整,眼下虞宫这一块儿,彻底掌控在楚凌手里。

宫外的人,想打探到宫里的消息,绝无可能。

宫里的人,想形成对宫外的联系,更无可能。

这就是楚凌,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极致!!

“臣弟觉得有些太急了。”

在楚凌的注视下,楚徽眉头微蹙道:“不管怎样说,史钰、张洪他们都是新晋中枢的大臣,虽说过去这几个月,叫他们之中的多数人,对所在有司,对中枢有司,都或多或少有所了解吧。”

“但是吧,他们终究在朝时日不长,这根底难免不是很牢靠,万一出现些什么差池或风波,不可避免的会对他们造成影响。”

“你能对朕说这些,朕很欣慰。”

楚凌看着楚徽,露出欣慰的笑容。

“您也知道,臣弟这胆儿小。”

楚徽开始过分自谦了。

“哈哈,你胆儿小?”

楚凌抚掌大笑起来,指着楚徽道:“你要胆儿小的话,那朕还真没发现几个,有你胆子大的了。”

从敕封楚徽为亲王,还赐号睿,楚凌就察觉到楚徽有些改变,这不是跟他有隔阂了,不一条心了。

而是楚徽成熟了。

原本这不是他这个年纪该承受的,但随着太皇太后孙黎的薨逝,大虞从中枢层面就悄然在变了。

作为大虞的皇帝,楚凌虽册封了皇后,还封了诸妃嫔,但现在楚凌还没有皇嗣,所以有些事尽在不言中。

楚凌甚至猜到了自家皇弟所想,等到他有了皇嗣,朝局与大局皆稳了,他这位弟弟啊,肯定会上疏更换赐号的。

因为睿这个赐号太不寻常了。

即便楚徽不多想,难保今后有人不多想啊。

“恰是因为他们是新晋中枢的大臣,朕才会在今日的大朝上明确这些事宜。”笑过之余,楚凌向前探探身,端起茶盏道。

“齐盛被罢免了,还被逮进御史台严审,在这场大朝上,朕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还晋升张洪为中书省的平章政事。”

“这中枢有司啊,不是说一些人被抓了,就跟着风平浪静起来。”

“中枢的这帮大臣们,暗地里的试探与算计,从来就没有停过,而大虞各地呢,有一些官员,还跟中枢的保持密切联系。”

“朕需要一个正式的场合,来叫中枢的人,地方的人都明白一件事,从正统四年十月始,一切都要跟着变了。”

楚徽沉默了,这他其实猜到了一点,可他总觉得这样做,是不是有些太过激进了?

楚徽不反对变,毕竟大虞的确要变了,不变的话,如何叫自家皇兄的威仪,能够真正遍传天下?

中枢定一套,地方做一套。

那天下岂不乱套了?

只是楚徽觉得中枢定的有些太多了,毕竟推这些事的,有不少是新晋中枢的大臣,剩下的,还有不少是一直卯这劲儿,等待契机有变的大臣,这其中的代表非尚书省左仆射、兼领户部尚书的萧靖,还有御史大夫暴鸢莫属。

真要是做的太多,难保中枢及地方不出风波啊。

见楚徽如此,楚凌呷了口茶,将茶盏放下,“在今日大朝结束后,朕召见一些大臣来御前,有司反应如何?”

“反应不少。”

楚徽听到这话,短暂沉吟后,便如实道:“不过更多的,是一些大臣在猜皇兄为何召他们到御前。”

“你是怎样想的?”

楚凌没急着说什么,而是看向楚徽道。

楚徽是王大臣人选,但想成为独当一面的王大臣,这是需要循序渐进的引导与培养,不是说提拔了,那就能扛起来了。

“臣弟想着皇兄召见他们,肯定是有一些事要敲定。”楚徽想了想,微微低首道:“别的臣弟了解不多,但国子监臣弟还了解一些,毕竟在此之前,皇兄对国朝的抡才取士进行了谋改。”

“如果臣弟没有猜错的话,皇兄是想叫常翰他们,对各自所领的有司,进行一些整顿与谋改吧?”

孺子可教也。

楚凌心中赞许了一下,随即道:“你说的没错,这正是朕的想法,但你也应该知道,国子监、军器监、都水监、少府监、将作监、钦天监等有司,各自肩负的职责不一,所辖有司也不一。”

“想要对各自进行整顿与谋改,势必会牵扯到多方面,而朕呢,因为一些考虑,不想叫他们单独一个个去整顿与谋改,这样太浪费时间了,也会增添很多风险与变故。”

楚徽眼神变了,他似想通了什么。

“有什么要对朕说吗?”

楚凌笑笑,看向楚徽道。

“难道皇兄是在布一个局?”

楚徽站起身来,双眸微张道:“一个能叫中枢及地方皆紧绷起来,皆关注到萧靖、暴鸢他们身上的局,在他们有所动的时候,常翰这些在诸监任职的大臣们,则可相对减轻对应压力,将各自有司给整顿出来?”

“说对了一半。”

楚凌微微一笑道:“朕的确在布一个局,但除了你所讲的那些外,朕还想达成一些部署,不过眼下还没有成形,朕就暂不对你说了。”

楚徽听到这,悬着的心却落下了。

如果真如自家皇兄讲的那样,那事情就没他想的那样简单了,但也因此是这样,谁要想从中作梗,继而破坏自家皇兄所谋,那概率就大大降低了不少。

“划拨到宗正寺的宗产宗田如何了?”

楚凌向前探探身,看向楚徽说道:“你这个宗正寺的主官,身上的担子可不轻,今后关于宗禄这一块,要逐步由宗正寺全额拨付,不能再从国库拨付了。”

“禀皇兄,都已清丈完毕,且已完成造册了。”

楚徽听后,立时作揖道:“今岁录选的新科进士,分到宗正寺的那批观政进士,在其中也出了不少力。”

“不过皇兄,臣弟先前算过一笔账,应付眼下在虞都的宗藩子弟,还有在各地就藩的宗藩子弟,这每年要拨付的宗禄,宗正寺还能维系好,可要过几年,恐……”

“这件事你不必担心。”

楚凌听后,开口道:“等到朕在诸监做的一些事成了,宗正寺会推动一些变革,到时啊就够维系好宗禄拨付了。”

果然,皇兄还有后手。

楚徽一听这话,立时在心里暗道。

其实在得知宗禄这一块儿,今后不走国库这边拨付,而由宗正寺全额拨付,楚徽就一直在算账。

这账是越算越心惊。

眼下大虞宗藩的规模还不算多,可要等到以后,大虞宗藩的规模膨胀到一定程度,就靠宗正寺所辖宗产宗田所收,根本就维系不好这庞大开支。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楚徽一直在考虑的。

只是楚徽哪里知道,关于大虞宗藩这块儿,楚凌早就想好了一应对策,但这些对策吧,需要一步步施行。

削藩,是必然!

叫大虞宗藩待在地方,这是弊大于利的,必须要将宗藩宗室集中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不然的话,即便对宗藩宗室有重重限制,可在地方,那身份依旧是超然的,长此以往下去的话,破坏律法威严,对地方侵占严重,仅是这两点,就会动摇大虞的统治根基。

从严治宗藩宗室是必然趋势。

而想达成这一点,将他们集中到天子脚下,无疑是最行之有效的,所以一个强权的宗正寺是必不可少的。

如此以来,担任宗正寺主官的宗藩,必须是最亲近的,最信赖的才成,不然的话还是会出问题。

王大臣是皇权**的一种制度,在楚凌的眼里,如果作为皇帝,连挑选一些宗室成员的能力都不具备,那根本就无法做好皇帝这一职业。

想削藩,就必须有对应的释放。

王大臣,无疑是最好的。

这样,没有能力的就混吃等死,有能力的就聚在天子身边,让大虞宗室中的精英,去涉足一些领域,辅佐天子解决政务,顺带解决供应更庞大的宗室开支,无疑是最优选择。

当然了,针对这一块儿,楚凌可不止王大臣这一条路,还有别的已在他心中形成,不过那些要等后续再说了。

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是楚凌必须要具备的政治素养,在这大虞上下谁都可以乱,唯独他这位大虞天子不能乱了阵脚。

“对那帮观政进士,要多增加些担子。”

楚凌收敛心神,看向楚徽说道:“做错了事不怕,怕的就是不思进取,不知错在何处,你要多下点心思,朕对这批新科进士是赋予厚望的。”

“皇兄放心,臣弟知道该怎么做。”

楚徽当即作揖表态道。

“你做事,朕还是放心的。”

楚凌呵呵笑道。

正统四年的新科进士,与往届的有所不同,针对他们的任命,楚凌没有急着明确,这些新科进士从各地返回虞都,楚凌就将他们安排到中枢有司去观政了,殿试的名次,那已属于过去式了,楚凌需要一批真正的大才,所以为期半年的观政,一个个在中枢有司的表现如何,将会关系到他们后续的任职。

这批新科进士,有一批要留在中枢,有一批要派到地方,而这两批新科进士,会有在名单的人选,受到楚凌的格外关注,毕竟他们是初步通过楚凌考验的,而在后续能否在仕途上有所提升,就要看他们到任后的具体表现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