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240章 系统发威,水淹皇陵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240章 系统发威,水淹皇陵

作者:肥鸟先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2:58: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杨思忠看着苏泽的奏疏,不装了是吧?直接上书干涉阁臣了?

苏泽在奏疏中写道:

“臣伏思,漕运与河工,实为社稷命脉所系。漕粮输京师以固根本,河道通则万民安枕。”

“然今漕河诸务,分隶工部都水司、户部漕运司及河道总督,事权散漫,呼应不灵。工部但治黄修防,户部但督催转运,兵部但护漕防变,事各分责而权无总摄。比年河患频仍,漕途屡滞,实因责不专一、临事推诿之弊也。”

杨思忠看完倒是也赞同苏泽的看法。

正如苏泽所说的,大明漕河事务分数不同衙门,朝堂和地方之间没有明确的责任划分。

如果是军国重务,这么划分还情有可原,算是互相制衡。

但是大明这种漕河管理体系的问题,完全就是因为祖传屎山代码的缘故。

后来虽然设置漕运总督,驻节在淮安,又给漕运总督加了巡抚的监察权和工部侍郎的职衔,但漕运总督真正能控制的,也就是大运河淮河段。

漕运还有个总督,河务就更加混乱了。

每次发生洪灾,最后都是府县互相推诿,朝堂连问责都做不到。

所以苏泽这份增设内阁大臣,专门负责漕河事务的提议,确实还是挺有道理的。

“查内阁为机务总汇,当以专责分理重务。臣昧死请于内阁特简总理漕河专务大臣一员,敕赐关防,总揽漕、河全局。凡河道疏浚、堤防修筑、漕粮转运、沿途治安并涉及州县协济之事,悉归统辖。”

“工部都水司、户部漕运司、漕运总兵官等衙门,皆听其调度节制,以一事权。”

以上内容,苏泽确实说的没问题,但是后面的奏疏,就是图穷匕见了。

“该大臣当简拔练达实务、通晓河漕之重臣入阁专任。”

“此,则河工漕运统摄于中堂,遇险急可专断而行,免部院掣肘;需协济可一令直达,省文移往复。”

“唯有老成干练之臣,方能此任。”

理论上的阁臣候选人,就是六部尚书侍郎,九卿衙门的主官。

那这些人当中,谁是苏泽说的“老成干练之臣”,但是又熟悉“河工事务”的呢?

那自然就是工部的尚书和侍郎了。

而唯有工部尚书雷礼,才能担得起这个“老成”的名字。

再说了,既然是要选派官员入阁处理河工事务,也没有工部侍郎跨过工部尚书入阁的道理。

苏泽几乎是在奏疏上明着支持雷礼入阁了。

好家伙,但是这么一想,似乎雷礼也确实有资格。

雷礼也是老臣,曾经主持过紫禁城的修复工程。

和今上也是旧识,在先帝朝也没有勾结严嵩父子,气节无亏。

雷礼作为工部尚书,也没有参与隆庆皇帝继位后的政治漩涡,算是没有政治污点。

他的资历和功劳都足以入阁。

雷礼唯一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学历上有欠缺,他不是庶吉士出身。

不过这在嘉靖朝之后也不再是入阁的硬杠子了,大礼议的时候,嘉靖皇帝为了对抗外廷,就提拔了夏言等一批非庶吉士出身的官员入阁,打破了庶吉士垄断阁臣的旧例。

第二个问题是雷礼从去年开始就不断上书请辞,他今年也已经六十三岁了。

不过这也不是太大的问题。

大明朝长寿的皇帝没几个,长寿的大臣实在是太多了。

六十三正是干事的年龄,皇帝如果真要给雷大人加担子,雷礼也只能入阁。

再仔细想想,雷礼确实也是个很好的人选。

他和如今内阁四位阁臣的关系都不远不近,正是因为年龄大资历高,所以也没有投入哪个阁老门下。

工部本来也是小透明部门,也犯不着拉拢逼迫雷礼站队。

也就是说,雷礼入阁不会打破内阁的政治平衡。

这么一想,雷礼入阁似乎没有什么阻碍?

但是杨思忠很快摇头。

阁臣的任免,还是要看皇帝的心意。

没办法,名义上,阁臣是帮着皇帝处理政务的辅臣,是皇帝的内廷“私臣”,所以皇帝的信任要比能力更重要。

很多时候,外朝深孚众望大臣,反而更不能入阁。

内阁大臣的任免,全看皇帝的心意。

杨思忠拿起苏泽的奏疏,就向内阁走去。

一边走,杨思忠一边思考。

如果这一次皇帝真的钦点雷礼入阁,那就足以说明苏泽在朝堂的影响力。

杨思忠很快又摇头,苏泽在朝堂的影响力,他这个新任通政邮递司的主司还不清楚吗?

沿途见到杨思忠的官员,都纷纷停下脚步恭敬的打招呼。

如今的通政邮递司已经今非昔比了。

理论上说,如今大明政令上传下达的邮递网络,都掌握在杨思忠手里。

千里之外的军情,大明一个偏远府县的奏报,都要通过通政司的网络汇聚到朝堂。

通政邮递司,已经成为大明施政的核心部门。

阁臣越来越重视他这个通政使,百官也不想得罪杨思忠这个手握大量消息的大银台。

杨思忠是个谨慎的人,他口风很紧。

但他越是不说,越是被人畏惧。

现在六科都察院、东厂锦衣卫,可都在用着通政邮递司的驿路体系传递消息呢!

而苏泽这份奏疏的分量?

杨思忠回到通政司。

日后通政邮递司铺设驿递网络,和漕河的事务也有很多联系,回忆着自己和雷礼的交情,今天要不要上门拜访一下?

杨思忠决定立刻拜访雷礼,将苏泽上书推荐他的消息告诉他,这也算是先卖雷礼一个人情,万一真的如苏泽所奏雷礼入阁,日后也少不了和这位“雷阁老”打交道。

——

——【模拟开始】——

《请设总理漕河专务大臣疏》当日送到内阁,内阁三位阁老避嫌没有发表意见,奏疏直接送入宫中。

皇帝对雷礼这个人选并不抵触,但是雷礼也不是皇帝最属意的人选。

雷礼得到消息后,上书请求告老还乡。

皇帝驳回了你的奏疏,也下旨挽留雷礼。

——【模拟结束】——

【剩余威望点:1060点】

【是否花费1000点威望值,强行通过奏疏?】

1000点就能决定阁臣?

那还犹豫什么!苏泽果断选择了“是”。

【威望值已扣除。】

【剩余威望值:60点。】

不过苏泽也知道,这一次需要的威望值,实际上是“特价促销”的结果。

增补阁臣最难的一个环节,其实就是让皇帝和内阁同意往内阁塞人。

简单的说,空出位子,要比决定人选更难。

有入阁资格的大臣不少,但是很多官员在等待入阁的时候就错失了机会。

你能力再强,但是前面内阁干得好好的,皇帝对阁臣的工作满意,就不会随便增补阁臣。

反之,如果皇帝对现任内阁不满意,那就算是入阁的资格差一点,也可以靠着和皇帝的私人关系入阁,但这时候内阁和外廷就会激烈反对入阁人选。

像是现在这样,皇帝和内阁都愿意增补阁臣,如此和平的增补阁臣,在大明内阁历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

有了空位,才会考察入阁人选。

而这一次,苏泽搭着顺风车,按照高拱的要求上书请求增补阁臣。

现在苏泽又趁此机会,将原本就符合条件的工部尚书雷礼推了上去。

所以只需要“区区”1000点威望值,就能推动这份奏疏。

这也算是四两拨千斤了。

接下来就要看系统发威了。

——

就在杨思忠准备前往工部,找个讨论公务的由头去拜见雷礼。

突然一名年轻的通政司经历求见。

杨思忠皱起眉,这名年轻的经历他记得,就是和南洋通政署张宣在背后蛐蛐自己的那个年轻经历,好像名叫吴帆。

上次将张宣“发配”到了南洋,杨思忠懒得处理这个年轻官员,就让他接收张宣的工作,负责大明府等几个沿运河经历所的事务。

吴经历对着杨思忠说道:

“大银台,凤阳急报,今年春雨太多,洪泽湖水涨,祖陵的防水堤出现溃坝,祖陵进水了。”

好家伙!

杨思忠立刻站起来,他来回踱步问道:

“是淮抚奏报?守陵太监呢?守卫卫所的军报呢?凤阳府县奏报送来了吗?”

这时候也就体现出通政邮递司统一权力的好处了。

祖陵被淹的消息,涉及到多个部门,通政邮递司只要将多个信息来源交叉验证,就可以确定消息的真假。

这要比以往反复确认效率高多了。

皇陵的地界归淮抚王之桓管,皇陵还有守陵太监和守陵卫所,再加上府县也要上报。

吴经历立刻说道:

“守陵太监也有奏报,但是要比淮抚的消息早几天,说是祖陵碑亭进水,请求朝廷加固石工堤。”

现在杨思忠已经确定,凤阳皇陵是真的进水了。

大明皇陵的问题,从洪武朝就开始了。

洪武七年,皇陵进水,神道的石像都被淹了。

太祖震怒,下令加固石工堤十里。

永乐三年又淹了,这次是碑亭进水,又征发民夫疏通壕沟排水。

此后历代皇帝都会经历过几次祖陵进水的事情。

其实祖陵问题,前几天报纸上也讲了,潘季驯给出了解释。

洪泽湖水位要比祖陵地面高,所以只要降雨大一点,洪泽湖的水溢出来,就会冲进祖陵。

而这一切也都是黄河的问题。

黄河夺淮入海,但是淮河的入海口太窄了。

等于是一个大水管套进了小水管排水,所以小水管就淤塞了。

这也是为什么苏泽请求修造苏北灌溉总渠的原因。

现在问题就是黄河夺淮入海,但是淮河入海口狭窄。

再怎么疏通,也只是缓解这个问题。

而修造苏北灌溉总渠,增加入海的水道,让黄河能更顺畅入海,这才是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

天命?还是苏泽能眼观天象,算到祖陵被淹?

杨思忠放弃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他连忙站起来,从吴经历接过淮抚王之桓的奏本。

“祖陵的消息先不要透露出去,等军卫和凤阳府县的奏报到了再公布。”

“属下明白。”

说完杨思忠带着王之桓的奏报,急匆匆送到内阁,紧接着他就从内阁直奔兵部,拜访工部尚书雷礼。

哦不,马上就是内阁五辅,总理漕河专务大臣雷礼了。

——

三月十六日。

皇帝正式下旨,工部尚书雷礼入阁,担任总理漕河专务大臣,统筹河务漕运事务。

雷礼这个新阁老,和其他阁老不同,只负责河槽事务,京师和地方各衙门,凡是和河槽有关的事务,都由雷礼负责。

紧接着,总理漕河专务大臣雷礼就接受了第一个任务,保护凤阳祖陵,整治祖陵水患。

雷礼迅速通过通政邮递司打探消息,确认这一次祖陵进水是因为石工堤毁坏,并非是洪灾引起的。

好消息是,这次有惊无险,修补石工堤就行了。

坏消息则是,随着洪泽湖淤塞,祖陵的石工堤距离湖面仅仅高出一米,今年春季降雨就不停,如果这场雨下到夏季,祖陵就不是进水这么简单了,一不小心就要彻底沉入水底了。

真的发生这样的事情,朝廷就又要增补阁臣了。

对于已经年过六十的新任阁老雷礼来说,本来他都准备要致仕归乡了,却没想到在致仕前更进一步,走到了自己职业生涯的顶点。

而对这次失意的三位候补阁臣来说,如果入阁要专门负责河工事务,这本就不是他们的专长。

又加上了这次皇陵的事情,三人也打了退堂鼓。

三人都没有做过河工事务,也不愿意趟这趟浑水。

“子霖兄,这都是你计划好的对吧?”

沈一贯看向苏泽,从请奏增补阁臣,再到请设总理漕河专务大臣,苏泽两封奏疏将雷礼抬进了内阁。

沈一贯又问道:

“所以子霖兄是要治黄?我也要附署上书!”

从苏泽一系列的操作来看,治黄才是他的真正目的。

苏泽也看向沈一贯,不愧是原时空做过阁老的人,政治敏锐度果然很高。

只是刚刚花费了1000威望,囊中空空如也,现在提出要修造苏北灌溉总渠力有未逮。

所以苏泽只是打着哈哈,劝走了沈一贯。

这样大的工程,还需要做好更多准备才行。

还需要更多的“铺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