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239章 不装了,苏泽出手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239章 不装了,苏泽出手

作者:肥鸟先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2:58: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当日晚上,高拱家中。

文选郎张四维坐在书房里,看着桌案后的高拱。

“师相,增补阁臣的名单已经递送到宫里了。”

高拱微微点头。

张四维连忙问道:

“师相,您觉得陛下会点哪位大人入阁?”

张四维虽然是选郎,但是推举重臣入阁这件大事,吏部能做的事情,不过是将符合条件的官员列成名单,送入宫中而已。

今日在书房中的,都是高拱的门生弟子,不过这种场合高拱也都不会喊苏泽过来的。

这倒不是高拱不重视苏泽,反而这是一种对苏泽的保护。

在高拱看来,苏泽九成九能入阁的,将来必然要继承自己政治遗产的。

而且苏泽和其他几位阁老的关系都不错,也已经树立了“公者无私”的人设。

这种情况下,就没必要让苏泽涉入这些政治阴谋,脏了他的羽翼了。

高拱说道:“以陛下的圣明,殷士儋入阁的可能性最大。”

“师相!”

张四维首先出声,殷士儋和高拱的关系不好,是三个热门人选中最糟糕的结果。

殷士儋在政治上偏向保守,在学术上和前阁老徐阶交好,对高拱提倡的实学颇多鄙夷。

高拱说道:

“殷士儋也算是潜邸旧人,给陛下讲过学,陛下是个念旧的君上。”

“殷士儋教导太子有功,在礼部侍郎位置上也无过。”

“最重要的是,他和我们四辅臣都没有多少瓜葛。”

“王世贞和张阁老交厚,李一元又和老夫有旧谊。”

张四维很快明白了高拱的意思。

正如高拱所说的那样,皇帝同意往内阁塞人,但不愿意内阁失衡。

从功劳上排,李一元和王世贞都在殷士儋之上。

但偏偏两人都和内阁里两位阁臣有瓜葛,所以皇帝更有可能选择和内阁阁老们都没有联系的殷士儋。

高拱又说道:

“不过殷士儋和徐阁老有旧,你们可以试试从这里上书。”

在场众人迅速领会了高拱的意图。

殷士儋在学术上和前任首辅徐阶志同道合,两人也有私下交往。

而如今皇帝对徐阁老厌恶,如果从这点攻击殷士儋,说不定就能让皇帝改变心意。

同样的秘密会议,也出现在张居正的家里。

而张居正的策略,是让言官质疑李一元的资格。

李一元就任刑部侍郎才半年多,而且手头上的《大明民律》才完成初稿,并不适应这个时候入阁。

殷士儋只是和张居正政见不合,但是和高拱却还有学术上的争斗。

所以对于张居正来说,殷士儋入阁算是其次差的选择,毕竟掌握吏部的高拱,是首辅李春芳下实力最强的阁老。

就算殷士儋入阁不利自己,只要不让李一元入阁,张居正也能接受了。

而赵贞吉的态度就更明确了,他和殷士儋都是心学同道,自然是支持殷士儋入阁了。

——

京师的地下赌场,都已经开出盘口,不过三人的赔率都差不多。

京师的大街小巷中,也都在讨论这次增补阁老的大事,这件事的风头已经盖过了之前工部治黄和修河之争。

毕竟对于京师的读书人来说,无论是黄河还是大运河,都距离他们太遥远了。

朝堂上的重臣变化,才是最好的谈资。

国子监。

原本没人待见的国子监,在隆庆三年的几次扩张中,日益热闹起来。

先是监生可以参加顺天府的官生乡试,让不少监生也有了入监读书的动力。

其次是吏科班和营造学社也搬到了国子监内,增加了国子监的人气。

而武监也在国子监隔壁施工。

现在的国子监,虽然比不上最鼎盛时期,但是也比前朝热闹多了。

读书人多了,各种商铺设施也多了。

张纯坐在一家新式的茶楼中。

这家茶楼和普通的茶肆不同,专门用木板隔出了一个个包间,虽然隔音效果堪忧,但是好歹算是有了私密空间。

提供的茶也和普通茶肆的浓烈苦茶不同,这家茶楼提供的是温润的红茶,如果再加点钱,还可以加点交趾的蔗糖来提味。

坐在张纯对面的,是一名身穿新式吏服的同龄人。

这名年轻人名叫张明远,算是张纯的远房亲戚。

张明远参加了吏科试,通过后被安排在京畿房山县担任户曹典史,今日他入城办公偷得半日闲,就来国子监这座茶楼请同族兄弟张纯吃饭。

张纯有些艳羡的看着张明远身上的新式吏服。

以往大明的吏员,都要身穿特殊的皂服,这是一种黑色的公服,用来表示他们的身份卑贱。

在苏泽上书举办吏科试后,吏部也对顺天府的吏员服侍进行了改革。

不再使用侮辱性的皂色吏服,而是采用和不入流文官一样的无补官袍,还配发了同款的官靴官帽。

这套衣服明显提升了新吏的自豪感。

当然,要改变民间对于吏员的看法,绝对不是这么一套衣服就可以的。

但好歹也有了气象一新的样子。

落座后,张明远对着张纯说道:

“大郎,如果不是你鼓励我吏科试,这会儿还不知道在哪里蹉跎呢。”

张明远就是那种屡试不中的童生,他连秀才都考不上,连去私塾教书都没机会。

但是读过几年书的张明远,又不甘心在家务农,于是偷偷从山东老家跑来京师,做了个帮闲文人谋生。

张纯在听说了吏科试的消息后,就果断让这位同族兄弟去试试,第一次吏科试的竞争并不激烈,很多顺天府本地的读书人都不屑于去做吏,反而给山东考生很大的机会。

张明远一次考试“上岸”,在国子监读书期间又请张纯辅导,通过了结业考试。

而张纯又是举人,若是明年春闱能考上进士,那就一步登天成为官老爷。

所以无论是往日恩情,还是考虑未来,张明远对张纯都十分的尊敬。

张明远说着自己上任房山县后的趣事,接着他又说起了县衙的秘闻,他说道:“县令大老爷是张阁老的门生,这次派我来顺天府衙门办事,也是要打探此次新阁老的事情。”

张明远看向张纯。

他和这位同乡相处久了,也知道张纯是《乐府新报》的采访使。

而苏泽经常去国子监给他们这些贡监生讲课,算是他们半个老师。

所以张明远希望能从张纯这边打听到苏泽那边的消息。

张纯看着这位同乡,也难怪都说公门是染缸,这位同乡刚入公门的时候还是个老实人,现在也学会旁敲侧击了。

不过张纯还是坦然说道:

“近些日子苏翰林公务繁忙,没来国子监讲课。”

张明远微微有些失望,不过他也知道,就算是苏泽来讲课,也不会和张纯这些还没做官的举人讨论朝廷的大事。

张明远说道:“苏翰林那可是天上的人物,一封奏疏增补阁臣,房山百姓都知道朝廷又出了位小苏阁老。”

张纯皱起眉,上一任小阁老是严世蕃,下场是被嘉靖皇帝处死,显然这不是什么吉利的词。

张明远察言观色,也知道估计张纯不喜欢这个话题,于是又说道:

“听顺天府办差的同年说,今年各县考核最重要的项目商税征收,县官大老爷天天为了这件事愁的睡不着,可房山又不是什么富县,哪里征得到这么多商税啊。”

张明远看向张纯,苏泽除了小阁老外,也被京师商人奉为财神。

谁不知道东宫那些日进斗金的商铺,都是靠着苏翰林点石成金的本事。

更别说苏泽上奏请求开埠,又请开九边马市,就连路过房山县的大同商人们,提起苏泽都是一脸的崇拜。

张明远这批同年的吏科班学员,共同在国子监内上了三个月的课,结业后也不知道是谁提议,也仿效了进士老爷们编写了《同年录》。

这些吏员分布在京畿,在顺天府的府县衙门中,正如苏泽所预料的那样,自然就结合成了一股新吏的团体。

而这帮新吏虽然还斗不过盘踞在地方上的老吏员家族,但是由于衙门主官更信任这些新吏,他们又靠着掌握的技能,也能在县衙中站稳脚跟。

而且这些新吏比起旧吏,他们也有一定的上升空间,这就和注重政绩的官员一致,他们更想要在地方上做出成绩来。

房山县令是进士出身,又是当朝阁老张居正的门生,如今张阁老执掌户部,盯着顺天府的商税,那房山县令自然要为恩师做出点成绩来,为自己在派系内部提升分量。

而张明远这些新吏也和县令的目标一致,这次来顺天府打探消息,也顺道问问张纯赚钱的法子。

张纯是《乐府新报》的采访使,也是能经常见到那位苏翰林的,大概也能沾点财气?

不过张纯还真的考虑过这些事情,他说道:

“就靠着行商坐商抽税,靠着这点商税要在顺天府脱颖而出,你们房山县怕是很难做到。”

张明远有些低落,他朝中无人,分不到顺天府更好的县,比起那些直接分进顺天府的同年们,更是落后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但是张纯又说道:

“房山县要做出成绩来,光靠这些是不行的,要兴产殖业。”

“兴产殖业?”

张纯点头说道:

“这是我听苏翰林和罗翰林谈过的事情。”

听到苏翰林三个字,张明远立刻精神起来,而另一位罗翰林,肯定就是《乐府新报》当今主编,隆庆二年的状元罗万化了。

这两位的谈话,定然是非常重要的消息。

张纯继续说道:

“商者,可不是简单的倒买倒卖,大同商人富吧?可有江南的商人富?”

张明远立刻摇头。

晋商虽然富裕,但是和江南的商人还是没法比的。

张纯说道:

“最重要的还是兴产殖业上,你们房山县又不是什么交通要冲,就是把坐商行商都收足了,能有京师一个城门收得多?”

“所以还是要兴办产业,开办工坊。”

张明远听完如同醍醐灌顶,他继续追问道:

“那依大郎来看,我们房山县应该开什么工坊?”

张纯说道:

“按照苏翰林的说法,那就要因地制宜了。”

“因地制宜?”

张纯说道: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兴产殖业其实也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你们房山县有什么可以发展的产业吗?”

张明远想了想说道:

“我们房山有炭窑,还有铁矿。”

张纯摇头说道:“京师是物资云集之地,煤铁都卖不上价格。”

张明远遗憾的点头,他又说道:

“我们房山还有琉璃厂,紫禁城的龙吻板瓦,可都是我们房山官窑所产的!”

张纯摇头说道:

“今上不好兴造宫殿,这些琉璃也卖不出去的。”

“等等,琉璃!”

张明远疑惑的看着张纯,只听到张纯说道:

“我听苏翰林说过,其实琉璃和西方的玻璃,都是同样的东西,只是烧制工艺不同。“

“你们房山既然有烧制琉璃的官窑,试试烧制玻璃?”

“自从苏翰林在报纸上刊登了玻璃制法,东宫店铺的玻璃一直供不应求,官署民居可都想要将窗纸换成玻璃。”

听到这里,张明远连忙记下来。

如果真的可行,房山能产出玻璃,那今年商税的指标就肯定能完成了!

等张明远离开,张纯放弃了怠惰的想法,赶回国子监内读书。

自己能赶上这么好的条件,得到沈鲤和苏泽的指导,更是应该好好读书早日考上进士。

张纯眼看着京师的飞速变化,读了不少史书的他也明白,这样的大变革时代,也是实现个人飞跃的黄金时代。

正如投身这个大时代的同乡张明远那样,如今这个时代处处都是机遇,只要肯干就有出头的机会。

张纯告诫自己要好好读书,早日考上进士。

——

就在京师百姓为了新递补阁臣的人选下重注的时候,五门巡城御史带着巡捕营端掉好几个地下赌场,可依然屡禁不止。

通政司杨思忠看到了属下送来的苏泽奏疏。

《请设总理漕河专务大臣疏》?

翻看之后,杨思忠脸色骤变。

好家伙,你苏泽不装了是吧?直接干预阁臣人选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